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1924~1927年间的国共关系,既是一种相互合作的关系,又是一种相互竞存的关系。因为相互合作,两党力量在短短的三四年间都得到迅猛发展,国民革命的洪流由珠江流域迅速扩展到长江流域;又因为相互竞存,两党党争一直或明或暗地进行着,直至最终破裂。共产党虽是一个小党、幼党,却是国民党自兴中会以来30余年间所遭遇到的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两党均“以俄为师”,其组织形态和政治文化具有许多相通和相似之处,可以说具有“同源性”和“同构性”。这种“同源性”和“同构性”同时也蕴涵着矛盾和对抗。
王奇生: 湖南湘乡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国现代文化学会副会长。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本科、硕士)、华中师范大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留学史、中国现代政党史、中华民国史与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等研究,代表性著作有《中国留学生的历史轨迹(1872~1949)》、《留学与救国:抗战时期海外学人群像》、《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中国近代通史》第七卷)、《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合著)、《二十世纪中国革命的再阐释》(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大辞典》(主编)等。其中《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一书获第四届“胡绳青年学术奖”、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被香港《亚洲周刊》评为2010年度华文十大好书之一;《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一书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