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互联网发展对传播方式和内容的改变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27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刘冰

主持人:各位同学,刘冰主任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副主任,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刘主任为大家做精彩的演讲,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刘主任!

刘冰: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三个部分:第一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历史,第二是网络新媒体的发展状况,第三是网络新媒体的趋势和问题。

互联网大家都了解它的历史吗?一张幻灯简单描述互联网的历史比较难。最早互联网是指国际互联网,原发点是来自军事需求,1969年来自美国国防部主导的一个研究,当时是一个4台的主机。前不久我在听总参谋部老师讲课时,他提到的另外一个概念,是美国的一个信息系统。当时的信息系统其实是一个树状结构,现在真正把它打成一个网状结构。用形象的话来讲,树状结构就像树一样,把树状结构直接按扁在一个平面上,然后每个点都可以进行连接,而且没有中心可言。所以说,打掉某个中心,某个点都不会影响到指挥系统,这是一个新的变化趋势。我们回到原来说的互联网来自军事,而最早期的应用是来自科研。TCP/IP协议是在1983年实现的,现有的物理网络有一个传播协议,而这个协议的设计者Vinton Cerf还健在,我们把他称为国际互联网之父之一,因为后面还有一个世界互联网之父,叫蒂姆伯纳斯。我们在1983年,这个阶段主要支持科研应用。

而我们中国的开始,第一条线来自我们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INNIC法定的名字应该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I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那么,这个时候的科研人员比较深入地解决了互联网传输方面的,类似于软件和逻辑网络上的一些难关和一些技术问题。而真正出现互联网的商业应用应该是在1989年,WWW开发成功为互联网,为实现广域的媒体以及信息的检索奠定了基础。2011年末,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有20.8亿,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快速地增长着。因为有很多国家已经开发,但是还有很多国家并未更多地开发或应用。简单地回顾介绍了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而其中的Web1.0和Web2.0并没形成,未被考虑进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们在1992年有了第一个局域网,它是中关村示范网联合中科院、清华和北大建立的。1994年,第一条64K的国际专线进入了我们CINNIC,当时我们是接入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国家,同期也开始运用.cn域名。大家可能觉得很可笑,因为.cn是一个中国特点的域名。在1994年之前其实就已经有了,是由一个德国教授在德国应用的,直到1994年我们才把它签回来。当.cn域名第一年我们卖一块钱的时候,我们有1800多万,而.cn域名的运营收入一年可以达到几亿元,在那个时候大家没有想到它会是这么大的一个市场,这么大的一个平台。1995~1996年,我们的民用正式开始启用。那个时候比较著名的人物有丁健和田朔宁,成立的亚信,建设的骨干网。还有就是马云筹办了中国黄页。当时很苦,马云的发展史里面讲到他当时在贸易部商委门口的半地下室里做这个事儿。还有瀛海威的张树新开始做SP的业务。一直到1997年,我们互联网的大幕才正式拉开。在中国,互联网之父有“两钱”。一个是钱天白,他是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开拓者之一。另外一个是叫钱华林的老师,他是我们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的首席科学家,已经退休了。每天骑着自行车,没有申请成为院士。他将域名和IP体系建立起来。他是我们最早在ICANN联席的founder之一,在退休之后就离开那个岗位了,他在国际上拥有非常高的信誉。这是第一批互联网的真实写照。

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基础是什么样子呢?我想用30次报告的数据给大家做个汇报。中国网民的规模在2011年6月底已经达到了5.38亿,普及率是40%。但是我们需要注意到几点,其中一个是增长在放缓。因为我们有一个这么大的人口体系,因此分析增长是需要分阶段的,阶段里面的增长是不会这么明显的。我们最早的网民增长来自2006年,那时候的网民渗透率突破10%,就是中国常住人口里有10%开始使用互联网。在那之后,中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就迅速提速,这是由创新扩散理论在支持。这个普及率现在在放缓,由39.9%降低到38.3%,而每半年,大家也会发现这个速率在进一步放缓。我们网民的增速在放缓,真正能够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基本上都已经在使用互联网了。但是不能使用互联网的人不是因为硬件的原因,而都是缺乏知识的人,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上网的那个技能,很难学。这类人是没受过教育的,或者是高龄人群,或者是全身心从事第一产业的人。稍微展开一点,因为讲到普及率,我会有一些感触。而互联网的发展,也就是下一步的互联网人口的增长或者互联网的人口红利的增长,应该在于拉动这部分人群的增长。这部分人群的增长是需要我们的政府、学校等这些准公益性的组织去拉动增长的。为什么要拉动这部分人群的增长?因为我们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城乡和东中西部的差异正好是三个台阶,而这个台阶造成了巨大的数字鸿沟。在国际上有专门研究数字鸿沟的一个方向,这个数字鸿沟加深并带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这个是非常明显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各省的普及率,各省的人均GDP与互联网普及率的相关性是0.92,差异性最大的点出现在内蒙古。内蒙古地广人稀,而从事的主要是矿业和游牧业,他们单位产出都很高,但是网络建设一般。所以他们的人均GDP和互联网普及率并不是正相关的,而其他省份都是相关性非常好的。

围绕新媒体,我们提到互联网数据的发展情况。而早期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我们从技术上来看,各互联网企业都比较关注自身技术的发展,比如搜索和通信技术,比较封闭。最主要的应用来自门户、搜索、电子商务、独立的邮箱服务和分类信息等。用户规模是赢利状况取决于用户规模,大多数的服务都没有摆脱流量模式。模式是早期互联网发展的最大问题,各大厂商所有的服务均根据赢利状况来制定。

2001~2003年中国互联网经历过一次非常可怕的低谷。那时候,一些企业譬如说,腾讯提出的报价是100万元,但是对方还价60万元,结果没有谈成。后来南非有一笔资金过来,因此腾讯活到了现在。2011年腾讯的收入是180多亿元,接近200亿元,其中来自娱乐部分的就有90亿元。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能够创造奇迹和财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人义无反顾地扑入互联网的怀抱,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而那时候我们看到他们提供的服务都是一些初级的服务,运营的压力比较巨大,资金也是缺乏的。那个时候救活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是移动增值,移动增值是互联网第一次去吃人口红利。因为网络上聚集了很多人,在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有收入,再没有收入就会挑战股东和投资者的信心,这时候就出现了移动增值这部分内容,比如说下载一些图片、彩铃等,这样移动增值救活了很多互联网企业。

早期的互联网企业介绍里面还要提到搜索。早期的百度是为新浪、搜狐和网易等门户提供站内搜索技术服务的,后来百度发现这些网站总是在挤压他们的服务费,并且开始内部研发搜索技术。它是乙方对方是甲方,它觉得很痛苦。然后它在一个关键词镜像筛选模式下实现了它的成功。百度最原始的股票价格,相当于每个员工用1/10美元买相当于1美元面值的股票,而现在百度的股票,在不考虑配股和二级市场情况下,原来的0.1美元相当于1500多美元。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搜索的出现是因为网络上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我们要找信息的时候找不到,没办法去找。这个时候我们就提供了一个工具,帮助大家扔掉地图、词典、黄页甚至其他,在网上不会这么无目的地去查找信息。我认为搜索应该是国家和地区互联网应用的第一,但是在我国并未体现这个地位,只是在2011年得过一次搜索互联网服务应用普及率第一的位置,因为与它挑战的,有很多我们中国人特点所决定的应用。以前是网络音乐,因为我们年轻人居多,年轻人都是喜欢音乐的,喜欢娱乐的。我们发现,现在也被挑战,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移动应用里面,移动IM要超过手机搜索很多。虽然手机搜索是排名第二的应用,但它要落后移动IM很多,这也是我们网络应用里面的一个特点,但是搜索本身来讲应该是我们真正的门户。现在我们提到的门户网站,已经越来越不是门户,它是一个广场,它集中人,尽量想把人圈在里面。而真正的门户是百度、是谷歌,是这样的搜索。大家可能想得到,能在中国互联网上收保护费的是谁吗?是百度。因为很多网站的流量是由它来掌握的,所以说,在中国如果在座的各位想做一个互联网企业,做一个网站,如果你不遵从百度的游戏规则,可能你的流量就会很悲哀,靠你的人传、手教这不可能做到。因为这在国外已经既成现实,在美国在谷歌占有的核心市场区域里面,都是互联网企业需要遵从的规则。它的网站必须要对谷歌友好,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足够多的数据分流。而目前我们看到对现在那些还是依靠用户红利、人口红利这样一种模式来赚钱的企业来讲,流量就代表着生命,没有流量就没有生命。所以说你必须对搜索友好,只有搜索才是一个真正的门户。只要搜索几个关键词进去,搜索就会进入目标网站。所以说,这就是真正的门户价值。

还有即时通信,我们刚才提到腾讯。腾讯在最苦最惨的时候,在1999年初QQ只有两个注册用户,是马化腾和张志东。2011年腾讯QQ的同时在线人数超过了1.4亿,这是真正创造了历史。我记得那一年我们一直在挑战,因为腾讯会用我们的数据进行一些修正。在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上半年之间,它同时在线人数突破1亿。但是在我们给它的数据里面,腾讯的新用户人数增长并不多。最后我们发现,真正的原因是由于它开发了一些诸如人人网和空间之类的应用,造成了它的在线人数保持了一个很稳定的数量,这才是它的一个核心原因。但是后来发现,它的在线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到2011年QQ在线人数突破1.4亿。在中国网民里面,它的宣传覆盖率应该在百分之七八十。它的账号数早就超过了网民的规模。但是腾讯这个企业有一个非常危险的现状,我预测以后腾讯更多地转向媒体化和商务化。因为娱乐化是它真正的第一桶金,娱乐给它带来了巨大的赢利能力。现在腾讯需要马上发生一个变化,因为它不可能在网络领域还依然有一个比较好的增长,游戏不可能再有每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增长了,它将转向广告和电子商务领域。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腾讯的媒体价值方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把握。

成熟期互联网的发展特点,是我们挖掘到了互联网的一些基本特点,比如说互动的、及时的、可检索的、可智能获取的。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些应用,比如说SNS的网站、微博客和基于LBS的一些应用等。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与人的关联是足够大的,而这个时候的价值是技术创新、用户需求和用户体验这三个核心特点。技术创新指移动LBS移动技术和云计算分别运用到互联网,用户需求是指一切服务以满足用户需求为核心。此外,互联网服务越来越关注用户体验。前不久,我们跟腾讯的手机研发部门在做一个交流,腾讯讲出一个理论来,讨论产品经理是什么,其实就是陪聊。与各个年龄段的人聊天,以了解各个阶段人群的需求,说明用户体验越来越好。而这个阶段,我们认为我们的互联网相对成熟,它也真正体现和了解了互联网的内涵。

如今的门户,当然现在的门户网站由于搜索的出现都不属于真正的门户。现在还有一种门户,在手机部门就是手机浏览器。UC非常好,是一个民族企业,最早UC并没有得到联想投资。那么,现在我们看到新浪重点拓展的是微博和博客业务。但是新浪怎么样呢?新浪从2011年暴亏,2012年第一季度暴亏。新浪从微博火的股票价值100多元跌倒40多元,只有新浪的股东和管理层赚钱。如果有一天新浪微博明目张胆地去做传播、广告,肯定是做不好的,会让用户数从天上掉到地下,这是由于微博的用户并不在乎用这些去做推广和营销,就像Gmail不会在它的邮箱里面去推广很多广告。搜狐花很大的价钱去打造视频领域,搜狐很希望把视频分开上市,但是优酷土豆已经把门给堵上了。因此,视频网站想上市会比较难。

腾讯探索的是个性化的门户,它的口号是“打造中国人的网络生活”,它要将我们网民所有需求都在上面做一个满足。腾讯有这样一个基础,它拥有足够多的用户,有自己的品牌。因此,只要有新的研发,他们就可以做。腾讯的一个特点就是它不需要创新,它需要的就是储存足够多的技术人员,然后在一个应用成熟的时候,把它推出来就好了。其实现在很多大企业都是保持观望态度,两个手段,一个是“你做我也做”,另一个手段是“把它买过来”。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等着被卖掉,比如说,去哪儿网发展非常快。去哪儿网只有几个founder,但是它卖给百度3亿美元,这种有价值的增值真的是非常非常快的。互联网还是有奇迹的,还是有空间产生的。互联网不光是技术方面的领域,也可能是在座的各位的领域,因为大家知道怎么应用互联网跟大众去接触。那么,腾讯会去追求一个个性化的门户,它希望在这个网站上,网民的网络生活可以全部满足,他们的购物、娱乐等等都可以在这里面实现。

搜索肯定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包括大家看到的垂直搜索已经被广泛地应用起来了。比如说,去哪儿网是最早基于搜索去做的,比价搜索。后来,我们发现它的精准度越来越高。提到百度需要提几点,搜索营销是中国最成功的营销,中国的广告市场有400亿元,在这400亿元网络广告市场中有200亿元是搜索的,那么搜索的增长会越来越快。这个增长的原因主要是搜索把握住了广大中小型的用户,并且越来越多的大用户也参与进来了。比如说,平安保险每年要支付给百度1亿元,它的广告投入要1亿元。百度的收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大客户直销;其次来源于京沪广三个分公司;另外一部分收入来自它的代理商。我们发现分公司和代理商渠道占据了百度收入的2/3,这部分全部来自中小企业。2011年底,百度存活的付费中小企业是48.8万个,它们平均支付在2.5万~3.3万元之间。也就是说百度这一年的收入不到150亿元,而上一年百度是40万用户80亿元,而再上一年,百度是20万用户不到40亿元。我们发现一个规律,就是百度的用户数增长在放缓,但是百度的用户单位消费在增加。所以,现在我有个悲哀的观点。大家知道,中国的经营个体50万用户在用,法人、非法人以及工商户加在一起,中国有4000万户。如果真的有2%的中国企业开始用搜索营销,那么结果会怎么样?我们单价会涨到多高?就是说搜索营销的容量很小,并不是跟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我们也在探索未来的一个变化和特点。

那么互联网是如何体现人的价值的呢?我再从具体的服务开始说。网络新媒体发展之路,网络新媒体回归到人本之路上,我们会讲网络新媒体的一些模式,会跟大家做一些探讨以人为本的博客的传播。

博客兴起是在2002~2004年,然后是梦想家和理想主义者的一个驱动阶段、精英协作、精英驱动,在中国的关键人物——木子美、方兴东。我最早进入互联网是在1999年,在方兴东实验室,跟方兴东做咨询。那个时候觉得方兴东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文艺青年,他著名的地方是因为他与微软之间的口诛笔伐,然后在美国轰炸完科索沃大使馆的第二天,他有本书发布,书名是《起来,挑战微软霸权》,非常应景,然后迅速蹿红。但是方兴东是学理工的,不是学互联网的。他是清华土木工程系的博士没毕业,直到转到我们系才毕业的。方兴东最早开发了博客中国,他当时喊出口号准备在3年内超越新浪,但是很快就倒闭了。博客是一个门户的门槛型应用,因此大家想要做一个类似于门槛型服务的时候,就赶快卖给门户网站,而不是想着上市。博客大众化是在2005~2008年发展起来的,这个时候我们发现有很多用户去使用博客,包括博客也开始一些商业化的探索。然后博客的数量也在往上增长,普通人也开始写博客,并且博客空间里也开始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比如照片、评论等。博客的内嵌也逐渐成功,目前来讲,博客已经成为一个主流媒体。我们把博客和个人空间放在一起进行统计,发现博客和个人空间也还是在增长的,其中有一些商业性的应用。在媒体里面有一个灰色的价值链条,就是开通博客,在传媒和IT领域写的博客内容越多,就可以收钱。媒体有很多力量可以发挥作用,为“草根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博客的进化是博客的时间转型,空间类应用依然比较活跃,这是我们的现状。新兴应用的兴起是对博客的一种示威。微博这种形式会更容易地让更多的草根群体加入进来,而博客在文字数量上存在一定劣势。另外一点,手机不能写博客。博客会有环境上的要求,这肯定要被微博替代一大部分用户的。

然后SNS和技术通信应用的发展带动我们个人空间的发展。个人空间就不一样了。个人空间更多的是短句子和照片,以及一些分享,它有一些类似于博客的应用。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博客,写那种长篇文章的博客的用户是在减少的,更多的是成为一些专业用户,成为一些自媒体的核心点。而使用个人空间的广告用户在增加,包括现在的互相关注,以及一些照片的分享,都会在个人空间中进行。这是博客的一个进化,长博客是越来越集中在一些专业的人士以及一些有目的的人士身上。

草根博客改写中国历史,比如“当年明月”,有些草根博主撰写一些东西成为一种流行,它也为那些真正有才华的人提供一个空间去展示和表达,这种形式为有才华的草根提供了平台。而且,我们要讲真正的自媒体,有内容、内涵的自媒体来自博客。自媒体就是指博客、官网、空间和微博等,这是一个非常有市场的东西,而UGC是通过博客的刺激来发展的。那个时候出现了很多知名人士,比如说我们看到现在有很多年轻学者,它打破了精英文化下的信息垄断,这是博客的价值。我们在提到Web2.0的时候,博客是一个带头的应用,那个时候还有ISS,还有标签,真正有价值的应用就是博客。

专业化的博客将会是网络媒体的一个新方向。通过大众,大家一起展示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回到美国的退伍军人的一些生活,这样的一个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而《赫芬顿邮报》,它网站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博客的自主性和媒体的公用性来做一个分布式的新闻发掘,就是由网站的专业记者和博客的自由记者来采写一些新闻,在普通民众中招募志愿者进行参与,包括一些大选的报道。这个网站得到了2012年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这就是博客与传统媒体的一个融合。

前面提到博客,后面将开始SNS社交网站的讲解。信息爆炸时代的一个信息过滤机制,传统的媒体是严格地过滤的,是需要进行前置审批的,发表前要进行审批。而微博不是,博客也不是。新闻管理人员追求的是前置审批,而传统媒体肯定是前置审批,某个纸媒出了一个问题,肯定是不可能的。而Web2.0时代,这种前置审批在减弱,传播的门槛在降低,传播关系被颠覆。再一个草根阶层获得了更多的传播能力,同时信息过滤机制开始缺失。这么海量的东西,没有人有能力进行前置审批。现在我们看到的审批主要是关键词的审批,进行一些粗泛的控制。

SNS的社交因素融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过滤机制。这种信息过滤是一种正向的,它用“用户”来过滤。这个信息如果是有用的信息、是广泛的信息、是有价值的信息就会被广泛地传播起来。如果不是大家感兴趣的、不是大家关注的信息,它就会丧失掉,就没有生命周期,这个我认为就是SNS在信息传播领域的一个主要作用。正是因为SNS提供了高效的信息传播机制以及有效的信息过滤机制,社交化正成为一种重要的元素融入到各个互联网的应用当中去,特别是我们的媒体社交化。新媒体来自受众、来自传播介质、来自传播内容、来自传播机构等的变化都是因为SNS的存在。

从互联网猜想到互联网实践,联结任何两个陌生人的人不会超过6个人,通过Facebook分析,不会超过4.74个人,这是通过一些大的样本量的计算来发现的。SNS网站中国最著名的应该是人人网,人人网也上市了,但是收益很差。目前,微博等社交类的SNS应用没有什么收获。以人际的互动协同效应实现大众的传播,是SNS核心的一个点。从一个空间延伸到二度空间,我们的传播会更加有效。社会网络提供的平台使人际协同互动发挥作用成为一个大规模的传播活动,这个是非常快的,最终达到一个大众传播的效果。由于去中心化,以及高度交互性的机制,造成了SNS的信息传播效果比传统的线性中心传播更加有效。

然后是社交化和搜索。因为社交化引用到搜索、引用到媒体中,对我们人的变化是很多的。比如说,不同圈子里的人搜索的关键词,搜索结果都会不一样。例如,同样是苹果,果农搜索出来的会是苹果,而我们可能搜索出来的是iPhone。社交化和电子商务,人们的网络行为决定了人的消费倾向,而把电子商务引进来就好了。还有最原始的电子商务——口碑,我们对于某件商品是否购买,首先要看朋友会不会购买,其次是网络上已经购买的评价是怎样的。而怎样做到极致,就是这些电子商务企业在研究的内容,包括腾讯一直在追求的东西。

关于微博,它具有碎片化的特征,它的传播效能非常大,瞬间就带动社会性的变化,并且微博没有前置审批,语言来自个人,可能他的初衷是好的,但是他的想法不会逐字逐句地去斟酌,这会导致你在发微博的时候没有想象到的后果在这条微博发出之后产生了,而往往80%是没有想到它的效能和价值。2012年2月底,我们的微博用户是3亿,每天发布的微博数是1亿条,也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活跃在微博平台。平均在线时长是60分钟,移动终端登录占60%。新浪微博的开放平台共吸引了24万名开发者,主要是游戏、微博的电子商务,2011年3月,一款鞋平均每分钟发出3.5双。这有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这款鞋便宜,其次得是好鞋,最后得有足够的用户数。

移动互联网,中国手机上网用户规模远远超过PC的用户数量。2011年底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用户增长3270万,网民中使用手机的用户由2011年的69.3%上升到72.2%。中国互联网手机用户的发展是有两个阶段的,一个是2009~2010年末,是3G时代的开始,运营商鼓励大家去使用3G服务,鼓励大家进行手机上网,还有基于2.5G时期流量的一些优惠。这个时候带动了手机网民的增长,从46%增长到66%这样一个使用率。第二个阶段就是2011年到2012年这段时间,这个阶段出现了两个热点的推进,一个是手机厂商通过不断地调低手机的价格,据说智能手机在中国只要五六百块钱,一千块能买到很好的可以上网的手机。另一个是手机内容的供应商,如腾讯、百度等推出了基于手机的应用,包括UC等,这样就刺激了手机上网的第二次发展。但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移动运营商始终推出有效的套餐,另外在这个阶段也出现了移动运营商手机流量的一个增长。这是手机用户发展的两个阶段,这就是手机媒体的一个基础。

我们的媒体什么时候能够成为真正的媒体?大家知道江南春,他的理想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广告的世界里,无处不广告。那么,无处不网络广告会更合适一点。也就是说,在这里面可以无线上网,你们觉得刘冰讲得真没劲,我玩微博,看看视频都可以。在没劲时你们可以拍拍女同学的照片,都有可能。有许多应用可以随时随地地用,就像昨天我在家里用电脑躺在床上看节目,其实平时我都是用iPad去看,有无线环境我不会去看电视。然后你会发现有很多变化,包括地铁里每个人都拿着手机,北京早上地铁人特别多,但每个人还都拿着手机。我记得以前坐地铁每个人都拿一份报纸,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而这种变化就来自互联网。因为移动终端的变化导致了互联网真正贴近了每个人,没有任何的限制,随时可以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移动互联网的真正价值。而且移动互联网有一些多元化的媒体渠道,这个就不展开了。

因为我们的收集屏幕很小,能够看到的内容有限,因此我们就要更好地去应用这个屏幕空间,这样就会有更多的平板化的东西出来,当然其中也会有一些来自手机终端厂商比如说苹果。我觉得苹果是罪恶的苹果,苹果是一个密闭市场,它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自己的圈子里。它不给任何人做开放,连我们这样的第三方想去拿点苹果上的数据都拿不了,因为它要做自己的广告投放,所以就不让任何的第三方去拿它的终端数据,这是个很悲哀的事情。如果我想统计苹果的APP,我就要在几十万个APP上每个都装上插件,我不可能有这个能力去实现。一个真正开放的软件提升大家多元化的接触,我认为五年以后苹果必死,如果它一直封闭的话。移动互联网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偏好和属性进行信息的推送,使得营销价值的最大化,这是我们认为的一个多元化的媒体渠道。未来移动互联网将会成为最重要的应用平台和媒体传播渠道,将实现全面的媒体化。

嘉宾:我想问一个关于调查方法的问题,在您的报告中我们看到有一个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网民数量,现在农民工的流动非常大,关于流动人口等的调查方法问题。第二个是小孩子的调查数据你们有吗,他们可能只是在父母上网的时候看过几眼。还有个问题就是在座的许多学生都在用人人网,但是人人网为什么不能赚钱,您认为它的赢利模式是什么?

刘冰: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调查的时候我们指的是某个区的常住人口,我们在问卷里面明确地问,您在某个区的居住时间是否超过半年以上。不管你是在城镇还是农村,首先要确认是不是居住超过半年以上。像你说的流动人口,比如说像东莞某个工厂里面有一个来自湖南农村的小伙子,他接到我们的电话无论手机还是固定电话,他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他的居住地,在东莞是不是住了半年,当然这不排除他回老家探亲的时间。第二点,是关于小孩的访谈,我们这样的样本很少,但是我们还要去做,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包括国外对于未成年人接受调查是有明确规定的。我们在做调查的时候需要家长陪同,如果家里只有一个小孩在的话,我们会结束这个电话,因为需要家长进行阐述这个小孩的上网行为,他们之间是应该互相匹配的。如果他看了一下不算,而且我们的问卷里面会有几十个应用都要问到过去半年用没用过,所以如果只是看一下事后就记不起来了。第三个问题很有难度,“人人”的高管跟我们做了很多交流和接触。其实我觉得他们还是在营销领域面需要一些很好的应用来带动“人人”应用的活跃度;第二点“人人”在销售体系上也有问题,大家会发现,新浪微博的营销没有什么好的思路、“人人”没有好的思路、社区没有好的思路、论坛没有好的思路,为什么呢?第一,它将人口极度地细分,就讲到我们网络广告、网络营销的精准化。第二,用户的思考是理性的,他并不是盲目地使用,需要在对用户的促使过程中进行一些策划,媒体价格很低但是策划成本非常高,每一个举动每一个活动必须经过详细的策划。我最早和“人人”谈的时候,“人人”在全国的销售团队里面只有65个策划人,它就完全趋向于传统的方式。而我认为人人用这样一个营销方式去生存的话会非常累,所以真正的价值在于从用户群里发掘出一些目标进行精准的、有目的性的投放,而且投放要方便快捷让大家很满足。我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

嘉宾: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深入,是否有基础性教育?如果有何时开展?如何做到同源数据线多频收视效果的衡量?

刘冰:第一个,跨平台多媒体的数据收集在中国很难,我在不断地尝试获得资金的支持,不断地尝试买一些机顶盒的资源去实现,但是要做到全国抽样非常难,包括还有跨行业。广电口和工信口是不同的,所以跨平台很难。然后同源我举个例子,尼尔森公司在美国有个样本框,这个样本框是20万户家庭都安装了它的软件的PC客户端,它可以收集这些软件的解码和访问行为,同时在20万户家庭里有3万机顶盒是他掌握在手里面的,它对这20万户家庭的组成结构都非常清楚。我想这样的一个基本的模式,是我们最终探索的一个方向。还有一种在英国伦敦首发的一种模式,方法就是在手机里下载一个工具,这个工具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屏幕和代表这个人身份的手机取得一个联系,能够知道这个人是在这个屏幕之前,通过这个方法知道这个屏幕在影响到这个人。目前来讲这个已经在英国路演,然后我觉得很难,因为手机不一定永远在你身上对吧。这也是一种探索,目前来讲你的这个问题没有更好的一种方式方法。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