文章详细页面

东盟成立后的东南亚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Southeast Asia after ASEAN

文章框架:东南亚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重要性正在上升;东盟的成立旨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东南亚国家之间却存在高度的相互猜疑;虽然东盟创建的主要意图是鼓励地区安全和稳定,但其主要职能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猜疑、不信任和敌意限制了中国建立亲切且有意义的区域关系的能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诸多领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旨在增加中国与其邻国和其他新兴及发达市场之间在贸易和金融部门的互联互通;中国一直利用经济扩大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中国一直在寻求通过使用非军事实力扩大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都一直在积极寻求遏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如果美国不重新参与该地区事务,那么世界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已经失去了在亚洲的大部分影响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对中国目前正在领导的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回应;美国签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双边防务协定;尽管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但是其也在试图遏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日本试图通过建立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寻求与几个关键的东南亚国家建立广泛联系。

观点摘要:

1.东南亚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其地缘政治重要性正在上升。虽然该地区的个别国家在过去一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但是由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竞争,东南亚现在发现自己被推到了国际事务的“聚光灯”下。这些事态发展赋予了该地区更大的战略权重,并给东盟(ASEAN)带来了压力。即使东盟的战略针对性稳步提高,该组织成员国也面临集体行动的困境,这不仅对东盟的效率发出挑战,而且对东南亚的整体安全产生影响。东盟以及其他感兴趣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回应将“塑造”未来几十年这一地区的形势。东盟未能在安全领域取得一致进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其以共识为基础制定决策的核心原则。由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员国显著增加,东盟就敏感的政治问题达成一致协议越来越难。其中的一些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经济支持程度不同。

2.东盟成立于1967年8月,旨在促进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然而迄今为止,东南亚国家之间却存在高度的相互猜疑(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政治上)。在该组织创建前几年,该地区冲突不断、经济发展不平衡、关系破裂。造成这些敌对关系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印度尼西亚反对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以及菲律宾与马来西亚在北婆罗洲地区的边境紧张局势。共产主义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夺取政权后,五个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和新加坡——联合创建了一个促进该地区和平与稳定的机构,而且通过不侵犯他国事务来实现其目标。为此,五个创始成员奉行“东盟方式”,即在“互不干涉”的原则下和平解决区域争端,这被列入《友好合作条约》中。这些原则使得这五国将其内外紧张局势搁置,将重点集中在通过发展其经济来确保东南亚更广泛的安全上。

3.虽然东盟创建的主要意图是鼓励地区安全和稳定,但其主要职能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该组织的创始文件《曼谷宣言》强调,成员国决心确保该地区的稳定和安全,以免受外部干扰,从而维护自己的民族共识。然而,这一宣言并没有提到实现目标的具体机制——这一疏忽有可能限制东盟(作为太平洋地区的一部分)在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东盟区域论坛(ARF)鼓励多方讨论亚太地区安全问题。该论坛成立于1994年7月,东盟成员国试图扩大“外交文化”,并通过这一方式已成功解决了该地区的内部争端。东盟区域论坛成立的前十年主要是举办对话和研讨会,以鼓励“东盟方式”。该论坛促进了成员国在共同关切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上进行建设性对话与协商,而且在建立信任和实施预防性外交方面做出重要贡献。基于东盟的不干预和共识决策法,该论坛不仅能够解决争端,而且还通过规范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和平。

4.从历史上看,中国只能在东南亚发挥有限影响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猜疑、不信任和敌意限制了中国建立亲切且有意义的区域关系的能力。1990年外交关系正常化,这为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建立友好关系、中国进入东盟地区论坛铺平了道路。自那以来,中国与东盟已签署广泛的双边和多边协议,而且合作领域已超越政治、经济、社会和安全领域。在2013年8月于文莱举行的东盟-中国峰会期间,中国阐述了两点政治共识,明确了深化合作和战略互信的关键是扩大互利的经济关系。在会议上,在促进东南亚经济增长和发展方面,中国公布了几项提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简称亚投行)的创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亚投行于2015年正式运营,资金约为1000亿美元,其将用于资助整个亚洲的电力、能源、交通、电信和农业项目。“一带一路”项目旨在通过建立并扩大港口、工业园区、公路和铁路,促进非洲、欧洲、中东和亚洲的商业连接。该项目由“丝路基金”支持。

5.中国还试图建立一个单一的以亚洲为导向的贸易区,将自己和东盟以及五个对话伙伴(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和印度)联系在一起。这种努力正在充分显示出来,以“完成”16个成员组成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如果“完成”谈判,那么该协定将创建一个人口超过30亿的综合市场,国内生产总值(GDP)约20万亿美元,并通过提供一种制度安排,促进整个地区国家之间贸易的大幅度增加。该协定是跨太平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个强大“制衡”,并将取代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是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而被提出来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其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诸多领域。

6.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都旨在增加中国与其邻国和其他新兴及发达市场之间在贸易和金融部门的互联互通。其基本目标是通过促进当地的发展和增长,通过刺激自由贸易来增加物质利益。然而,在更本质的层面上,这三项举措的目的是扩大中国对现存市场的渗透,这涉及东南亚和更广泛的地区,这将促进其相关影响力和权力的增加。伴随这些宏伟计划而来的是那些多边与双边贸易以及投资和发展协定。中国现在是马来西亚、新加坡、老挝和柬埔寨最重要的进口来源国,是柬埔寨、老挝和缅甸最大的外国投资商,是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最主要的经济伙伴。整体而言,在过去十年中,东南亚和中国之间的货物双向流动额增加了六倍多,2013年超过4亿美元。东盟现在也已经超过澳大利亚、美国和俄罗斯,成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地,2013年,投资额约为920亿美元。

7.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一直利用经济扩大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该地区的国家清楚地明白与中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和投资关系非常重要。正如新加坡前外交部部长杨荣文(George Yeo)所指出的那样,“从历史上来看,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真的只有一个国家在崛起、消退,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可以肯定的是,对中国经济“渗透”的积极回应反映出,中国对东南亚的集体繁荣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相对低迷的财政状况影响了其主要贸易伙伴——美国的情况下。特别有说服力的一个因素是,中国意在没有其他西方国家所附条件的情况下缔结协议,例如民主改革、尊重人权并致力于市场开放。由于中国持“不干涉内政”原则,许多东南亚国家愿意与其进行交易。

8.中国现在也严重依赖能源和原材料进口,而出口导向型经济(国家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所产生的作用在本质上是有限的,因为其无法刺激国内消费。中国的经济转型将很困难,因为国内财富分配不平等、中产阶级缺乏活力以及人口迅速老龄化。除了经济之外,中国一直在寻求通过使用非军事实力来扩大其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如通过教育、外交和文化手段提高中国的吸引力。特别是,中国政府已经做出一定努力,使其成为一个亲切的国家,并完全致力于和平发展、提出亚洲共同价值观。此外,中国通过旅游、研究补助和奖学金、文化考察活动,以及在东南亚地区开设粤语和普通话语言学校,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在主要国家城市和首都建立孔子学院,提高该地区对中国历史、文学、艺术、哲学和智力成果的普遍理解和认识。中国已经发起了严格的外交和信息传播活动,以促使该地区其他国家对中国持有积极看法,从而抵消中国对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稳定构成威胁的消极看法。

9.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都一直在积极遏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虽然这三个国家意识到中国崛起的必然性,但是它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那就是如果任其发展,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就可能会“推翻”区域现状。鉴于将中国视为该地区稳定的一个潜在威胁,美国、澳大利亚和日本都采取相关措施,以限制中国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10.此前,贝拉克·奥巴马总统宣布了“亚洲再平衡”战略——这一政策随着《国防战略指导报告》的发布于2012年1月成为美国的官方政策。该文件明确承认,美国需要重新支持在亚太地区的合作伙伴国,利用其显著和不断增长的能力,建立一个国家网络,培育、加强并维持一个可预见的、稳定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区域秩序。美国一再宣称其没有打算关闭中国的战略“后院”,而且其参与亚洲事务并不是为了遏制中国。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已经观察到,如果美国不重新参与该地区事务,那么世界可以很容易得出结论:美国政府已经失去了在亚洲的大部分影响力。

11.在经济领域,美国支持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制定。2016年2月4日,12个成员在新西兰奥克兰正式签署该协定,其旨在通过建立透明且负责任的市场,促进贸易与投资。该协定包括美国、加拿大、智利、秘鲁、墨西哥、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并计划于2018年批准。美国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作为振兴一个开放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济体系的重要一步,该体系将为每个签约国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并提高其经济年增长率。然而,该协定的签署也有力表明,这是对中国目前正在领导的主要商业与金融交易机构的回应,如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显而易见的是,当奥巴马宣布签署该协定时,合作伙伴会给予美国比其他主要经济体更多的优势……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允许美国——而不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书写21世纪的经济规则。

12.尽管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是奥巴马“重返亚洲”战略的关键组成部分,但是该协定在唐纳德·特朗普上任后被终止,而且没有迹象表明它将再次“复活”。美国政府宣称,其打算对外国竞争对手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强调诸如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这样的协定仅仅使低工资国家受益,将损害美国的就业机会。这一贸易政策的逆转将如何影响美国未来在东南亚的经济参与还有待观察。美国签署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双边防务协定,以为其军队提供更多进入东南亚军事基地的机会。三个协定特别值得一提。第一个是2011年11月美国与澳大利亚签署的一项协定,其允许美国海军陆战队定期进出达尔文港。第二个是其与菲律宾签署的《增强防卫合作协定》(EDCA)。这一为期10年的协定允许美国进入并使用菲律宾境内指定的军事设施,以促进部队现代化。虽然杜特尔特一直强调,他想彻底“重置”与美国的安全关系,包括结束联合军事演习并解除现有的《增强防卫合作协议》(他认为该协定会增加菲律宾对美国的依赖),但这是不可能发生的。菲律宾新国防部部长德芬·洛伦扎纳(Delfin Lorenzana)显然不愿意退出双边联盟,因为这一联盟削弱了对棉兰老岛造成军事威胁的激进分子群体,而且维护了菲律宾的重要利益。第三个是美国和新加坡于2015年底签署的国防合作协定(DCA)。该协定通过基于2005年签署的战略框架协定和1990年签署的谅解备忘录(允许美国使用新加坡的军事设施),来扩大双边安全关系。

13.尽管澳大利亚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但是其也在试图遏制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该政府采取的方法是支持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强调澳大利亚与美国亲密的政治和安全关系,并使美国在该地区的存在合法化,从而维护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除了承认美国是首屈一指的大国外,澳大利亚还采取了几项措施,这具体表明了其与美国形成的区域联盟。如上所述,澳大利亚已经批准了美国海军陆战队在达尔文港的部署,并且澳大利亚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约国。此外,两国国防部队也举行了军事演习,以提高可操作性,并提高联合作战的效率。

14.就日本而言,日本试图通过建立所谓的战略伙伴关系,寻求与几个关键的东南亚国家建立广泛的联系。到目前为止,日本已经与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签署了相关协定。自1973年成立“合成橡胶论坛”以来,日本与东盟有着深厚且紧密的联系,其合作范围扩展到许多旨在促进东南亚稳定、发展和繁荣的领域。日本一直是东盟的主要贸易伙伴。尽管两者关系主要植根于经济协定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但最近其扩大了合作范围。

15.随着中国的宏伟计划“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亚投行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日本开始致力于扩大其现有的基础设施倡议,并将其自身作为发展资本的可替代来源。同时,日本可能密切关注中国向已建立经济关系的国家企业提供服务的能力。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一样,日本在其战略目标上将面临挑战,它必须能够预见到这些“陷阱”。阻碍日本密切区域合作关系的一个更重要问题是其在二战期间的侵略行为。2015年12月,安倍晋三首相并不试图为这些行为道歉,对于“慰安妇”问题,其也不打算向韩国道歉,这一问题对日本与更广泛的亚太地区国家开展相关活动造成负面影响。当前更为重要的问题是,美国未来在亚太地区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对日本意味着什么?可以肯定的是,日本面临来自自身边界的不安全问题,尤其是其与中国在钓鱼岛的领土争端,以及朝鲜弹道导弹的发展。日本将与区域政府开展广泛合作,并鼓励美国在该地区保持持久且大规模的存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