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年群体通过互联网表达政治观点和进行政治抗议的事件逐渐增多。从湖北武汉的“专车”抗议风波到广东河源民众的“散步”抵制火电项目等,互联网对中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结构性影响日益深入,广大青年网民利用各类网络新应用积极拓展利益表达渠道,不断提升社会动员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为应对这种网络表达和群体抗议的挑战,消弭网络表达的暴力与失序,特别是为推动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中国自1994年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以来,已经相继制定了多部旨在规制互联网服务、内容、表达行为的法律法规,初步确立了一整套调整网络空间行为的法律规范体系。715799572016年11月又出台了互联网领域最高位阶的《网络安全法》。这些法律法规既包括宏观上对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准入的政策管控,又涵盖微观层面长期以来实施的网络删帖制、网络实名制和2013年出台的网络诽谤入刑司法解释的内容规制。特别是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成立之后,中国对互联网的治理方式进一步完善,现已经从内容监管发展为资本属性监管,同时开始把控制点进一步从网络中心移向边缘、从网络服务商和网站移向终端用户和个人计算机,尝试以“重新集中化”治理“去中心化”。71579957互联网规制的这种发展与完善,无疑会对作为网络使用主体的青年人群的言论表达、政治参与和抗议行为产生冲击和影响。而青年时期是人的整个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个体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特质逐步走向成熟并趋于定型,这个时期所形成的政治态度和参与习惯对其以后的政治行为乃至整个人生都会产生重要影响。71579959在此背景下,研究互联网规制对青年政治表达与抗议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71579960
对于中国互联网规制的效果,虽然一直没有正式的分析与评估,但“政府始终相信,通过严厉的规制规范和占领网络阵地的预先因应,它可以创造一个信息得到‘净化’的网络环境”。71579961支持者甚至也认为互联网规制的强化,已促使网上的正面力量初步“夺回麦克风”,有力扭转了政府工作在网上被“围观”的被动局面71579962,且导致传统恶搞内容减少,公共舆情全面降温,网民表达趋于理性,负面帖文和情感词烈度下降。71579963与之不同,批评者则认为中国的网络规制不仅压制了民众采取集体行动的意愿,而且使网民形成了不同程度的自我审查习惯,绝大多数网民都会迅速删除敏感性时政类网帖,尽量减少公共参与活动。71579964然而,现有对于网络规制效果的研究境内多停留在逻辑思辨和文献分析的层面,境外多集中于网络内容分析和控制实验,至今没有从网民心理感知视角入手的经验研究探索和验证互联网规制对政治表达与抗议的影响。基于此,本章将心理学领域的结构性威胁理论引入互联网治理研究,以探讨网络规制对青年政治抗议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卢家银: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互联网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研究员,、中山大学城市治理创新研究基地执行主任,兼任中国新闻史学会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媒介法规与伦理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和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媒介法与政治传播等。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交媒体对当代青年政治参与的影响与引导机制研究”,已出版专著《第二国际的新闻自由理念(1889~1914)》、《群己权界新论:传播法比较研究》、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编辑出版《互联网与国家治理年度报告》(副主编),多篇论文发表于《国际新闻界》、《现代传播》、《新闻大学》、《中国青年研究》和Asian Perspective等期刊。曾于2013年入选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2014年获得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