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一件发生在自己身边属于“小儿科”级的插曲——
8月初,本人出席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2017年办刊交流会,应邀在会上做了一次专题发言,题目是《办刊的几点体会——以〈澳门理工学报〉为例》。为活跃气氛,也因有感而发,笔者特意在演讲前播放了一段小小的影像资料。事缘2016年圣诞节期间,笔者与友人前往北非撒哈拉沙漠的腹地——突尼斯吉兰堡探险旅行,领略了三毛笔下那壮阔苍凉而又神秘梦幻的北非沙漠自然风光。回国后的某天余暇中翻阅手机,无意中竟发现了一段《身影2016》的影片——虽然仅仅是一分多钟——这是由某品牌手机从内存于手机数据库的照片中精选并自动生成的一段影片,其镜头选择之精准、文字安排之巧妙、背景音乐之匹配,令人击节。笔者重提此事,意在提醒与会同行诸君,也许在不太遥远的某一天清晨,一觉醒来,突然发现电脑在相当程度上已经代替了人脑,正儿八经地当上了“编辑”,跟大家抢饭碗来了。
言归正传。诸位也许还记得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阿尔法狗”(AlphaGo)“人机大战”事件。2016年3月,谷歌机器人AlphaGo击败韩国围棋高手李世石。2017年初,Master更是横扫中日韩围棋高手,取得60∶0的佳绩。令编辑界关注的是,在人工智能(AI)为编辑提供各种方便之余,会否与老编们竞争饭碗呢?早在2015年5月,一则来自网易科技的消息称,机器人新闻编辑员已经开始出现,一款名为WordSmith的自动编写软件两分钟即可生成一篇文章。事实上,写稿机器人进入新闻行业的消息已不是新闻了,美国《华盛顿邮报》用机器人采写巴西里约奧运会的报道早为世人所熟知。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随即发布了由机器人用时25秒自动编写的消息,介绍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周边村镇、历史地震等大众关注的内容。据有学者研究,也许到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有25%的工作将由人工智能或机器人取代,虽然据说医生、教师、律师、编辑、科学家、工程师等是属于比较不容易被替代的职业。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更是预测,未来10年,翻译、新闻报道、保安、销售、客服等领域,将有约90%的岗位被人工智能全部或部分取代。
这真的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神话。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来临,它就在我们身边。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的认知。应该如何规划我们期刊未来的发展、需要如何处理人机相互协作的关系呢?还有哪些值得我们为之认真思考、未雨绸缪呢?
其实,在当今这个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上,“媒介融合”的话题更是与我们期刊人的未来命运紧密相连,这对于理解当前学术期刊转型发展所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新模式,极具意义。回到本期的特别策划——“媒介融合”是近年来国内传播学界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是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驱动下出现的一种新趋势,继“信息社会”、“地球村”、“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之后,再次引来众多专家学者的持续关注。耀铭兄作为期刊界的资深学者与著名总编,长期致力于前沿课题的跟踪研究,视野开阔,慧眼独具,功力深厚。张文从“媒介融合”概念起源到发展过程与趋势作了全景式的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术期刊面临的四个方面机遇与挑战,指出了我国学术期刊在融合发展中出现的九大新趋势。这里既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高度概括,也有作者本人久经思考的独家见解,可谓是近年关于“媒介融合”众多论文中难得一见的佳作,这也是本刊隆重推出张文的原由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