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城市空间与文化主体
在线阅读 收藏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北京日益成为全球知名的国际化大都市。近40年来,北京已经从社会主义革命之都、工业之都,发展、转型为后工业时代的消费之都、文化之都。1980年代以来,以电影、电视剧为代表的大众文化成为塑造北京文化形象的重要媒介。关于北京的文化符号主要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老北京,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的北京历史与文化形象,如胡同、四合院等空间;二是革命北京、红色北京,主要是1950至1970年代与社会主义北京有关的历史记忆和城市空间,如大杂院、家属楼、顽主的大院;三是现代北京、国际之都,也就是与纽约、东京、香港等相并列的国际化大都市,如流光溢彩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围绕着这样三种古老北京、革命北京和现代北京的文化符号,出现了大量的影视剧作品,这些不同的历史叙述空间塑造出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而这些北京形象在不同时代的流行也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心理。老北京“重现”于1980年代,“城南旧事”这一怀旧和审美的空间被追溯为北京的前史和文化北京的代表;红色北京开始于1990年代,在消费主义、市场化的氛围中,青春与北京成为“激情燃烧的岁月”;而新北京则浮现于21世纪以来的青春剧和青春片中,成长在市场环境下的都市白领在北京这一欲望之都上演着职场奋斗剧和后宫式的腹黑剧。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突出的北京形象,一种是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的文化社会转型中,曾经在现代文学中形成的平民北京的故事又重新回归,这不只体现在1980年代初期老舍等现代文学经典搬上银幕,更表现为大杂院、四合院、皇城根儿普通北京百姓的酸甜苦辣,如1980年代的都市喜剧片“二子开店”系列、1990年代第五代女导演宁瀛的“北京三部曲”以及冯小刚早期贺岁喜剧片都带有平民北京的底色。第二种是从1990年代中期出现延续到21世纪的清宫剧(帝王剧)、商战剧,如《雍正王朝》(1997年)所开启的帝王剧模式、《大宅门》(2001年)所开启的家族商战剧模式等。与这些北京形象相匹配,近些年的北京都市空间也呈现为这样三重性:一是以前门为代表的城南北京,二是以首都钢铁厂遗址公园、798当代艺术创意区为代表的工业北京、生产北京的形象,三是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在此背景下,有必要重新反思新时期以来关于北京的城市文化符号建构的过程,整合不同的北京文化形象,为北京题材影视剧的创作提供历史和文化依据。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