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主持人语
在线阅读 收藏

2015年11月3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准确把握科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作用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相信将在学术界、期刊界引起热烈的反应。笔者以为,其中至少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尤其值得人文社科期刊界同行高度关注——

一是鼓励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平等的学术交流,强化在国际学术活动中的话语权,支持我国各类公共资金资助的优秀科研成果优先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二是倡导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和出版工作,努力引进、吸收一批既精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又熟悉期刊发展规律的专家,进入期刊编委会和审稿队伍。三是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强化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和网络传播,探索新型出版方式。四是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将期刊论文评价与期刊评价适度分离,中文期刊评价与外文期刊评价适度分离,客观认识和对待国外的期刊评价系统,把握学术评价的主动权,实现从重视期刊论文的数量向重视科研成果的质量转变。

由于目前中国学术评价体系过于向SCI等量化评价工具倾斜,导致大量优秀科技论文外流,中国科技期刊几陷入无米下锅之窘境。相对于自然科学期刊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受意识形态和语言差异影响较大,因此,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卷入国际化大潮的程度尚没有科技期刊那样深。尽管如此,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也面临诸多类似的困境。尤其是对于量化评价的危害,学界有识之士早已表示强烈关注。有学者就直言,近年来学术评价机构纷纷建立并介入评价活动,热衷于发布各种期刊排行榜,而各高校及相关学术机构也多以数量以及期刊级别作为考核标准,促使学术评价机构的权力急剧膨胀,学术评价异化严重。

亡羊补牢,为时晚乎?笔者以为,此文件郑重其事地重新厘定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意在从国家层面提高本土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地位,从而提高其学术质量、学术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尽管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但主管部门改善学术评价体系之决心,正视学术生态乱象之勇气,已足令人欣慰。然而,在“建立健全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漫漫长路上,许多重要问题仍有待深入讨论,特别是管理部门应该在学术评价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学术评价的主体应该是谁?究竟该如何评价和善用量化工具?有鉴于此,本期专栏特别刊发了三位资深主编的有关高论。

崔月琴、叶娟丽两位均来自中国高校名刊,对学术评价的体会尤深。崔文认为,在现行国家行政化管理体制下,学术评价成为管理部门运用行政权力管理学术资源的工具,形成以行政为主导、过度倚重量化的评价机制,从而导致学术价值的迷思和学术共同体的缺位。只有将学术回归社会、回归民间,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运行,才能形成自主、独立的学术共同体,也才能有科学合理的期刊评价与学术评价。叶氏则强调,根治学术评价之乱象,需要的不仅是具体的制度设计,更仰仗总的制度安排。就国家层面而言,需要界定并尊重国家与社会的界限,使政府从学术评价的主角回退到监督者的角色;就社会层面而言,亟须建设强有力的学术共同体,以保证学术评价乃至学术发展有相对独立自主的空间。高自龙则另辟蹊径,从“核心期刊”与学术评价的关系切入,认为经过近年来对“核心期刊”僭越学术成果评价功用的批评与反思,已经基本厘清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混乱纠葛的关系;但是,在目前的大数据时代,合理借鉴并利用好“核心期刊”这个检索工具,更好地辅助于科研成果的评价工作,依然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