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科技变天——美国报业新趋势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23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苏钥机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第四位嘉宾是苏钥机教授,苏老师是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教授,而且是香港的新闻社会学家。专门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各地的传媒生态,主要研究方向是香港的传媒生态。苏老师今天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他的美国知识,苏老师讲课讲得非常漂亮,尤其是他的PPT做得非常漂亮,很精彩,他在北美工作过,有很多独特的视角,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下面我们请苏教授跟大家做交流。

苏钥机:谢谢大家!今天我其实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一些经历、一些想法,然后我有很多照片跟大家分享。今天讲的是《科技变天——美国报业新趋势》,为什么有这个题目呢?因为我在2012年5月同香港的一些高级记者、编辑去了美国两个星期,回来以后别人问我有什么感觉,我第一个感觉就是科技变天,所以就用这个题目写了这篇文章,然后今天跟大家报告一下。

今天我要讲的就是在美国两个星期看到的一些机构,听他们讲了什么,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特别是一些社交媒体,这在国内也非常厉害。我们看美国,觉得这个国家现在不行了,经济比较差,但是它的科技、它的人才,还是很厉害的,所以不要小看它。然后也看看一些经营模式,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很少有人看报纸,很少有人买报纸,都看网站,网站不收钱,那怎么经营?这些网站有很多内容给大家看,但是收不到钱,怎么办?所以过去10年大家都在想有没有一些新的改进方法。我4年前去过美国,也是同一个团,看不同的机构,当时大家都很悲观,这次去同样是问这个问题,好像有一点新的方向,有一点成绩,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这次去是跟香港一个叫新闻教育基金的组织。我们主要去了三个地方,一个是三藩市,时间很短,也就两三天,然后主要还是去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后是去了纽约,因为纽约是媒体聚集最多的地方,华盛顿又是很重要的一个地方。我们整个行程目的之一是看看美国媒体最新的经营情况。

我们去参观了一些报刊,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时报》,还有《今日美国报》,英文叫USA Today,是非常有名、真正全国性的报纸。《纽约时报》不是一份全国的报纸,《纽约时报》是纽约的报纸,真正的全国的报纸就是USA Today。另外有一份报纸Political,都没有听说过,但都是非常有趣的刊物。《美国新闻周刊》大家都知道,他们现在很惨,要变身了,怎么变呢?等一下谈。这次媒体方面,我们去看了一些数字化媒体。然后去了全国公营电台National Public Radio,电视台有Forbes、NBC。大家可能还不知道,中央台在美国也办了一个CCTV America,它录得其实不错,是2011年才做的,现在节目也逐渐增加,请了很多外国的记者,是可以看看的。我们也去了一些科技公司,包括Google,Google在国内好像遇到一点麻烦,Google跟You Tube是同一个公司,Google把You Tube买了,我们也去跟他们的总裁谈过。有一个很小的公司叫Storify,很有趣,我之前也不知道。Adobe是一个软件公司,很有名,它也在改变。还有一个叫Newseum,什么是Newseum,就是新闻博物馆,news跟museum加起来变成Newseum,这个名字是合在一起的。

20年之前大家根本想不到,很多新的技术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的。产生很多不同的做生意的方法,很多不同的发放内容的渠道,也有很多新的想法。当然这些东西也影响到新闻界,我想提出五点跟大家分享。

第一点,Curation Model,鉴赏模式。以前博物馆馆长叫curator,很有文化,像图书馆的馆长。但是我到美国听媒体人都叫curator,为什么这些新闻人变成curator?这个很有趣。其实新闻本来就是记者去采访,把东西拿回来给编辑,然后发出来,透过报纸、电台、电视传播。但是现在很多报纸的编辑,尤其是网站的,他们的报道不是记者自己采访回来的,而是从不同方面拿来的,拿回来以后自己再包装、再整理、再发放出去,所以很多东西不是自己的,好像变成一个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一样。所以这个变化其实是很有趣的。

有一个人在网上替curator做了一个很简单的说明,他说这些curator是自己负责去找、综合、组织、过滤一些跟新闻本身有关的信息,让大家可以选择阅读,然后经常更新重点,把很多东西找回来,然后马上把它更新就放出去,当然这是讲网上的东西,报纸不可能很快更新。所以现在很多媒体公司在美国都有一个curator的职位,负责处理这些来自不同方面的内容。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有名的媒体都已经这样做,为什么有这种情况出现呢?可以看见的资讯非常多,而且很多在网上都是免费的。比如You Tube,它有很多东西,当然有很多不好的,可也有很多很有趣的东西。根据他们讲,You Tube每分钟上载60个小时的语音片。所以我就问负责人:“你是怎么处理那么多的资料的?储存有没有问题?”他说没问题。他们真的很厉害,全球有8亿不同的用户,每天有超过20亿次的观看,这个You Tube真的是太厉害了,资讯太多了。所以资讯太多时间有限的话,你一定要找人来帮忙。娱乐资讯是没问题的,但是新闻资讯,如果不想花太多时间看一些无聊的东西,就要靠一些专业的记者去选一些值得看的东西。前几年很悲观的时候有人就说,新闻这个行业是夕阳行业,没前途了。其实不对,现在大家都希望找一些好的资讯,这个是没有变的,而且更加需要人帮忙,因为东西太多,真的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所以新闻还是有前景的,不过主要的问题是怎么去收钱。

第二个概念就是伙伴关系,Partnership。以前大家讲报纸也好、电视也好,大家在竞争,要抢独家,然后我抢了你就输了,只有一个人赢,其他人都输。现在因为科技的发展,不一定是我赢了你就输了,有些是双赢,这种情况很多,很多界限被打破。以前我是报纸就是报纸,你是电视就是电视,现在报纸跟电视可以联手一起做,国内国外不同地区的媒体也可以联手,所以,这个伙伴关系是很重要的。

举一两个例子,刚讲到You Tube,它其实是自己没有内容的,它只有一个平台,它只要开放这个平台,让大家把东西送上来,大家就可以卖广告,然后就可以分钱,所以我是一个平台的集成者,我分到一些钱,你是内容的提供者,你也分到一些钱,就双赢。Adobe原来是一个软件公司,后来它发送一些电子新闻资讯给读者,发得越多,收的钱也越多,所以它也希望报纸登得好,这就是互利双赢。一个新闻机构里除了很多记者、编辑以外,还有一些新的职位,比如刚刚讲的这些curator,还有很多工程师,科技的、软件的工程师。大家在公司里面一定要合作,不然的话做不好,所以,现在这个Partnership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概念就是Engagement,这个中文我翻译成“结合”。以前每个人都是个体,资讯都是单向的,现在不一样,现在资讯是双向的,希望大家有一些联系,再建立一个社群。举一个例子,刚才讲的USA Today这个报纸,它是属于Gannett这个集团的,它下面有一个叫US Community Publishing的公司。这个公司的责任就是跟人家来往、去访问人家,听他们的意见,分享一些东西,然后去帮这些报纸,帮一些电台电视做得更好,希望在网上的点击量提高,建立网上的社区。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社区呢?主要是为了赚钱,所以网站现在大家都很注意。有一个俗语叫SEO,意思是说有一个东西你想放在网上,让别人很容易找到。关键词很重要,要想到一个很好的关键词,写一篇文章,你的题目一定要很新颖,一定要把最重要的东西放进去,人家一找就在首页出来了,那样你就成功了。

要跟这些人结合,有不同的层次。首先是让他们来看,“看”是最基本的,看完之后他们有一些动作,喜不喜欢这个东西,然后他们有一些回应。最好更进一步是vote,有一个投票,你喜不喜欢这个,你对这个有什么意见,你赞不赞成这个事情。再下来是share,如果你觉得这个文章很好,这个图片很好,你跟你的朋友,你跟你的同学去分享。最后一个层次是,你真的写一些意见,回复给媒体,或者原来文章的作者。所以,不同层次的engagement越来越重要,现在很多网站都希望大家不要上去以后马上离开,你在这个网站停留多久会变成一个指标,是这个网站是否成功的标记,所以停留越久就越成功,广告费也可以收多一点。所以“结合”的整个做法,就是希望增加流量,增加收入,现在网上的媒体专门请人把这个做好。

第四个概念就是流动通信。以前大家看报纸,后来看电视、听电台,当然也算流动,收音机是流动的,报纸勉强可以说是流动的,但是不太方便,现在最流行的就是手机、iPad。年轻人用手机做很多事情,当然就很普遍,我们很多记者做新闻都离不开这个东西,尤其是离不开手机。所以现在基本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真的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将来的出路。我两年前也去过欧洲,去了两个星期,也访问了很多媒体。两年前iPad刚出来,我们去访问英国一份很有名的报纸,他们的总编辑就跟我们讲,iPad是改变整个游戏规则的一个工具。不仅是不同的报纸、电台、电视都发展网站,而且网站都是对准这些流动的机器、流动的通信。

最后一个概念就是所谓高科技的企业文化。两个例子,Google跟Huffington Post。Google非常有趣,我没有看过一个公司是这样的,也可能全世界找不到更多这样的公司,它叫自己公司所在的地方campus,即校园,然后大家在里面比校园更校园,是什么意思呢?校园里去吃饭还要付钱,去Google里面吃饭员工不用付钱,不仅是吃东西不付钱,平时觉得做事情很闷,然后突然想去运动一下,就马上可以去运动,在公司里面有很多运动的地方。Huffington Post也是,这些公司有什么特点呢?他们都强调创新,自发去做事情,不要人家让你做,你自己有兴趣你自己就去做,开放、快速、共赢,很多很年轻的Google员工,平均年龄是30岁。其实他们是代表一种在知识社会里很前卫的机构,当然这个机构不会太多,但是他们影响力太大,像Google、Yahoo再加上苹果,等等。我看过一些数字,这些机构对整个产业的垄断达到非常高的程度,基本上到了霸权的地位。

Huffington Post是一个什么报纸呢?它也有记者,也去采访,但是重点不是这些记者采访回来的东西,它找很多编辑、很多工程师去别的网站把人家的东西也放进来,所以它的很多网站跟这个blog都有联系。然后它现在要做网上的电视、新闻、节目,跟传统的报纸竞争、跟网上的报纸竞争,也跟电视竞争,它是跨媒体的生意。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它后面的公司很厉害,它后面的公司是America on Line,AOL是一个很大很大的科技公司,在这个公司的支持下资金很多,所以就可以做很多事情。我听到一个很有趣的讲法,它长远来说是跟Facebook竞争,它不是跟New York Times竞争,它不是跟《华盛顿时报》竞争,它是跟Facebook竞争,所以以后竞争者就是Huffington Post,然后Facebook,然后Google。媒体被这些科技公司控制了以后,就不是New York Times,New York Times是一个品牌,其背后是不是一个科技公司也说不定。

第二个我想讲的就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当然是一种比较新的发展,以前基本上是平面媒体,后来到电子媒体,都是比较个人化的,都是单向的。现在社交媒体透过网络交往,所以有人讲,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社交媒体,这个讲法有一定的道理。新闻媒体可以透过社交媒体实现传播,以前报纸就是这么多受众,电视就是这么多受众,透过社交媒体的话,你可以把观众、听众跟读者的数量增加很多很多,而且是立刻就增加。明天的报纸讲今天的事,太晚了,现在网上的报纸每一分钟都是最新的东西,发生一件大事马上知道。

而且social media不仅是让媒体去跟人家来往,它是给别人出一些意见,拿一些回复,知道人家怎么想,从而改善自己,做得更好,这是双向的,而且是一个不断的过程,一个常规的过程。有人讲,以前出来工作基本上在两个地方,一个在家里,一个在工作的单位,基本上流连在这两个地方,有了互联网以后,现在有了第三个地方了。社交媒体可以跟人家来往,吸引人的注意,建立一个关系,建立一个互动的社群,所以社交媒体对个人来讲,对新闻界来讲都是很重要的。而且很有趣的是,传统媒体跟社交媒体会有一个互补。以前发新闻都是传统媒体发出去,大家透过人际关系去传递,现在不一样,现在可能是传统媒体先发出去,然后透过社交媒体去扩散,也可能是社交媒体先发,但是社交媒体讲了大家不相信,还是要透过传统媒体报纸、电视来确认,大家就觉得这个是真的,觉得社交媒体讲的可能是假的,所以两者之间是有互补的作用。

在外国,这几个是用得比较多的,比如Facebook和Twitter。Facebook,在全世界有5亿用户,非常厉害。然后Twitter 7000多万用户,也算比较多。有人统计过,在美国社交网络上用的时间占了我们总上网时间的23%,差不多1/4的时间用在社交媒体上,一年之间增加了差不多一半。所以,很多媒体都一定要利用社交媒体这个渠道来做一些事情。对你们可能影响不大,对我影响很大,我主要是用电邮,年轻人不用电邮,年轻人用微博,用其他的一些方法,所以电邮的使用率也在下降。有人讲得很对,社交媒体不仅是交往,不仅是技术,是人际沟通最重要的方面。所以重点不是科技,不是technology,社交媒体重点是social,就是人际关系、社会关系。

Storify,这家公司现在只有几个人,但是在美国很有名,因为媒体也靠他们把新闻故事做得更好。Storify做什么东西呢?它主要是用社交媒体来丰富资讯,令原来的故事更好、更吸引人,然后就能赚钱。这个平台是开放的,让大家自己去找,你也可以去提供,然后让所有人都变成所谓的公民记者,一起来改动、改良,把这个故事说得更好。所以它的名字就是Storify,story就是故事,fy表示一个动词,所以它的名字很有趣。说不定它在等这些大公司,比如Google来收购它,一收购这几个人就变成很有钱的人了。其中一个创办人讲,Google是让我们怎么去理解网页,Google真的很有创意,我们的公司Storify是教大家怎样去理解社交媒体。他很有远见,做不做得到不知道,因为也有很多人跟他竞争。所以Storify其实是提供了资讯附加的价值,它创造了一些商机,这个是大家可以关注的。

第三个话题,我想讲的是营运模式。大家都讲报纸很惨,报纸越来越少有人看,也越来越没人买,怎么办?就在网上看,不付钱,尤其是年轻人,大家都不买报纸。这就要想很多方法去改变经营的方法,大家都想找一个新的经营模式,一个有效的方法去收钱。

美国10多年前年轻人看报纸的有40%左右,现在只有20%多一点,差不多少了一半,年纪大的也一样,看报纸的越来越少。看报纸越来越少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广告收入减少。报纸在网上要不要收钱?怎么收钱?这个争论很久,基本上有几种方法。第一是免费,很多报纸是免费的,因为一开始就免费,大家都觉得网上的报纸应该免费。一路下来都是免费,你突然间要收我钱,我就不看。我自己也是,我对英国足球很有兴趣,每天都看几个报纸的网站,两年前London Times突然间要收钱,我就不看了,因为不看London Times,我还可以看BBC和其他很多网站。所以免费还是主流,不过长远来讲不一定可行,所以部分收费部分免费,有一些内容是免费的,但是你要看另外一些更精彩的就要收费。就像香港的一些报纸、一些新闻是免费的,而有些新闻要收费,娱乐的、财经的通常要收费。

当然还有一种就是全部都要收费,在美国最有名的就是《华尔街日报》,它是收费的。《香港新报》是收费的,香港的《经济日报》也是收费的。有同一个特点,就是有关经济的媒体、有价值的要收钱,大家愿意付钱,因为付了钱可以赚更多的钱,看了娱乐新闻是赚不到钱的,所以经济、财经方面的信息、资料才可以收费,其他比较困难。

报纸印刷版跟网络版这两个怎么一起去考虑?报纸要收费,网站要收费,订了报纸就自动可以看网站,但是看了网站不一定可以看报纸,有很多不同的组合。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做法是不能把报纸上的东西直接放在网上,这样的话大家不愿意付钱来订网站,你不仅要把报纸上的东西放在网站,还要有一些不同的东西、新的东西,即报纸上没有的。换句话说,你把原来印刷版的东西再加一些新的东西,比如说读者的反应、一些记者的意见等。网站的内容也不能很简单地把报纸抄过来,这样不行。

怎么收费?有一些人觉得网站应该免费,不过越来越多的经营者说不收费的话,就要关门了。好像New York Times有一个所谓额外的费用的模式,就是说有不同层次的收费,有一些是免费。《纽约时报》在1996年互联网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想收费了,它觉得我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当然可以收费,但是没有人理它,所以就不成功。2005年,又失败,大家都不愿意付钱,不过在两年前他们又来一次,这次好像有点成果,他们怎么做的呢?一年半之前他们就开始实行一个新的办法,你每个月可以免费看20条新闻。我也有时候去《纽约时报》看它的网站,以前随意看,现在转场了,每一个月只能看20条,第21条开始就要付钱了,很麻烦。好像两个月之前,每个月只准看10条,所以我现在不去看它。有时候美国的东西我去看Huffington Post,因为免费,除非它所有的都收费,我才愿意付钱。

它现在分三种方法收钱,第一种价钱最低一个月15块美金,你可以去看有限的内容,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看;再多一点,20块,你就可以无限地看,但是你不能用手机看,可以用电脑看;第三种最贵,35块一个月,也是无限的。2011年3月,他们印刷版的订户有128万,网上的订户只有5.9万。过了一年之后,他们印刷版的订户少了一点点,没有太大影响,但是他们网上版订户上升到73万多户,增加了11倍,这样总共订户增加了差不多一半,他们觉得这个方法是比较成功的,而且以后使用iPad越来越多的话,iPad是一个很好的看杂志、看报纸的工具,大家就比较愿意去做订户,要付钱。网上的订户很清楚没有影响印刷版的订户,两种广告都有增加。

为什么大家愿意付钱呢?主要是大家都习惯了上网,所以在网上订报纸现在可以慢慢开始接受,不过你当然不能一下收费收得很高,没有免费的东西,不然的话你就没有收看率。所以你要把不同的人分开,只看一点点的你就给他看一点点,让他知道你的存在,然后想看很多的人就要收他的钱,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策略,这样是比较好的。所以《纽约时报》的人就说,在网上收费,你一定要把这个写清楚,怎么收,你要从读者的角度来考虑,你不能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考虑。你要管理他们的期望,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你就要告诉他们完全不付钱不行,不付钱只能看10条新闻,所以他们也搞了一套策略出来。在地铁上看报纸,现在越来越少,基本上没有了,而且那么大份的报纸很麻烦,大家都在网上看。《纽约时报》因为太有名了,内容也实在太好看了,所以它出了报纸以后,英文叫recycle。跟不同的国家办报纸、办杂志,尤其是杂志,它在中国大陆办了一本旅游的杂志,我也看过,办得不错。然后跟其他国家,好像印度、泰国、蒙古、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跟不同的出版商搞旅游、科学、图书、新闻、时尚等内容的出版,这些他们本身已经有,是把它再利用,然后是我出内容你去卖,赚到的钱大家分,这也是《纽约时报》过去一年多做的业务,也是生存的一种方法。不过不是每一家报纸都可以学它这样,《纽约时报》品牌太有影响力,如果另外一家报纸,就没有人愿意这样搞。

Digital First Media是一家很大的连锁公司,它有近100份报纸、600个网站。他们基本上首先要照顾网上的东西,明天的报纸一堆人去管,他现在不管,先搞好网站。他们要研究读者需要什么东西,然后给读者需要的东西。印刷版跟网上版是独立分开经营的,这两个是由不同的人管理,内容也很少相同,只有名字相同。不过大家可以交换一些东西,但成本和经济规模比较大,这也是一种经营模式。

Daily Beast网站也是一个新闻网站,但是它比较年轻化,知识比较有趣。这个网站跟News Week合并,就是印刷跟网上的媒体合并,年轻的网民跟比较成熟的读者联在一起。他们合并以后减了很多人,他们本来有很多人,现在减到全职的人只有250个。250个是很少的,香港一家比较有规模的报纸都有几百人,我想在大陆也一样。它那么一份国际知名的老牌杂志,再加一个网站,只有250个人,很少。不过他们请了很多超级通讯员给他们写一些专栏、评论,然后主力去打iPad市场,这也是一种经营的模式。Daily Beast,我就问他们这个名字怎么这么奇怪?原来美国有一本小说,这本小说是讲假新闻的,美国有很多人知道,他们就用这个名字来做这个网站的名字。他们说现在每个月有1200万条news,怎么算的我不知道,但是他们就说现在用iPad看的人越来越多,所以他们就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还有Atlantic,这是一家杂志公司,有很多本杂志,他们的做法不一样。他们说文字还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要快,因为办杂志快不了,所以我们不要比速度,我们要强调深度。而且他们的订户主要不是个人,是大公司,他们的客户有600家公司,都是很大的公司,然后这些公司的员工就可以看。这个网站的广告很成功,已经超过了印刷版的广告,印刷版的广告也没有减少,听他们讲是很成功的。最重要一点就是两批人一起做,印刷版跟网上版是不同的人去做,内容也不是重叠的,这个很重要。所以他们的经验是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不能把杂志印刷版的东西放在网上,就去收钱,这样人家会不付钱。网络版一定是另外一家公司,你不能要员工多做,然后不给他们钱又不给他们奖励,这样不行,所以他们做得很好。

最后一个Politico,也是杂志。这个杂志很有趣,是政治杂志,其实它可以算是一份报纸,一个星期出5天,也有网站。网上的内容很多,收广告费很高,为什么会收那么高?因为看的人都是美国总统、内阁成员,以及一些高层的对政治有兴趣的人。而且不仅是报道新闻,还有一些观点、主张。他们的定位很清楚,读者也很清楚。如果办一份报纸、一个杂志,能够保证它的内容国家领导人天天都看,可以收很贵的广告费。员工也不多,不到100人,但是他们印刷版跟网络版是同一组人做的,不一定要分开,主要看自己的定位和需要,所以有的分开,有的是联合在一起的。

讲到这里,了解了不同公司的很多经验,印刷版跟网络版要分开还是要合在一起,其实没有定论,要看情况。网上的内容要不要收费?怎么收费?也是没有定论,不过有一些新的经验。社交媒体,像Huffington Post、USA today一样做很大,还是像Washington Post搞一点试试看,也没有定论。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需要,大家都要试试看,美国的经验还是有点出路,不过不会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没有标准答案,要看自己的环境,看自己的定位,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美国都是这样,我们国内和其他地方,也一定是这样,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来解决问题。可以知道的就是科技的影响很大,十几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没有想到那么多奇怪的东西。媒体行业面对很多挑战,其实也有很多机会,传统报纸面对很多挑战,但是那些新的科技公司就有很多机会,它们变成媒体的一部分了。

网上新闻还有几个方向,其中有一个就是社交媒体,当然还有其他的方式,社交媒体是一个很突出的方向。大家环境不同,要看自己的定位、空间,再定一个具体的做法。美国一些大型媒体,像You Tube、Google、Yahoo,甚至Apple等,它们不仅是媒体公司,同时逐渐变成广告公司、物流公司、网络公司、软件公司。举一个例子,USA Today,它跟希尔顿酒店做一个联盟。USA Today派送到每一家Hilton的房间,不仅是报纸,它还提供其他的咨询、其他的服务。甚至可以通过USA Today派送的网络订阅很多其他的内容,USA Today通过和这些酒店的合作,其实在做一家物流公司,一家科技公司。所以社交媒体是其中一个方向,他们其实有很多想法,他们又跟人家合作互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就不怕竞争,大家双赢了。

科技带来很多变化,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把这个经验套到你个人,也一定会有很多改变。怎么改变、怎么回应这个时代的需要,我觉得新闻界在努力,中国香港和大陆新闻界也都在努力。4年前我去了一趟美国,回来就去学校开了一门新课叫《流动新闻学》,就是一个记者什么都做。传统的记者是写稿、拍照,现在你同时会写稿、拍照、拍video,然后用电脑上网传送。开这么一门课,叫同学们能够生存,当你去一家小公司,他要求你这样做,你就什么都懂。我开了一门新的课,对同学们的技术要求也可能改变了,所以科技不仅影响媒介,也影响教育、影响我们自己生存的能力。

嘉宾:网站把其他的新闻拿出来再加工然后使用,他们这样做是违反版权法的,是不是一个道德的问题?

苏钥机:在外国,尤其在美国,可以这样做,比如说版权问题,你不能把人家的东西全部拿过来放在自己的网站上,你可以做一个链接,但是不能原封不动地都放进来。不能把人家东西抢过来、偷过来,你要提供一个link,要告诉读者去这个地方,这样就没有版权的问题。但是这个在美国比较清楚,他们的法规比较严,在国内或者有些地方不一定,但是要注意版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不要乱来,因为这个别人告你侵权,是有可能的。

嘉宾:你开始有一个图片介绍说美国的一家电台发展非常的好,我想问一下,现在我们中国广播电台的发展方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说到美国新闻的发展跟科技的结合非常深,那我们中国媒体的发展趋势是不是一样呢?小工作室的形式会不会出现呢?

苏钥机:美国的广播电台其实我也不太了解,我在美国住的时候也常常听,电台的目标听众是很清楚的。有的是讲交通,有的是讲新闻,有的是放歌,放不同种类的歌,都很清楚。所以我觉得全世界的电台也应该是这样,规模不会很大,但是很专业,对象很清楚,然后收广告费。比如说美国很多播歌的电台,它们连在一起有一套歌,这套歌在不同的地方都是播同一个内容,由总部去统筹、处理,然后再分发到不同的电台去放。所以我觉得其他地方也差不多,香港反而不一样,香港的电台是比较大而全的,什么都有,但在美国是很专门,内容很清楚,大陆我真的不太了解,听你这样讲,可能也是比较专门的那种。

讲到科技媒体公司的发展,我觉得大方向都是这样。但是有一点,刚才说小团队不是说这家公司小,公司可以很大,团队规模很小,但是团队很多。小团队很难生存,像美国现在基本上都是由10家、8家最大的公司垄断科技,甚至慢慢进入媒体,我想在中国可能也差不多。小规模的公司没有资金,科技发展不起来,就没有优势,所以都是大资本垄断,这个资本可能是私人的,也可能是国家的。科技研发会需要很多钱,没钱的话你很难成功,美国因为科技人才多,市场规模大,所以它就做得比较好,其他国家没有这个条件就很难成功。中国大陆的情况又不一样,因为中国大陆是另外一种发展的方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