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浅论学术期刊编辑中的“五米”
在线阅读 收藏

毫无疑问,学术期刊已经成为学者发表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的重要平台,成为发现和培养青年才俊的重要场所,成为读者与作者的共同家园,更是闪耀人类智慧的思想载体。学术范式是期刊的基础,而学术创新则是期刊存在和发展的生命之所在。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冲击下的学术期刊,遇到的诸多机遇和挑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笔者在这里谈的,是在新业态下传统纸质刊物编辑中的一些问题。当然,如果这一方面的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对于应对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媒体冲击也会游刃有余;反之,亦然。实际上,这一问题非常复杂,笔者在这里只是就期刊编辑在选稿、用稿等方面的一些粗浅体会,略呈表述,姑且称之为期刊编辑中的“五米”,以就教于同行师友和读者诸君,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一是“等米下锅”,接受作者的自然来稿,是一般学术期刊稿件的基本来源,对此,我们可将其称之为“等米下锅”。这里等来的“米”,占笔者所供职的《中国经济史研究》采稿量的80%左右,与一些兄弟刊物的同仁交流时,了解到的数据也大体如此。应该说,虔诚地等“米”下锅,是一般学术刊物的基本态度,因为这类作者是我们最基本的衣食父母,其稿件也是刊物最主要的“米”源。只要期刊创办有一定年限且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这种自然来稿能大体支撑刊物的正常运行,一般不会有断炊之虞。我们编辑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等来之“米”,对此怀有敬畏之心,要尊重每一位投稿者,善待每一篇稿件。在对待等来之“米”时,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是,对于名不见经传的作者稿件,或对于普通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作者,重视程度不够,这必然会造成遗珠之憾。作为学术刊物,刊登优秀论文是很重要的,而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年轻学者,更是其神圣的职责。对稿件一视同仁,对作者不抱偏见,是对办刊人业务素质及学术情操的基本要求。

当下由于评职称、拿学位、课题结项及年度考核等均需要发表学术论文,相对而言,学术期刊的刊载量有限,便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个别编辑便对作者不是很热心,对于一些稿件的审读不是太认真,这样就会失去一些作者,长期以往就会减少等来的“米”,会影响刊物的质量,甚至会使刊物有断炊之忧。这一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需要认真汲取教训。

二是“找米下锅”。尽管作者的自然投稿是学术刊物的最基本的稿源,而要满足于此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开稿源,其中向部分作者约稿,即“找米下锅”,不失为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期刊普遍面临投稿数量大,但真正有理论创新、视角独特、资料丰富的论文偏少。这样就出现了作者抱怨发表论文难,编辑嫌上乘稿件少的现象,这种矛盾自始至终都会存在,实际上是作者与编辑各自的视角不同使然。这不难理解,作者总是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时在刊物上尤其是在社会认可度高的刊物上发布,编辑则预期所发表的论文尽可能是精品。编辑判断一篇学术论文的质量,除了其具备基本的学术规范外,更加看重的是论文的学术创新,一般要求论文或者提出了新问题,或者阐述了新观点,或者运用了新方法,或者发掘了新材料,才有发表的价值。当然,不论是宏观论著还是微观研究,均应当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理论高度。这样,对于办刊人来说,仅仅等“米”下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潜心找“米”下锅。这就要求编辑具有主动追踪学术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对于重要的研究团队、高水平研究者的情况比较熟悉,且与其保持良好的关系,对于重大研究课题的进展和重要的国内外学术会议等信息比较了解,力争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自己刊物上发表。实践证明,稿件特约对于刊物来说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方面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要求。现在刊物竞争非常激烈,在一些时候,三顾茅庐的感情投入也是必要的。虽然一些作者及读者对此不太理解,我们的看法是,一些声誉较高的研究团队及研究人员,其研究成果不论在学术范式还是学术创新方面,均相对成熟,其对学术界最新研究动态把握比较准确,其研究一般能够反映该领域的研究水平,代表了学科发展的方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虽然难免有名人效应,却不可否认其学术水平在学术界的认可度乃至具有示范作用。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在找“米”的过程中,下面两点显得非常重要,一是一定要突破“圈子”的制约、人情的绑架和商业的侵蚀;二是尽量做到兼容并蓄,允许各种流派、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有一个展示的机会,而不要只重视其中的一种学派或一种研究方法。如此,才能够真正体现将学术视作天下之公器的自觉,也才能够使学术研究者将杂志当作自己的家园。

三是“种米下锅”。在期刊编辑部“等米下锅”和“找米下锅”的同时,或者说,一个成熟的学术刊物,仅仅靠“等米下锅”和“找米下锅”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尝试“种米下锅”。所谓“种米下锅”,就是编辑尤其主编要认真把握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态势和脉搏,以杂志为平台,进行选题策划,以选题做引领,并率先在刊物上开设某些特定栏目,努力发掘和培育新的学术增长点,引领学术潮流。专家研究表明,选题从何而来,决定了学术期刊的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期刊要重视学术的时代性,及时反映学界与社会关心的热点,使选题能够处于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代表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部的这种主动出击,比较充分体现了编辑和主编意识,反映了刊物办刊思路,尤其是对学术界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性的把握与预测,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是深远的。对此,除了选题把握要准确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是,要选好作者尤其栏目主持人。正因为如此,一些刊物的栏目,成为学术界认可度非常高的精品栏目。这一方面的成功例子不少,如《澳门理工学报》设的“总编视角”、“港澳研究”特色栏目,已经成为颇受学界重视的名优栏目,社会关注度非常高。这些栏目的“主持人语”由总编辑亲自撰写,字字推敲,篇篇精彩,对于栏目设置、文章介绍进行了精当阐述,成为同行的标杆。编辑部人员尤其主编在内容组织与栏目编排方面颇为用心,塑造了刊物的特点与风格,这无疑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为推动学术发展引领方向。一些杂志在学术界的评价不是特别高,而有些栏目却办得比较好,颇受学术界重视和欢迎,如《中华女子学院学报》经过多年打造,其“女性与法律”栏目成为教育部的名优栏目。可见,办一份杂志不容易,办一份质量高、有灵魂的刊物尤其不易。

四是做好“筛米”。不管是等来的“米”、找来的“米”,还是种来的“米”,均要经过“筛米”之环节,即对这些论文进行认真审读,其中双向匿名审稿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当然,编辑部编辑作为专业人员,对于来稿要进行初步筛选,将一些明显达不到发表水平或有明显硬伤的论文剔除。“筛米下锅”对于一个杂志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需要编辑的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和鉴别能力及学术担当,一方面需要将质量一般的论文剔除,同时还要尽量避免遗珠之憾。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编辑找来的“米”或种下的“米”,尽管论文的质量比较高,一般能够反映学术界当时的较高水平,根据我们长期的实践经验,这也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些约来的名人稿件质量不属于上乘,甚至编辑部精心策划的选题中的论文也不是篇篇令人满意,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肯定是通不过“筛米”的。对此虽然处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由于作者与编辑的学术追求从整体上说是一致的,大多数作者还是能够尊重和配合编辑部的工作。筛“米”环节对于学术期刊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切忌为了所谓的面子而降低标准,凡是发表的论文,不管是何种途径获得,均须通过“筛米”过程,尤其对于找来的“米”或种来的“米”,筛选时万万不可放宽标准。惟其如此,才能够使得“筛米”环节不徒有虚名,也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筛米”的过程对于编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编辑对于稿件的处理能够体现其专业水平、敬业精神,编辑对于一篇文章所花费的心血往往被人忽略,是在为别人做嫁衣裳的工作——“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了提高刊物的质量,推动学术研究,编辑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织成一件美丽的“嫁衣”具有强烈的学术担当,甘愿做幕后推手。在当下的学术环境下,编辑要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其工作充满荆棘、颠簸和崎岖是不可避免的。实际上,一篇论文的问世,编辑要通过组稿、编校等一系列活动,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办刊人心里清楚。而一旦对已发表的论文提出质疑,编辑则首当其冲。时下期刊编辑可谓是有限的权力,无限的责任。编辑在刊物中花费的心血,往往体现在论文和杂志之中。实际上,现在对于期刊编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比较倾向于编辑为学者型的,这样对于论文质量的把握、与学术界的交流以及对杂志发展方向的把脉,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是重视“晒米”。实际上,杂志的论文一旦发表之后,对于编辑来说其工作程序也就基本宣告结束,而对其论文进行批评或评论便属于学术界乃至全社会了。这就是所谓的晒“米”——对作者及编辑的社会考量。尽管如此,实际上对于期刊的编辑来说工作远未结束,读者对论文的反映如何,权威评价机构的信息,新闻出版检查机构的评价,出版论文的学术影响因子等等,都是在一段时期内甚至是较长时期内编辑不得不考虑的又一重点。这种“晒米”,不仅仅是对已经发表论文的学界反映的信息反馈,更重要的是在为杂志把脉,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期刊的发展方向。因此,负责任的期刊,对于晒“米”后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非常重视,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将其作为办刊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因此,保持与作者、读者及有关评价机构的密切互动关系,是编辑的一项不可或缺的职责。作为期刊编辑,对发表的每一篇论文都既充满着期待,同时也有如履薄冰的焦虑。我们应该清楚,对论文、期刊的学术批评和争鸣,是推动学术前行的重要动力之一,期刊对批评和商榷应该持欢迎的态度。

上面所言期刊编辑的“五米”,是笔者在二十余年编辑实践中得出的肤浅体会,可能总结的不准确甚至有荒谬之处。就上面“五米”的关系而论,并非平行关系,其中“等米”、“找米”与“种米”,指的是期刊稿件的三种来源,主要是作者与编辑的互动关系;“筛米”的过程主要是编辑与作者及审稿专家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编辑部通过外审专家和编辑的具体工作,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而“晒米”则是作者、编辑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主要是指论文发表后的社会反响,是对刊物选稿、用稿、编辑稿件的一种客观评价——也是对期刊质量评判的最主要依据。重视“五米”,对于一个刊物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无疑是不断提高刊物质量的基本准则。相信依靠具有学术担当与学术自觉的办刊人和作者的智慧、执着和坚守,不遗余力地重视“五米”,一定会有较大的收获,从而为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提高我国的软实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本文原刊2017年第2期)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