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唐家璇会长、王伟光院长,尊敬的河野洋平会长、横井裕大使、中谷元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此次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对会议主办方所做出的诸多努力表示感谢,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今天在场的很多朋友都是中日友好事业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有不少我的前辈和老朋友,也有很多新朋友。大家都在认真思考两国关系怎样才能实现改善发展、行稳致远,两国各界应当为此发挥怎样的作用。借此机会,我愿谈谈对中日关系的一些粗浅看法。
我们即将迎来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的纪念日。45年前,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田中角荣首相、大平正芳外相等两国老一辈领导人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做出重要政治决断,开启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大门。45年来,虽然中日关系历经风雨波折,但总体取得长足发展,给两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也为地区和平、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造福于两国和地区人民。
政治上,双方先后达成四个政治文件,确立了两国关系发展的原则和精神,奠定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指明了和平、友好、合作的大方向。
经济上,双边年贸易额从10亿美元增加到近3000亿美元,日本对华直接投资从无到有,累计已超过100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和第二大投资对象国,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国和最大的外资来源国。目前,两国经贸合作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
人文交流方面,两国每年人员往来从1万人次增加到近900万人次。其中,中国2016年赴日游客达到637万人次,占到赴日海外游客的3/4。两国友好省和友好城市达到252对,每天有200多个航班往返于两国之间。文化交流合作蓬勃发展,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贸易伙伴之一。
回顾中日邦交正常化45年来取得的这些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两国关系已经走过了“不惑”之年,但中日关系的现状与两国人民和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一段时间以来,中日关系仍然不时受到诸如历史问题、现实问题等复杂因素的干扰,政治互信严重不足、互利合作后劲乏力、国民感情敏感脆弱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需要两国各界有识之士予以高度重视,积极思考,有所作为。
在思考中日关系如何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牢记两国邦交正常化时的“核心精神”,把准中日关系改善发展的正确方向。什么是中日关系的“核心精神”,我的理解是三个关键词。
一是和平。要和平,不要战争,“中日不再战”,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45年前,两国各界有识之士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身体力行,奔走呼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中日民间友好运动,正是在日方对过去那场战争表示深刻反省的基础上,双方实现了邦交正常化。
二是友好。友好是中日关系的历史主流。两千多年来,友好是中日交往的主基调,鉴真东渡、空海使唐等佳话不胜枚举。邦交正常化45年来,无论中日关系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两国政界、经济界和民间都始终有一批有识之士,坚定不移地致力于推进中日友好事业,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合作。合作是双方发展的正确选择。1972年以前,两国有识之士依托经贸渠道积极接触与开展合作,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提供了有益助力。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发挥各自优势,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其中,日本从1979年起累计向中国提供了3.3万亿日元的政府贷款,用于255个项目的建设,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日本也从中国经济发展中获得了实惠。中日两国作为大国,双方的合作发展也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45年后的今天,世界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中日关系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影响因素更加多元,改善发展中日关系的复杂程度也与日俱增。作为世界主要经济体,中日两国在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等方面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放眼未来,两国合作仍然大有可为。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2018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在这样重要的历史节点,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排除干扰,推动两国关系朝着正确方向改善发展。
我认为,在此形势下,双方共同不懈努力,积极作为,不断夯实中日关系的民意基础非常重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45年来,尽管中日关系历经风雨波折,但双方民间友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中日友好的根基依然深厚,和平、友好、合作仍然是也应该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和主旋律。重视民间友好,中日关系就有了强大的民意基础。加强民间友好,中日关系就有了发展的不竭动力。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继续加强民间对口交流。发扬45年前老一辈友好人士为推动改善两国关系不懈努力的精神,切实地增加投入,调动两国民间友好团体、经贸团体、友好城市和友好省县以及妇女界等的积极性,加强对口交流,多管齐下,结合新形势、新特点,多开展民众更容易直接参与的友好交流活动。同时,双方要为扩大两国民众双向交流创造更多便利条件,特别是针对近年来日本民众来华人数不断下降的现象,希望日本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多做工作,推动更多的日本民众来中国体验新时代的中国和中日友好交往,增进两国民众的直接交流和客观认知,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继续夯实和不断扩大双方民间友好的社会基础。
二是不断扩大青少年交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代表着未来,是中日友好事业的未来接班人和生力军。双方在用好原有青年交流机制和项目的同时,应该继续努力为两国青少年交流提供更多新平台,通过创新形式、丰富内涵,继续鼓励年青一代踊跃投身于中日友好事业,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建立互信、加深友谊。
三是加强新闻媒体交流。媒体在推动两国关系改善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媒体过度聚焦甚至肆意炒作放大两国的矛盾分歧,导致负面新闻长时间充斥民众视野,给两国关系改善发展扯后腿。双方应该加强媒体交流合作,推动彼此客观、公正、全面、理性地报道对方国家,深入挖掘更多友好交往事例。在此,我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个为中日友好默默奉献的老朋友的故事。这位老朋友叫曾我祐次,今年已92岁高龄,曾担任过日本社会党副总书记。2001年,他不顾重病缠身,决定每年率领由普通日本民众组成的“日中友好21之会”来华植树,迄今已坚持17个年头,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及河北3个省份。今年4月我同他见面时,他表示,尽管自己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但为了帮助中国推进绿化事业,更为了将身边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拉到两国友好事业中来,只要走得动,他还要坚持带他们来华植树。这种对中国的朴素友好感情和对中日友好的坚定决心令人感动。两国媒体应该多深挖一些类似的民间事例,让正面事例、正能量新闻占领舆论阵地,为两国培育好感、积累互信、改善关系发挥建设性作用。
45年,弹指一挥间。中日关系现在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只要我们双方都能认真总结45年来的经验教训,真正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思考和把握两国关系,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和四点原则共识,扎实推进双方务实合作及各领域友好交流,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中日友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