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是汉相国萧何之后。《南齐书·高帝纪》载,齐高帝萧道成乃“汉相萧何二十四世孙”。据《史记·汉相国世家》载“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即今江苏丰县人。则萧道成的祖籍,应为江苏丰县,但至萧何孙萧彪迁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在今山东苍山县西南兰陵镇)。西晋元康初分东海置兰陵郡,故又称齐高帝先世为兰陵郡兰陵县人。至东晋初,中原地区陷入战乱之中,萧道成的高祖、身为淮阴令的萧整遂南下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晋于此侨置南兰陵郡兰陵县,故萧道成又称“南兰陵兰陵人”。萧道成少从名儒雷次宗受业,治《礼》及《左氏春秋》。其父萧承之曾任济南太守、汉中太守等职,常年在外领兵打仗,其后萧道成亦舍业随父南行,后即仕宋。经过多年征战,官至右军将军、南兖州刺史等。宋明帝死后,萧道成受遗诏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与尚书令袁粲、护军褚渊、领军刘勔共掌朝政。当时刘宋皇室成员争权,互相残杀,朝廷实权渐集于萧道成。升明元年(公元477年)七月,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苍梧王),迎立刘准(顺帝)。三年四月,即取代宋顺帝刘准,称帝自立,国号齐,史称“南齐”。萧道成即帝位之后,即以兰陵为汤沐邑,下诏:“南兰陵桑梓本乡,长蠲租布;武进王业所基,复十年。”(见《南齐书·高帝纪下》)并在青城筑圆坛、方坛,为萧齐郊祀之所。
现在要问,兰陵城故址究竟在何处?这个问题还不得不从武进县的设置说起。据《宋书·州郡志》说,武进县是西晋太康二年(公元281年)“分丹徒、曲阿立”。《元和郡县志》卷25常州武进县下载:“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舆地纪胜》卷6常州武进县引《元和志》曰:“丹徒与曲阿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时改武进为兰陵县。《咸淳毗陵志》卷27“古迹”载:兰陵城“在(武进)县北八十里千秋乡万岁镇西南,齐四世祖淮阴令萧整侨居之地。按,万岁寺旧有伪吴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萧梁帝祖宅三十里东城村,初名皇基,更曰皇业寺,后百七十五步即其城也”。又,《南齐书·祥瑞志》载:“宋泰始中,童谣云‘东城出天子’。……熊襄云:‘上旧乡有大道,相传云秦始皇所经,呼为‘天子路’,后遂为帝乡焉’。”《咸淳毗陵志》卷27“古迹”亦载:东城天子路“在(武进)县北万岁镇西,或谓秦皇所游,或云孙氏旧基。宋明帝时讹言天子出,及齐高帝受禅,盖尝居此,言乃验”。又说,“青城在县西北六十里万岁镇南,有圆坛,高丈余,广十亩。西有方坛,高不盈尺,广七八丈,旧传为圆丘、方泽”。《明一统志·常州府》“古迹”部分明确指出:兰陵城“在府城北八十里万岁镇西南”。又有青城“在府城西六十里。内有圆坛,高一丈广十亩;又有方坛,高尺许,广七八丈”。《清一统志·常州府》“古迹”亦称:兰陵故城“在武进县西北九十里”,并引《旧志》称今名阜通镇”(即今万绥镇)。《方舆纪要》卷25亦载:兰陵城在“府西北六十里。晋大兴初,始置南兰陵郡及兰陵县于武进县界内。宋因之,亦曰东城,以在武进东也。萧道成高、曾以下,皆居武进之东城里,因为南兰陵人”。从里距来看,地处“丹阳县东五十里”的武进县,说是在今常州西北的万绥镇一带,大致是不会错的。而作为萧齐郊祀之所的青城,即今万绥镇东南、常州市西北的青城,就方位、道里而言,也是合情合理的。
我们在这里讲当时的名人旧居,当然不能只讲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南朝梁的开国皇帝萧衍也应当讲。萧衍是南齐的宗室,他目睹东昏侯萧宝卷荒纵腐朽,大肆杀戮,他的兄长萧懿就是被东昏侯杀死的,因而举兵起义,攻打建康,东昏帝被手下的人杀死。不久,他又废掉亲手扶植起来的南康王萧宝融(和帝),自己当上了皇帝,是为梁武帝,即萧衍。《梁书·武帝纪上》载:“高祖武皇帝讳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中都里人,汉相国何之后也。”又说,“高祖以宋孝武大明八年甲辰岁生于秣陵县同夏里三桥宅”,为齐高帝萧道成族弟。《南史·梁本纪上》载,衍即帝位后,“复南兰陵武进县,依前代之科”。梁武帝旧宅亦应在武进之东城里。对于梁武帝旧宅,即祖宅,在《梁书》中没有记载,然而《南史·齐本纪上》说:高帝“旧宅在武进县,宅南有一桑树,擢本三丈,横生四枝,状似华盖。帝年数岁,好戏其下,从兄敬宗曰:‘此树为汝生也’”。宋《咸淳毗陵志》卷28“祥异”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咸淳毗陵志》卷25“观寺”中载:“智宝禅院在县北七十里万岁镇,梁武帝旧第。天监七年舍为院,名慧炬。伪吴天祚间重建,太平兴国中改今额”。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1“古迹”亦载:东城天子路“在武进通江乡阜通镇,齐高帝所居”;万岁里“在武进县通江乡阜通镇,梁武帝所居”。可见梁武帝旧宅也应在今常州市西北万绥镇。而《舆地纪胜》卷7镇江府“古迹”却说,梁武帝宅“基在塘头村。即位幸旧宅,观旧井上梨枣,并儿时所植”。《清一统志·镇江府》“古迹”称:梁武帝宅“在丹阳县东北塘头村东。帝即位,尝幸旧宅。井上有枣树,帝儿时所植。今井尚存。《明一统志》:在县东二十里”。凡此种种,在正史中惜未见任何记载,殊为可疑。我们可以断定,正史所载丹阳城东五十里的南兰陵(东城里)与丹阳城东二十里(或二十余里)的东城村绝不可能是同一个地方,如若不然,作为萧齐汤沐邑郊祀之所的青城,无论城南的圆坛或城西的方坛,岂不是太远了吗?
地方志书一般对当代史事的记载较为准确,而追记往古的事就不一定靠得住了。而正史的可信度则大不相同,成书于南朝梁的《南齐书》,编撰者是萧子显,他是萧道成之孙,又是在南齐所编修国史的基础上写成的,它的价值自然非同一般。《梁书》和《南史》的作者都是史学大家。《梁书》虽然编成于唐贞观年间,但其作者姚思廉的青年时代却是在南朝后期度过的,而且他编修的《梁书》,还是在其父姚察在隋时撰有旧稿的基础上完成的。《南史》的作者李延寿,不仅是《南史》《北史》的作者,他同时又参与《晋书》的编修。他编撰的《南史》虽然也是成书于唐朝初年,但也是根据其父李大师的《南史》旧稿,删并而成。这些书都是采用了大量可靠的历史资料,写作态度又极其审慎,某些地方志的记载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呢?在地方志的记载与正史有出入时,我们当然要相信正史,以正史的记载为准。
(载《齐梁故里与文化论集》,见上海古籍出版社《齐梁文化研究丛书》,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