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杨国枢教授在“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的中国化”多学科研究会上宣读题为《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的论文,揭开了中国心理学本土化的序幕。近40年的中国本土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遇到了如何将本土概念转换成为全人类一般话语系统和理论框架的挑战与困难。
心理学的经典理论一直试图从环境、个性、行为、学习、刺激、反应、需要、动机、自我、认知等基础性关键词来建立解释人类复杂行为的一般理论,大量基于这些基础概念的研究一方面使得许多心理现象与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解释,积累起了大量各科心理学知识,但与此同时,也遭遇到了一般心理学理论寻求的挑战与困境。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就是人类行为本身是整体性的、系统化的和跨时间一贯的,在各种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中,究竟哪种因素真正带来了个体行为跨情境的一致性和跨时间的一贯性?个体的环境、需求和动机是不断变化的,那么真正决定个体行为的方向和性质,并使行为具有一致性和一贯性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