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不忘初心,回归原点——文化交流是心灵沟通的桥梁
在线阅读 收藏

45年前,中日邦交正常化时,我作为新华社记者正在东京常驻。当时,我在东京从日本的一侧观察和采访了中日复交的全过程。有人说,这是我当驻日记者所享受的一种“幸运”。

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以后的前40年,两国关系虽有起伏,但总的来说是向前发展的,而且取得了很大成果。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日交流史的长河中,这40年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成果最大的40年。2011年中日的贸易额已经达到1972年邦交正常化时的300多倍,双方的直接投资额也超过了800多亿美元,这使两国成为相互需要的经济贸易伙伴、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建交时的双方人员往来每年不足1万人,但到了2011年时每年超过500万人次,每周有560个航班来往于两国之间。

但是,2012年下半年发生了大家都知道的事态,使中日关系陷入了两国人民都不愿意看到的冰冷的低谷。两国人民都对中日关系的这一现状表示忧虑。

中日复交,前后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确实来之不易。应该说积累了很多值得总结和借鉴的经验以及应汲取的教训,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以便推动两国关系早日回到正常轨道,为两国人民的福祉不断开辟互利共赢的未来

回想战后初期,在日本,围绕着中日关系形成了两股力量,并长期对峙。焦点是敌视中国,还是与中国友好。较量的结果是,后者终于发展为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汹涌澎湃的巨大洪流。而这股洪流由开始时的涓涓流水,最后汇合成了滚滚向前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终于在1972年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

不可否认,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中日两国民众在一些问题上的感情对立凸显出来。中日间的国民感情的变化如果粗略地加以描绘,也许可以说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友好、冷淡、疏远、恶化。当然,中日国民感情的变化与中日关系本身有着密切联系:在中日关系趋好时,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会相应提高;在中日关系恶化时,对对方国家的好感度会相应降低。这表明,中日国民感情的改善受到中日关系大环境的制约。在中日关系没有发生根本转变之前,也许难以出现两国国民感情的根本改观。也就是说,要想改变目前中日国民感情对立的现状,也许并非易事。如何化解两国国民之间的对立情绪,增进相互理解,改善彼此印象,改善逐渐恶化的国民感情,是当前中日两国人民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中日关系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紧要课题。

我认为,讨论这个问题,不能脱离中日关系以及国际大环境,不能闭眼不看中日之间存在的东海问题等影响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双方应通过对话协商,加强风险管控,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此外,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好历史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民族主义气氛上升的敏感时期更是如此。我们希望日本当局在历史问题上与中国增加共识,相向而行,极力避免刺激对方。

近几年来,中国的崛起一方面给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了利好,另一方面,中日之间也出现了现实利益的矛盾和摩擦。在日本有一部分人还不习惯于中国的崛起,心理上出现不平衡、不安、焦躁甚至嫉妒。这些也许可以说是潜在的不确定因素。

对于国民感情的变化,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做具体分析。国民感情的形成是很复杂的一个过程。有时并不一定由中日关系本身所决定,而是由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当然,不可否认,国民感情的好坏反过来又会影响中日关系的发展。

现在,中日的国民感情尽管有下滑的一面,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现在有许多中国和日本的普通民众仍极力想了解对方国家的情况,而且对对方的普通民众持友好善意的感情和态度。在这里,我想介绍几个具体事例。

2017年3~4月,为纪念中日复交45周年,中国国家京剧院组织了由60多人组成的大型演出团赴日演出,历时50天在日本29个城市共演出了53场,受到京剧迷和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4月12~13日,演出团在东京中野“太阳广场剧场”演出,开演前一个小时,大批观众涌向剧院,排队等候入场,主办者只好发放“整理券”来维持秩序。日本的“松竹大歌舞伎”此前于2017年3月18日~20日在北京公演,也受到中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热烈欢迎。3天共演出5场,场场爆满,掌声热烈。人们争相前去欣赏,有的大学集体购票观看演出。以往,日本的歌舞伎在北京演出时,有的观众中途离场,但这次完全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有人说,歌舞伎受到中国年轻人的青睐,这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新现象。此外,2017年5月,日本松山芭蕾舞团第15次来华公演,在各地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秦始皇和大兵马俑”展览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行,参观人数竟超过40万人次。

图书出版方面也出现了引人瞩目的现象。在中国,人们过去认为,连环漫画不过是孩子们的消遣性读物,但现在似乎应当改变这一传统观念。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女漫画家里中满智子说的一番话很值得玩味。她说:“在日本,人们已经改变了过去那种对连环漫画所持的偏见。过去,老一辈的日本人是通过‘文字’——看书来了解中国的。但如今许多日本年轻人先看连环漫画《三国演义》,对中国产生亲切感,然后想进一步了解中国,想去中国访问。访问中国后,他们再回过头来阅读原版的《三国演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漫画是年轻人的文化。只要是健康、故事性强的连环漫画,应该加强相互间的交流。”

《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的古典小说,长期以来一直是日本的畅销书。日本读者很熟悉书中的历史人物——刘关张、诸葛亮、孙悟空、唐僧、猪八戒等。相比之下,对于日本的历史人物,中国读者并不太熟悉。例如,日本的战国史以前在中国不太引人关注,但是如今通过电脑游戏和电视剧迅速在中国年青一代中流传起来,就像过去中国的三国人物引起日本社会的共鸣一样。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日本出版的《德川家康》(作者为山冈庄八)被译成中文后,在中国成为畅销书。南海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全部13卷,发行总数竟超过了220万册。一开始,我曾怀疑过我的耳朵,以为是听错了。我知道,日本小说《挪威的森林》《失乐园》等在中国年轻人中有庞大的读者群,但日本的历史小说受到如此欢迎,这是为什么?据说,读者层从9岁到90岁,主要集中在城市的企业家和白领阶层。德川家康的生存哲学、战略和智慧引起了他们的共鸣。

无独有偶,2017年6月21日新经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宣布由该出版机构出版的中文版《窗边的小豆豆》(作者为黑柳彻子)12年间印刷了143次,发行总量已突破1000万册,成为中国单本销售量最大的书。1000万册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如果把它们摞起来,其高度相当于17座珠穆朗玛峰。尽管中日两国的教育制度不同,但中国的家长们通过这本书进一步理解了孩子的心,从而想做一个更人性化而非程式化的家长。一本日文图书的中文版有这么大的发行量,这在中日关系处于低谷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还有一个现象也是耐人寻味的,那就是近几年到日本旅行的中国人有增无减。据统计,2014~2016年,中国赴日游客大幅增加。2015年为2014年的2倍,2016年较2015年增加了28%,访日人数创新高,达637万人。这种势头还在持续。2017年上半年略有减少,但中国大陆访日的人数仍达328.17万次。2016年以前,中国人赴日的主流是“购物”,但现在“高额爆买”已渐趋沉静,变成日常的理性消费,而且直接体验下榻日式旅馆,泡温泉,赏樱花,观红叶,游山玩水,接触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逐渐成为主流。对于这一现象,可以有种种解读,因为它折射出许多问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不少人想亲自到对方国家了解情况。毕竟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又有历史渊源,不少人认为中日关系不仅现在重要,10年后也许会变得更加重要。

我作为曾经常驻过日本的新闻工作者,还想借此机会针对媒体和新闻报道讲几句话。今天互联网相当普及,各种通信手段日臻发达和多样化,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两国国民的相互认知和相互印象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仍是以本国新闻媒体等间接信息为基础的。

中日邦交正常化前后,两国的新闻媒体都曾对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过大量有益的工作。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中日国民感情滑坡、相互印象恶化,不能说与新闻媒体的报道毫无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日关系处于困难的时期,日本某些媒体反而加大了对两国关系中负面因素的报道力度。我认为,任何有失全面、有失客观公允的报道势必对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产生不利影响。对渲染中日关系中的特定事件、煽动国民情绪等倾向,都应当加以防止。希望今后两国新闻媒体能够像中日邦交正常化时那样多做一些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有益报道。

回想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民间交流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日中友好运动从一开始就是立足于民间的“草根运动”。中日关系能够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局面,凝聚着无数知名和不知名的“掘井人”的心血。不是别的,正是长期的民间友好交流,“以民促官”,推动中日关系逐步走向了正常化,从而结束了两国间长期存在的法律上的战争状态,建立了外交关系,实现了“官民并举”的局面。这一历程,是新中国同世界任何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史上从未有过的。中日民间交流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了中日友好的基础是两国广大人民的友好。

我们注意到,今天面临复杂多变的中日关系,有一种看法认为:两国的民间友好交流似乎已经过时,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失去了作用。然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与官方外交并存的民间外交,无论是在推进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继续发展,还是在教育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加深相互理解和信赖,消除两国间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制止和反对破坏两国友好关系的活动方面,仍有它的活动阵地,发挥着很大作用。我认为,今后最重要的是两国人民应当继续大力发展中日民间友好交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今天的中日关系是战后两国人民通过共同努力艰苦缔造起来的。对于这个得来不易的中日友好的果实,两国人民有千条理由万条理由加倍地爱护和珍惜,而没有一条理由去损害它。我想强调的是,中日双方要重温邦交正常化时的初衷。我们要不忘初心,坚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回归并坚持“原点”。

什么是“原点”?原点就是1972年的建交联合公报和1978年缔结并生效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四个政治文件以及四点原则共识。这些政治文件奠定了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基础,因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是我们要恪守双方达成的共识精神,摆正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等涉及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的重大原则问题,不断积累政治互信,使中日关系不偏离正常轨道。

我认为,建交联合公报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核心之一就是和平、友好。在21世纪,中日两国应从大局出发,继续坚持和平、友好的大方向,这应当是丝毫也不能动摇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日两国必须走和平、友好、合作的道路,这是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中日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对亚洲和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也至关重要。也就是说,中日两国关系的关键词应当是和平、友好、合作、共赢,而不应当是憎恶、反目、对抗、战争。

不可否认,中日关系中仍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也存在着变数。继续为改善和发展两国关系创造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不断加强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以推动中日和平友好合作关系不断向前发展,我认为这是中日两国和两国人民义不容辞的共同责任。

中日两国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才能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利益。和平发展是中国的国策。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不称霸,永不扩张。这绝不是口号,而是中国基于自身的基本国情、发展现实和根本利益以及基于对世界大势、时代潮流的科学判断而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正在为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做出自己的贡献。

今后,在开辟中日友好的未来时,青少年交流显得格外重要,这是具有远见的战略性措施。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交流才是最具战略性的。青少年交流在改善国民感情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需要以宽广的视野、长远的眼光、有效的方式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不断为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培育新生力量,注入新的活力。

现在,中日双方从事友好交流的人逐渐老化,因此,中日都开始注意加强年青一代的交流。中日两国青年既肩负着建设各自国家的重任,也肩负着推进中日友好事业的历史重任。中日友好事业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现在我们的事业正面临着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我们要大力培养中日友好事业的接班人,要教育两国青年自觉地维护两国关系的大局,增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后续动力,实现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共同愿望。我认为,政治立场要坚持,经济利益要重视,但是,“情”也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一句话,中日双方都需要培养一批能像老一辈人那样在发展中日关系和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经得起风雨考验的友好人士。我认为,这才是中日友好事业真正做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迫切需要。

文化交流是改善两国国民感情和相互印象,促进相互理解和信任的一个有效的途径。正是由于人所共知的历史原因和因现实中的某些问题所形成的国民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问题常常会更加复杂化。毋庸讳言,相互理解看似容易,但要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并非易事。我们承认中日两国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但同时也要如实地承认双方存在着差异。毕竟两国的社会制度不同,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各异,彼此间存在隔膜是毋庸讳言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鲁迅曾经说过:“人类最好是彼此不隔膜,相关心。然而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可见,文化艺术交流对于消除隔膜、增进相互理解是多么的重要。

长期以来,日本是与中国开展文化交流最活跃的国家,交流形式多样,种类和项目总数一直居于首位,相互借鉴对方优秀的文化成果和经验。

近几年中日文化交流呈现出的特点是多元化,政府、社会、市场三方面发挥着作用,而民间交流一直占据着主体,民间文化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比较活跃。

然而,尽管如此,实际上去过对方国家,与对方国民有过直接接触的人仍然是少数。中日两国国民对对方文化缺乏理解很突出。这表明,我们的文化和人员交流的力度还很不够,仍需做很大的努力。

文化交流是心灵的沟通,也是在两国人民心灵上架设桥梁的工作。这座桥梁就是友好的桥梁、相互理解的桥梁。我衷心地希望今后在这座桥梁上来往的人越来越多。文化,无声地、静静地深入到政治、经济所达不到的每一个角落,它通过艺术作品使人们的心灵相互沟通并得到滋润,它告诉人们怎样夯实中日友好的根基,构建和谐而美好的亚洲与世界!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