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能够证明《穆传》不是周代作品的证据,是书中计时用的是赵、魏地方通行的夏正,而非周正。如《穆传》卷1:“癸未,雨雪……北循虖沱之阳……庚寅,北风雨雪。”用夏正计,当在九月,北方滹沱河流域或有下雪情形;若用周正,在七月,滹沱河流域当无下雪情况。
《穆传》卷4又说,穆王西征回来,“孟冬,壬戌,至于雷首……雷水之平寒”。雷水即今桑干河上源。孟冬,夏正在十月,周正在八月,八月水不应寒,是知《穆传》用夏正计日
但《穆传》卷5情况有所不同,这一部分是用周正而非夏正。如“孟冬,鸟至”。郭璞注:“雁来翔也。”孟冬,应为十月。而雁来翔,则于夏正为八月。《穆传》记于孟冬十月,当为用周正之明证
关于《穆天子传》出土的地方,《晋书·武帝纪》和荀勗的《穆天子传序》等,都说是魏襄王墓;而王隐《晋书·束皙传》则说是魏安釐王冢。唐修《晋书·束皙传》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但讲到同时出土的《纪年》时又说:“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则实际上仍认为应是安釐王冢。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称汲冢所得《纪年》记魏事“下至哀王之二十年”,似又有“哀王”冢一说。但实际上哀王是不存在的,这桩错案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将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之后误作襄王,也就是分惠成王之世为二王,这样在襄王之后就多出一个哀王。查《世本》无哀王,应以《世本》为是。《史记》所记哀王之世应即襄王在位之年。《水经注》所引《纪年》亦至襄王为止,并不涉及襄王以后的昭王和安釐王二代。可见,《穆天子传》是在魏襄王墓出土,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既然证明《穆传》出土于魏襄王墓,与《穆传》同时出土的《纪年》记魏事下至“今王”之二十年,那么“今王”无疑指的是襄王,魏襄王死年很可能就在襄王二十年(前299),这一年我们可以看作推断《穆天子传》成书年代的下限,也就是说,《穆天子传》应是战国时代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作品。
《穆天子传》记“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对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都有简要的记述,可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地理游记。《穆传》记山川的方法与《山海经》不同,《山海经》分别山系,叙述某山在某山某方向,距某山若干里,同时说明某山出某水;但《穆传》是根据游记的实际情况,遇山叙山,遇水写水,并不逐一说明相距道里。所以,我们从《穆传》的记述中只能看出这些山水的相对位置,只在一次游历结束后才有一个总结,总记每一段的里数。如周穆王西行回到宗周后,才开始“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这就是说,去时行一万四千里(约合今八千四百里),回来时可能路线较直,共行一万里(约合今六千里),总计二万四千里(约合今一万四千四百里,《穆传》所谓三万五千里统计有误)。另外,在中原地区,穆王的游历更加频繁(见《穆天子传》卷5)。周穆王真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旅行家。
《穆天子传》记载各地的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如穆天子在登上舂山,放眼四望时,说“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把舂山的高大最清楚不过地表现出来。而且《穆传》中还记载了舂山的物产,说舂山为“百兽之所聚”“飞鸟之所栖”,有虎豹、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豕,白青雕等等。又如说到群玉之山时,则说是“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寡草木而无鸟兽”。天子命人在此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寥寥数语,把群玉之山的形势、物产讲得明明白白。《穆传》还记述了穆天子西征回来的途中,从沙漠中穿行的情形,说穆天子率领大队人马“南绝沙衍”,“天子渴于沙中,求饮未至”,七萃之士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清血以饮天子”,真是有声有色,把穆天子在漠中口渴无奈,以至刺取马血解渴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行途中会见了不少部族首领,如犬戎胡、河宗氏柏夭等等。有的部族还和周王朝攀起了亲家,如赤乌氏的祖先就“出自周宗”。《穆传》卷2说:“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封丌璧臣长李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赤乌氏原来是周王朝的同宗,这里的首领是受周王朝的封,古公亶父把自己的女儿远嫁于此,它与周王朝的关系自然不同寻常。
西王母在当地可能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女首领。《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所谓“豹尾虎齿”,是指西王母的服饰、打扮;“胜”,据郭璞注:“玉胜也”,可能是玉簪一类的装饰品。“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按郭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这就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个主管刑杀的凶神。《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则完全剔除了神话色彩。《穆传》卷3记载了“天子宾于西王母”,觞天子于瑶池之上,与西王母互相唱和的情景: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郭璞注:顾,还也)。比及三年,将复而野(郭注:复反此野,而见汝也)。”
穆天子与西王母会见时,西王母邀请穆天子以后再来(“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立即答应,三年之后,还要来到这里(“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一唱一和,何等高雅。当然,这些地方,作者是作了夸张的,即使穆天子与西王母真的唱和,至少西王母的唱词也是通过舌人翻译出来的,很可能这些都又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润色。但从《山海经》记载的“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西王母,俨然是一个凶神恶煞;在《穆天子传》中却一变而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彬彬有礼的部族首领。
穆天子每到一处都要赠送给当地部族首领一些礼物,其中包括黄金、白银、贝带、锦组、朱、桂、姜等,而各部族对穆天子的贡献也非常可观。如河宗氏献豹皮、良马;赤乌之人献“酒千斛,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巨蒐(渠搜)之人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膜稷三十车”以及“枝斯之英”(珍奇之石)。在古代,赏赐和贡献实际上带有贸易的性质,通过《穆传》记载的周穆王对各部族的赏赐及各部族的贡献物品,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物产及各种奇珍异宝。《穆天子传》的作者用古朴的文笔,简练的语言,在一部不过六千余字的书中
《穆天子传》既是出土于战国时代的魏襄王墓,它绝不可能是汉晋人的伪作。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指责《穆天子传》:“本《左传》‘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又本《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穆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诸说以为之也。多用《山海经》语。”其实《左传》的记载与《穆传》并不完全一致,《左传》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马骕《绎史》指出:“‘欲’者,未然之谋也;‘将’者,未然之事也。抑或穆王西征犬戎,祭公谏而不听,更欲远游,闻《祈招》之诗而遂止。”而《穆传》则是记穆王“周行天下”的历程。《史记·秦本纪》所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
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与《穆传》同;但《史记》说的“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按:缪,通穆)等情,在《穆传》中则不见踪影。《穆天子传》与《左传》《史记》的记载有些地方相同是不足为奇的,否则《穆天子传》不就变成子虚乌有了吗?说《穆传》“多用《山海经》语”也不全对。记同一个地方,《山海经》有的还带有某种神话色彩,但《穆传》的文字则是古朴、真切,展示出一部纯地理著作的风貌。从对西北地理情况的记载可以看出,两书记载的地域范围可以说是大致相当。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昆仑丘、锺山(舂山)与《穆传》是一致的,《西次三经》最西端的翼望山,约在今甘新接壤地带或新疆东南的阿尔金山
氏、留胥之邦、剞闾氏、鄄韩氏等,均不见于《山海经》。从这方面来看,《山海经》与《穆天子传》又是各有特色,两书所记地理范围大致相当,只能说明两书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比较临近。现在一般认为《山海经》中的《山经》是战国时代所作,从两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穆天子传》也很可能是与《山经》同时代的作品。
《穆天子传》是晋代汲冢出土竹书中的一种。《晋书·武帝纪》载:咸宁五年(279)十月,“汲郡(后攺汲县,即今河南卫辉市)人不准掘魏襄王冢,得竹简小篆古书十余万言,藏于秘府”
《穆天子传》(以下简称《穆传》)不注作者姓名。《穆传》卷6曰“内史执策”,《隋书·经籍志》据此则说:“《穆天子传》体制,与今起居注正同,盖周时内史所记,王命之副也。”认为《穆传》是周时内史随穆王游行时所记,但我们细读《穆传》的内容,又不尽相符。先说穆天子西行的出发点吧,因为书的开头有缺文,并未明确指出周穆王西行的起点在何处。但在《穆传》卷4总计西征里程时说:“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在洛阳,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尚书·洛诰》记周公营建洛邑时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穆传》说此宗周在瀍水以西,自然是指洛阳。而且《穆传》开头一段提到的“绝漳水”,“至于钘山(按郭璞注:即井钘山也)之下”,“北循虖沱之阳”,“绝隃之关隥”(按郭璞注,指“北陵西隃”。西隃,指雁门山)。这里漳水、井陉(钘)、滹沱河、雁门关等,一连串的地名都在洛阳之北,说明周穆王西行是从洛阳出发,这是没有问题的。如果《穆天子传》真的是西周时代的作品,是周室内史当时的记录,“宗周”只能是指镐京(今陕西西安市西南),怎么会称洛阳为“宗周”呢?这明明是春秋以后的人的口气,当时的实录是绝不会发生这样的失误的。
最能显示《穆天子传》写作时代特点的是穆王西行的路线。周穆王西征是从洛阳出发,北渡漳河,过井陉,沿滹沱河北岸西行,过雁门,向西北进发。又经“人”“渗泽”“阳纡之山”“河宗氏”诸地,据《穆传》卷四记归途称:“癸丑,天子东征,柏夭送天子至于
人。
柏綮觞天子于澡泽之上,
多之汭,河水之所南还。”可见
人之邦当在黄河折而南流处。“澡泽”为“渗泽”之讹。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及〔日〕小川琢治《穆天子传考》均以为即古之沙陵湖,亦即今之山黛湖。《穆传》谓“天子属六师之人于
邦之南,渗泽之上”,则
邦在渗泽之北,其地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以北。阳纡之山可能是指《史记·蒙恬列传》的阳山,亦即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以北之阴山。《穆传》说“阳纡之山”为“河伯无夷之所都居,是惟河宗氏”。可见“河宗氏”住地在阳纡山附近。《史记·赵世家》有“奄有河宗”一语,张守节《正义》谓“盖在龙门河之上游,岚、胜二州之地也”。唐之岚州,相当今山西岚县、兴县、静乐等县地,胜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附近,则河宗氏亦当在此。可见周穆王穿过雁门关以后,是经由河套向西行进的。从河套起,在舌人柏夭的导引下,西行直至“积石之南河”(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然后折向西北,至于昆仑之丘,见西王母。据《十六国春秋·前凉录》载,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在此山。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
再一个能够证明《穆传》不是周代作品的证据,是书中计时用的是赵、魏地方通行的夏正,而非周正。如《穆传》卷1:“癸未,雨雪……北循虖沱之阳……庚寅,北风雨雪。”用夏正计,当在九月,北方滹沱河流域或有下雪情形;若用周正,在七月,滹沱河流域当无下雪情况。
《穆传》卷4又说,穆王西征回来,“孟冬,壬戌,至于雷首……雷水之平寒”。雷水即今桑干河上源。孟冬,夏正在十月,周正在八月,八月水不应寒,是知《穆传》用夏正计日
但《穆传》卷5情况有所不同,这一部分是用周正而非夏正。如“孟冬,鸟至”。郭璞注:“雁来翔也。”孟冬,应为十月。而雁来翔,则于夏正为八月。《穆传》记于孟冬十月,当为用周正之明证
关于《穆天子传》出土的地方,《晋书·武帝纪》和荀勗的《穆天子传序》等,都说是魏襄王墓;而王隐《晋书·束皙传》则说是魏安釐王冢。唐修《晋书·束皙传》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但讲到同时出土的《纪年》时又说:“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则实际上仍认为应是安釐王冢。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后序》称汲冢所得《纪年》记魏事“下至哀王之二十年”,似又有“哀王”冢一说。但实际上哀王是不存在的,这桩错案出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将魏惠成王三十六年改元之后误作襄王,也就是分惠成王之世为二王,这样在襄王之后就多出一个哀王。查《世本》无哀王,应以《世本》为是。《史记》所记哀王之世应即襄王在位之年。《水经注》所引《纪年》亦至襄王为止,并不涉及襄王以后的昭王和安釐王二代。可见,《穆天子传》是在魏襄王墓出土,这是没有问题的。我们既然证明《穆传》出土于魏襄王墓,与《穆传》同时出土的《纪年》记魏事下至“今王”之二十年,那么“今王”无疑指的是襄王,魏襄王死年很可能就在襄王二十年(前299),这一年我们可以看作推断《穆天子传》成书年代的下限,也就是说,《穆天子传》应是战国时代魏襄王二十年以前的作品。
《穆天子传》记“周穆王游行天下之事”,对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都有简要的记述,可以说是一部难得的地理游记。《穆传》记山川的方法与《山海经》不同,《山海经》分别山系,叙述某山在某山某方向,距某山若干里,同时说明某山出某水;但《穆传》是根据游记的实际情况,遇山叙山,遇水写水,并不逐一说明相距道里。所以,我们从《穆传》的记述中只能看出这些山水的相对位置,只在一次游历结束后才有一个总结,总记每一段的里数。如周穆王西行回到宗周后,才开始“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于西夏氏二千又五百里。自西夏至于珠余氏及河首,千又五百里。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七百里。自舂山以西,至于赤乌氏舂山,三百里。东北还至于群玉之山,截舂山以北。自群玉之山以西,至于西王母之邦三千里。□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宗周至于西北大旷原,万四千里。乃还,东南复至于阳纡,七千里。还归于周,三千里。各行兼数,三万有五千里。”这就是说,去时行一万四千里(约合今八千四百里),回来时可能路线较直,共行一万里(约合今六千里),总计二万四千里(约合今一万四千四百里,《穆传》所谓三万五千里统计有误)。另外,在中原地区,穆王的游历更加频繁(见《穆天子传》卷5)。周穆王真不愧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旅行家。
《穆天子传》记载各地的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如穆天子在登上舂山,放眼四望时,说“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把舂山的高大最清楚不过地表现出来。而且《穆传》中还记载了舂山的物产,说舂山为“百兽之所聚”“飞鸟之所栖”,有虎豹、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豕,白青雕等等。又如说到群玉之山时,则说是“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寡草木而无鸟兽”。天子命人在此山“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寥寥数语,把群玉之山的形势、物产讲得明明白白。《穆传》还记述了穆天子西征回来的途中,从沙漠中穿行的情形,说穆天子率领大队人马“南绝沙衍”,“天子渴于沙中,求饮未至”,七萃之士高奔戎“刺其左骖之颈取其清血以饮天子”,真是有声有色,把穆天子在漠中口渴无奈,以至刺取马血解渴的情景,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
《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西行途中会见了不少部族首领,如犬戎胡、河宗氏柏夭等等。有的部族还和周王朝攀起了亲家,如赤乌氏的祖先就“出自周宗”。《穆传》卷2说:“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封丌璧臣长李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赤乌氏原来是周王朝的同宗,这里的首领是受周王朝的封,古公亶父把自己的女儿远嫁于此,它与周王朝的关系自然不同寻常。
西王母在当地可能是一个声名赫赫的女首领。《山海经·西次三经》记载:“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所谓“豹尾虎齿”,是指西王母的服饰、打扮;“胜”,据郭璞注:“玉胜也”,可能是玉簪一类的装饰品。“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按郭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这就把西王母描绘成一个主管刑杀的凶神。《穆天子传》中的西王母则完全剔除了神话色彩。《穆传》卷3记载了“天子宾于西王母”,觞天子于瑶池之上,与西王母互相唱和的情景:
乙丑,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郭璞注:顾,还也)。比及三年,将复而野(郭注:复反此野,而见汝也)。”
穆天子与西王母会见时,西王母邀请穆天子以后再来(“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立即答应,三年之后,还要来到这里(“比及三年,将复而野”)。一唱一和,何等高雅。当然,这些地方,作者是作了夸张的,即使穆天子与西王母真的唱和,至少西王母的唱词也是通过舌人翻译出来的,很可能这些都又经过了作者的加工润色。但从《山海经》记载的“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的西王母,俨然是一个凶神恶煞;在《穆天子传》中却一变而为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一个彬彬有礼的部族首领。
穆天子每到一处都要赠送给当地部族首领一些礼物,其中包括黄金、白银、贝带、锦组、朱、桂、姜等,而各部族对穆天子的贡献也非常可观。如河宗氏献豹皮、良马;赤乌之人献“酒千斛,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巨蒐(渠搜)之人献“马三百,牛羊五千,秋麦千车,膜稷三十车”以及“枝斯之英”(珍奇之石)。在古代,赏赐和贡献实际上带有贸易的性质,通过《穆传》记载的周穆王对各部族的赏赐及各部族的贡献物品,我们可以看到各地的物产及各种奇珍异宝。《穆天子传》的作者用古朴的文笔,简练的语言,在一部不过六千余字的书中
《穆天子传》既是出土于战国时代的魏襄王墓,它绝不可能是汉晋人的伪作。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指责《穆天子传》:“本《左传》‘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又本《史(记)·秦(本)纪》造父为穆王‘得骥、温骊、骅骝、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诸说以为之也。多用《山海经》语。”其实《左传》的记载与《穆传》并不完全一致,《左传》说“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有车辙马迹焉”。马骕《绎史》指出:“‘欲’者,未然之谋也;‘将’者,未然之事也。抑或穆王西征犬戎,祭公谏而不听,更欲远游,闻《祈招》之诗而遂止。”而《穆传》则是记穆王“周行天下”的历程。《史记·秦本纪》所说“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
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与《穆传》同;但《史记》说的“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缪王以赵城封造父,造父族由此为赵氏”(按:缪,通穆)等情,在《穆传》中则不见踪影。《穆天子传》与《左传》《史记》的记载有些地方相同是不足为奇的,否则《穆天子传》不就变成子虚乌有了吗?说《穆传》“多用《山海经》语”也不全对。记同一个地方,《山海经》有的还带有某种神话色彩,但《穆传》的文字则是古朴、真切,展示出一部纯地理著作的风貌。从对西北地理情况的记载可以看出,两书记载的地域范围可以说是大致相当。如《山海经·西次三经》记昆仑丘、锺山(舂山)与《穆传》是一致的,《西次三经》最西端的翼望山,约在今甘新接壤地带或新疆东南的阿尔金山
氏、留胥之邦、剞闾氏、鄄韩氏等,均不见于《山海经》。从这方面来看,《山海经》与《穆天子传》又是各有特色,两书所记地理范围大致相当,只能说明两书的作者所处的时代比较临近。现在一般认为《山海经》中的《山经》是战国时代所作,从两书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穆天子传》也很可能是与《山经》同时代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