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作为校园小说的《论语》
在线阅读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红学”研究专家俞平伯老先生,晚年有一次说:“《红楼梦》伟大,就因为它是一部小说。”听这话的人很感慨,以为知者之言。照我理解,他老先生的潜台词是:如果《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像卢梭《忏悔录》那样的真实自传,或者是一部理论著作,它的伟大就要大打折扣。这是很高明的见解。因为真实的自传或理论著作是有限的、是可以穷尽的。真实的东西或者说建构的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囊括了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的特定事实。当这一部分事实被围墙砌起来时,固然可以造就一个美满温馨的小庭院,但同时也隔绝了更广大的日月山川和更纷繁无垠的生命。

也是在这里,显示出了小说的力量。小说作为虚构作品的主要品种,在似真似幻的特性上,好比柏拉图的“理念”之于现象世界。“理念”是永不能达到的,因我们背对着洞口,只能在对面墙壁上依稀看见“理念”的影子。而在理解这个“影子”的过程中,我们无量的生活经验皆可以被带入。于是,效果由此产生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0世纪科学大发展,尤其是“量子力学”所取得的成果,令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焕然一新。正如在微观领域,观察对象受制于观察者自身一样,克罗齐-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也告诉我们,所有的历史书写,都受制于书写者本人的主观视野。不是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司马迁,恰恰相反,是司马迁本人的修养造就了三千年的历史。现代哲学也同时告诉我们,由于真实世界的无限复杂性,故所有人类文明的知识,即使是最被我们推崇的自然科学,也无非是一个“假定的方便体系”。科学也只是出于人主观的一种“虚构”。就这一点而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红楼梦》是一样的,它们仅仅出于两个伟大天才的不同构想。

那么,在此种意义上,《论语》何尝不可被当作一本虚构的“小说”来读?(更何况,《论语》的写法也是开了后世小说的先河,例如被视之为中国小说正式问世的《世说新语》,显然就得了《论语》的嫡传。)本来,《论语》起源于孔丘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老师、孔子的追忆,相当于今天某某纪念文集的一类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他传”。就其写法而言,由各式各样的零章碎简组成。这些零章碎简不但涉及了孔丘老师对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看法,他本人周游列国路上的遭遇,他和学生之间的教学、谈心、交往,还详细记录了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习惯,他对时事时人的评论,以及他死后的影响和学生们对他的怀念。

零章碎简构成的一本书,除了个别卷,总体编辑呈一种杂乱无章的形态,毫无系统,许多则“子曰”层见叠出。在当初,这也许是因为竹简木简笨重、代价高而迫不得已。而就今日视之,这种摧毁了体系的“碎片化”写作相当时髦,相当的后现代。让我们不禁想起“法国新小说派”和美国一些现代作家的作风。而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我认为是保证了《论语》永远需要被阐释的原因。“碎片化”写作的好处是显然的。好像画龙,画出龙从云里现出的一鳞半爪,其余的深藏云中。每一个阅读者,就需要以他的想象力去补充龙在云里的那一部分。于是,阅读的过程便和文本(作者)本身形成了一种互动,成为一种再创造。

我们不仅能以现代、后现代的视角来看《论语》,就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眼光也未尝不可。《论语》就题材而言,是一部典型的“校园小说”(但需注意的是,孔丘老师的“校园”很多时候都是流动的——On the Road。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品位)。如果不是考虑到孔丘老师门下学生年纪参差不齐的话(有父子同学的,如曾皙和曾参),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属于“青春文学”。该书讲述了大周朝民办教育先驱孔丘先生教书育人,带领他的学生在乱世积极奔走,四处投考且为民请命的悲壮故事。描绘了以孔丘老师为中心,且紧密团结在老师周围的颜回、子贡、子路、子夏、子张等同学的光辉形象。孔丘老师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进代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孔丘老师的一生,是为民办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有72人成为大周朝各界各国政府的精英与栋梁。孔丘老师献身民办教育事业的行为,直接催生了后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大繁荣局面。因为这种空前的贡献,使他获得了“圣人”这一大周朝学术界的最高称号。孔丘老师用他的理论和实践向我们证明——民办教育事业大有可为,只有民办教育才能救中国。

不仅如此,《论语》还塑造了以孔丘老师为代表的大周朝先进教师的典型,具有重大的正面教育意义。在老师成为一种高风险职业的今天,学习孔丘老师如何与个性、气质、家庭出身等迥异的学生打交道,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性。下面,我们就《论语》这一文本,来分析一下孔丘老师和他若干学生的形象。

孔丘老师身材高大,据考证在一百八十公分以上,时人有叫他“傻大个”的;他多才多艺,不但精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擅长驾车、射箭、围棋、弹琴、击磬。有一次他在齐国听《韶》乐,如痴如醉,竟至三个月都忘了肉是什么味道,可见是一位疯狂的古典音乐发烧友。孔丘老师由于先世曾是殷商贵族,故在吃饭穿衣的事情上颇有讲究。穿衣,他很注重衣料的质地、剪裁和颜色的搭配。尤其喜欢各类皮衣,如紫羔皮、白鹿皮、黄色狐皮、黑色羔羊皮等。若在今天,他的这一爱好恐怕会遭到各类动物保护者协会的抗议,有损圣人的威名。吃饭,他老人家奉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对食材的新鲜、营养、健康,对烹调技术的火候、颜色、气味,对调味品的使用,对酒和饮料的选择,对宾客的挑选,都有很严格的标准。这也是为何他在一个医疗卫生事业极不发达的社会,活到73岁高龄的原因。

孔丘老师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作为教师的孔丘先生,早年对学生颇为严厉。例如,他曾经大骂一位名叫“宰予”的白天上课睡觉的同学。孔老师那一次非常愤怒,以至于过了很多年,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的骂人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翻译成粤语普通话就是:“衰仔!纯属狗屎一堆,无可救药!”但随着学识和年纪的增长,孔丘老师一天比一天变得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有一次甚至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学生谈起了有关梦想的话题,坦诚地向学生述说了自己一生的抱负,流露出深深的哀愁情绪。这是同学们的记忆里,老师最动情的一次。一直以来,在学生眼里,老师扮演着一个无所不能、坚强镇定的父亲角色,即使是在陈国和蔡国几天没饭吃,在宋国遭遇生命危险时,老师都是平静坦然的,照样每天弹琴唱歌。没想到即使圣如孔老师,也有软弱、彷徨的时候。

孔丘老师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和学生的关系。他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爱他们的。这从他死后,学生对他那种刻骨的怀念可知。他们甚至找了一位同学,充当“山寨版”的孔丘老师,众人竟向他敬拜。孔丘老师在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理念,即使过了三千年,还是新鲜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而孔丘老师的教学成功,有赖于他对学生的深切了解。《论语》一书中,多次涉及孔丘老师对各位同学的评价。例如,他老人家有一次就说:“子羔这个孩子嘛,比较笨;曾参呢,反应慢;子张比较偏激,是个愤青,子由嘛,有暴力倾向。”《论语》一书虽没有写到孔丘老师如何宵衣旰食,为同学批改作业,如何抱病上课,如何像蜡烛、像粉笔、像园丁,但我们从孔丘老师对学生的观察推断,他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和心思在学生身上,不然,他不可能达到洞察学生灵魂的深度,他的“因材施教”也无从说起。对学生感兴趣,这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论语》一书,为了衬托主人公孔丘老师的高大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好多位个性鲜明的学生。这种刻画的典型以至于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使过了三千年,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个班级,都能找出一一对应的学生类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代表,颜回(颜渊);聪明能干,有时过分表现自己,不免让老师满怀爱意轻轻责备的子贡(端木赐);成绩很差,好勇斗狠,讲义气,人缘不错,对老师忠心耿耿的子路(仲由、季路);虚与委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冉有(冉求)……而从孔丘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跟学生的关系是庄严又平等的。庄严则见之于书中他对各个学生数不清的教训和大道理。

而同时,一种真正尊重对方,视学生为可以信赖的伙伴姿态也处处流露。例如,孔丘老师和子路的交往。他老人家平常经常开玩笑说,子路啊,比我勇敢多了。又说,要是有一天我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就绑个木筏出国去。谁会跟我一起呢?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这些话当然很高兴,老师对他的信赖不是一般的。可是,有一次子路几乎和老师吵起来,原来是路过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了孔丘老师。作为“学术超男”,孔丘老师的名声早已传遍列国了。而南子却是当日臭名昭著的一个淫荡女人。这样的一个女人,居然和孔丘老师大谈学术问题。也不知谈了多久,孔丘老师回来,立刻遭到了一向火爆耿直的子路的质疑。这使孔丘老师有口难辩,最后一切解释的话都宣告无效。孔丘老师只好大声怒吼着指天发誓:“我姓孔的今天要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天打五雷轰啊!天打五雷轰啊!”若非和学生有一种亲密平等的友谊关系,孔丘老师用得着发誓赌咒吗?

如果说从学生方面塑造孔丘老师的形象,是一种仰视的话,那么,在孔丘老师周游列国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身上,《论语》的编著者采取了一种平视的角度。这些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孔丘老师要求职的老板,如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鲁国三桓等,这类人对孔丘老师多数时候都采取一种道理都听、工资照发,但对他的改革大计却多不以为然的态度。最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请孔丘老师和他的学生去办理。第二类是在岗或退休的大臣,如史鱼、蘧伯玉、棘子成、太宰、叶公、阳虎、桓魁等。这类人有的是孔老师的知己,如蘧伯玉;有的是崇拜者,如太宰;有的对孔老师别有用心,甚至蓄意加害,如阳虎和桓魁。第三类较为复杂,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孔丘老师的同行,一些早期民办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如在卫国时,闻孔丘老师击磬而知其心意的打猪草的人;如躬耕于野质疑孔丘老师“理想主义”的长沮、桀溺;还有设酒杀鸡招待子路,并嘲笑孔丘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荷蓧丈人”。这些人其实最能理解孔丘老师的所作所为,他们对孔老师的积极奔走,尽管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对孔丘老师怀着相当的敬意,甚至是敬爱。一个代表性的故事就是楚国著名行为艺术家兼歌手接舆先生,为孔丘老师演唱了一首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凤凰之歌》。这支歌不禁让我们想起当代某“超女”唱给偶像周董的《你好,周杰伦》。歌词翻译成白话为:“凤凰啊凤凰,你何必在世上奔忙?过去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你无法赶上;未来的世界一片迷茫,你又何必白白浪费时光?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千万要珍重啊珍重,小心翼翼活在世上。”据楚国当地人讲,接舆先生患有先天性精神狂疾。但从这支几令孔丘老师落泪的歌曲中,细细揣摩其中隐藏的深意,不难发现接舆先生对孔丘老师的深切爱戴和关心。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温暖人心的细节之一。

顺便提一句,和孔子交往的第三类人后世被称为“隐士”,多为道家门派。这些人的办学采取了“小而精”的集约化发展策略,走精英路线,面向高端市场。和孔丘老师规模化、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的战略大不相同。我们仅从后世流传的教科书来看就知道,道家的文采远非儒家可及。例如《老子》《庄子》《列子》,儒家没有一本书比得上。道家人才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可以撼动天下的CEO级人物,如范蠡、苏秦、张仪、张良等。儒家则培养了大批中下层“普通职员”。后世为何儒、道两家能互补,跟他们的办学方向、方法、目标、教材、教师水平等很有关系。这是精英路线和大众路线的斗争。

《论语》一书的编辑创作者显然有很深的功力。我们从《论语》的语言文体可以看出,此书虽系集合众人资料,但绝大多数篇章风格都相当统一,可见一定是经过某位专人之手整理加工的。此编辑整理者,极善描摹各人对话口吻,可称得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之乎者也等虚词的运用达到相当纯熟的高度。以此人修养,放在今日,一定是位一流的小说家。《论语》一书,语言简洁、清新、隽永。后世达到这种水准,并成为文言常用典故和固定用语重要来源的,唯有《世说新语》可比。随便举一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短14个字,一位哲人面临滔滔江水,对时间、生命、永恒的无限感慨便尽在其中了。编辑整理者写作技巧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2016年6月从广东回家来,几个学生去送我。在地铁上,偶然谈到了我写的书和《论语》。我说你们老师的书,还有《论语》不能及的地方。数弟子皆面面相觑,甚为惊愕。呵呵一笑,我解释说,《论语》里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孩子。那是乌压压的男性世界,缺少光线与风姿。你们老师的书,有男有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点孔子比不上,他没有教过女学生啊。《论语》里懂得幽默、玩笑、骂人、讽刺,后世的儒家就愚不可及了。

《论语》的另一缺陷是孔丘老师苦口婆心的道理太多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禁忌太多了。这一点连他老人家本人也承认,他是修炼了一辈子,到了70岁临死的前几年,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你让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如何跟随?我一直不喜欢儒家,也是为此。诚如普鲁士人黑格尔所言: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人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孔丘老师固然讲了许多道理,可实际上没人从他的教训中获益。即使他最心爱的弟子之一的子路,他早知他的行事会出问题,可他根本无力阻止,子路后来还是被乱刀劈成了肉酱。人就是这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动物啊。在没有亲身感知以前,他不知道狼是可怕的,会咬人。被咬过了,自然也无所谓教训了。

作为讲述老师和学生之间故事的校园小说《论语》,畅销了两千五百年。西洋则有《四福音书》,讲述耶稣基督和他的12名学生的故事。他的形象也由他的弟子记录、传颂。《论语》创造的孔子形象和《福音书》创造的耶稣基督形象,各自成为中西文明最核心理念的“道成肉身”。相比《福音书》,耶稣基督的修辞是艺术化的,处处用比喻、讲故事。生动性还是体现在《论语》之上。然而这种方式,在《论语》里却被斥责为“怪力乱神”。而基督教在晚清以前,在中国传播了1000多年,却始终难以立足。从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胡兰成先生对中国文明的观察,他说:中国文明是知性的。因此,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不断努力、最终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圣人,却不能接受一个突然如神兵天降的肉身上帝。

');" class="a2">收藏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16年讲座精选(上、下册)

“红学”研究专家俞平伯老先生,晚年有一次说:“《红楼梦》伟大,就因为它是一部小说。”听这话的人很感慨,以为知者之言。照我理解,他老先生的潜台词是:如果《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是一部像卢梭《忏悔录》那样的真实自传,或者是一部理论著作,它的伟大就要大打折扣。这是很高明的见解。因为真实的自传或理论著作是有限的、是可以穷尽的。真实的东西或者说建构的理论体系本身就具有封闭性。这种封闭性囊括了一定时间与空间内的特定事实。当这一部分事实被围墙砌起来时,固然可以造就一个美满温馨的小庭院,但同时也隔绝了更广大的日月山川和更纷繁无垠的生命。

也是在这里,显示出了小说的力量。小说作为虚构作品的主要品种,在似真似幻的特性上,好比柏拉图的“理念”之于现象世界。“理念”是永不能达到的,因我们背对着洞口,只能在对面墙壁上依稀看见“理念”的影子。而在理解这个“影子”的过程中,我们无量的生活经验皆可以被带入。于是,效果由此产生了——“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0世纪科学大发展,尤其是“量子力学”所取得的成果,令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焕然一新。正如在微观领域,观察对象受制于观察者自身一样,克罗齐-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也告诉我们,所有的历史书写,都受制于书写者本人的主观视野。不是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造就了司马迁,恰恰相反,是司马迁本人的修养造就了三千年的历史。现代哲学也同时告诉我们,由于真实世界的无限复杂性,故所有人类文明的知识,即使是最被我们推崇的自然科学,也无非是一个“假定的方便体系”。科学也只是出于人主观的一种“虚构”。就这一点而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红楼梦》是一样的,它们仅仅出于两个伟大天才的不同构想。

那么,在此种意义上,《论语》何尝不可被当作一本虚构的“小说”来读?(更何况,《论语》的写法也是开了后世小说的先河,例如被视之为中国小说正式问世的《世说新语》,显然就得了《论语》的嫡传。)本来,《论语》起源于孔丘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对老师、孔子的追忆,相当于今天某某纪念文集的一类书。就其性质而言,是一本地地道道的“他传”。就其写法而言,由各式各样的零章碎简组成。这些零章碎简不但涉及了孔丘老师对修身养性和治国平天下的看法,他本人周游列国路上的遭遇,他和学生之间的教学、谈心、交往,还详细记录了他老人家的生活起居习惯,他对时事时人的评论,以及他死后的影响和学生们对他的怀念。

零章碎简构成的一本书,除了个别卷,总体编辑呈一种杂乱无章的形态,毫无系统,许多则“子曰”层见叠出。在当初,这也许是因为竹简木简笨重、代价高而迫不得已。而就今日视之,这种摧毁了体系的“碎片化”写作相当时髦,相当的后现代。让我们不禁想起“法国新小说派”和美国一些现代作家的作风。而这种“碎片化”的写作,我认为是保证了《论语》永远需要被阐释的原因。“碎片化”写作的好处是显然的。好像画龙,画出龙从云里现出的一鳞半爪,其余的深藏云中。每一个阅读者,就需要以他的想象力去补充龙在云里的那一部分。于是,阅读的过程便和文本(作者)本身形成了一种互动,成为一种再创造。

我们不仅能以现代、后现代的视角来看《论语》,就是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眼光也未尝不可。《论语》就题材而言,是一部典型的“校园小说”(但需注意的是,孔丘老师的“校园”很多时候都是流动的——On the Road。非常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品位)。如果不是考虑到孔丘老师门下学生年纪参差不齐的话(有父子同学的,如曾皙和曾参),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属于“青春文学”。该书讲述了大周朝民办教育先驱孔丘先生教书育人,带领他的学生在乱世积极奔走,四处投考且为民请命的悲壮故事。描绘了以孔丘老师为中心,且紧密团结在老师周围的颜回、子贡、子路、子夏、子张等同学的光辉形象。孔丘老师作为民办教育的先进代表,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人。孔丘老师的一生,是为民办教育鞠躬尽瘁的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有72人成为大周朝各界各国政府的精英与栋梁。孔丘老师献身民办教育事业的行为,直接催生了后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大繁荣局面。因为这种空前的贡献,使他获得了“圣人”这一大周朝学术界的最高称号。孔丘老师用他的理论和实践向我们证明——民办教育事业大有可为,只有民办教育才能救中国。

不仅如此,《论语》还塑造了以孔丘老师为代表的大周朝先进教师的典型,具有重大的正面教育意义。在老师成为一种高风险职业的今天,学习孔丘老师如何与个性、气质、家庭出身等迥异的学生打交道,具有强烈的现实启发性。下面,我们就《论语》这一文本,来分析一下孔丘老师和他若干学生的形象。

孔丘老师身材高大,据考证在一百八十公分以上,时人有叫他“傻大个”的;他多才多艺,不但精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且还擅长驾车、射箭、围棋、弹琴、击磬。有一次他在齐国听《韶》乐,如痴如醉,竟至三个月都忘了肉是什么味道,可见是一位疯狂的古典音乐发烧友。孔丘老师由于先世曾是殷商贵族,故在吃饭穿衣的事情上颇有讲究。穿衣,他很注重衣料的质地、剪裁和颜色的搭配。尤其喜欢各类皮衣,如紫羔皮、白鹿皮、黄色狐皮、黑色羔羊皮等。若在今天,他的这一爱好恐怕会遭到各类动物保护者协会的抗议,有损圣人的威名。吃饭,他老人家奉行“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原则,对食材的新鲜、营养、健康,对烹调技术的火候、颜色、气味,对调味品的使用,对酒和饮料的选择,对宾客的挑选,都有很严格的标准。这也是为何他在一个医疗卫生事业极不发达的社会,活到73岁高龄的原因。

孔丘老师一生大部分精力都投入了伟大的教育事业当中。作为教师的孔丘先生,早年对学生颇为严厉。例如,他曾经大骂一位名叫“宰予”的白天上课睡觉的同学。孔老师那一次非常愤怒,以至于过了很多年,同学们还记得老师的骂人话:“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翻译成粤语普通话就是:“衰仔!纯属狗屎一堆,无可救药!”但随着学识和年纪的增长,孔丘老师一天比一天变得和蔼可亲、幽默风趣。有一次甚至和子路、冉有、公西华、曾皙等学生谈起了有关梦想的话题,坦诚地向学生述说了自己一生的抱负,流露出深深的哀愁情绪。这是同学们的记忆里,老师最动情的一次。一直以来,在学生眼里,老师扮演着一个无所不能、坚强镇定的父亲角色,即使是在陈国和蔡国几天没饭吃,在宋国遭遇生命危险时,老师都是平静坦然的,照样每天弹琴唱歌。没想到即使圣如孔老师,也有软弱、彷徨的时候。

孔丘老师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和学生的关系。他能让大多数学生感受到老师是关心他们的、爱他们的。这从他死后,学生对他那种刻骨的怀念可知。他们甚至找了一位同学,充当“山寨版”的孔丘老师,众人竟向他敬拜。孔丘老师在教育上提倡“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的理念,即使过了三千年,还是新鲜的。教育的最高境界也不过如此。而孔丘老师的教学成功,有赖于他对学生的深切了解。《论语》一书中,多次涉及孔丘老师对各位同学的评价。例如,他老人家有一次就说:“子羔这个孩子嘛,比较笨;曾参呢,反应慢;子张比较偏激,是个愤青,子由嘛,有暴力倾向。”《论语》一书虽没有写到孔丘老师如何宵衣旰食,为同学批改作业,如何抱病上课,如何像蜡烛、像粉笔、像园丁,但我们从孔丘老师对学生的观察推断,他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和心思在学生身上,不然,他不可能达到洞察学生灵魂的深度,他的“因材施教”也无从说起。对学生感兴趣,这是当一个好老师的前提,也是最重要的素质。

《论语》一书,为了衬托主人公孔丘老师的高大形象,也着力刻画了好多位个性鲜明的学生。这种刻画的典型以至于达到这样一种地步,即使过了三千年,任何一所学校的任何一个班级,都能找出一一对应的学生类型。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代表,颜回(颜渊);聪明能干,有时过分表现自己,不免让老师满怀爱意轻轻责备的子贡(端木赐);成绩很差,好勇斗狠,讲义气,人缘不错,对老师忠心耿耿的子路(仲由、季路);虚与委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冉有(冉求)……而从孔丘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跟学生的关系是庄严又平等的。庄严则见之于书中他对各个学生数不清的教训和大道理。

而同时,一种真正尊重对方,视学生为可以信赖的伙伴姿态也处处流露。例如,孔丘老师和子路的交往。他老人家平常经常开玩笑说,子路啊,比我勇敢多了。又说,要是有一天我在中国待不下去了,就绑个木筏出国去。谁会跟我一起呢?恐怕只有子路吧。子路听了这些话当然很高兴,老师对他的信赖不是一般的。可是,有一次子路几乎和老师吵起来,原来是路过卫国,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召见了孔丘老师。作为“学术超男”,孔丘老师的名声早已传遍列国了。而南子却是当日臭名昭著的一个淫荡女人。这样的一个女人,居然和孔丘老师大谈学术问题。也不知谈了多久,孔丘老师回来,立刻遭到了一向火爆耿直的子路的质疑。这使孔丘老师有口难辩,最后一切解释的话都宣告无效。孔丘老师只好大声怒吼着指天发誓:“我姓孔的今天要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天打五雷轰啊!天打五雷轰啊!”若非和学生有一种亲密平等的友谊关系,孔丘老师用得着发誓赌咒吗?

如果说从学生方面塑造孔丘老师的形象,是一种仰视的话,那么,在孔丘老师周游列国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人物身上,《论语》的编著者采取了一种平视的角度。这些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孔丘老师要求职的老板,如鲁哀公、齐景公、卫灵公、鲁国三桓等,这类人对孔丘老师多数时候都采取一种道理都听、工资照发,但对他的改革大计却多不以为然的态度。最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请孔丘老师和他的学生去办理。第二类是在岗或退休的大臣,如史鱼、蘧伯玉、棘子成、太宰、叶公、阳虎、桓魁等。这类人有的是孔老师的知己,如蘧伯玉;有的是崇拜者,如太宰;有的对孔老师别有用心,甚至蓄意加害,如阳虎和桓魁。第三类较为复杂,某种程度上可称为孔丘老师的同行,一些早期民办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如在卫国时,闻孔丘老师击磬而知其心意的打猪草的人;如躬耕于野质疑孔丘老师“理想主义”的长沮、桀溺;还有设酒杀鸡招待子路,并嘲笑孔丘老师“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荷蓧丈人”。这些人其实最能理解孔丘老师的所作所为,他们对孔老师的积极奔走,尽管采取了不以为然的态度,但另一方面,对孔丘老师怀着相当的敬意,甚至是敬爱。一个代表性的故事就是楚国著名行为艺术家兼歌手接舆先生,为孔丘老师演唱了一首由他自己作词、作曲的原创歌曲《凤凰之歌》。这支歌不禁让我们想起当代某“超女”唱给偶像周董的《你好,周杰伦》。歌词翻译成白话为:“凤凰啊凤凰,你何必在世上奔忙?过去的好日子已经过去,你无法赶上;未来的世界一片迷茫,你又何必白白浪费时光?算了吧算了吧算了吧,千万要珍重啊珍重,小心翼翼活在世上。”据楚国当地人讲,接舆先生患有先天性精神狂疾。但从这支几令孔丘老师落泪的歌曲中,细细揣摩其中隐藏的深意,不难发现接舆先生对孔丘老师的深切爱戴和关心。这也是《论语》一书中最温暖人心的细节之一。

顺便提一句,和孔子交往的第三类人后世被称为“隐士”,多为道家门派。这些人的办学采取了“小而精”的集约化发展策略,走精英路线,面向高端市场。和孔丘老师规模化、标准化、大众化、国际化的战略大不相同。我们仅从后世流传的教科书来看就知道,道家的文采远非儒家可及。例如《老子》《庄子》《列子》,儒家没有一本书比得上。道家人才不多,但几乎每一个都是可以撼动天下的CEO级人物,如范蠡、苏秦、张仪、张良等。儒家则培养了大批中下层“普通职员”。后世为何儒、道两家能互补,跟他们的办学方向、方法、目标、教材、教师水平等很有关系。这是精英路线和大众路线的斗争。

《论语》一书的编辑创作者显然有很深的功力。我们从《论语》的语言文体可以看出,此书虽系集合众人资料,但绝大多数篇章风格都相当统一,可见一定是经过某位专人之手整理加工的。此编辑整理者,极善描摹各人对话口吻,可称得上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之乎者也等虚词的运用达到相当纯熟的高度。以此人修养,放在今日,一定是位一流的小说家。《论语》一书,语言简洁、清新、隽永。后世达到这种水准,并成为文言常用典故和固定用语重要来源的,唯有《世说新语》可比。随便举一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短短14个字,一位哲人面临滔滔江水,对时间、生命、永恒的无限感慨便尽在其中了。编辑整理者写作技巧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

2016年6月从广东回家来,几个学生去送我。在地铁上,偶然谈到了我写的书和《论语》。我说你们老师的书,还有《论语》不能及的地方。数弟子皆面面相觑,甚为惊愕。呵呵一笑,我解释说,《论语》里尽是男生,没有一个女孩子。那是乌压压的男性世界,缺少光线与风姿。你们老师的书,有男有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一点孔子比不上,他没有教过女学生啊。《论语》里懂得幽默、玩笑、骂人、讽刺,后世的儒家就愚不可及了。

《论语》的另一缺陷是孔丘老师苦口婆心的道理太多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禁忌太多了。这一点连他老人家本人也承认,他是修炼了一辈子,到了70岁临死的前几年,才“从心所欲不逾矩”,你让我们这些后生小子如何跟随?我一直不喜欢儒家,也是为此。诚如普鲁士人黑格尔所言: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没人能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孔丘老师固然讲了许多道理,可实际上没人从他的教训中获益。即使他最心爱的弟子之一的子路,他早知他的行事会出问题,可他根本无力阻止,子路后来还是被乱刀劈成了肉酱。人就是这类“不见棺材不落泪”的动物啊。在没有亲身感知以前,他不知道狼是可怕的,会咬人。被咬过了,自然也无所谓教训了。

作为讲述老师和学生之间故事的校园小说《论语》,畅销了两千五百年。西洋则有《四福音书》,讲述耶稣基督和他的12名学生的故事。他的形象也由他的弟子记录、传颂。《论语》创造的孔子形象和《福音书》创造的耶稣基督形象,各自成为中西文明最核心理念的“道成肉身”。相比《福音书》,耶稣基督的修辞是艺术化的,处处用比喻、讲故事。生动性还是体现在《论语》之上。然而这种方式,在《论语》里却被斥责为“怪力乱神”。而基督教在晚清以前,在中国传播了1000多年,却始终难以立足。从这一点上,不得不佩服胡兰成先生对中国文明的观察,他说:中国文明是知性的。因此,我们可以接受一个不断努力、最终有可能修成正果的圣人,却不能接受一个突然如神兵天降的肉身上帝。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