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标题:The Geopolitics of Infrastructure:ASEAN’s China Challenge
文章框架:自《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MPAC 2025)公布以来,其支持者呼吁该规划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接”;由于缺乏资金,东盟尚未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一部分;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再加上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这样的金融机构,向东盟的互联互通计划注入了新活力;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自己的打算。
观点摘要:
1.自《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MPAC 2025)公布以来,其支持者呼吁该规划与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对接”。对于东盟港口网络来说,《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旨在连接横跨10个东盟国家的47个港口,该规划似乎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合作的理想选择。但是,这种伙伴关系带来的地缘政治转变可能会使东盟付出超过其预期的代价。
2.由于缺乏资金,东盟尚未将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作为《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的一部分。在2016年11月东盟首脑会议期间,专家估计,为了缩小区域内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基础设施差距,该地区每年将需要多达11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是亚洲开发银行(ADB)在2015年提出的数额的两倍,亚洲开发银行认为每年只需要6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
3.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再加上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和“丝路基金”这样的金融机构,向东盟的互联互通计划注入了新活力。在2014年第17次中国-东盟(10+1)领导人会议期间,东盟官员说,在实现“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时,他们“赞赏中国的持续支持”,同时“期待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区域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并重点支持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的实施”。
4.虽然中国对东盟港口网络投资的说法可能有坚实的财政基础,但其缺乏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认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自己的打算(东盟战略家应慎重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