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时代中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实路径
在线阅读 收藏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作任务。当前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2012年,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一概念。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使1亿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对切实解决市民化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未来发展中,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为基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问题,国外虽然没有直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相关理论,但发展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如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乔根森模型、托达罗模型等为我国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借鉴。国内学者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2010年以后,多数研究是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展开的。已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现状,市民化的成本测算与分担机制,以及推进市民化的对策建议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等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并将其具体的内涵界定为以农业转移人口整体融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为核心,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也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有活干,有学上,有房住,有保障”2771745。《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6: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认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展需要消除各种消极因素,如成本、制度、能力、文化、社会排斥及承载约束等。2771746在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建议方面,韩俊提出分类对待不同的农业转移人口,促进其市民化,建议增加就业岗位,保障劳动权益,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土地权益,加快建立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体制。2771747吕炜等以思辨的理论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政策逻辑和路径调适,提出了市民化中地方政府的政策激励与体制构建。2771748张桂文、徐世江等阐述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二元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歧视、社会保障和土地产权的解决方案。2771749姚德超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共生治理角度,针对家庭、社区、制度、城市管理、性别歧视等共生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2771750这些理论为我国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在这些文献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历史进程和特殊性,深入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对策。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