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辨析历史地名读音手记
在线阅读 水、清水江流域。汉平西南夷后,置为牂柯郡,于且兰地置故且兰县,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旧州一带。据《汉书·地理志》牂柯郡故且兰县注引应劭曰:“故且兰侯邑也。且音苴。”颜师古曰:“音子闾反。”又,汉西域亦有且末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汉时王治且末城,故址在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其音与且兰国之且同音。

[8]叶(葉)

(1)yè《广韵》与涉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河南省有叶县。叶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三》:“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同音。”《风俗通》:“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

(2)shè[摄]为古音。春秋时楚有叶邑,在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左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又,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载,“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注,司马贞《索隐》:“叶音摄,县名,属南阳。”《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下原注:“楚叶公邑。”按,刘向《新序·杂说》载有“叶公好龙”故事,源出于此。

[9]乐(樂)

(1)yuè《广韵》五角切。《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今浙江有乐清市,实际是因乐正(乐师)而得名。乐清,本名乐成县,东晋置。五代吴越改为乐清县。据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载:“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2)luò[洛]汉有乐陵县,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花园镇城子后。东汉为乐陵郡治。《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乐音来各反。”汉元封间又置乐浪郡,治朝鲜县。在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垌,或说即今平壤市。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胡朝鲜国也。”颜师古曰:“乐音洛。浪音狼。”

(3)lao[涝]河北唐山市有乐亭县,为李大钊之故乡。

[10]句

(1)jù《广韵》九遇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句指语句或诗句。

(2)gōu古同勾。句吴,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裴骃《集解》引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司马贞《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按,《汉书·地理志》吴地说道“太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颜师古注的原话是:“句音钩,是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

[11]冯

(1)píng通凭。《集韵》皮冰切。汉置左冯翊,治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汉代三辅之一。据王先谦《汉书补注》:“先谦曰,《决录》注:冯,冯也。翊,明也。先谦按,冯也之冯,读凭。《诗·卷阿》‘有冯有翼’,翊翼字通,郡名取此。”

(2)féng《广韵》房戎切。冯为姓氏。《元和姓纂·东韵》:“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遂氏焉。”

[12]汁

(1)zhī《广韵》之入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说文》:“汁,液也。”汁即汁液。

(2)shī[十]为古音。《集韵》寔入切。汉有汁方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雍齿置汁方侯国,属广汉郡。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国除,改为汁方县。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市。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汁音十。”汁方与今什邡音同。

[13]召

(1)zhào此为今常见读音。召为召唤或征召。

(2)shào[邵]为古音。《广韵》寔照切。西周初有召国,为召公奭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春秋时又有楚召陵邑,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东三十里召陵寨。汉置召陵县,属汝南郡。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召读曰邵。”

[14]芍

(1)sháo《说文》:“芍,凫茈也。从,勺声。”《广韵》市若切,如芍药。

(2)què[鹊]《广韵》七雀切。如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后汉书·王景传》:“(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李贤注:“陂在今寿州安丰县东。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芍音鹊。”

[15]会(會)

(1)huì《广韵》黄外切。此为今常见读音。会为会合之意。

(2)kuài[郐]为古音。《广韵》古外切。古有会国,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北。据《汉书·地理志下》郑国地:“子男之国,虢、会为大。”颜师古注:“会读曰郐,字或作桧。”

[16]汙

(1)wū污。《广韵》乌路切。

(2)yú[于]《广韵》羽俱切。古有汙水,又有汙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邺西。”司马贞《索隐》:“汙音于。《郡国志》邺县有汙城。郦元云:‘汙水出武安山东南,经汙城北入漳。’”

[17]身

(1)shēn《广韵》失人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按《说文》:身字“象人之身”。

(2)juān[捐]为古音。身毒为古印度的别译。《史记·西南夷列传》:“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司马贞《索隐》:“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汉书音义》一名‘天竺’也。”

[18]龟(龜)

(1)guī《广韵》居追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春秋时有地名龟,疑在今河南睢县境内。《春秋》: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杜预注:“龟,宋地。”又有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南四十里。《诗经·鲁颂·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毛《传》:“龟,山也;蒙,山也。”孔颖达《疏》:“龟、蒙今在鲁地。”又,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亦有龟山。

(2)qiū[丘]为古音。《广韵》居求切。龟兹为汉西域诸国之一,受汉中央政府及西域都护府管辖。故地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汉又置有龟兹县,属上郡。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音丘慈。”颜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

[19]枞(樅)

(1)cōng[匆]《广韵》七恭切。枞为木名。又为姓氏。《正字通·木部》:“枞,姓。”

(2)zōng[宗]为古音。汉置枞阳县,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枞阳县。《汉书·郊祀志下》:汉武帝“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颜师古注:“枞音千庸反。”

[20]苦

(1)kǔ《说文》:“苦,大苦,苓也。从,古声。”如苦菜、苦味。此为今最常见读音。苦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三》:“苦氏,越大夫苦成。汉有苦灼,为会稽太守。”

(2)gǔ[古]通“盬”。《集韵》果五切。《史记·五帝本纪》: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如盬,音古。”

(3)hù[户]《广韵》侯古切。战国楚置苦县,汉属淮阳国。治所即今河南鹿邑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张守节《正义》:“户、焦二音。”

[21]味

(1)wèi《广韵》无沸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味即滋味之味。

(2)mèi[昧]为古音。《广韵》莫佩切。汉有味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昧。”

[22]佷

(1)hěn同很。《玉篇·人部》:“佷,戾也。本作很。”

(2)héng[恒]汉武陵郡有佷山县。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州衙坪。《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

[23]卑

(1)bēi《广韵》必移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卑有地位卑下之意。卑又为姓氏。《广韵·支韵》:“卑,姓。”《通志·氏族略二》:“卑氏,卑耳国之后。或云鲜卑种类。汉有右北平太守卑躬。”

(2)bān[班]为古音。古有卑水,又有卑水县。卑水见于《水经·若水注》,水出卑水县东流,注入马湖江。即今四川美姑县境之美姑河。卑水县置于汉,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班。”

[24]征(徵)

(1)zhēng《广韵》陟陵切。此为徵字最常见的读音。

(2)chéng同澂,《集韵》持陵切。汉置徵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避难村,近澄城县境。《史记·河渠书》:“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徵在冯翊。”司马贞《索隐》:“音惩,县名也。小颜云即今之澄城也。”《汉书·地理志》左冯翊徵县注,颜师古曰:“徵音惩,即今之澄城县也。”

[25]於

(1)yú《广韵》央居切。於为古邑名,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北商镇。《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又,於为姓氏。《广韵·鱼韵》:“於,姓。”

(2)yú同于。《汉书·货殖列传》曰:“辟犹戎翟(狄)之与(於)越,不相入矣。”注引孟康曰:“於越,南方越也。”颜师古曰:“於,发语音也。戎蛮之语则然。於越犹句吴耳。”

(3)wū[乌]《广韵》哀都切。《春秋》: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於越入吴”。又,定公十四年,“於越败吴于檇李”。昔人以於越为禹之苗裔,目前多数学者则认为是土著部族的可能性较大。春秋时强盛的越国即为本部族所建。至于“於越”一词,据《左传》杜预注:“於,发音也。”这一点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亦引杜注云:“於,语发音也。”

[26]单(單)

(1)dān《广韵》都寒切。此为今最常见读音。清康熙间曾置单东安抚司,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丹东乡。

(2)shàn[善]《广韵》市连切。单为姓氏。《广韵·狝韵》:“单,亦姓。”《通志·氏族略三》:“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春秋时有鲁单父邑,秦置单父县。东汉改为单父侯国,后改县。五代唐为单州治。明洪武初省县入州,改为单县。即为今山东单县。

(3)chán[禅]为古音。《广韵》常演切。汉匈奴有单于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或固阳县西北。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曾“北登单于台”。唐又曾置单于大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古城。

[27]卷

(1)juǎn《广韵》居转切。卷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卷氏,音倦。望出琅邪。《陈留风俗传》陈留太守琅邪卷基。本圈氏,因避仇去□。”

(2)quán[圈]《集韵》驱圆切。春秋魏有卷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圈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客卿胡阳攻魏卷。”张守节《正义》:“卷,音丘袁反。”《括地志》云:“故卷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即衡雍也。”

[28]泷

(1)lóng《广韵》卢红切。《说文》:“泷,雨泷泷貌。从水,龙声。”泷水即今山东省孝妇河,也作“笼水”。《水经·济水注》:“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泷水即古袁水也。”《寰宇记》卷19淄川县引《舆地志》曰:“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尝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须水即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俗亦呼为笼水。”

(2)shuāng[霜]《集韵》《韵会》疏江切。《集韵》:“泷,水名。在岭南。”古泷水,即今武水,又名武溪。源出湖南临武县西北,流入广东省,经乐昌县至韶关市,南流与浈水合为北江。南朝梁有泷州,治龙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唐复置泷州,治所仍在今广东罗定市境。

[29]泺

(1)luò《广韵》卢各切。《说文》:“泺,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春秋》: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杜注:“泺水在济南历城县西北,入济。”《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南宋初伪齐刘豫堰泺水东流为小清河上源,后人因通称泺水为小清河。今济南市东北泺口,即泺水人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之口。

(2)pō同泊。《广韵》匹各切。《正字通·水部》:“泺,俗作泊。”

[30]沮

(1)jū[举]《广韵》子鱼切。汉有沮县,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东黑河东岸。《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沮县下原注:“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颜师古曰:“沮音千余反。羡音夷。”

(2)zǔ[俎]《集韵》壮所切。秦汉有沮阳县,为上谷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沙城)东南官厅水库南岸之大古城村古城。《汉书·地理志》注引盂康曰:“音俎。”

[31]宛

(1)wǎn《广韵》於阮切。北京旧有宛平县,今有宛平城。

(2)yuān[箢]《广韵》於袁切。春秋战国时楚有宛邑,秦汉置宛县,为南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据《史记·高相本纪》:沛公“与南阳守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张守节《正义》:“宛,於元反。”又汉牂柯郡有宛温县,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宛音於元反。”与《史记》正义注音同。

[32]承

(1)chéng《广韵》署陵切。今河北省有承德市、承德县。

(2)zhěng《集韵》诸应切。汉东海郡有承县。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南峄城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音证。”

[33]贲(賁)

(1)bì《广韵》彼义切。贲指文饰华美。

(2)bēn[奔]《广韵》博昆切。汉有贲古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市东南十四里新安所。《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贲音奔。”

(3)pān[番]为古音。《集韵》孚袁切。《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郭璞注:“贲隅音番禺,今番禺县。”番禺即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

[34]郚

(1)wú[吾]《广韵》五乎切。春秋时纪国郚邑,后入齐。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春秋》: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预注:“郚音吾。”

(2)yú[鱼]《集韵》牛居切。汉东海郡有郚乡县,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据《汉书·哀帝纪》:“夏六月,立鲁顷王子郚乡侯闵为王。”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郚音鱼,县名也,属东海。”《汉书·地理志》师古注曰:“郚音郚,又音鱼。”是郚有吾、鱼二音。

[35]郦(酈)

(1)lì[丽]《广韵》郎击切。春秋时鲁有郦邑。《春秋》: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杜预注:“郦,鲁地。”《公羊》作“犁”。《谷梁》作“丽”。郦又为姓氏。《广韵·锡韵》:“郦,姓。”汉有郦食其、郦商;北魏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

(2)zhí[掷]为古音。《集韵》直炙切。春秋时楚有郦邑。秦置郦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史记·楚世家》:“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又,同书《越王勾践世家》称:“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司马贞《索隐》:“四邑并属南阳,楚之西南也。”张守节《正义》:“郦音掷。”

[36]茜

(1)qiàn[千]《广韵》仓甸切。今江苏昆山市东南旧有茜墩镇(今名千灯镇);太仓市东北有茜泾镇。

(2)xī[西]多用于人名(人名亦有读qiàn)。

[37]

(1)fù[负]《广韵》房九切。王本为植物名。

(2)bèi[倍]《集韵》薄亥切。《穆天子传》卷2:“茅、、蒹、葽。”郭璞注:“,今菩字,音倍。”《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雩县:“有阳宫,秦文公起。”颜师古注:“音倍。”

[38]荡(蕩)

(1)dàng《广韵》徒朗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如声势浩浩荡荡。

(2)tāng[汤]为古音。《集韵》他郎切。古有荡水,源出河南汤阴县北。唐以后称汤水。汉又有荡阴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汤阴县。因荡水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河内郡荡阴县下原注:“荡水东至内黄泽。”颜师古注:“荡音汤。”

[39]荥(滎)

(1)xíng《广韵》户扁切。《说文》:“荥,绝小水也”。古有荥泽,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北。北周置荥州,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氾水镇)。

(2)yíng[营]《集韵》娟营切。唐置荥州,即今四川荥经县。又有荥经河,为四川省青弋江上源之一。

[40]栎(櫟)

(1)lì[历]《广韵》郎击切。春秋时栎邑,为郑国别都,在今河南禹州市。《春秋》: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杜预注:“栎,郑别都也,今河南阳翟县。……栎音历。”又有楚鄙栎,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史记·郑世家》:厉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厉公出居边邑栎”。即此。司马贞《索隐》按:“栎音历。”

(2)yuè《广韵》以灼切。战国置栎阳县,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渭河北岸。秦献公曾徙都此,西汉高帝亦曾以此为都。《史记·货殖列传》:“献公徙栎邑。”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冯翊。”司马贞《索隐》:“上音药,即栎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徙都咸阳。

[41]查

(1)chá[茶]《广韵》加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如查字典。

(2)zhā[楂]为古音。《集韵》庄加切。查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查氏,望出齐郡。宋登科雍熙有查盛,待制查通,新安人也。”今上海市金山区查山、安徽池州市查村堰均因查姓为名。河南遂平县之查牙山、青海之查灵海,“查”字均音楂。

[42]虾(蝦)

(1)xiā《集韵》虚加切。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旧有虾港,是以虾命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24载:“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夹船出海,因名。”

(2)há[蛤]《广韵》胡加切。《说文》;“蝦,蝦蟆也。从虫,叚声。”虾蟆陵是指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白居易诗《琵琶行》曰:“家在虾蟆陵下住。”

[43]俞

(1)yú[于]《广韵》羊朱切。俞为姓。《通志·氏族略五》有俞氏。今湖南永州市南有俞山,相传即因俞姓名人而得名。

(2)shù[输]为古音。《集韵》春朱切。汉有俞侯国,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西汉吕陀、栾布、田蚧、马武等先后封此。后改为县。《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有俞侯国。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音输。”司马贞《索隐》亦曰:“俞音输。俞县属清河也。”

[44]洿

(1)wū同汙《广韵》哀都切。安徽宿松县东南六十里有洿池和洿池山。今又作污池或乌池。

(2)gù[梏]同刳。《广韵》古沃切。陕西大荔县东北有洿谷镇。洿谷镇又作刳谷镇,以近刳谷口而名。

[45]洽

(1)qià[恰]《广韵》侯夹切。《说文》:“洽,霑也。从水,合声。”

(2)hé[合]《集韵》葛合切。古有洽水,一名水,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诗经·大雅·大明》:“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毛传:“洽,水也。”

[46]洮

(1)táo《广韵》土刀切。古有洮河,在今甘肃西南部。《说文》:“洮,水。出陇西临洮,东北入河。”指此水。又,春秋时鲁有洮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公会杞伯姬于洮”。即此。

(2)yáo[姚]《广韵》余昭切。古有洮湖,又名长荡湖或长塘湖,为五湖之一。在今江苏金坛市南。《太平寰宇记》卷92宜兴县引《舆地志》云:“洮湖即长荡湖也。《江赋》云:‘具区洮、涌’,皆此也。”

(3)dào[道]《集韵》杜皓切。古有洮水,在江淮之间。《史记·高祖本纪》:“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裴驷《集解》:“徐广曰:洮,音道。在江淮间。”

[47]浒(滸)

(1)hǔ[浒]《广韵》呼古切。浒意为水边。

(2)xǔ[许]江苏苏州市西北有浒墅关,又名许市。南宋时改作浒墅(见范成大《吴船录》)。据元高德基《平江纪事》:“许市去吴县西二十五里。旧传秦始皇帝求吴王名剑,白虎拒丘上,帝刺之,虎西走二十五里而没,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南唐讳‘琥’,钱氏讳‘’,遂改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点水为‘浒’,‘市’讹为‘墅’,迄今两称之。”今常熟市东北长江边有浒浦,本名许浦。南宋时为水军戍守要地。建炎初,韩世忠讨苗正彦,驻军许浦,即此。后置许浦镇。清末和民国时改作浒浦。1999年撤销浒浦镇,并入碧溪镇(同年改名新港镇,2008年复名碧溪)。又,江西金溪县西有浒湾镇。

[48]祓

(1)fú[服]《广韵》敷物切。祓是说用祭祀的方法除恶求福。

(2)fèi[废]为古音。汉有祓侯国,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之里岔镇牧马城。据《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音废。”

[49]祖

(1)zǔ《广韵》则古切。广东佛山市有祖庙。内蒙古巴林左旗有祖陵。

(2)jiē[结]为古音。《字彙补》咨邪切。汉有祖厉县,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南平堡乡驻地平滩堡。《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祖音罝。”

[50]费(費)

(1)fèi《广韵》芳未切。今山东有费县。春秋时鲁有费邑,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鱼城西南)。《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帅师城郎”。杜预注,“费伯,鲁大夫”。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彙纂》鲁大夫费庈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氏费邑读如秘者有别。魏武封费亭侯,即此。今鱼台县西南有费亭。”

(2)bì[秘]为古音。《广韵》兵媚切。春秋时另一费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左传》: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即此。《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襄公七年)夏,城费。”颜师古注:“费,鲁邑也。音秘。”

[51]莘

(1)shēn《广韵》所臻切。商周时有莘国,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诗经·大雅·大明》:“缵女维莘。”毛《传》:“莘,大姒国也。”郑《笺》:“缵,子管反;莘,所申反。”今山东有莘县。

(2)xīn《集韵》斯人切。夏商周时有莘国,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冢集。《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商有姺、邳”。即《吕氏春秋·本味篇》之“有侁氏”。高诱注:“姺读莘。”《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作“有莘氏”。

[52]蚌

(1)bàng[棒]《广韵》步项切。春秋时虢地有蚌城,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蚌”。

(2)bèng今安徽蚌埠市。

[53]铅

(1)qiān《说文·金部》:“铅,青金也。”如铅笔。

(2)yán通沿。《广韵》与专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铅,段借为沿。”今江西有铅山县。元置铅山州于此。铅又为姓。《姓氏寻源·先韵》:“铅氏,《华阳国志》云:‘江州官族有铅氏。’”

[54]脩

(1)xiū与修通,《广韵》息流切。脩又为姓氏。《广韵·尤韵》:“脩,姓。汉屯有骑校尉脩炳。”

(2)tiáo[条]为古音。《集韵》他彫切。汉有脩侯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十三里。《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有“脩侯周亚夫”。司马贞《索隐》:“脩侯周亚夫。脩音条。”《汉书·地理志》信都国脩县注,颜师古曰:“脩音条。”

[55]隽(雋)

(1)juàn[绢]《广韵》徂兖切。隽永指意味深长。

(2)jùn[俊]隽才即俊杰。此皆今常见读音。

(3)zuì[醉]为古音。春秋时吴越有隽李,在今浙江嘉兴市南。《汉书·地理志》:“至勾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颜师古注:“隽音醉,字本作檇,其旁从木。”

[56]般

(1)bān《广韵》北潘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般指一样、一般,通班。

(2)pán[盘]为古音。《广韵》薄官切。汉有般阳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淄博市西南淄川城。《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在般水之阳。”颜师古曰:“般音盘。”

(3)bō[玻]《龙龛手鉴》音拨。“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意即智慧。山西五台山有般若寺。

[57]剡

(1)yǎn《广韵》以冉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剡意为锐利或削。

(2)shàn[善]《广韵》时染切。汉置剡县,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市西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音上冉反。”其地又有剡山、剡水。

(3)tǎn[谈]剡又为姓氏。《广韵·琰韵》:“剡,姓。”《姓觿》:“剡,《姓考》云,春秋剡子国之后。”

[58]涡(渦)

(1)wō《广韵》乌禾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涡意为旋涡。

(2)guō[锅]为古音。《广韵》古禾切。水名,淮河支流。北魏置涡州,治所在涡阳城(今安徽蒙城县)。又,唐置涡州,治所在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

[59]浩

(1)hào《广韵》胡老切。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西河郡为浩州,治所在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市)。又,唐武德五年置浩州,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四十里浩山下。

(2)gé[]《广韵》古沓切。汉有浩亹县,属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河桥镇。《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浩亹县下原注:“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汉志》注引孟康曰:“浩亹音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今俗呼此水为门河,盖疾言之,浩为尔。”

[60]浚

(1)jùn此为今常见渎音。浚有疏浚之意。

(2)xùn[训]《广韵》私闰切。春秋时卫国浚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城。”即此。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始置濬州,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元初省黎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为濬县。因濬与浚相通,故改为浚县。

[61]被

(1)bèi《广韵》皮彼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有覆盖之意。

(2)pī[疲]为古音。《集韵》攀糜切。汉有被阳侯国,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一作疲,音罴军之罴。”

[62]骊(驪)

(1)lí《广韵》吕支切。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有骊山。周初有骊戎居此。秦骊邑。

(2)chí[池]《集韵》陈尼切。汉有骊轩县,属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南二十里焦家庄乡者来坝。《汉书·地理志》注引李奇曰:“音迟虔。”

[63]掖

(1)yē[耶]是指把东西塞在兜里,意为藏。

(2)yè[夜]《广韵》羊益切。古有掖邑。汉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治所即今山东莱州市。刘向《说苑·指武》鲁仲连子对田单曰:“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宝。”王先谦《汉书补注》,先谦曰:“亦作夜。战国齐邑,田单所封,见《国策》。高帝时虫达先封夜侯,见表。”可见掖与夜通。又,掖为姓氏。《广韵·昔韵》:“掖,姓。”

[64]堵

(1)dǔ此为今常见读音。堵指墙壁。

(2)zhě[者]为古音。《广韵》章也切。水名。汉南阳郡有堵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韦昭曰:“堵音者。”

[65]乾

(1)qián《广韵》渠焉切。乾为八卦之一,又为六十四卦之一。《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王,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乾指君主,又代表西北方。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置乾州,治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以位居京城长安的西北方而名。又有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今陕西乾县西北梁山。

(2)gān[干]《广韵》古寒切。意为干燥。如春秋齐地名乾时,指今山东临淄西北以下时水支津。又如春秋楚地名乾谿,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乾又为姓氏,见《姓苑》。

[66]朝

(1)zhāo[昭]《广韵》陟遥切。朝歌为商代帝乙、帝辛(纣)的别都,在今河南淇县。秦置朝歌县。《史记·乐书》:“夫朝歌者不时也。”说明“朝”为朝暮之朝。

(2)cháo[潮]《广韵》直遥切。吴越国都城内城有朝天门。今辽宁省有朝阳市。

[67]覃

(1)tán[谈]《广韵》徒含切。覃有深思或延伸之意。覃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二》:“覃氏,本谭,或去言为覃。梁有东宁州刺史覃无克。又音秦,今岭南多此姓焉。”

(2)qín[秦]为姓氏。壮族姓氏覃皆读qín[秦],因姓氏而得名的地名亦读qin[秦]。广东吴川市有覃塘墟(今为覃塘镇);广西贵港市西北有覃塘墟(今为覃塘镇)。

[68]曼

(1)màn《广韵》无贩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曼有柔美之意,如轻歌曼舞。

(2)wàn[万]为古音。汉有曼柏县,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榆树壕古城。《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曼音万。”

[69]蛇

(1)shé《广韵》食遮切。今为湖北武汉有蛇山。

(2)yí[移]《广韵》弋支切。汉有虵(蛇)丘县,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史记·武帝本纪》:天子封禅还,“复博、奉高、虵丘、历城,毋出今年租税”。裴骃《集解》:郑玄曰:“蛇音移。”又,《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虵音移。”

[70]秺

(1)dù[妒]《广韵》当故切。汉有秺侯国,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成武县西北二十九里。《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音妒。在济阴成武,今有亭矣’。”又,《汉书·地理志》注亦引孟康曰:“音妒。”

(2)zhā[查]《集韵》陟加切。旧以秺侯国亦作侯国。周祖谟校勘记:“《汉书·地理志》作秺。”《说文》以为误。

[71]偪

(1)fú[福]《广韵》方六切。偪阳为西周、春秋时东夷小国,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五十里侯孟。《春秋》: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杜预注:“偪阳,妘姓国。今彭城傅阳县也。”《汉书·地理志》楚国傅阳县下原注:“故偪阳国。”《汉志》注,颜师古曰:“偪音福。《左氏传》所云偪阳妘姓者也。”

(2)bī同逼,《集韵》彼侧切。此与逼迫之逼同意。

[72]徙

(1)xǐ《广韵》斯氏切。徙为迁徙之意。此为今徙字最常见的读音。

(2)si[斯]为古音。《集韵》相支切。古有徙国、徙县,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始阳镇。《史记·大宛列传》:“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问使,四道并出,出,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司马贞《索隐》引李奇云:“徙音斯。蜀郡有徙县也。”《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莋都最大。”张守节《正义》:“徙音斯。”又,《汉书·地理志》蜀郡徙县注,颜师古曰:“音斯。”

[73]羛

(1)yì同“义(羲)”。《集韵》宜寄切。《字桑补》:“羛,与义同。”

(2)xī同“西”。《广韵》许羁切。古有羛阳,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八月,“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续汉书·郡国志》魏郡内黄县:“有羛阳聚。”

[74]渑(澠)

(1)miǎn《广韵》弥兖切。古有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即此。秦置渑池县。

(2)shéng[绳]《广韵》食陵切。古有渑水,又称绳水,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县东南入时水。此下时水亦通称渑水。《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指此。又,《水经·淄水注》: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亦或通名之为绳水”。浊水即今北阳河,阳水即今南阳河,并在今山东青州市北。古谚云:“瘦马不渡渑”,指此。

[75]尉

(1)wèi《广韵》於胃切。此为今常见渎音。尉古为官名,多为武职。春秋时郑有尉氏邑,战国秦置尉氏县,治所即今河南尉氏县。《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臣瓒曰:“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颜师古曰:“郑大夫尉氏亦以掌狱之官故为族耳。应说是也。”《通志·氏族略五》:“郑有尉止、尉翩。古贤有尉缭,著书号《尉缭子》。”

(2)yù[玉]《广韵》纡物切。汉西域有尉犁国,今新疆有尉犁县。《广韵·物韵》:“尉,姓。……又虏复姓,有尉迟氏,其先魏氏之别尉迟部,因而氏焉。后单姓尉。唐有将军尉迟敬德。”

[76]蒉(蕢)

(1)kuì《广韵》求位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蒉为草或竹编的筐。

(2)kuài[块]《广韵》苦怪切。《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公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注引郑氏曰:“蒉音匮。”又引苏林曰:“蒉音蒯。”颜师古曰:“苏音是也,丘怪反。”

[77]葰

(1)jùn[俊]《集韵》祖峻切。葰为大之意。

(2)suǒ[索]为古音。《广韵》苏果切。葰人为汉代县名,属太原郡。故城在今山西繁峙县东三里圣水头村。《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音璅。”颜师古曰:“又音山寡反。”

[78]番

(1)fān《广韵》附袁切。旧时对西部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称为西番和番邦。

(2)pó[鄱]《集韵》蒲波切。《史记·伍子胥列传》:“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司马贞《索隐》:“盖鄱阳也。”

(3)pān[潘]《广韵》普官切。汉南海郡有番禺县,治所即今广州市。《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番音潘。禺音愚。”番禺应为古越语地名的遗存。另外,张掖郡有番和县,辽东郡有番汗县,《汉志》注或引如淳曰:“番音盘。”或引应劭曰:“番音盘。”山西境内亦有番吾。《史记·赵世家》提到“番吾君自赵来”。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番音盘。常山有番吾县。”此类皆是古民族语的遗留。

[79]

(1)lì[历]《广韵》郎击切。指兽的角锋。

(2)lù[鹿]《广韵》卢谷切。汉武帝以匈奴地置得县,为张掖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涉钓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得”。《汉书》注引郑氏曰:“音鹿,张掖县也。”颜师古曰:“郑说非也。此得,匈奴中地名,而张掖县转取其名耳。”又,《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鹿。”颜师古曰:“孟音是也。”说明“得”本匈奴地名的译音。

[80]甄

(1)zhēn[真]《广韵》职邻切。据《广韵·真韵》:“甄,姓也。”

(2)juān[娟]《集韵》规掾切。春秋时有地名甄,又作鄄。故址在今山东甄城县北旧城集。秦汉置甄城县。《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赵伐我,取甄”。张守节《正义》:“音娟。即濮州甄城县也。”

[81]湪

(1)tuán[团]《广韵》通贯切。《广韵·换韵》:“湪,水名。”

(2)zhuó[浊]《广韵》直角切。古有湪泽,又称浊泽。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史记·赵世家》: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伐魏,败湪泽,围魏惠王”。张守节《正义》:“湪音浊。徐广长社有浊泽,非也。《括地志》云:‘浊水源出蒲州解县东北平地。’尔时魏都安邑,韩、赵伐魏,岂河南至长社也?解县浊水近于魏都,当是也。”

[82]瓡

(1)zhí同执。《广韵》之入切。汉有瓡侯国,属北海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地区,当今潍坊市或安丘、昌邑、寿光附近一带。《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瓡即执字。”

(2)hú[胡]《字彙补》红卢切。汉有瓡侯国,即狐县,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里。《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瓡侯国之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河东。瓡音胡,之涉反。”

[83]解

(1)jiě《广韵》佳买切。今四川峨眉山有解脱坡。山西寿阳县北有解愁镇。

(2)xiè[蟹]《广韵》胡买切。解为姓氏。《广韵·蟹韵》:“解,姓也。自唐叔虞食邑于解,今解县也。”春秋时周畿内地有解。《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王师军于泛,于解”。杜预注:“洛阳西南有大解、小解。解,音蟹。”

(3)解又读作亥hài[亥],在今山西境内。汉置有解县,五代汉至清有解州,民国又有解县。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仍有解州镇。

[84]慎

(1)shèn《广韵》时刃切。慎为姓氏。《广韵·震韵》:“慎,姓。古有慎到。”今江西井冈山市茅坪有慎公祠。

(2)zhēn[真]同滇。《集韵》之刃切。楚有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江口镇。《左传》: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汉又有慎阳侯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国除,改为县。《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注:司马贞《索隐》:慎阳,属汝南。如淳曰:“音震。”阚骃云:合作“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误以“水”为“心”。《续汉书》作“滇阳”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慎阳县注亦作滇,颜师古曰:“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

[85]溱

(1)zhēn[臻]《说文》:“溱,水。出桂阳临武,入洭。从水,秦声。”溱水源出湖南临武县南,东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下游至韶关市合浈水,南流为北江。《汉书·地理志》桂阳郡临武县下载:“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洭。”又,《诗经·郑风·蹇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郑玄《笺》:“溱,侧巾反。”溱水即今河南新密市东,双洎河上源的支流。《史记·三王世家》:“极临北海,西溱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张守节《正义》:“溱音臻。”又,《汉书·王褒传》:“化溢四表,横波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溱。”颜师古注:“溱字与臻同。”

(2)qín[秦]1945年苏中抗日根据地由江苏泰县析置溱潼县,治所即今姜堰市北溱潼镇。

[86]辟

(1)bì《广韵》必益切。汉有辟阳县,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东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辟音珪璧。”

(2)pì本作闢,即开辟的辟。新疆有辟展城(今鄯善县)。

[87]蔚

(1)wèi《广韵》於胃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蔚形容草木茂盛或文采华美。

(2)yù[郁]《广韵》纡物切。蔚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尉氏,音郁。亦作蔚。”今河北有蔚县。

[88]漯

(1)tà《广韵》他合切。古有漯水和漯阴县。漯水为古黄河下游主要支津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分出,由今黄河之北东北流,至山东滨州附近入海。漯阴县置于汉,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齐河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漯音它合反。”

(2)luò[洛]《广韵》卢各切。今河南省有漯河。

(3)léi[垒]同灅。《集韵》鲁水切。《水经注》有“灅水”篇。灅水上游即今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桑干河、永定河。下游自今北京市西南卢沟桥以下,河道变化较大。

[89]蕃

(1)fān《广韵》附袁切。蕃有茂盛之意。亦通繁。

(2)pí[皮]《集韵》蒲糜切。夏、商时有蕃邑。汉置蕃县,属鲁国。治所即今山东滕州市。《汉书·地理志》在蕃县下注引应劭曰:“邾国也,音皮。”又《后汉书·党锢列传》谓“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响、王掌为‘八厨’。”李贤注:“蕃,姓也,音皮。”

[90]圜

(1)yuán同圆《广韵》王权切。北京天坛公园内有圜丘坛。

(2)huan[环]《广韵》户关切。圜有环绕之意。

(3)yín[银]《广韵》语巾切。汉西河郡有圜阴、圜阳二县。《汉书·地理志》圜阴县下注,颜师古曰:“圜字本作圁,县在圁水之阴,因以为名也。王莽改为方阴,则是当时已误为圜字。今有银州、银水,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又,圜阳县下亦有注,颜师古曰:“此县在圁水之阳。”

[91]繁

(1)fán《广韵》附袁切。汉有繁县,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

(2)pó[鄱]《广韵》薄波切。繁为姓氏。《玉篇·系部》:“繁,姓也。”《广韵·戈韵》:“繁,姓也。《左传》:殷人七族,有繁氏。”战国魏有繁阳邑,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即是。又,今河南开封市有繁台、繁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分册》载:繁塔“在开封市区东南隅,禹王台公园西侧。传原有一土丘,附近多繁姓,名繁台。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重修天津寺并建塔,名兴慈塔,又称天津寺塔,俗名繁塔。”

[92]斄

(1)lí《广韵》里之切。指硬而卷曲的毛。

(2)máo通犛,牦牛。

(3)tái[台]为周始祖后稷封地,即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永安村。战国秦置犛县。《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初攻下辩、故道、雍、犛”。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也。”《汉书·地理志》右扶风县下原注:“周后稷所封。”注,颜师古曰:“读与邰同。音胎。”

[93]羸

(1)léi[累]《广韵》力为切。此为今常见读音。羸为衰弱之意。

(2)lián[莲]为古音。《集韵》灵年切。汉交趾郡治羸娄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羸音莲。娄音土篓。”颜师古曰:“娄篓二字并音来口反。”

[94]酂

(1)zàn《广韵》则旰切。秦南阳郡有酂县,故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汉书·高帝纪》“相国酂侯下诸侯王”一语之下注,臣酂曰:“《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酂音赞。”又,《汉书·萧何传》:“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注,文颖曰:“音赞。”

(2)cuó[嵯]《集韵》才何切。秦砺郡有酂县,故址在今河南永城市西酂城镇。《后汉书·刘永传》:“永与(苏)茂、(周)建走酂。”李贤注:“今亳州县也。酂音在何反。”

此外,有些字或地名有不同的音读,如“瀑”字有二音:①bào[报],意为急雨或暴风雨。今河北省东北部有瀑河,为滦河支流,在今承德市平泉县和宽城满族自治县境。明清时原名宽河、豹河,今名瀑河。又,今四川巫山县东南有瀑龙河,又称抱龙河。②pù[瀑],即瀑布。作为山水名称,浙江嵊州市和天台县境都有瀑布山。江西星子县西北有瀑布泉或瀑布水。

又如“藏”,常见的读音亦有二:①zàng[脏],如藏(今西藏)。又,今西藏琼结县有藏王墓。②cáng[藏],即躲藏的藏。如山西盂城县北有藏山,相传为春秋时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又,山东胶南市有藏马山,甘肃敦煌莫高窟有藏经洞等等。此类情况当然也要分别注出。

');" class="a2">收藏

我本来是研究中国历史和历史地理学的,后来对地名又略有涉猎,但关注比较多的是地名的由来及其释义,也就是通常说的“释名”,而对于历史地名的读音,虽然偶尔也会遇到一些,但从来没有系统地研究过。这次修订《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准备增加一个音序索引,但要做起来却颇不容易。因为历史地名中有古民族语,又有不少地名的古音与今决然不同。如果把这些全都不顾,肯定会闹出不少笑话。因为这是无法避开的,所以只好又从头学起。我将历史地名中,凡古今音发生过变化的挑出来,根据历史典籍中的记载加以梳理,大体理出一个眉目来。现将这些地名用字检出,逐个进行辨析。

[1]比

(1)bǐ此为今常见读音。比有比较之意。比又为姓氏。《姓觿》引《世本》:比“商裔,比干之后”。今山西汾阳市西北有比干山;河南卫辉市城北有比干庙。

(2)pǐ此为古音。《广韵》房脂切。汉有比苏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境。《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比音频二反。”陆德明《经典释文》音毗。

[2]长(長)

(1)cháng古有长勺,在今山东莱芜市东北。《春秋》: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公败齐师于长勺”。即此。各地又有长山。

(2)zhǎng[涨]《广韵》知丈切。春秋时晋有长子邑,秦置长子县,为上党郡治。治所在今山西长子县西南。《读史方舆纪要》卷42引《唐十道图》:“长子城,丹朱所筑。丹朱,尧之长子,因名。”

[3]仇

(1)chóu《说文》:“仇,雠也。从人,九声。”今甘肃西和县南有仇池山;古又有仇池国。

(2)qiú[求]《广韵》巨鸠切。仇为姓氏。《广韵·尤韵》:“仇,姓。”有些乡镇地名多取自仇姓。

[4]允

(1)yǔn《广韵》余准切。此为今常见读音。隋开皇间曾改封州为允州,治所在新会县(今广东江门市新会区北)。又,北宋崇宁间曾于安口砦置允州,治安口县(在今贵州从江县东北)。

(2)yán[沿]。汉有允吾县,为金城郡治。治所在今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古鄯镇北古城。又有允街县,亦属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兰州市西北红古区花庄镇一带。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允吾音铅牙。”又据《后汉书·明帝纪》载:中元二年(公元57年)九月,“烧当羌寇陇西,败郡兵于允街”。李贤注:“允街,县名也。音铅,街音佳。”

[5]毋

(1)wú《广韵》武夫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说文》;“毋,止之也。”意为不要,不可以。

(2)guǎn[馆]为古音。《广韵》古玩切。古地名有毋丘,在今山东曹县南十里。《史记·六国年表》:“(宣公)与郑会于西城,伐卫,取毋。”司马贞《索隐》:“音馆。”按《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作“宣公与郑人会西城,伐卫,取毋丘。”《索隐》云:“毋,音贯。古国名,卫之邑。今作毋者,字残缺耳。”

[6]厉(厲)

(1)lì《广韵》力制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含意为厉害。

(2)lài[赖]为古音。春秋时有厉国,在今湖北随州市东北。《春秋》: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秋七月,齐师、曹师伐厉”。杜预注:“厉,楚与国。义阳随县北有厉乡。”《汉书·地理志》南阳郡随县下原注:“故国。厉乡,故厉国也。”颜师古注:“厉读曰赖。”

[7]且

(1)qiě《广韵》七也切。此为今常见读音。且可用作助词或副词,又可作连词(而且)。

(2)jū[苴]为古音。《广韵》子鱼切。《史记·西南夷列传》有古且兰国,为战国至汉初古国。故地在今贵州东部以黄平为中心的沅水上游水、清水江流域。汉平西南夷后,置为牂柯郡,于且兰地置故且兰县,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北旧州一带。据《汉书·地理志》牂柯郡故且兰县注引应劭曰:“故且兰侯邑也。且音苴。”颜师古曰:“音子闾反。”又,汉西域亦有且末国,为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属西域都护府。汉时王治且末城,故址在今新疆且末县西南,其音与且兰国之且同音。

[8]叶(葉)

(1)yè《广韵》与涉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河南省有叶县。叶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三》:“叶氏,旧音摄,后世与木叶同音。”《风俗通》:“楚沈尹戍生诸梁,食采于叶,因氏焉。”

(2)shè[摄]为古音。春秋时楚有叶邑,在今河南叶县南二十八里旧县。《左传》:成公十五年(公元前576年),“楚公子申迁许于叶”。又,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4年)载,“叶在楚国,方城外之蔽也”。《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注,司马贞《索隐》:“叶音摄,县名,属南阳。”《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下原注:“楚叶公邑。”按,刘向《新序·杂说》载有“叶公好龙”故事,源出于此。

[9]乐(樂)

(1)yuè《广韵》五角切。《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今浙江有乐清市,实际是因乐正(乐师)而得名。乐清,本名乐成县,东晋置。五代吴越改为乐清县。据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载:“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2)luò[洛]汉有乐陵县,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乐陵市东南二十五里花园镇城子后。东汉为乐陵郡治。《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乐音来各反。”汉元封间又置乐浪郡,治朝鲜县。在今朝鲜平壤市大同江南岸土城垌,或说即今平壤市。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胡朝鲜国也。”颜师古曰:“乐音洛。浪音狼。”

(3)lao[涝]河北唐山市有乐亭县,为李大钊之故乡。

[10]句

(1)jù《广韵》九遇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句指语句或诗句。

(2)gōu古同勾。句吴,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裴骃《集解》引宋忠曰:“句吴,太伯始所居地名。”司马贞《索隐》:“荆者,楚之旧号,以州而言之曰荆。蛮者,闽也,南夷之名;蛮亦称越。此言自号句吴,吴名起于太伯,明以前未有吴号。地在楚、越之界,故称荆蛮。颜师古注《汉书》,以吴言‘句’者,夷语之发声,犹言‘於越’耳。此言‘号句吴’,当如颜解。”(按,《汉书·地理志》吴地说道“太伯初奔荆蛮,荆蛮归之,号曰句吴”。颜师古注的原话是:“句音钩,是俗语之发声也,亦犹越为于越也。”)

[11]冯

(1)píng通凭。《集韵》皮冰切。汉置左冯翊,治长安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为汉代三辅之一。据王先谦《汉书补注》:“先谦曰,《决录》注:冯,冯也。翊,明也。先谦按,冯也之冯,读凭。《诗·卷阿》‘有冯有翼’,翊翼字通,郡名取此。”

(2)féng《广韵》房戎切。冯为姓氏。《元和姓纂·东韵》:“冯,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支孙食采于冯,遂氏焉。”

[12]汁

(1)zhī《广韵》之入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说文》:“汁,液也。”汁即汁液。

(2)shī[十]为古音。《集韵》寔入切。汉有汁方县。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雍齿置汁方侯国,属广汉郡。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国除,改为汁方县。治所即今四川什邡市。据《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汁音十。”汁方与今什邡音同。

[13]召

(1)zhào此为今常见读音。召为召唤或征召。

(2)shào[邵]为古音。《广韵》寔照切。西周初有召国,为召公奭封地,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南。春秋时又有楚召陵邑,在今河南漯河市召陵区东三十里召陵寨。汉置召陵县,属汝南郡。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召读曰邵。”

[14]芍

(1)sháo《说文》:“芍,凫茈也。从,勺声。”《广韵》市若切,如芍药。

(2)què[鹊]《广韵》七雀切。如芍陂,在今安徽寿县安丰塘以东,为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后汉书·王景传》:“(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李贤注:“陂在今寿州安丰县东。陂径百里,灌田万顷。芍音鹊。”

[15]会(會)

(1)huì《广韵》黄外切。此为今常见读音。会为会合之意。

(2)kuài[郐]为古音。《广韵》古外切。古有会国,在今河南新密市东北。据《汉书·地理志下》郑国地:“子男之国,虢、会为大。”颜师古注:“会读曰郐,字或作桧。”

[16]汙

(1)wū污。《广韵》乌路切。

(2)yú[于]《广韵》羽俱切。古有汙水,又有汙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邺西。”司马贞《索隐》:“汙音于。《郡国志》邺县有汙城。郦元云:‘汙水出武安山东南,经汙城北入漳。’”

[17]身

(1)shēn《广韵》失人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按《说文》:身字“象人之身”。

(2)juān[捐]为古音。身毒为古印度的别译。《史记·西南夷列传》:“或闻邛西可二千里有身毒国。”司马贞《索隐》:“身音捐,毒音笃。一本作‘乾毒’。《汉书音义》一名‘天竺’也。”

[18]龟(龜)

(1)guī《广韵》居追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春秋时有地名龟,疑在今河南睢县境内。《春秋》:桓公十二年(公元前700年),“冬十有一月,公会宋公于龟”。杜预注:“龟,宋地。”又有龟山,在今山东新泰市西南四十里。《诗经·鲁颂·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毛《传》:“龟,山也;蒙,山也。”孔颖达《疏》:“龟、蒙今在鲁地。”又,今湖北武汉市汉阳城区东北亦有龟山。

(2)qiū[丘]为古音。《广韵》居求切。龟兹为汉西域诸国之一,受汉中央政府及西域都护府管辖。故地在今新疆库车县一带。汉又置有龟兹县,属上郡。故治在今陕西榆林市东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音丘慈。”颜师古曰;“龟兹国人来降附者,处之于此,故以名云。”

[19]枞(樅)

(1)cōng[匆]《广韵》七恭切。枞为木名。又为姓氏。《正字通·木部》:“枞,姓。”

(2)zōng[宗]为古音。汉置枞阳县,属庐江郡。治所在今安徽枞阳县。《汉书·郊祀志下》:汉武帝“浮江,自浔阳出枞阳,过彭蠡,礼其名山川”。颜师古注:“枞音千庸反。”

[20]苦

(1)kǔ《说文》:“苦,大苦,苓也。从,古声。”如苦菜、苦味。此为今最常见读音。苦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三》:“苦氏,越大夫苦成。汉有苦灼,为会稽太守。”

(2)gǔ[古]通“盬”。《集韵》果五切。《史记·五帝本纪》:舜“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张守节《正义》:“苦,读如盬,音古。”

(3)hù[户]《广韵》侯古切。战国楚置苦县,汉属淮阳国。治所即今河南鹿邑县。《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灌婴“攻苦、谯,复得亚将周兰”。张守节《正义》:“户、焦二音。”

[21]味

(1)wèi《广韵》无沸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味即滋味之味。

(2)mèi[昧]为古音。《广韵》莫佩切。汉有味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昧。”

[22]佷

(1)hěn同很。《玉篇·人部》:“佷,戾也。本作很。”

(2)héng[恒]汉武陵郡有佷山县。治所在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州衙坪。《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恒。出药草恒山。”

[23]卑

(1)bēi《广韵》必移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卑有地位卑下之意。卑又为姓氏。《广韵·支韵》:“卑,姓。”《通志·氏族略二》:“卑氏,卑耳国之后。或云鲜卑种类。汉有右北平太守卑躬。”

(2)bān[班]为古音。古有卑水,又有卑水县。卑水见于《水经·若水注》,水出卑水县东流,注入马湖江。即今四川美姑县境之美姑河。卑水县置于汉,属越嶲郡。治所在今四川昭觉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班。”

[24]征(徵)

(1)zhēng《广韵》陟陵切。此为徵字最常见的读音。

(2)chéng同澂,《集韵》持陵切。汉置徵县,属左冯翊。治所在今陕西蒲城县东北避难村,近澄城县境。《史记·河渠书》:“于是为发卒万余人穿渠,自征引洛水至商颜山下。”裴骃《集解》引应劭曰:“徵在冯翊。”司马贞《索隐》:“音惩,县名也。小颜云即今之澄城也。”《汉书·地理志》左冯翊徵县注,颜师古曰:“徵音惩,即今之澄城县也。”

[25]於

(1)yú《广韵》央居切。於为古邑名,在今陕西丹凤县西北商镇。《史记·商君列传》:“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又,於为姓氏。《广韵·鱼韵》:“於,姓。”

(2)yú同于。《汉书·货殖列传》曰:“辟犹戎翟(狄)之与(於)越,不相入矣。”注引孟康曰:“於越,南方越也。”颜师古曰:“於,发语音也。戎蛮之语则然。於越犹句吴耳。”

(3)wū[乌]《广韵》哀都切。《春秋》: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於越入吴”。又,定公十四年,“於越败吴于檇李”。昔人以於越为禹之苗裔,目前多数学者则认为是土著部族的可能性较大。春秋时强盛的越国即为本部族所建。至于“於越”一词,据《左传》杜预注:“於,发音也。”这一点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张守节《正义》亦引杜注云:“於,语发音也。”

[26]单(單)

(1)dān《广韵》都寒切。此为今最常见读音。清康熙间曾置单东安抚司,属雅州府。治所在今四川丹巴县西北丹东乡。

(2)shàn[善]《广韵》市连切。单为姓氏。《广韵·狝韵》:“单,亦姓。”《通志·氏族略三》:“成王封蔑于单邑,故为单氏。”春秋时有鲁单父邑,秦置单父县。东汉改为单父侯国,后改县。五代唐为单州治。明洪武初省县入州,改为单县。即为今山东单县。

(3)chán[禅]为古音。《广韵》常演切。汉匈奴有单于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或固阳县西北。汉武帝于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曾“北登单于台”。唐又曾置单于大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西北土城子古城。

[27]卷

(1)juǎn《广韵》居转切。卷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卷氏,音倦。望出琅邪。《陈留风俗传》陈留太守琅邪卷基。本圈氏,因避仇去□。”

(2)quán[圈]《集韵》驱圆切。春秋魏有卷邑,在今河南原阳县西圈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客卿胡阳攻魏卷。”张守节《正义》:“卷,音丘袁反。”《括地志》云:“故卷城在郑州原武县西北七里,即衡雍也。”

[28]泷

(1)lóng《广韵》卢红切。《说文》:“泷,雨泷泷貌。从水,龙声。”泷水即今山东省孝妇河,也作“笼水”。《水经·济水注》:“泷水南出长城中,北流至般阳县故城西南,与般水会。……泷水即古袁水也。”《寰宇记》卷19淄川县引《舆地志》曰:“齐有孝妇颜文姜事姑孝养,远道取水不以寒暑易心,感得灵泉生于室内。文姜尝以缉笼盖之,姑怪其须水即非意相供,值姜不在,私入姜室,去笼观之,水即喷涌坏其居宅,故俗亦呼为笼水。”

(2)shuāng[霜]《集韵》《韵会》疏江切。《集韵》:“泷,水名。在岭南。”古泷水,即今武水,又名武溪。源出湖南临武县西北,流入广东省,经乐昌县至韶关市,南流与浈水合为北江。南朝梁有泷州,治龙乡县(今广东罗定市南)。唐复置泷州,治所仍在今广东罗定市境。

[29]泺

(1)luò《广韵》卢各切。《说文》:“泺,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春秋》:桓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公会齐侯于泺”。杜注:“泺水在济南历城县西北,入济。”《水经·济水注》:“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南宋初伪齐刘豫堰泺水东流为小清河上源,后人因通称泺水为小清河。今济南市东北泺口,即泺水人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之口。

(2)pō同泊。《广韵》匹各切。《正字通·水部》:“泺,俗作泊。”

[30]沮

(1)jū[举]《广韵》子鱼切。汉有沮县,属武都郡。治所在今陕西略阳县东黑河东岸。《汉书·地理志》武都郡沮县下原注:“沮水出东狼谷,南至沙羡南入江,过郡五,行四千里,荆州川。”颜师古曰:“沮音千余反。羡音夷。”

(2)zǔ[俎]《集韵》壮所切。秦汉有沮阳县,为上谷郡治。治所在今河北怀来县(沙城)东南官厅水库南岸之大古城村古城。《汉书·地理志》注引盂康曰:“音俎。”

[31]宛

(1)wǎn《广韵》於阮切。北京旧有宛平县,今有宛平城。

(2)yuān[箢]《广韵》於袁切。春秋战国时楚有宛邑,秦汉置宛县,为南阳郡治。治所即今河南南阳市。据《史记·高相本纪》:沛公“与南阳守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张守节《正义》:“宛,於元反。”又汉牂柯郡有宛温县,治所在今云南砚山县西北四十六里维摩。据《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宛音於元反。”与《史记》正义注音同。

[32]承

(1)chéng《广韵》署陵切。今河北省有承德市、承德县。

(2)zhěng《集韵》诸应切。汉东海郡有承县。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南峄城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音证。”

[33]贲(賁)

(1)bì《广韵》彼义切。贲指文饰华美。

(2)bēn[奔]《广韵》博昆切。汉有贲古县,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蒙自市东南十四里新安所。《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贲音奔。”

(3)pān[番]为古音。《集韵》孚袁切。《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贲隅东。”郭璞注:“贲隅音番禺,今番禺县。”番禺即今广东广州市番禺区。

[34]郚

(1)wú[吾]《广韵》五乎切。春秋时纪国郚邑,后入齐。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春秋》: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齐师迁纪郱、鄑、郚”。杜预注:“郚音吾。”

(2)yú[鱼]《集韵》牛居切。汉东海郡有郚乡县,治所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据《汉书·哀帝纪》:“夏六月,立鲁顷王子郚乡侯闵为王。”颜师古注引苏林曰:“郚音鱼,县名也,属东海。”《汉书·地理志》师古注曰:“郚音郚,又音鱼。”是郚有吾、鱼二音。

[35]郦(酈)

(1)lì[丽]《广韵》郎击切。春秋时鲁有郦邑。《春秋》: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公子友帅师败莒师于郦”。杜预注:“郦,鲁地。”《公羊》作“犁”。《谷梁》作“丽”。郦又为姓氏。《广韵·锡韵》:“郦,姓。”汉有郦食其、郦商;北魏有《水经注》作者郦道元。

(2)zhí[掷]为古音。《集韵》直炙切。春秋时楚有郦邑。秦置郦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史记·楚世家》:“楚之故地汉中、析、郦可得而复有也。”又,同书《越王勾践世家》称:“商、於、析、郦、宗胡之地,夏路以左,不足以备秦。”司马贞《索隐》:“四邑并属南阳,楚之西南也。”张守节《正义》:“郦音掷。”

[36]茜

(1)qiàn[千]《广韵》仓甸切。今江苏昆山市东南旧有茜墩镇(今名千灯镇);太仓市东北有茜泾镇。

(2)xī[西]多用于人名(人名亦有读qiàn)。

[37]

(1)fù[负]《广韵》房九切。王本为植物名。

(2)bèi[倍]《集韵》薄亥切。《穆天子传》卷2:“茅、、蒹、葽。”郭璞注:“,今菩字,音倍。”《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雩县:“有阳宫,秦文公起。”颜师古注:“音倍。”

[38]荡(蕩)

(1)dàng《广韵》徒朗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如声势浩浩荡荡。

(2)tāng[汤]为古音。《集韵》他郎切。古有荡水,源出河南汤阴县北。唐以后称汤水。汉又有荡阴县,属河内郡。治所即今河南汤阴县。因荡水而得名。《汉书·地理志》河内郡荡阴县下原注:“荡水东至内黄泽。”颜师古注:“荡音汤。”

[39]荥(滎)

(1)xíng《广韵》户扁切。《说文》:“荥,绝小水也”。古有荥泽,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北。北周置荥州,治所在虎牢(今河南荥阳市西北氾水镇)。

(2)yíng[营]《集韵》娟营切。唐置荥州,即今四川荥经县。又有荥经河,为四川省青弋江上源之一。

[40]栎(櫟)

(1)lì[历]《广韵》郎击切。春秋时栎邑,为郑国别都,在今河南禹州市。《春秋》: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7年),“秋九月,郑伯突入于栎”。杜预注:“栎,郑别都也,今河南阳翟县。……栎音历。”又有楚鄙栎,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史记·郑世家》:厉公四年(公元前697年),“厉公出居边邑栎”。即此。司马贞《索隐》按:“栎音历。”

(2)yuè《广韵》以灼切。战国置栎阳县,在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北渭河北岸。秦献公曾徙都此,西汉高帝亦曾以此为都。《史记·货殖列传》:“献公徙栎邑。”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冯翊。”司马贞《索隐》:“上音药,即栎阳。”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徙都咸阳。

[41]查

(1)chá[茶]《广韵》加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如查字典。

(2)zhā[楂]为古音。《集韵》庄加切。查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查氏,望出齐郡。宋登科雍熙有查盛,待制查通,新安人也。”今上海市金山区查山、安徽池州市查村堰均因查姓为名。河南遂平县之查牙山、青海之查灵海,“查”字均音楂。

[42]虾(蝦)

(1)xiā《集韵》虚加切。上海市崇明县东北旧有虾港,是以虾命名。据《读史方舆纪要》卷24载:“俗传宋高宗南渡至此,有大虾二,涌水夹船出海,因名。”

(2)há[蛤]《广韵》胡加切。《说文》;“蝦,蝦蟆也。从虫,叚声。”虾蟆陵是指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的陵墓,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旧说董仲舒墓门,人过皆下马,故谓之下马陵。后语讹为虾蟆陵。”白居易诗《琵琶行》曰:“家在虾蟆陵下住。”

[43]俞

(1)yú[于]《广韵》羊朱切。俞为姓。《通志·氏族略五》有俞氏。今湖南永州市南有俞山,相传即因俞姓名人而得名。

(2)shù[输]为古音。《集韵》春朱切。汉有俞侯国,属清河郡。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五十里。西汉吕陀、栾布、田蚧、马武等先后封此。后改为县。《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有俞侯国。裴骃《集解》引如淳曰:“音输。”司马贞《索隐》亦曰:“俞音输。俞县属清河也。”

[44]洿

(1)wū同汙《广韵》哀都切。安徽宿松县东南六十里有洿池和洿池山。今又作污池或乌池。

(2)gù[梏]同刳。《广韵》古沃切。陕西大荔县东北有洿谷镇。洿谷镇又作刳谷镇,以近刳谷口而名。

[45]洽

(1)qià[恰]《广韵》侯夹切。《说文》:“洽,霑也。从水,合声。”

(2)hé[合]《集韵》葛合切。古有洽水,一名水,即今陕西合阳县西金水沟。《诗经·大雅·大明》:“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毛传:“洽,水也。”

[46]洮

(1)táo《广韵》土刀切。古有洮河,在今甘肃西南部。《说文》:“洮,水。出陇西临洮,东北入河。”指此水。又,春秋时鲁有洮邑,在今山东泗水县东南。《春秋》: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7年),“公会杞伯姬于洮”。即此。

(2)yáo[姚]《广韵》余昭切。古有洮湖,又名长荡湖或长塘湖,为五湖之一。在今江苏金坛市南。《太平寰宇记》卷92宜兴县引《舆地志》云:“洮湖即长荡湖也。《江赋》云:‘具区洮、涌’,皆此也。”

(3)dào[道]《集韵》杜皓切。古有洮水,在江淮之间。《史记·高祖本纪》:“汉将别击布军洮水南北,皆大破之,追得斩布鄱阳。”裴驷《集解》:“徐广曰:洮,音道。在江淮间。”

[47]浒(滸)

(1)hǔ[浒]《广韵》呼古切。浒意为水边。

(2)xǔ[许]江苏苏州市西北有浒墅关,又名许市。南宋时改作浒墅(见范成大《吴船录》)。据元高德基《平江纪事》:“许市去吴县西二十五里。旧传秦始皇帝求吴王名剑,白虎拒丘上,帝刺之,虎西走二十五里而没,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至南唐讳‘琥’,钱氏讳‘’,遂改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点水为‘浒’,‘市’讹为‘墅’,迄今两称之。”今常熟市东北长江边有浒浦,本名许浦。南宋时为水军戍守要地。建炎初,韩世忠讨苗正彦,驻军许浦,即此。后置许浦镇。清末和民国时改作浒浦。1999年撤销浒浦镇,并入碧溪镇(同年改名新港镇,2008年复名碧溪)。又,江西金溪县西有浒湾镇。

[48]祓

(1)fú[服]《广韵》敷物切。祓是说用祭祀的方法除恶求福。

(2)fèi[废]为古音。汉有祓侯国,属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胶州市西南七十里之里岔镇牧马城。据《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音废。”

[49]祖

(1)zǔ《广韵》则古切。广东佛山市有祖庙。内蒙古巴林左旗有祖陵。

(2)jiē[结]为古音。《字彙补》咨邪切。汉有祖厉县,属安定郡。治所在今甘肃靖远县西南平堡乡驻地平滩堡。《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祖音罝。”

[50]费(費)

(1)fèi《广韵》芳未切。今山东有费县。春秋时鲁有费邑,在今山东鱼台县西南(鱼城西南)。《左传》: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费伯帅师城郎”。杜预注,“费伯,鲁大夫”。清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彙纂》鲁大夫费庈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氏费邑读如秘者有别。魏武封费亭侯,即此。今鱼台县西南有费亭。”

(2)bì[秘]为古音。《广韵》兵媚切。春秋时另一费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二十里。《左传》: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即此。《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襄公七年)夏,城费。”颜师古注:“费,鲁邑也。音秘。”

[51]莘

(1)shēn《广韵》所臻切。商周时有莘国,在今陕西合阳东南。《诗经·大雅·大明》:“缵女维莘。”毛《传》:“莘,大姒国也。”郑《笺》:“缵,子管反;莘,所申反。”今山东有莘县。

(2)xīn《集韵》斯人切。夏商周时有莘国,在今山东曹县北莘冢集。《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商有姺、邳”。即《吕氏春秋·本味篇》之“有侁氏”。高诱注:“姺读莘。”《文选·辨命论》李善注引作“有莘氏”。

[52]蚌

(1)bàng[棒]《广韵》步项切。春秋时虢地有蚌城,在今河南渑池县境。《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王巡虢守,虢公为王宫于蚌”。

(2)bèng今安徽蚌埠市。

[53]铅

(1)qiān《说文·金部》:“铅,青金也。”如铅笔。

(2)yán通沿。《广韵》与专切。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屯部》:“铅,段借为沿。”今江西有铅山县。元置铅山州于此。铅又为姓。《姓氏寻源·先韵》:“铅氏,《华阳国志》云:‘江州官族有铅氏。’”

[54]脩

(1)xiū与修通,《广韵》息流切。脩又为姓氏。《广韵·尤韵》:“脩,姓。汉屯有骑校尉脩炳。”

(2)tiáo[条]为古音。《集韵》他彫切。汉有脩侯国。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十三里。《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有“脩侯周亚夫”。司马贞《索隐》:“脩侯周亚夫。脩音条。”《汉书·地理志》信都国脩县注,颜师古曰:“脩音条。”

[55]隽(雋)

(1)juàn[绢]《广韵》徂兖切。隽永指意味深长。

(2)jùn[俊]隽才即俊杰。此皆今常见读音。

(3)zuì[醉]为古音。春秋时吴越有隽李,在今浙江嘉兴市南。《汉书·地理志》:“至勾践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败之隽李。”颜师古注:“隽音醉,字本作檇,其旁从木。”

[56]般

(1)bān《广韵》北潘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般指一样、一般,通班。

(2)pán[盘]为古音。《广韵》薄官切。汉有般阳县,属济南郡。治所在今淄博市西南淄川城。《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在般水之阳。”颜师古曰:“般音盘。”

(3)bō[玻]《龙龛手鉴》音拨。“般若”,梵语prajna的音译,意即智慧。山西五台山有般若寺。

[57]剡

(1)yǎn《广韵》以冉切。此为今常见读音。剡意为锐利或削。

(2)shàn[善]《广韵》时染切。汉置剡县,属会稽郡。治所在今浙江嵊州市西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音上冉反。”其地又有剡山、剡水。

(3)tǎn[谈]剡又为姓氏。《广韵·琰韵》:“剡,姓。”《姓觿》:“剡,《姓考》云,春秋剡子国之后。”

[58]涡(渦)

(1)wō《广韵》乌禾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涡意为旋涡。

(2)guō[锅]为古音。《广韵》古禾切。水名,淮河支流。北魏置涡州,治所在涡阳城(今安徽蒙城县)。又,唐置涡州,治所在下蔡县(今安徽凤台县)。

[59]浩

(1)hào《广韵》胡老切。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西河郡为浩州,治所在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市)。又,唐武德五年置浩州,治所在今江西彭泽县四十里浩山下。

(2)gé[]《广韵》古沓切。汉有浩亹县,属金城郡。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河桥镇。《汉书·地理志》金城郡浩亹县下原注:“浩亹水出西塞外,东至允吾入湟水。”《汉志》注引孟康曰:“浩亹音合门。”颜师古曰:“浩音诰。浩,水名也。亹者,水流峡山,岸深若门也。……今俗呼此水为门河,盖疾言之,浩为尔。”

[60]浚

(1)jùn此为今常见渎音。浚有疏浚之意。

(2)xùn[训]《广韵》私闰切。春秋时卫国浚邑,在今河南濮阳市西南。《诗经·鄘风·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城。”即此。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始置濬州,治所在黎阳县(今河南浚县东)。元初省黎阳县入州。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降为濬县。因濬与浚相通,故改为浚县。

[61]被

(1)bèi《广韵》皮彼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有覆盖之意。

(2)pī[疲]为古音。《集韵》攀糜切。汉有被阳侯国,属千乘郡。治所在今山东高青县东南高城镇。《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一作疲,音罴军之罴。”

[62]骊(驪)

(1)lí《广韵》吕支切。今陕西西安市临潼区东南有骊山。周初有骊戎居此。秦骊邑。

(2)chí[池]《集韵》陈尼切。汉有骊轩县,属张掖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南二十里焦家庄乡者来坝。《汉书·地理志》注引李奇曰:“音迟虔。”

[63]掖

(1)yē[耶]是指把东西塞在兜里,意为藏。

(2)yè[夜]《广韵》羊益切。古有掖邑。汉置掖县,为东莱郡治。治所即今山东莱州市。刘向《说苑·指武》鲁仲连子对田单曰:“今将军东有掖邑之封,西有淄上之宝。”王先谦《汉书补注》,先谦曰:“亦作夜。战国齐邑,田单所封,见《国策》。高帝时虫达先封夜侯,见表。”可见掖与夜通。又,掖为姓氏。《广韵·昔韵》:“掖,姓。”

[64]堵

(1)dǔ此为今常见读音。堵指墙壁。

(2)zhě[者]为古音。《广韵》章也切。水名。汉南阳郡有堵阳县,治所在今河南方城县东。《汉书·地理志》注引韦昭曰:“堵音者。”

[65]乾

(1)qián《广韵》渠焉切。乾为八卦之一,又为六十四卦之一。《易·说卦》:“乾为天,为圜,为君,为父,为王,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乾指君主,又代表西北方。唐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置乾州,治奉天县(今陕西乾县),以位居京城长安的西北方而名。又有乾陵,为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今陕西乾县西北梁山。

(2)gān[干]《广韵》古寒切。意为干燥。如春秋齐地名乾时,指今山东临淄西北以下时水支津。又如春秋楚地名乾谿,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乾又为姓氏,见《姓苑》。

[66]朝

(1)zhāo[昭]《广韵》陟遥切。朝歌为商代帝乙、帝辛(纣)的别都,在今河南淇县。秦置朝歌县。《史记·乐书》:“夫朝歌者不时也。”说明“朝”为朝暮之朝。

(2)cháo[潮]《广韵》直遥切。吴越国都城内城有朝天门。今辽宁省有朝阳市。

[67]覃

(1)tán[谈]《广韵》徒含切。覃有深思或延伸之意。覃又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二》:“覃氏,本谭,或去言为覃。梁有东宁州刺史覃无克。又音秦,今岭南多此姓焉。”

(2)qín[秦]为姓氏。壮族姓氏覃皆读qín[秦],因姓氏而得名的地名亦读qin[秦]。广东吴川市有覃塘墟(今为覃塘镇);广西贵港市西北有覃塘墟(今为覃塘镇)。

[68]曼

(1)màn《广韵》无贩切。此为今常见读音。曼有柔美之意,如轻歌曼舞。

(2)wàn[万]为古音。汉有曼柏县,属五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榆树壕古城。《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曼音万。”

[69]蛇

(1)shé《广韵》食遮切。今为湖北武汉有蛇山。

(2)yí[移]《广韵》弋支切。汉有虵(蛇)丘县,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肥城市东南。《史记·武帝本纪》:天子封禅还,“复博、奉高、虵丘、历城,毋出今年租税”。裴骃《集解》:郑玄曰:“蛇音移。”又,《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虵音移。”

[70]秺

(1)dù[妒]《广韵》当故切。汉有秺侯国,属济阴郡。治所在今山东成武县西北二十九里。《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裴骃《集解》:“《汉书音义》曰:‘音妒。在济阴成武,今有亭矣’。”又,《汉书·地理志》注亦引孟康曰:“音妒。”

(2)zhā[查]《集韵》陟加切。旧以秺侯国亦作侯国。周祖谟校勘记:“《汉书·地理志》作秺。”《说文》以为误。

[71]偪

(1)fú[福]《广韵》方六切。偪阳为西周、春秋时东夷小国,在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南五十里侯孟。《春秋》: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杜预注:“偪阳,妘姓国。今彭城傅阳县也。”《汉书·地理志》楚国傅阳县下原注:“故偪阳国。”《汉志》注,颜师古曰:“偪音福。《左氏传》所云偪阳妘姓者也。”

(2)bī同逼,《集韵》彼侧切。此与逼迫之逼同意。

[72]徙

(1)xǐ《广韵》斯氏切。徙为迁徙之意。此为今徙字最常见的读音。

(2)si[斯]为古音。《集韵》相支切。古有徙国、徙县,在今四川天全县东南始阳镇。《史记·大宛列传》:“乃令骞因蜀犍为发问使,四道并出,出,出冉,出徙,出邛、僰,皆各行一二千里。”司马贞《索隐》引李奇云:“徙音斯。蜀郡有徙县也。”《史记·西南夷列传》:“自巂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莋都最大。”张守节《正义》:“徙音斯。”又,《汉书·地理志》蜀郡徙县注,颜师古曰:“音斯。”

[73]羛

(1)yì同“义(羲)”。《集韵》宜寄切。《字桑补》:“羛,与义同。”

(2)xī同“西”。《广韵》许羁切。古有羛阳,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八月,“幸内黄,大破五校于羛阳”。《续汉书·郡国志》魏郡内黄县:“有羛阳聚。”

[74]渑(澠)

(1)miǎn《广韵》弥兖切。古有渑池,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即此。秦置渑池县。

(2)shéng[绳]《广韵》食陵切。古有渑水,又称绳水,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西北流至博兴县东南入时水。此下时水亦通称渑水。《左传》: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指此。又,《水经·淄水注》:时人通谓浊水为阳水,故有南阳、北阳水之论,“亦或通名之为绳水”。浊水即今北阳河,阳水即今南阳河,并在今山东青州市北。古谚云:“瘦马不渡渑”,指此。

[75]尉

(1)wèi《广韵》於胃切。此为今常见渎音。尉古为官名,多为武职。春秋时郑有尉氏邑,战国秦置尉氏县,治所即今河南尉氏县。《汉书·地理志》注引应劭曰:“古狱官曰尉氏,郑之别狱也。”臣瓒曰:“郑大夫尉氏之邑,故遂以为邑。”颜师古曰:“郑大夫尉氏亦以掌狱之官故为族耳。应说是也。”《通志·氏族略五》:“郑有尉止、尉翩。古贤有尉缭,著书号《尉缭子》。”

(2)yù[玉]《广韵》纡物切。汉西域有尉犁国,今新疆有尉犁县。《广韵·物韵》:“尉,姓。……又虏复姓,有尉迟氏,其先魏氏之别尉迟部,因而氏焉。后单姓尉。唐有将军尉迟敬德。”

[76]蒉(蕢)

(1)kuì《广韵》求位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蒉为草或竹编的筐。

(2)kuài[块]《广韵》苦怪切。《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公绕峣关,逾蒉山,击秦军,大破之蓝田南。”注引郑氏曰:“蒉音匮。”又引苏林曰:“蒉音蒯。”颜师古曰:“苏音是也,丘怪反。”

[77]葰

(1)jùn[俊]《集韵》祖峻切。葰为大之意。

(2)suǒ[索]为古音。《广韵》苏果切。葰人为汉代县名,属太原郡。故城在今山西繁峙县东三里圣水头村。《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音璅。”颜师古曰:“又音山寡反。”

[78]番

(1)fān《广韵》附袁切。旧时对西部边境各少数民族和外国称为西番和番邦。

(2)pó[鄱]《集韵》蒲波切。《史记·伍子胥列传》:“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司马贞《索隐》:“盖鄱阳也。”

(3)pān[潘]《广韵》普官切。汉南海郡有番禺县,治所即今广州市。《汉书·地理志》注引如淳曰:“番音潘。禺音愚。”番禺应为古越语地名的遗存。另外,张掖郡有番和县,辽东郡有番汗县,《汉志》注或引如淳曰:“番音盘。”或引应劭曰:“番音盘。”山西境内亦有番吾。《史记·赵世家》提到“番吾君自赵来”。裴骃《集解》引徐广曰:“番音盘。常山有番吾县。”此类皆是古民族语的遗留。

[79]

(1)lì[历]《广韵》郎击切。指兽的角锋。

(2)lù[鹿]《广韵》卢谷切。汉武帝以匈奴地置得县,为张掖郡治。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四十里。《汉书·霍去病传》: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将军涉钓耆,济居延,遂臻小月氏,攻祁连山,扬武乎得”。《汉书》注引郑氏曰:“音鹿,张掖县也。”颜师古曰:“郑说非也。此得,匈奴中地名,而张掖县转取其名耳。”又,《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音鹿。”颜师古曰:“孟音是也。”说明“得”本匈奴地名的译音。

[80]甄

(1)zhēn[真]《广韵》职邻切。据《广韵·真韵》:“甄,姓也。”

(2)juān[娟]《集韵》规掾切。春秋时有地名甄,又作鄄。故址在今山东甄城县北旧城集。秦汉置甄城县。《史记·田敬仲完世家》:齐威王九年(公元前348年),“赵伐我,取甄”。张守节《正义》:“音娟。即濮州甄城县也。”

[81]湪

(1)tuán[团]《广韵》通贯切。《广韵·换韵》:“湪,水名。”

(2)zhuó[浊]《广韵》直角切。古有湪泽,又称浊泽。在今山西运城市解州西。《史记·赵世家》: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伐魏,败湪泽,围魏惠王”。张守节《正义》:“湪音浊。徐广长社有浊泽,非也。《括地志》云:‘浊水源出蒲州解县东北平地。’尔时魏都安邑,韩、赵伐魏,岂河南至长社也?解县浊水近于魏都,当是也。”

[82]瓡

(1)zhí同执。《广韵》之入切。汉有瓡侯国,属北海郡。在今山东省北部地区,当今潍坊市或安丘、昌邑、寿光附近一带。《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瓡即执字。”

(2)hú[胡]《字彙补》红卢切。汉有瓡侯国,即狐县,属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永和县西南三十里。《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瓡侯国之下,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在河东。瓡音胡,之涉反。”

[83]解

(1)jiě《广韵》佳买切。今四川峨眉山有解脱坡。山西寿阳县北有解愁镇。

(2)xiè[蟹]《广韵》胡买切。解为姓氏。《广韵·蟹韵》:“解,姓也。自唐叔虞食邑于解,今解县也。”春秋时周畿内地有解。《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0年),“王师军于泛,于解”。杜预注:“洛阳西南有大解、小解。解,音蟹。”

(3)解又读作亥hài[亥],在今山西境内。汉置有解县,五代汉至清有解州,民国又有解县。今山西运城市境内仍有解州镇。

[84]慎

(1)shèn《广韵》时刃切。慎为姓氏。《广韵·震韵》:“慎,姓。古有慎到。”今江西井冈山市茅坪有慎公祠。

(2)zhēn[真]同滇。《集韵》之刃切。楚有慎邑,在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江口镇。《左传》: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吴人伐慎,白公败之”。汉又有慎阳侯国。西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国除,改为县。《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注:司马贞《索隐》:慎阳,属汝南。如淳曰:“音震。”阚骃云:合作“滇阳”,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误以“水”为“心”。《续汉书》作“滇阳”也。《汉书·地理志》汝南郡慎阳县注亦作滇,颜师古曰:“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

[85]溱

(1)zhēn[臻]《说文》:“溱,水。出桂阳临武,入洭。从水,秦声。”溱水源出湖南临武县南,东流会武溪水,遂通称武水。下游至韶关市合浈水,南流为北江。《汉书·地理志》桂阳郡临武县下载:“秦水东南至浈阳入洭。”又,《诗经·郑风·蹇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郑玄《笺》:“溱,侧巾反。”溱水即今河南新密市东,双洎河上源的支流。《史记·三王世家》:“极临北海,西溱月氏,匈奴、西域,举国奉师。”张守节《正义》:“溱音臻。”又,《汉书·王褒传》:“化溢四表,横波无穷,遐夷贡献,万祥毕溱。”颜师古注:“溱字与臻同。”

(2)qín[秦]1945年苏中抗日根据地由江苏泰县析置溱潼县,治所即今姜堰市北溱潼镇。

[86]辟

(1)bì《广韵》必益切。汉有辟阳县,属信都国。治所在今河北冀州市东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辟音珪璧。”

(2)pì本作闢,即开辟的辟。新疆有辟展城(今鄯善县)。

[87]蔚

(1)wèi《广韵》於胃切。此为今常见读音。蔚形容草木茂盛或文采华美。

(2)yù[郁]《广韵》纡物切。蔚为姓氏。《通志·氏族略五》:“尉氏,音郁。亦作蔚。”今河北有蔚县。

[88]漯

(1)tà《广韵》他合切。古有漯水和漯阴县。漯水为古黄河下游主要支津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分出,由今黄河之北东北流,至山东滨州附近入海。漯阴县置于汉,属平原郡。治所在今山东齐河县东北。《汉书·地理志》注,颜师古曰:“漯音它合反。”

(2)luò[洛]《广韵》卢各切。今河南省有漯河。

(3)léi[垒]同灅。《集韵》鲁水切。《水经注》有“灅水”篇。灅水上游即今山西、河北两省境内的桑干河、永定河。下游自今北京市西南卢沟桥以下,河道变化较大。

[89]蕃

(1)fān《广韵》附袁切。蕃有茂盛之意。亦通繁。

(2)pí[皮]《集韵》蒲糜切。夏、商时有蕃邑。汉置蕃县,属鲁国。治所即今山东滕州市。《汉书·地理志》在蕃县下注引应劭曰:“邾国也,音皮。”又《后汉书·党锢列传》谓“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母班、秦周、蕃响、王掌为‘八厨’。”李贤注:“蕃,姓也,音皮。”

[90]圜

(1)yuán同圆《广韵》王权切。北京天坛公园内有圜丘坛。

(2)huan[环]《广韵》户关切。圜有环绕之意。

(3)yín[银]《广韵》语巾切。汉西河郡有圜阴、圜阳二县。《汉书·地理志》圜阴县下注,颜师古曰:“圜字本作圁,县在圁水之阴,因以为名也。王莽改为方阴,则是当时已误为圜字。今有银州、银水,即是旧名犹存,但字变耳。”又,圜阳县下亦有注,颜师古曰:“此县在圁水之阳。”

[91]繁

(1)fán《广韵》附袁切。汉有繁县,属蜀郡。治所在今四川彭州市西北。

(2)pó[鄱]《广韵》薄波切。繁为姓氏。《玉篇·系部》:“繁,姓也。”《广韵·戈韵》:“繁,姓也。《左传》:殷人七族,有繁氏。”战国魏有繁阳邑,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北。《史记·赵世家》: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廉颇将,攻繁阳,取之”。即是。又,今河南开封市有繁台、繁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词典·河南省分册》载:繁塔“在开封市区东南隅,禹王台公园西侧。传原有一土丘,附近多繁姓,名繁台。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重修天津寺并建塔,名兴慈塔,又称天津寺塔,俗名繁塔。”

[92]斄

(1)lí《广韵》里之切。指硬而卷曲的毛。

(2)máo通犛,牦牛。

(3)tái[台]为周始祖后稷封地,即邰。在今陕西武功县西南永安村。战国秦置犛县。《史记·曹相国世家》:曹参“初攻下辩、故道、雍、犛”。张守节《正义》:“《括地志》云:故城一名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也。”《汉书·地理志》右扶风县下原注:“周后稷所封。”注,颜师古曰:“读与邰同。音胎。”

[93]羸

(1)léi[累]《广韵》力为切。此为今常见读音。羸为衰弱之意。

(2)lián[莲]为古音。《集韵》灵年切。汉交趾郡治羸娄县,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市西北。《汉书·地理志》注引孟康曰:“羸音莲。娄音土篓。”颜师古曰:“娄篓二字并音来口反。”

[94]酂

(1)zàn《广韵》则旰切。秦南阳郡有酂县,故址在今湖北老河口市西北。《汉书·高帝纪》“相国酂侯下诸侯王”一语之下注,臣酂曰:“《茂陵书》何封国在南阳。酂音赞。”又,《汉书·萧何传》:“汉五年,已杀项羽,即皇帝位,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上以何功最盛,先封为酂侯。”注,文颖曰:“音赞。”

(2)cuó[嵯]《集韵》才何切。秦砺郡有酂县,故址在今河南永城市西酂城镇。《后汉书·刘永传》:“永与(苏)茂、(周)建走酂。”李贤注:“今亳州县也。酂音在何反。”

此外,有些字或地名有不同的音读,如“瀑”字有二音:①bào[报],意为急雨或暴风雨。今河北省东北部有瀑河,为滦河支流,在今承德市平泉县和宽城满族自治县境。明清时原名宽河、豹河,今名瀑河。又,今四川巫山县东南有瀑龙河,又称抱龙河。②pù[瀑],即瀑布。作为山水名称,浙江嵊州市和天台县境都有瀑布山。江西星子县西北有瀑布泉或瀑布水。

又如“藏”,常见的读音亦有二:①zàng[脏],如藏(今西藏)。又,今西藏琼结县有藏王墓。②cáng[藏],即躲藏的藏。如山西盂城县北有藏山,相传为春秋时程婴、公孙杵臼藏赵孤处。又,山东胶南市有藏马山,甘肃敦煌莫高窟有藏经洞等等。此类情况当然也要分别注出。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