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国家贸易理论大多从差异的角度,解释国家间贸易的发生,如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这些理论对当时各个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产生、贸易收益以及贸易平衡具有相当的解释力,并且由于其模型是建立在古典经济理论基础之 上的,所以,这些理论模型成为早期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的标准范式。而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各国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国际贸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与现有的国际贸易的标准范式所预期的情况并不完全一致。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资源、技术和偏好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贸易所占的比重却比较低,并 且,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多发生在工业制成品之间,更多地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因此,近几十年以来的国际贸易理论开始解释相似国家(地区) 间和同产业之间的贸易。对于服务贸易而言,因其特有的属性和供应模式等原因,规模收益或集聚效应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在现有的研究国际服务贸易问题的文献中,关于服务贸易、服务业和制造业效率之间互动关系的机制分析主要是基于规模收益递增和集聚效应条件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