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主要结论
在线阅读 收藏

麦可思自2007年开始进行大学毕业生跟踪评价,并从2009年开始根据评价结果每年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迄今已连续十年出版就业蓝皮书,建立了2006~2017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数据库。无论是数据的全国覆盖规模,还是时间的持续性,在世界和中国高等教育领域都是独一的,对世界和中国研究大学生就业、培养质量和社会需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对应届生进行毕业半年后就业状况的短期跟踪评价外,麦可思还对同一毕业生样本进行了三年后、十年后的再跟踪评价,这样反馈回来的社会需求从时间跨度上来看更为全面。除了劳动力市场信息外,麦可思还让大学毕业生对在校期间的教学满意度、核心课程、师生互动、知识/能力/素养提升等进行评价,并采用麦可思智能助教系统(Mita)的教与学的行为数据,对培养过程与就业结果进行因果分析,以就业结果数据为依据,挖掘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为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提供参考。

[解读1]就业率整体稳定

2017届2144589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6%,与2016届(91.8%)基本持平,近6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整体稳定。

从去向分布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3.2%,较2016届(74.0%)下降了0.8个百分点,近8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持续下降;“受雇半职工作”的比例(1.2%)与2016届(1.1%)基本持平,“自主创业”的比例(1.9%)与2016届(2.1%)基本持平,这两部分人群的比例近4年基本持稳。

与此同时,“正在国内读研”的比例(14.1%)较2016届(13.4%)上升了0.7个百分点,“正在港澳台及国外读研”的比例(2.3%)较2016届(2.1%)上升了0.2个百分点,连续8年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可见应届本科毕业生继续读研深造的意愿不断增强,毕业时读研的去向分流率上升,这也促进了就业率的整体稳定。

进一步从不同类型院校来看,“双一流”与非“双一流”本科院校毕业生在读研深造方向的分流均有所增加。“双一流”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非失业率(“双一流”院校有1/3左右的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根据就业与读研情况计算得出的“非失业率”更能反映其培养结果)为94.8%,与2016届(94.9%)基本持平;“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59.1%)较2016届(60.4%)下降了1.3个百分点,正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33.4%)较2016届(32.1%)上升了1.3个百分点。非“双一流”本科院校2017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1.5%,与2016届(91.7%)基本持平;“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76.1%)较2016届(76.7%)下降了0.6个百分点,正在国内外读研的比例(12.9%)较2016届(12.2%)上升了0.7个百分点。

从学科门类来看,2017届工学的就业率(93.5%)最高,其后依次是管理学(93.2%)、经济学(91.5%)、医学(91.3%)等。读研深造方面,2017届毕业生读研比例较高的是医学(25.7%)、理学(22.8%)、农学(21.4%),这类专业可在课程设置、职业规划、学术训练等方面对有深造意愿的学生群体给予更多支持。

未就业人群构成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准备读研和留学,而正在找工作的人群逐年减少。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准备读研和留学的比例从2013届的1.8%上升到了2017届的2.7%,而与此同时,正在找工作的比例从2013届的3.9%下降到了2017届的2.6%;2017届本科毕业生准备升学的比例已超过正在找工作的比例,成为未就业人群的首要构成。针对这一情况,高校管理者需进一步关注学生的读研深造意愿,并完善考研/保研服务工作,指导学生合理规划与备考,从而提升考研的成功率。

[解读2]中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比例上升幅度大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逐渐上升,中西部地区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本科毕业生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65.7%下降到了2017届的56.7%,同时在西部、中部地区就业的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18.2%、14.2%上升到了2017届的21.5%、17.5%。综合就业城市类型来看,中西部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对毕业生的吸纳程度上升较为明显,毕业生就业于中西部地级及以下城市的比例从2013届的21.0%上升到了2017届的30.5%。

行业需求是促使毕业生流动的重要“拉力”。从本科毕业生在不同地区就业的行业变化差异来看,在东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以往就业量较大的建筑业、电子电气仪器设备及电脑制造业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均有所减弱,毕业生就业比例分别从2013届的11.0%、8.4%下降到了2017届的7.5%、7.7%。与此同时,在中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于教育业、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的比例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13届的19.3%、6.6%上升到了2017届的24.0%、10.2%;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就业于教育业、建筑业、政府及公共管理的比例均较高且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13届的15.0%、9.8%、9.6%上升到了2017届的20.4%、11.2%、10.8%;此外,在上述行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主要集中在相应地区的地级及以下城市(平均半数以上)。可见随着中西部地区发展活力的逐渐释放,毕业生的就业下沉到中西部,下沉到二、三线城市,这将持续推动中国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解读3]高等教育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回报显著,对其职场发展需给予更多关注

农村生源毕业生通过高等教育收获的回报显著。数据显示,2017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的月收入为4572元,比2017年农民工月均收入(3485元)2144591高1087元;而到了毕业三年后收入上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后(即2017年时)月收入为6702元,比2017年农民工月均收入高3217元。高等教育帮助农村大学生实现代际向上移动得到了体现。

对农村生源毕业生的职场发展仍需给予更多关注。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农村生源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55%)低于非农村生源毕业生(57%);通过数据检验发现,理解与交流能力(包括积极学习、有效的口头沟通等)是影响晋升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农村生源毕业生理解与交流能力的满足度(2017届84%)相对偏低(非农村生源毕业生2017届为86%);通过对2006届、2007届大学生毕业十年后的跟踪评价可知,持续学习能力、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分别是对毕业生职场发展重要程度最高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分别有83%、67%的毕业生认为重要)。对此,高校管理者可重点关注农村生源在相关能力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提升情况,以更好地促进其职场发展。

[解读4]中小学教育对毕业生吸纳程度不断提升,对就业与培养差异需给予关注

本科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且就业比例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从2013届的10.0%上升到了2017届的14.7%,其中有六成左右集中在中小学教育机构。从就业状况来看,毕业生呈现“就业满意度高、专业相关度高、稳定性强”的特点。数据显示,在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的2017届本科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超过七成(72%),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68%)相比具有优势;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比例接近八成(2017届79%),在主要行业中排名靠前;同时离职率(2017届14%)明显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23%),就业稳定性较强。从毕业三年后发展来看,在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位晋升的比例(2014届48%)相对较低(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为56%),这也与教师岗位的专业职称体系有关。

从本科毕业生在不同类型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的变化差异来看,民办中小学教育对本科毕业生的吸纳程度逐渐提升,毕业生在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1.6%上升到了2017届的3.3%,增长超过一倍。当然,民办中小学教育机构从业人员在准入门槛、稳定性以及职称晋升方面与公办机构相比依然存在不足:2017届在民办机构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9%)低于公办机构(86%)较多,离职率(22%)高出公办机构(10%)一倍以上;另外2014届在民办机构就业人群三年内在专业职称方面获得晋升的比例(31%)低于公办机构(63%)很多。不过随着国家对民办教育的扶持与规范,毕业生在该领域的就业和发展状况将得到优化。

在课程方面,非师范类院校就业于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本科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度(2017届82%)、满足度(2017届81%)评价均低于师范类院校(分别为88%、83%);师范类院校就业于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毕业生对课堂参与的改进需求(2017届36%)高于非师范类院校(2017届31%)。

[解读5]创新创业教育需重点加强实践活动

对毕业生的创业效果应从长考量,不能只局限于毕业时的创业人数。数据显示,2014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0%,三年后上升到了4.1%,可见毕业中期自主创业人数增长明显。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4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9%在三年后仍在继续创业,即三年内有超过半数的创业人群退出,创业失败的风险不容忽视。引导学生创新创业,需更好地关注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从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来看,2017届本科毕业生接受比例最高的创新创业教育是创业教学课程(41%),其次是创业辅导活动(36%),而创业实践活动(26%)、创业竞赛活动(15%)的接受比例仍相对较低;与此同时,本科毕业生对实践活动的改进需求较为普遍,2017届有近六成(56%)认为“创新创业实践类活动不足”。通过数据检验,在各类创新创业教育中,创业实践活动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2017届本科接受过创业实践活动的毕业生创新能力满足度(88%)相对较高(本科毕业生平均水平为84%)。对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重点加强相关的实践活动。

[解读6]工科专业在校培养需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效果

创新驱动发展对工科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工科本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现下降趋势,从2013届的73%下降到了2017届的71%,与非工科专业(从2013届的65%上升到了2017届的70%)相比优势逐渐缩小;从不同类型院校来看,一流理工科院校2144593工科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2017届76%)明显高于其他本科院校的工科毕业生(2017届69%)。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部分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依然存在不匹配的地方,培养过程仍需进一步完善。

通过因果分析发现,课程培养以及实习实践效果是影响工科专业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的关键因素,而一流理工科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课程教学方面,基于麦可思2016~2017年学生成长评价可知,一流理工科院校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更强,且教师对基础性教学更为重视,学生认为课程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和教师注重基础性教学行为(包括讲解课程目标、课后答疑)的比例(分别为86%、84%、87%)均高于其他本科院校(分别为81%、79%、85%);在实习实践方面,一流理工科院校实践教学开展、校内工程实践基地建设的效果更为突出(详细内容见本报告专题分析),且与用人单位开展产学合作的比例2144595(28%)也高于其他本科院校(24%)。为更好地助力产业升级与发展,工科专业在校培养需进一步强化课程教学与实习实践,对于部分院校更需重点关注工科专业的课程与实习实践效果。

[解读7]人工智能的发展为毕业生就业创造了更多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毕业生的就业与发展迎来了更多新的机遇和选择。首先,作为承载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媒体、信息及通信产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吸纳程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毕业生薪资优势明显且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扩大。具体来看,就业数量方面,毕业生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比例从2013届的8.7%上升到了2017届的10.3%;薪资方面,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短期(2017届半年后月收入5634元)、中期(2014届三年后月收入9019元)月收入在各行业中均处于领跑地位;职业发展方面,在这类行业就业的毕业生三年内获得职业晋升的比例逐届上升,从2012届的57%上升到了2014届的61%。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技术在制造、金融、零售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毕业生在部分传统行业拥有了更多新的岗位选择。从本科毕业生就业数量较大的行业来看,在制造业、金融业以及零售商业就业的人群从事“互联网开发及应用”与“计算机与数据处理”类职业的比例均呈上升趋势,分别从2013届的6.3%、4.8%、5.4%上升到了2017届的10.6%、10.5%、15.7%。可见智能制造、新金融、新零售的发展拓宽了毕业生在相关行业的就业空间。随着产业智能化升级的推进,各行业中与信息、智能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可能进一步扩大。

此外,随着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领域也将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的热点之一。数据显示,以人工智能为重要分支之一的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数量与质量均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就业率从2013届的92.8%上升到了2017届95.2%,在各专业类中位列前5;月收入从2013届的4107元上升到了2017届的6056元,在各专业类中领跑。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是2015至2018年连续四年的本科生就业绿牌专业,信息安全是2017、2018年连续两年的绿牌专业,另外2018年还新增了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高校管理者可以此为参考,更好地改进和完善相关专业的建设。

[解读8]医学专业在校培养需更注重职业成熟度2144597与职业素养的提升

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全面两孩、社会老龄化等因素带来的挑战,医学人才培养需要持续完善以适应行业发展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医学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2012~2014届分别为60%、63%、65%)与非医学专业平均水平(2012~2014届分别为60%、65%、68%)相比差距逐年扩大,这需要医学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实施干预和调整。通过因果分析发现,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素养是影响医学专业毕业生三年后就业满意度的关键因素,职业成熟度越高,对职业发展路径越清晰,就业满意度会越高;同时因职业的特殊性,良好的职业素养(特别是学习观念和沟通意识)有助于毕业生中期乃至十年后的发展,也有助于就业满意度的提升。

从毕业生就业医院的级别来看,在三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职业目标和规划更为清晰,职业素养满足度更高(详细内容见本报告专题分析);与之相对应的,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2014届70%)高于在一级、二级医院就业的毕业生(2014届57%)。另外从主要专业的差异来看,临床医学类专业毕业生三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68%,低于护理学类专业毕业生(73%),同时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成熟度(80%)也低于护理学类专业(87%)。为更好地服务卫生与健康事业,医学专业在校培养需更注重学生职业成熟度与职业素养的提升,其中对于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临床医学类专业学生更需重点关注。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