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学术期刊的定位与数字化发展
在线阅读 收藏

广义的学术研究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评价三个方面,而学术期刊就是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渠道、开展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从这一视角可以说学术期刊的状况是学术研究状况的显示。另一方面,虽然学术期刊的状况在根本上取决于学术研究的状况,但是学术期刊的状况也会影响学术研究的状况:如果学术期刊状况良好,学术期刊就能促进学术研究发展;如果学术期刊处于不良状况,学术期刊就会对学术研究产生负面影响。

要使学术期刊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首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就是合理定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定位涉及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学术期刊的基本理念,一个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就学术期刊的基本理念而言,学术期刊应该坚持以学术为本这一理念:就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来说,学术期刊应该具有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渠道、开展学术评价这三个功能。有了这样的理念和功能,学术期刊必然是并且也只能是为学术研究服务的,并且通过这种服务促进学术研究发展,进而实现自身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内地,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学术期刊面临许多问题,并且以下两个问题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学术期刊没有很好地坚持以学术为本的基本理念,没有很好地成为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渠道、进行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二是学术期刊对数字化发展的必然性、重要性缺乏应有的深刻认识和相应举措。

上述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与中国内地社会大环境变化密切相关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内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总量迅速增长,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而为学术期刊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更好的物质条件。另一方面,这三十多年来的社会转型,中国内地也存在原有的体制机制不适应新的变化,而新的体制机制又不完善甚至没有建立的问题,特别是一些过度泛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严重冲击了包括学术规范在内的社会行为准则,而个人私欲和小团体利益的恶性膨胀更是扭曲了现行制度和政策。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学术期刊很容易偏离以学术为本的基本理念,从发表学术研究成果、提供学术交流渠道、开展学术评价的重要平台演变为复杂的利益交换场所。其次,中国内地的不少学术期刊对数字化发展趋势及其对学术期刊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更缺少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具体措施。互联网的出现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学术期刊出版前传统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以及学术期刊出版后传统的发行、阅读和评价,都形成巨大的冲击。在互联网和数字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作者群、读者群迅速变大,直接依靠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新型评论者、新型编辑者更是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新时代,传统学术期刊离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越远,其萎缩趋势越明显。在这方面,传统纸质学术期刊发行量日趋萎缩就是一个十分明显的直观现象。

总之,中国内地的学术期刊现在既有发展的机遇,也有萎缩的危险。在此重要关头,必须做出正确选择。以下几点事关这种选择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第一,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以学术为本的理念。从中国内地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真正以学术为本,需要整治社会大环境。而要整治社会大环境,首先需要有合理的政策导向,并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

第二,学术期刊要回归学术本位,需要学术期刊自律自强。学术期刊必须有这样一种清醒的认识:与其指责别人,不如反省自己。因为客观地看,现在中国内地学术期刊面临的种种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有的来自学术期刊外部,有的则来自学术期刊内部。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学术期刊必须深刻反省,并且承担自身的责任。学术期刊应该积极响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号召,保持学术期刊的学术性,捍卫学术期刊的纯洁性。

第三,学术期刊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并且通过这种服务提高自身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如果把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理解为传统纸质期刊上网,或既出传统纸质期刊又出新型电子版期刊,那是过于简单的。因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但形成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正在催生新的知识生产方式。这种趋势将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而越来越显著,因此,学术期刊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是全方位的,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只有经得起这种革命考验的学术期刊,才能够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服务,进而提高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而经不起这种考验的学术期刊,必将成为历史的弃儿。

第四,进一步完善学术期刊评价。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既是对学术期刊的激励,也是对学术期刊的制约。然而中国内地现有主要的学术期刊评价存在过多的问题,其合理性也受到更多的质疑。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大环境存在过多的“污染因素”,并且这些“污染因素”或直接或间接“污染”了学术期刊评价;二是从总体上看,中国内地主要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大多是由图书情报机构研制的,因而存在对学术期刊学术水平缺乏了解的重大缺陷;三是中国内地学术期刊编辑对主要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批评是“说的多”,而在建立和完善学术期刊指标体系的实际行动方面则是“做的少”。客观地说,如果进行具体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比较的话,比如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报评价指标体系,与北京大学(或南京大学)的图书情报机构建立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比较,那么或可得出还是北京大学(或南京大学)图书情报机构建立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更好的结论。因此,现在中国内地学术期刊编辑分析不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不能把批评行政管理部门在学术期刊管理和学术期刊评价方面的作为不够合理,以及图书情报机构建立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合理作为重点,而要把反省自己没有建立更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重点。特别是要真正认识到现在学术期刊评价之所以还不合理,关键不在于行政管理部门“乱作为”,也不在于图书情报机构“越位”,而在于学术期刊编辑“不作为”。只要学术期刊编辑存在这种“不作为”,中国内地就不可能有更合理的学术期刊评价。就此而论,学术期刊评价重在建设。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形成真正的学术共同体,并且在此基础上,通过同行评议,建立新的真正具有学术权威性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虽然在定位和数字化发展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是仍然有一些学术期刊及其编辑坚守学术本位,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发展,并且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编辑工作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初步成果。随着社会大环境的进一步好转,学术期刊的更好发展是可以期待的。

(本文原刊2015年第2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