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数十年磨一剑——说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的编纂
在线阅读 收藏

《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由史为乐主编,邓自欣、朱玲玲为副主编,于2005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由著名史地专家谭其骧先生任顾问,由国家重要科研机构和几所著名大学的20余名史地专家通力合作完成。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鉴于臧励龢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已刊行半个世纪之久,内容过于陈旧,我们就提出了新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动议。1975年10月和1978年1月,我们曾两次写报告给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历史所领导。领导同志看了我们的报告非常重视,当时主管哲学社会科学部工作的胡绳同志和后来主持社科院工作的胡乔木同志都先后批示同意。我们马上着手撰写《编纂体例》和样条,并与有关单位联系,以确定协作关系。直到1982年下半年,我们才开始动手撰稿,新书取名为《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作为顾问的谭其骧先生向我们提出了两点建议:(1)《读史方舆纪要》中的地名可以全收;(2)一定要查对第一手资料,要尽量找出地名的最早出处。这两点都很重要。第一点意见显示了谭师对《方舆纪要》的特别重视,这是他一生治史、研究历史地理和编绘历史地图的心得。因为《方舆纪要》地名牵动历朝历代的兴衰,实在太重要了,我们完全采纳。凡是《方舆纪要》中与历史事实有关的地名,我们全部收录。第二点意见也非常重要。我们深知,查对第一手资料,对于提高书的质量,避免出现不应有的错误,是十分必要的。而要找出地名的最早记载,则需要查考大量的史料,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有过硬的史学功底。难度固然很大,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可以为读者提供极大的方便,我们当然要尽心尽力。还有一个问题,我认为要特别感谢身为中国地名委员会委员的历史所老领导尹达同志,他知道我要主持编撰《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每次地名委员会开会或召开全国地名工作会议,都要派我代他出席会议,这实际上是为我提供一个学习的绝好机会。在这些会上我也结识了各地不少研究地名的专家,得到一些全国地名普查的讯息及了解一些地名研究的热点问题,这对我主编地名辞典大有好处。此外,近30年来,我全力研究地名释名,先后撰写了《中国省县释名》《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又研究当代行政区划的变化,两度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一书,都是围绕着编撰《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而进行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是大协作的产物,参加编撰工作的有年逾八十的老专家,也有精力充沛的年轻学者,各有学术专长,分居北京和全国各地。有的对边疆某地有研究,有的对内地某省区有专长,也有的对某个地区、某个时段有特殊的研究,作为主编,在分工时,尽量发挥各人的专长。但也有的确定写某个地区,而选收的词目还不够,为照顾各地区收词要大体平衡,有时候还要适当补充一些词条。有的按照编例要求,各类该收的词目都收了,但是近现代史上的一些战争牵涉到的地名和革命史上常提到的地名,还有重要考古新发现的地名,及当今旅游很热门的一些地名,凡是漏收的,都要进一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予以补写。我们在审稿的后期阶段,对释文内容和词条都作了大量增补,增补的数量总共有100余万字。这样,读者从不同的需要查阅辞典,才会得到比较满意的效果。这部书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苦干出来的。不论再苦再累,只要想到自己肩负的重任,我们从来不会退缩。数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顽强奋战,终于完成了全书的撰稿和审稿工作。出书时,全书700余万字,收词近8万条,相当于旧的《古今地名大辞典》的3倍。简单点说,本书有以下几个优点:(1)收词范围广,时间断限长。时间从远古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词目来源遍及先秦典籍、历代正史地理志、全国总志、各地重要地志以及近现代史、革命史的众多著述。(2)释文征引有据。力求使用第一手资料,尽量找出地名的最早出处。府州以上政区叙述辖境的大体范围,一般政区地名明白交代隶属关系。(3)注重地名语源的阐释。对于地名的由来及含义尽量追本溯源,作出解释;但对于难于确证的,决不臆断。(4)尽力吸取最新研究成果,注意反映当今学术水平。地名定点务求精准,尽量讲清地名在今市县的具体方位及里距;凡实在难以精确定点的,则一般指出概略方位,不遽下断语。本书出版后,好评如潮。有些人认为,这是近年出版的较有影响的大型学术著作之一。有些评论家大讲本书的诸多特点、优点。不论是搞科学研究的专家,大专院校的师生,还是做各种工作的知识分子,都赞扬本书方便、实用。我就想,温家宝总理常常到全国各地视察工作、考察民间疾苦,他一定很需要这样一部书,我就给温总理寄了一部。大约十多天以后,我惊喜地接到温总理的来信,总理信上说:“你们克服困难,做了很好的工作,于读者有益,于研究历史也有价值。尚希不断努力,多出成果。”并要我转达他对“课题组和研究所同志们的问候”。总理的关爱,使我感慨万分,无比激动。回想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禁流下了热泪。

2007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先后得到两个奖项:一个是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一个是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一等奖)。特别是首届政府图书奖,是国家的最高奖项。这是国家图书出版方面的最高荣誉,编写组的同志尤其感到兴奋和鼓舞。

当然,我也深深知道这部书还存在不少缺点甚至错误,还需要通过修订,才能使它不断完善起来,成为广大读者更加喜欢的好书。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