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在地点理论概念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延续分析,探究地点理论的哲学基础、方法论及流派。研究结果认为,地点理论的出现根植于空间哲学研究中的社会—文化转向趋势。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现象学的空间观是地点理论的哲学本源。概念观点的核心在于存在空间,核心动力在于人的主体意向性,主体的意向价值赋予存在空间意义。在当前的城乡空间环境营造中,要想真实了解人类所存有的空间,则必须从人(包含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的意向性入手,需要考虑不同社会阶层人群的行为文化规律以及行为社会价值,进而掌握整体的文化价值网络。
城市空间,多维空间,地点理论
张中华: 1981年生。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城乡规划学科博士生导师。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计划,兼任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城乡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领域教学、科研及实践工作,发表论文40余篇,独著、主编或参编著作5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4项,主持或参与完成30余项实践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