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非均衡和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一个一般分析框架
在线阅读 收藏

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理论是在假设再生产均衡的前提下提出来的。这一点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间虽然也曾有人提及,但一直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讨论。具体而言,在《资本论》第三卷的现行版本中,马克思是撇开了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即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来讨论利润率下降规律的。在现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一直被争论的“置盐定理”(the Okishio Theorem),认为在假定实际工资不变时,基本品部门的技术进步将提高平均利润率70180018,这一结论表面看来虽与马克思不同,但其赖以成立的关键前提和马克思其实是一样的,两者都假设,对利润率变化的研究应该在假定再生产均衡的前提下进行。本文批评了这一假设,并从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以及由此产生的再生产失衡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理论和所谓置盐定理进行了再考察。我们重新设计了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决定的方程,最终构建了一个解释平均利润率变动的一般模型,根据我们的模型,平均利润率是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和产品实现率这三者的函数。所谓置盐定理只是在产品实现率等于1、实际工资不变时的特例。

本文第一节讨论了马克思的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积累基本矛盾的关系,指出应该在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架构下考察利润率动态。第二节对置盐模型做了介绍,并对其中的一些技术性问题做了批判的考察。第三节通过引入资本积累的基本矛盾(剩余价值生产和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在非均衡的前提下改造了置盐信雄提出的生产价格和利润率的决定方程。第四节在此前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解释平均利润率变动的一般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平均利润率是技术进步、实际工资和产品实现率这三者的函数。第五节是全文的结论,总结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对于今后理论和经验研究的意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