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也像其他事物一样,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有些地名不断更改,新的地名也不断涌现,要考查一个地名的由来及其历史演变,就需要下一番考证功夫。也许有人要问,地名考证究竟有没有实用价值?我想,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这不仅因为地名考证是科学研究的需要,它与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们要研究祖国的疆域变迁,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边疆地区的开发等,地名考证都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佐证。例如,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历史上原是我国的领土。查考一下这里原有的地名,就会了解满族开发、经营这块土地的历史。如黑龙江以北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原名海兰泡,这是蒙语或满语与汉语组合的地名。海兰乃哈喇的转音,蒙语、满语意为黑;泡即水泡子,应是汉语。1856年海兰泡被沙俄强占,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后,侵略者为了庆祝他们掠夺的成功,改名为布拉戈维申斯克,意为“报喜城”。又如乌苏里江以东的尼满河,满语意为山羊。明朝政府在这里设过亦麻河卫,清初杨宾著的《柳边纪略》中写作伊瞒。这地方直到1972年才被苏联改名为达利涅列钦斯克,意为“远河”。地处黑龙江口外的库页岛,现在苏联仍沿称萨哈林,此名原为满语,意为黑,是以萨哈林乌拉(即黑龙江)而取名的。此地在《唐书》中称为窟说(说音同悦),元、明文献中称为苦夷,直到19世纪中叶沙俄侵略势力才达到这里。现在我国黑龙江省境内的黑河市,原名爱辉县,是由瑷珲河而得名。但这个瑷珲河并不在原爱辉县境内,而是在黑龙江对岸的江东六十四屯界内,那就是老瑷珲。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治所黑龙江城故址就在这里。后来由于沙俄的步步侵入,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又于黑龙江西岸另筑新城,即今爱辉镇所在地。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置瑷珲直隶厅,1913年改瑷珲县。1934年瑷珲县迁驻黑河。直到1983年撤销爱辉县,并入黑河市。瑷珲(后改为爱辉)及这一系列的满语地名,都是我国北部边疆疆域变迁的历史见证。
我国地名的命名中有一个传统的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我们不仅可以据此研究古地名的迁徙、变化,反过来也可以此为根据研究河道的变迁,为今天水利的开发利用、城市建设规划等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就我国浩如烟海的地名文献中保留的经济资料而言,那就更多了。如安徽省黟县,据记载是因黟山(即今黄山)而得名。查《说文》:“黟,黑木也”。《旧唐书·地理志》载:黟县“县南墨岭山出石墨故也,县置在黟川”。这说明黟县古时产石墨,黟山和黟县均以此种物产而得名。又如今陕北产石油,而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一》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脂水’即此也。”脂水以产石油而得名,也是地名中涉及物产的一例。至于铅山以产铅得名,瑞金以产金得名,铜陵以产铜得名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所有这些,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各地的经济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可见地名考证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