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语出《诗经·小雅》,本意谓借助他山的石头用以做琢磨玉器之砺石,后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外力、借鉴他人之经验或长处。徐日久《与本学王文广书》谓:“则虽以鄙人之偏见,予以为他山之石,则有余矣。”本期《总编视角》专栏特别约请了一组来自中国大陆以外的学术期刊同人文章,即意在了解、借鉴他刊之经验,为推动华文学术发展、发挥华文学术期刊的影响与作用做点事情,以求“他山之石”之效也。
“华文学术期刊”大致上涵盖了两个大的版块,即包括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两岸四地”中文学术期刊(中国版块),以及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大洋洲和北美洲等地区以中文为其主要文字的学术期刊(海外版块)。华文学术期刊之间的交流与借鉴,本身就是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不同的文化语境与学术定位,也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学术内涵;刊物之间既有共同性,也存在差异性与特殊性。而多元文化、不同文化背景的期刊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同样有益于学术界期刊界对发展趋势的客观把握。
全球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正在改变世界。传统学术期刊的办刊理念、组稿策划、编辑模式、印刷出版、行销策略,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两岸四地”乃至国际学术期刊间的交流研讨,将推动不同国家(地区)、多元文化形态下华文学术刊物间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借鉴,这对学术研究与文化交流来说,都是一种极具意义的活动,也将是学术期刊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学术话语权的有益尝试。因此,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时代,需要有更开阔的全球视野与发展眼光,需要有更宽广的包容思维与学术自信,需要双边、多边交流与对话,以谋求华文学术期刊的共同发展。
实际上,近二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学术期刊界一直在为此而努力尝试。有三个例子可以说明期刊界的这种学术交流是必要的。其一,自2001年以来每年一度的“全国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后更名为“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高层论坛”)系列,迄今已连续举办了13届。这主要是对中国大陆的学术期刊而言的。其二,“两岸四地”学术名刊论坛系列。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发起主办的包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两岸四地”期刊界的年度学术论坛,自2008年开始,先后在哈尔滨、澳门、台北、香港举行。这也可视为后来“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的前身。其三,“世界华文学术名刊高层论坛”系列,迄今已举办四届(2012年莫斯科,2013年悉尼,2014年温哥华,2015年新加坡)。这主要是对世界华文学术期刊而言的。当然,还有许多其他形式的海内外学术期刊交流活动,包括中国高校系统近年非常活跃的各类学术期刊研讨会,例如今年四月由澳门理工学院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华文学术期刊发展趋势国际研讨会”等,也在频繁进行。正是因为有了这近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前行,有了这么多期刊人的艰辛努力,学术交流终于水到渠成地从中国大陆走向了港澳台,走向了世界。
此前,本专栏已经发表了加拿大《文化中国》张志业、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李元瑾、香港《九州学林》郑培凯主编的大作。本期专栏又约请了美国《亚洲研究杂志》执行主编Jennifer Munger、德国《华裔学志》主编Zbigniew Wesołowski、新加坡《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执行编辑游俊豪以及中国台湾《清华学报》主编徐光台,或就作者所在刊物的回顾,或对刊物运作的介绍,或是未来学术的展望。虽说国别区情有异,语言表述习惯不同,然读者诸君自可一睹文章风采,或可一窥他山之妙。欢迎海内外期刊同人惠赐佳作,共同推动学术期刊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