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克里米亚危机之后的俄罗斯、中国和西方国家
在线阅读 收藏

原文标题:Russia,China,and the West after Crimea

文章框架:当普京和习近平说中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时,他们并没有夸大其词;在鲍里斯·叶利钦的领导下,俄罗斯继续与中国关系正常化,中国的移民劳工开始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重振其摇摇欲坠的经济;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寻求加强两国关系;中俄关系具有重要的双边特征,涉及贸易、能源、边境监管、军事合作等;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努力管理其共同的“邻里关系”;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和中国已经成功地管控了它们在中亚的竞争;在2015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俄罗斯在油价暴跌、卢布贬值后带来的经济问题以及西方制裁的影响,都促使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未来在中亚所发挥的作用提出质疑;中亚各国在过去25年里学会了平衡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并与两大邻国进行了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调整。

观点摘要:

1.当普京和习近平说中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时,他们并没有夸大其词。几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在20世纪上半叶,中苏关系错综复杂,有时甚至是矛盾的。在中国内战期间,苏联同时支持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和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1949~1989年,中苏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抗性的。中国对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出挑战,通过声称苏联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是个抛弃社会主义且向美国摇尾乞怜的修正主义者,质疑苏联领导世界的合法性。中苏分裂始于斯大林逝世后,1956年赫鲁晓夫在没有与他兄弟般的中国盟友协商的情况下公开指责了斯大林。随后,他突然从中国撤回了1400名技术专家,停止协助中国发展核计划,导致200个科研项目未完成。日益激烈的相互论战接踵而至,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1969年,两国最终在有争议的乌苏里河发生了边境冲突。戈尔巴乔夫时代的意识形态斗争持续不断。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最终于1989年前往北京,以改善中苏不良关系。戈尔巴乔夫的倒台和苏联的解体对中国领导层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领导人发誓这在中国永远不会发生。

2.在鲍里斯·叶利钦(Boris Yeltsin)的领导下,俄罗斯继续与中国恢复关系正常化,中国的移民劳工开始涌入俄罗斯远东地区,重振其摇摇欲坠的经济。苏联的解体使中国离开该国与新的中亚邻国合作,1996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与中国和俄罗斯一起组成“上海五国”会晤机制,该机制旨在调整这些国家的边境关系(该机制在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时更名为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和俄罗斯在1997年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承诺在多极世界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和战略合作。从普京进入克里姆林宫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与中国保持和改善关系。这时俄罗斯意识到需要弥补其与西方关系恶化的结果,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与崛起的大国结盟的好处,而该大国恰好也是邻国。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都是主权概念的支持者,都不愿意加入一个限制其行动自由的联盟。两国寻求的是建立在多极世界中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务实伙伴关系。

3.自乌克兰危机爆发以来,俄罗斯一直在寻求加强两国关系,但中国仍对其与俄罗斯的关系保持着有力的、清晰的看法,它将不会采取可能危及其与欧洲和美国强大经济联系的措施。然而,这一关系使俄罗斯得以避免受到国际孤立(西方在克里米亚被俄罗斯吞并后一直试图对俄施加压力)。俄罗斯可以指出,中国对西方国家谴责这种行为予以支持,或者至少保持中立。中国不批评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或顿巴斯地区的政策,而西方则批评这些政策。此外,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说,“中国坚决反对美国和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制裁”。在普京的领导下,双边和多边议程已经大大扩展。然而,在过去15年里,两国之间相关的不对称性显著增加。201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39万亿美元,而俄罗斯为1.24万亿美元;俄罗斯有1.42亿人口,中国有13亿人口。中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正在崛起的大国,其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到2030年将超过美国(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美国)。俄罗斯的经济正在衰退,尤其是在与中国接壤的远东地区,其人口也在减少。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和军事装备,以换取包括电子产品在内的中国制成品的进口。除非俄罗斯实现经济现代化,否则它仍将是中国先进工业经济的原材料和武器供应商。

4.中俄关系具有重要的双边特征,包括贸易、能源、边境监管、军事合作等。双方拒绝西方国家对其人权记录的批评,并支持彼此的国内政策。俄罗斯支持中国对台湾和西藏的立场。两国关系还有一个重要的多边议程,包括通过上海合作组织调节与中亚的关系,就伊朗和叙利亚等问题在联合国安理会(UNSC)进行合作,以及就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谈上开展合作。引人注目的是,俄罗斯和中国的分歧不在重大国际问题上,这不同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习近平主席和他的前任胡锦涛(2002~2012年在任)的首次出访地都是俄罗斯。普京在2012年竞选连任之后不久也前往中国,此前他取消了原定于一个月前赴美国参加八国集团(G8)首脑会议的计划,称自己正忙于任命新一届政府。

5.俄罗斯和中国一直在努力管理其共同的“邻里关系”。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复杂的社会经济挑战中,有来自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战争的溢出效应,以及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组织”(IMU)和“伊斯兰解放党”等群体被认为是威胁俄罗斯、中国和中亚地区的恐怖组织。数千名中亚公民加入了自己宣布成立的“伊斯兰国”组织和其他极端组织。阿富汗与塔利班的持续冲突加剧了这些问题。由于中国必须处理新疆的分裂主义,同时俄罗斯面临北高加索地区持续存在的恐怖主义威胁,因此,两国一致支持中亚政府打击极端主义。基于以上原因,上海合作组织已成为中俄关系的重要支柱。上海合作组织最初是为了解决边界争端而成立的,它在早期就同意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上海合作组织在经济、安全、反恐等领域开展合作。虽然上海合作组织还没有达到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区域组织的高度,但它最近已经扩大了自身影响力。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该组织成员国的程序在2016年启动,伊朗、蒙古和阿富汗也将紧随其后。然而,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仍在扩大。印度和中国仍然存在边界争端。印度和俄罗斯历来关系密切,而中国和巴基斯坦则保持一致。这一紧张局势的扩大可能会加剧俄罗斯与中国及其各自合作伙伴之间的现有竞争。尽管成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初衷是规范中亚地区的中俄关系,但它不仅增加了成员国数量,还扩大了其雄心,成为一个将美国排除在外的多边组织。然而,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6.到目前为止,俄罗斯和中国已经成功地管控了它们在中亚的竞争。考虑到俄罗斯和许多中亚领导层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私人联系,俄罗斯在这一地区仍然保持着主要的政治影响力。但考虑到中国的能源需求和投资项目,中国已成为中亚地区的主要经济合作伙伴。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在20世纪90年代对美国进入中亚地区的行为持谨慎态度,因为美国企业在该地区推行经济(尤其是能源)项目,同时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与几个国家发展了合作伙伴关系。接着是在2001年“9·11”事件发生时,普京决定在不与中国磋商的情况下,支持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美军基地。在一段时间内,似乎俄罗斯和美国在2001~2002年的友好关系可能会对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产生长期影响。但是普京的这种重新调整(与中美两国的关系)以美国入侵伊拉克而告终。直到最近,俄罗斯仍是主要的安全供应国,俄罗斯依然乐于看到中国扩大其在中亚的经济影响力。随着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似乎俄罗斯在中亚的军事作用将得到加强。俄罗斯在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设有军事基地,并与其在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中的合作伙伴进行定期军事演习。

7.在2015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俄罗斯在油价暴跌、卢布贬值后引发的经济问题以及受到西方制裁的影响,都促使其他国家对俄罗斯和中国未来在中亚所发挥的作用提出质疑。普京在其第三个任期期间的主要项目即欧亚经济联盟于2015年1月启动。该联盟的成员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但俄罗斯的经济困难以及这些困难对其邻国的影响阻碍了欧亚经济联盟的发展。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最终将中国与欧洲联系起来,并将涉及多个交通和建设项目,其中包括在中亚数十亿美元的投资项目。2014年“丝路基金”被推出,启动资金为400亿美元,用于资助建设铁路、公路、能源管道网络项目。尽管中亚国家普遍对这些项目充满热情,但俄罗斯更加谨慎,直到习近平和普京在2014年5月签署了对接欧亚经济联盟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联合声明。考虑到两国面临的经济挑战,这些项目如何运作还有待观察。一旦中国开始建设这些项目,它将不可避免地更多地参与到这些国家的“硬安全”(涉及中国的高速公路、铁路和管道)中。俄罗斯和中国从前在中亚地区的劳动分工可能已不再被采用。事实上,2016年3月,中国提议建立一个由阿富汗、中国、巴基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组成的“反恐联盟”。尽管俄罗斯官方对此提议的回应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一些俄罗斯评论人士警告说,该“联盟”可能成为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替代品。中国试图缓和这些担忧,但不清楚这个“联盟”是否会继续成立。

8.中亚各国在过去25年里学会了平衡与俄罗斯和中国的关系,并与两大邻国进行了经济和政治关系的调整。总的来说,鉴于中亚国家几个世纪以来的共同历史,它们对俄罗斯比对中国更熟悉。中亚国家的领导层仍然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获得大部分新闻。这些国家不太熟悉中国,更不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然而,中亚国家需要中国的投资和贸易。哈萨克斯坦是中亚最大、最富裕的国家,它一直在努力保持与中国和俄罗斯的生产关系,迄今为止在这两个国家之间都取得了成功。如果中国在很大程度上介入中亚事务以填补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和关闭其军事基地留下的空白,那么这可能会扰乱当前的平衡,并加剧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谨慎地协调其在中亚的活动,以免引起俄罗斯的担忧。最终,俄罗斯、中国和中亚国家对这个地区的稳定状况以及如何维护有着基本的看法。这些国家致力于确保不发生人民起义,无论是支持民主的势力还是伊斯兰组织,都威胁着它们的稳定。尽管它们对西方试图开放其环境的努力持谨慎态度,但中亚国家欢迎俄罗斯和中国对其现状的支持。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