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主旨报告人及报告摘要
在线阅读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努尔博士是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自然科学与能力建设部自然科学司的一名方案专家。他拥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城市规划工程学士学位。他于1999年入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顾问,并于2002年成为终身工作人员。他在领导、构思和监督科技创新(STI)政策领域各项目活动方面业绩斐然,主要包括推动创新文化、科学普及、促进南南合作,以及开展科技创新评估和监测,以期在可持续发展中借助科学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

他以教科文组织科学普及协调人的身份,致力于为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技术援助,并组织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借此支持涉及提高公众科技意识的各项活动,促进有关科学史的研究与科学辩论,协调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管理教科文组织的“卡林加科学普及奖”,以及组织和支持科技创新展览。他一直非常积极地支持科学中心及科学博物馆区域与国际科学传播网络组织的建设。

报告题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自然科学博物馆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潜在贡献

本着丝绸之路的精神,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他称之为“一带一路”(BRI)。从概念上说,“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体、经济、数字和社会等各种方式,将中国与世界各地连接起来。“一带一路”穿越亚洲、欧洲和非洲,覆盖70多个国家。尽管“一带一路”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性质和范围各不相同,但二者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在被用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工具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报告侧重于介绍作为科学基础设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NSM),其发展如何能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在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一带一路”五大优先领域中做出贡献。本报告具体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潜在作用;第二,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第三,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自然科学博物馆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海外发展援助潜力;第四,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加强民心相通方面(文化理解)的作用。

安来顺博士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博物馆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2012年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2016年以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0年以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2017年以来),《国际博物馆(中文全球版)》特邀主编(2015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服务33年,主要从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理论和应用研究,曾参加国内、国际一系列重要专业文件的起草工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国际博物馆交流合作和中国博物馆事业走向国际,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曾任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理事和副主席(1998~2010年)、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委员(2010~2013年)。

报告题目:博物馆作为我们共有人文精神的前沿实验室

在当今的时代,博物馆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需要加以应对:我们的博物馆机构是否对社会很重要,无论是眼下还是长远的未来?在众多不同的领域,博物馆正在经历变革:收藏管理和政策、财政资源、活动规划、与公众以及社区的关系、传播和研究,等等。这些复杂而重要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博物馆从业者的深刻转型,包括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与科技和创新相结合,进而服务于建设和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功能。

有鉴于此,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努力将应对这些变革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积极探索可以回应博物馆专业领域新趋势、新挑战的概念、前景和潜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30 个国际委员会之一的“科学与技术委员会”(ICOM-CIMUSET)显现了它巨大的活力和潜力,这个委员会由来自各国科技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构成,它不仅服务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和技术博物馆,而且致力于推动那些面向儿童和青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的当代科学中心等机构的发展。

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共同起草的《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作用的建议书》于2015年通过。按照这一新的国际指导文件的精神,当今博物馆的价值将在于“它们共有人文精神的前沿实验室,它保护我们的遗产,激发新的创造力,帮助我们捕捉世界的纷繁复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016年在中国作了以上概括。

程东红博士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教育学博士,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程东红从事科普工作30 余年,专注于该领域的非正规科学教育、科学博物馆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她主持研制的科普大篷车,已成为向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科普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担任中国科协领导职务期间,程东红曾分管科普工作10年,曾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执行主任,领导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内容建设并指导地方科技馆发展。程东红同志现在领导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是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的中国科协团体会员。

程东红参与了多种国际项目,是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网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作为非正规科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多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邀请参加区域和国际科学教育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顺应大势、勇于担当,共同开辟“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的光明未来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公众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的设施和机构。首先,本报告介绍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参加此次会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场馆。其次,本报告分析社会语境因素中可持续发展、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领域应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本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解决方案。由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对策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 class="a2">收藏

报告人:约斯兰·努尔博士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努尔博士是供职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自然科学与能力建设部自然科学司的一名方案专家。他拥有城市与区域发展硕士和博士学位,以及城市规划工程学士学位。他于1999年入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顾问,并于2002年成为终身工作人员。他在领导、构思和监督科技创新(STI)政策领域各项目活动方面业绩斐然,主要包括推动创新文化、科学普及、促进南南合作,以及开展科技创新评估和监测,以期在可持续发展中借助科学促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

他以教科文组织科学普及协调人的身份,致力于为科学中心和科学博物馆的发展提供技术援助,并组织开展能力建设活动,借此支持涉及提高公众科技意识的各项活动,促进有关科学史的研究与科学辩论,协调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管理教科文组织的“卡林加科学普及奖”,以及组织和支持科技创新展览。他一直非常积极地支持科学中心及科学博物馆区域与国际科学传播网络组织的建设。

报告题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自然科学博物馆对“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潜在贡献

本着丝绸之路的精神,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他称之为“一带一路”(BRI)。从概念上说,“一带一路”旨在通过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实体、经济、数字和社会等各种方式,将中国与世界各地连接起来。“一带一路”穿越亚洲、欧洲和非洲,覆盖70多个国家。尽管“一带一路”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性质和范围各不相同,但二者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因此,“一带一路”在被用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施工具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本报告侧重于介绍作为科学基础设施的自然科学博物馆(NSM),其发展如何能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特别是在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一带一路”五大优先领域中做出贡献。本报告具体讨论了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自然科学博物馆在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科技创新合作方面的潜在作用;第二,如何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第三,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自然科学博物馆在自身发展进程中的海外发展援助潜力;第四,自然科学博物馆在加强民心相通方面(文化理解)的作用。

安来顺博士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博物馆学硕士、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现任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馆长(2012年以来),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2016年以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2010年以来),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博物馆》杂志主编(2017年以来),《国际博物馆(中文全球版)》特邀主编(2015年以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在文化遗产和博物馆领域服务33年,主要从事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理论和应用研究,曾参加国内、国际一系列重要专业文件的起草工作,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多年来致力于推动国际博物馆交流合作和中国博物馆事业走向国际,成功组织了一系列合作项目。曾任国际博协博物馆学委员会理事和副主席(1998~2010年)、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委员(2010~2013年)。

报告题目:博物馆作为我们共有人文精神的前沿实验室

在当今的时代,博物馆正面临着众多的挑战需要加以应对:我们的博物馆机构是否对社会很重要,无论是眼下还是长远的未来?在众多不同的领域,博物馆正在经历变革:收藏管理和政策、财政资源、活动规划、与公众以及社区的关系、传播和研究,等等。这些复杂而重要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博物馆从业者的深刻转型,包括他们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其中一个重要的共识是,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在与科技和创新相结合,进而服务于建设和平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比以往更加突出的功能。

有鉴于此,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努力将应对这些变革作为其核心任务之一,积极探索可以回应博物馆专业领域新趋势、新挑战的概念、前景和潜力。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国际博物馆协会30 个国际委员会之一的“科学与技术委员会”(ICOM-CIMUSET)显现了它巨大的活力和潜力,这个委员会由来自各国科技界的博物馆专业人员构成,它不仅服务于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和技术博物馆,而且致力于推动那些面向儿童和青年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和推广工作的当代科学中心等机构的发展。

由国际博物馆协会与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共同起草的《关于保护与促进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社会作用的建议书》于2015年通过。按照这一新的国际指导文件的精神,当今博物馆的价值将在于“它们共有人文精神的前沿实验室,它保护我们的遗产,激发新的创造力,帮助我们捕捉世界的纷繁复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2016年在中国作了以上概括。

程东红博士

中国科普场馆年鉴(2018卷)

教育学博士,中国科协原副主席、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现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

程东红从事科普工作30 余年,专注于该领域的非正规科学教育、科学博物馆以及科学传播能力建设等领域的政策推动与实践探索。她主持研制的科普大篷车,已成为向广大农村基层群众提供科普公共服务的重要载体。在担任中国科协领导职务期间,程东红曾分管科普工作10年,曾任《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办公室执行主任,领导中国科技馆新馆的内容建设并指导地方科技馆发展。程东红同志现在领导的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是兼具学术性与科普性的中国科协团体会员。

程东红参与了多种国际项目,是国际公众科学技术传播网科学委员会委员,曾作为非正规科学教育方面的专家,多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邀请参加区域和国际科学教育会议并作主旨报告。

报告题目:顺应大势、勇于担当,共同开辟“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的光明未来

自然科学博物馆是公众科学传播和科普教育的设施和机构。首先,本报告介绍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发展历史和参加此次会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场馆。其次,本报告分析社会语境因素中可持续发展、发展不均衡、科技与社会交互对自然科学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影响,以及目前国际社会和自然科学博物馆领域应对上述问题所采取的行动和未来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本报告指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自然科学博物馆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解决方案。由此提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之间互惠共享的对策建议: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合作、建立长效机制、加强能力建设,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科技、教育、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深入,为构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