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报刊与新媒体——从竞争到竞合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27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杨驰原

杨驰原:我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题目是《报刊与新媒体——从竞争到竞合》。实际上在新媒体论坛那天,我已经把这里的部分内容和大家探讨过了,现在,我要把这个题目再深入地跟大家进行探讨。

关于报刊业与新媒体的竞合之路的讨论,我要从三个方面来说。第一,面对新媒体,从悲观到乐观,这个上次我已经跟大家讲过了,就不多说了,还是“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春风送暖”的这样一个论断。第二,报刊业与新媒体相比的独特优势。一是品牌优势,二是公信力优势,三是行政资源优势,四是客户资源优势,五是人才积累优势。我重点讲第三个方面,报刊业与新媒体的竞合态势。

在表述新媒体和报刊业目前的关系的时候,我认为已经从“竞争”走向了“竞合”。大家都说媒体融合,我在这里多数谈的是“竞合”,而不用“融合”这个词,因为我在这里有这样的一个考虑,“融合”是指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逐渐的趋同,这样是融合;“竞合”是在竞争中,不同媒体根据各自特点的合作,所以我认为用“竞合”比“融合”来形容传统媒体,尤其是报刊业和新媒体的关系恐怕更贴切一些。

“竞合”,总共有三个要素,一个是贡献,一个是亲密,一个是远景,要满足这三大要素才会是一个成功的“竞合”。第一个要素是贡献,就是一种合作之后能够互相产生实际的生产力和价值,互相都有贡献,是一种互相的、共融的关系。第二个要素是亲密,就是具有一定的亲密程度,亲密是在传统交易模式下存在的,它应该具有这样一种特点。第三个要素是远景,就是建立合作竞争的企业导向系统。它有没有达到目标,有没有一个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从远景上来看这种合作是不是有发展的潜力。贡献、亲密、远景这三个要素决定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竞合”会不会成功。

现在,报刊业和新媒体之间的“竞合”出现了三种态势。第一种态势,报刊业变被动应战为主动出击,凭借媒体自身优势,在与新媒体的竞合中,取得了不俗战绩。这方面的例子有很多,比如说现在南方报业集团、浙报集团等很多报业集团,它本身既有品牌,又有影响,既有资金,又有人才,优势非常大。南方报业集团在几年前,很早就提出了媒体融合的概念,开始做新媒体,他们把两种新媒体作为六个新闻生产线,这两个部分,一个是LED联播网,一个是电子阅报屏,这两个项目。还有一个例子是《故事会》,2010年,我们在杭州开了一个亚太数字期刊年会,我跟他们的一个总经理在一起聊了很多,他就说,以前都说狼来了狼来了,说数字化新媒体对传统媒体要造成冲击,他们始终没看到,《故事会》的发行和广告一直很好,从2010年起,他们受的影响就比较大了,“狼真的来了”。怎么办呢?那就积极应对。他参加这个会,就是想寻求解决方案,《故事会》应如何数字化转型,如何与新媒体合作,竞合是一种新模式。

第二种态势,新技术的发展为报刊业与新媒体的竞合不断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功能。比如iPhone、iPad,苹果的这两大创新,它首先是从技术上去创新,这种新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技术,为报刊业与新媒体竞合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动力,比如“联讯读报”这样一个软件已经出了4.0版,这种新技术发明出来之后,可以在手机上实现更好地对报刊的阅读,所以新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快,影响会越来越大。我们的互联网总共才发展多少年,现在就发展到这个程度了,微博才出现两三年就已经如火如荼,现有技术已经让我们眼花缭乱了,在未来两三年,肯定还会有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出现。

第三种态势,文化大发展的宏观政策和电子阅读趋势的微观变化,促进了报刊业和新媒体在竞合中谋求产业突破。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宏观方面的,一个是微观方面的,它们合力促进报刊业与新媒体在竞合中谋求产品的突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大提出来的,现在国家在这方面投入越来越大,比如在科研文化方面的资金,过去的新闻出版行业是不给钱的,2010年给了七八亿元,2011年就给到十几亿元。北京的文化发展基金,据说是已经准备好一百亿元。所以,因为有了国家最高政策层面上的支持,那么相应地从财政、制度上,都会给文化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传媒行业,无论新老媒体,作为文化发展的一个主力军,它肯定是很受益的。这些资金和政策,会促使新老媒体谋求融合,在一起合作发展。

讲到电子阅读不断增长趋势的微观变化,这个我要讲几句,昨天我去参加第二组学生论文演讲的点评,我就发现,有两三位学生写的是关于阅读趋势的题目。我很遗憾,他们最重要的一个阅读课题都没有看过,写这个东西如果没有看我的报告,应该是写不好的,并且也是很难写出新东西的。

《传媒》杂志是新闻总署主管,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现在我们的研究所改成了研究院,叫新闻出版研究院。我们研究所当年在非常穷的时候,每年自出资金,拿出50万元去搞阅读期刊的调查,叫“全民阅读期刊调查”,是专门来做阅读调查的。我们自掏资金三年之后,总署一看这个报告确实很有用,影响也很大,就把它列入财政支出计划,每年给200万元。我们搞了九届了,现在正在做第十次调查。2012年我们报了1200万元,刚开始总署说报太多了,从200万元到1200万元报太多了,后来我们向总署进行了解释说明,那就这么报吧,据说很有希望批下来,批下来的这个调查,样本数量和方法肯定就会更加扩大,更加科学。

在这个调查报告里面,显示出了传统媒体有些报刊业的阅读趋势是逐渐往下走的,而电子阅读趋势增长得非常快,它有详细的数据,这个报告量很大,大家感兴趣的可以上报告里面去找,在网上也可以搜到一些数据。我就顺便说一句,大家写论文一定要把你想写的东西,最好的科研成果找到,收集到一起你就成功了一半,如果你没有找到,仅仅找到了那边角废料来加工,是加工不出来好东西的。不光是阅读,还有新媒体,大家写论文,可以说几乎都离不开我们这个报告的。无论你写哪方面的论文,写新媒体,写传统媒体,写彼此间的关系,写阅读,写新媒体的发展,报告里都有一些数据,有这样一些详细的数据,你的论文才有支撑,支撑就是方法和数据。要不你搞个空论,论文是立不起来的。

下面,我将要给大家介绍一下与报刊业密切相关的一些新媒体和案例,这个话题可能比较有意思一些。第一个,我们先说和报刊业比较密切的,能达成关系的,能够互相在竞合之中产生效应的新媒体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第二种是智能手机,第三种是微博,第四种是电子阅报屏,第五种是户外LED彩屏,第六种是卫星数字发行。前三种,iPad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微博,大家可能每个人都有,了解得也多。后三种可能大家不太了解,等一会儿再详细地介绍。

平板电脑的出现,可以说是报刊业一个革命性的新产品。在此之前没有哪种新媒体能够对报刊业有推动,只是有损害,比如网络,对报刊业的传播力几乎只有损害,增加的一点传播力量也很小,iPad的出现改变了这个情况。它可以原汁原味地保持报刊的原样,在iPad上阅读,阅读感觉好于原刊,并且可以实现多种链接延伸阅读。在iPad刚产生的时候,我在杭州参加会议,那个会议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来的都是美国,甚至菲律宾、印度等国家的业界人士,有专家,有真正的办杂志的主编,大家一致对iPad赞不绝口,简直就是说,大家一下子发现新大陆一般,整个报刊业,言必称iPad,它演示的效果确实是很好。

一个平板电脑,一个报刊的客户终端其实就是一次发行量,等于你就有一份报纸,一份杂志发行出去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对报刊的影响是巨大的。2012年,中国国产的平板电脑超过了4000万台,这个数字我觉得有点太不可思议了,但是这确实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个数字,信不信也只好放在这儿了。4000万台作为一个终端,这个量是相当了得的。我们再看iPad,它的总销量,超过了6000万台,在2012年2月份的时候,统计的数字是5800万台,第二个财季就卖出了1180万台。iPad在中国的销量不算太乐观,国产的一些产品对它冲击比较大,销售数字是超过200万台。很多品牌的报刊都在平板电脑上面定制了它的模块,那么它就等于发行量。平时我们看《南方周末》还得上报摊去买,而iPad打开就是,非常方便。iPad对中国的报刊业,包括对广告都是一种很大的支持。比如某个杂志说,我们上iPad了,大家很多人都能读到我们杂志,你别看我们杂志就发行1万册,我们网络发行可能就达到100万册,这种情况之下,就会极大吸引广告客户。

实际上现在的广告,在新媒体上面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它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比如,一个车体广告,应该点击进去就有一个视频,甚至想要再查看它的车的类型,相关链接全都可以连接过去。在这一点,应该说现在有的广告能做到,但做得不好,潜力巨大。

我这里举个案例,在2012年6月1日,南都PAI在广州市场发行,这个也是很绝的一件事,就是《南方都市报》自己搞的,在新闻界刮起了一场传统纸媒向数字媒体转变的一股旋风,它集合了南都丰富媒体产品的平板电脑,通过对南都全媒体内容资源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化改造,达到一个拥有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多种信息传播形式和主体的内容产品平台,弥补了新闻只在互联网信息时代缺乏互动性和立体传播的缺陷,实现了传播介质的更新。

大家一听就知道我是扒了一条新闻放在这儿给你们念,实际上我又进行了电话的深入了解。它这个产品,从内容上来说,不仅仅是南都的,南方报业集团丰富的媒体资源实际上全都在上面,比它宣传稿上说的还要丰富。在销量上面做一点了解,现在面市将近两个月,销量5000多台,这个数字应该说还是比较可喜的,因为刚开始的时候,市场还要有个认可度。我还在网上看了它的售价,还有它每个月的使用费用,大概是35块钱,大家感兴趣就可以了解一下。

第二种新媒体是智能手机。有报告显示,截止到2012年6月底,我国的手机网民首次超过了台式电脑用户。其实这是一个革命性时刻,就是说,在网民里面用手机上网的超过了用台式电脑上网的,达到了3.88亿,说明现在手机的使用率,尤其是上网达到了这么高的一个水平,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智能手机功能的不断进步,效果的不断增强,便携性特点的充分发挥,那么这个数字还会再增长。

关于智能手机,外媒资讯有个数据,在2012年3月,我国智能手机用户达到了2.52亿,环比增长13%,iPhone作为智能手机的第一代表,它的出货量已经超过了1亿部。我这儿有一本杂志,是人民出版社办的《人物杂志》,它最近有一篇文章《手机人》提出了这么一个概念,是北大新闻传播学院的教授刘德寰最新提出来的,到2020年,对手机作为媒体的发展,他有一个特别大胆的预测,就是说2020年会产生一种新人类叫“手机人”,人加上手机等于手机人。这本杂志,大家谁感兴趣可以拿走,我不带回去了,送给大家。手机这个媒体,在2005年《经济日报》上就有一个专家预测过,说要专门搞个手机研究所,手机的功能还是很简单的时候他就说手机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那个时候他就说,要加大手机作为媒体的研究。2000年5月17日,世界电信日的时候,中国第一条短信发出,从那个时候到现在,12年间手机功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传媒》杂志社,2012年第12期专题,非常全面地把手机作为一个媒体,我们给它做了一个深入的报道、研究。昨天就有一个学生写手机媒体的论文,我们这么好的一个专题,你在写论文的时候竟然没有运用到我们的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我感到很遗憾。这第一说明我们的传播力还不够,第二说明你找资料的范围还是太小,没有找到。我们这个专题给手机的定位是“超媒体”。

我们认为手机不是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把它说矮了,说小了。第一媒体是报刊,第二媒体是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那么第五媒体有人说是手机。《人民日报》、人民网也搞了很多次第五媒体论坛,实际上就是手机论坛,它们就把手机定为第五媒体。我们认为手机不是第五媒体,第五媒体把它说小了,因为手机是一个“超媒体”,它具备各项“超媒体”的特征。

“超媒体”是什么呢?“超文本、多媒体在信息浏览环境下结合的跨媒体平台”是百度给“超媒体”的定义,那么手机是不是这样一个平台呢?对照这个定义来看,手机既是超文本的,也是多媒体的,完全符合超媒体的定义,这是我们做这个专题,最后给手机下的一个结论,我们给它定性为“超媒体”。现在看来我们给它的这个定性越来越显示出我们对它把握的相对准确性。这个我推荐大家找一找,在网上应该很容易搜索到,在网上我自己还搜过,打入我自己的名字,再打上“手机超媒体”,然后搜索就能看到这个。

这里有个案例是我刚才介绍过的,“联讯读报”。手机作为一个媒体,它也是不断在发展,“联讯读报”是联讯时代公司打造的原版报刊手机端阅读软件,它是这样一个软件,“原版报刊手机端阅读软件,此项技术的成功将颠覆纸质媒体,改变人类多年的阅读方式,真正实现了报纸杂志在手机上的原版阅读”。2012年7月15日他们又举办了一个4.0版上线的仪式,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上线剪彩。这个软件,可以将报纸、杂志、新闻、图片、视频等众多内容按照用户个人意愿聚合到一起,实现深度个性化定制,并能进行协同过滤,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推进,定制相关内容。在这一平台上,用户既可以使用手机,对千家报刊媒体在线阅读,也可以在无限网络的环境下提前下载无限阅读,既能看新闻、读新闻,更可以听新闻。

“联讯读报”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呢?平面电子媒体化过程需要人为二次编辑,通过它这套软件,就可以实现文件的自动解析,无须人工二次编辑,就可生成原版的电子期刊。它的技术很先进,现在是刚发布,应用起来会对报刊内容在网络上三位一体的发行传播提供极大的便利。它的媒体资源,到4.0发布之前,2011年年底,“联讯读报”已经和全国的近100家报刊、杂志形成了数字版权合作及紧密的战略关系,合作的媒体涉及全国主要的城市和地区,涵盖党政新闻、财经、IT等。

前天下午,我们各位演讲嘉宾主要围绕着微博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搞了个圆桌会议探讨微博,大家说微博说得非常多,在这里,我也把微博的有关情况、我们的认识给大家讲讲。我今天讲微博跟他们不一样的是,我要重点讲微博对报刊的影响,它们之间的互动这样一个题目。

第三种新媒体微博,是到目前为止,最具影响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媒体。它作为一个媒体是毫无疑问的,它符合很多媒体特征。有人还不把微博当作媒体,面对一个这样具有巨大的传播力、影响力的东西,如果我们不把它作为媒体,显然是有失公允。如今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微博发展非常迅速,并且竞争也很激烈。比如,我个人有3个微博,这些都不是我自己愿意建的。第一个新浪的,还好一点,因为它是特邀活动,我在那上面也算活跃。剩下两个是腾讯和搜狐的,都不是我自愿申请建立的。

新浪、腾讯、搜狐三大用户网,他们对客户,尤其是主流人群客户的竞争意识是非常强的。我们每年的中国传媒年会,他们都争着搞独家的微博直播或者是网络代理,都想自己独家,所以就能看出来,这三家门户网站的微博竞争十分激烈。《报刊的微博化生存大幕的拉开》,这是一个文章的标题,报刊的微博化生存大幕,这是什么意思呢?现在仅在新浪网上开通的官方媒体微博,就包括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传统媒体就有4000多家,其中都市报就占约1/10,有400多家,也就是说现在媒体越来越重视微博,把它作为扩大影响,甚至是直接把它作为办刊、办报的一个消息源。我来之前,是我在做这个PPT时得到的最新消息,7月22日,大雨的第二天,《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开通,第一条就是向大雨中的人们问候,搞的时间也比较好。

在新浪微博上微博传播做得比较好的报刊有这么几家,《新周刊》《看天下》《南方都市报》《21世纪经济导报》,案例就是《新周刊》。《新周刊》的执行总编封新城,是我们《传媒》杂志的老朋友,也是我们传媒年会的座上客。我们在人民大学搞第5届年会的时候,他演讲,题目就是他们《新周刊》的微博。他透露,《新周刊》的微博提升了纸质版《新周刊》的销售量。《新周刊》的微博有这么几个效用。

第一,使《新周刊》在网上名声大震,现在在所有的杂志微博里头排名第一。第二,新周刊有些老读者反映本来已经不看《新周刊》了,一看微博,又引起了他们的新兴趣,又来买《新周刊》了。第三,年轻读者,因为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什么是《新周刊》,也不愿去看杂志,通过微博,也开始对《新周刊》产生了兴趣,引来了新的读者。微博也让《新周刊》的品牌价值实现了核裂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增长,这是封新城对他们搞这个微博的总结。

他在论坛演讲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个,早在2010年的时候,那时候微博刚推出来一年,他就有这样一个论断,说“现在我们作为一个媒体人如果你还没有微博,如果你还不一定用微博来做新闻,那你就不配做一个媒体人”,他有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座的大家也是,大家都是学新闻传播的,将来可能绝大多数要做新闻,那按他的意见,如果你们玩不转微博,那么作为媒体人是不合格的,顺便我想做一个调查,大家未来的求职意向,虽然我们学的是新闻传播,但是不想做媒体,想干别的有多少,大家举手我看看,还是很少的两三个,三五个这样,看来绝大多数还是想做媒体。

关于微博这个话题呢,由于这几天大家探讨得很充分了,我只是从报刊业和微博的关系上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就不再深入说了,我下面要重点介绍下面三种新媒体,这些可能是我们大家平时不是太了解的,应该是最新的一些成果,我想跟大家分享。

第四种新媒体是电子阅报栏(屏),为什么要加(屏)呢,在总署的出版页,“十二五”规划里是这么写的,它的课题也是这么立的。当时想把它写入“十二五”规划,想做个课题来论证这个东西有没有价值,应不应该放在“十二五”规划里,课题当时就给了我们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我们有一个叫传媒研究中心,跟杂志是并列的,传媒研究中心,给了他们一个课题,当时就是这么一个课题叫做“城乡阅报栏(屏)”。我们做完这个课题之后呢,总署说满意,认为确实可以放入“十二五”发展规划,后来就写进去了。总署“十二五”发展规划里有七大新闻出版公共服务建设工程,包括“农家书屋”,“城乡阅报栏”就作为其中之一写进了规划。

2012年7月20日国务院最新发布的国家基本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大家可以找找看,那里面指出要新增城乡公共阅报栏10万个。现在已经建成了很多个,比如上海,我看到一个材料,上海《解放日报》已经做了500个了,说日点击量达到5万次,这个也是不得了的,在这基础之上,要新增10万个,这力度是很大的。

这个图片是北大阿帕比,他们搞了一套电子阅报栏,在这个屏幕上有几百种杂志,上千种报纸。它有个界面,你可以随便点,点就可以翻开,想哪篇文章就直接点,和iPad使用感觉差不多一样,可以放大,可以链接。这个是他们赠送给我们新闻出版研究院的,照片上这位女同志应该是北大阿帕比的,她旁边的男同志是总署原来的报刊司司长,现在是人事司司长余昌祥,再旁边那两位,是副处长孙寿山和现在的机关工委书记。我们很重视,他们送出的东西我们这么多领导来接这个东西,搞了个很隆重的仪式。这个技术,这些年来人民日报社、北大阿帕比,还有我刚才说的南方报业,都做了很多探索,发展潜力非常大。

我这里就说一个案例就是《人民日报》的电子阅报栏,刚开始这题目拿下来之后,我们还觉得这有什么可以研究的呢?电子阅报栏能做到什么程度,我们刚开始做这课题的时候没有感觉,觉得这事没有太大的意义。现在想来这可能是对报纸、对杂志是比iPad影响还要大的一种新媒体。《人民日报》是怎么打造电子阅报栏的呢?它的气魄非常大,大手笔要投资10亿元,覆盖所有的党的机构。它的目标是什么呢?就是以后每个政府大楼里面,都摆着这个东西。全国多少个政府和党的机构啊,它要投资10亿元,要建造一大批都放在那儿。也就是说,《人民日报》要发行上千万份,它要有电子发行,如果有1000万个,那它就要发行1000万份,那就是纸质之外要发行到1000万,并且它的影响力在这儿,就在那大堂里摆着,谁过来都可以翻。《人民日报》想到那里摆,它有先天优势,别人想往那摆,人家还不让摆呢。《解放日报》在上海行,你到我们黑龙江,你到北京摆到政府的大堂里面,可能你就摆不进去,但《人民日报》行,《人民日报》到哪儿都能摆进去。

这张图片是《人民日报》的一个电子阅报屏,它就是这样一个形式,它是媒体电子化、政务电子化、惠民电子化、智慧程式的基本动作。它是这样一个定位,不但整合了数字电视通信、主控户外媒体、信息安全等多领域的顶尖技术,而且能够为不同客户量身定做内容,通过按钮栏目,屏保海报,它屏保的时候可以有广告海报、高清晰视频、LED字幕等功能组合,满足不同的个性化需求,是数字化时代广告宣传的绝佳形式。

我觉得这个事为什么能行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广告宣传的绝佳形式,那么它有广告了,就是一个可持续的项目。它这个意义在哪呢?就是使纸质报纸在市场越来越萎缩的情况下,找到了电子发行的新渠道,它的意义应该是很大的。第一,占领了宣传阵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第二,提高了报纸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发挥了党报的作用。第三,美化、亮化了城市。第四,将高新技术和传统媒体结合,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意义是很大的。

我到昆明去采访《昆明日报》报业集团,他们介绍说,他们要跟昆明的市政府达成协议。市政府强力推,在车站、社区都建了电子阅报屏。政府出面给地方,他们报业集团来做,这个将来对扩大报纸的影响,尤其产业化发展都是有可能的。南方报业,也是把它作为六条生产线之一,专门成立了一个南方报业新世界公司,专门来做这个,除了做LED就专门来做这个,这个公司就两大业务。《解放日报》刚才已经介绍过了,就是这样的一个发展趋势。这个“电子阅报栏”可以说是现在刚刚开始,我们大家可能还没有接触过,接触过的同学举手,有没有接触过的?你看已经有这么多人看到过了,那说明这个影响正在逐渐增强。

第五种新媒体是户外LED彩屏。大家可能对这个只是想到广场的广告屏幕,对它的了解也不算太多。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那个巨型的画卷舒展自如,那个就是用LED做的。现在,天安门广场有个巨大的大屏,也是LED屏,它是什么呢?是宣传每个省的形象,不收费的这样一个大屏。大家可能在新闻里了解比较多一点的是中国国家形象片登入纽约时报广场,使这个被誉为“世界的十字入口”的广场更加繁忙,这些事件的背后都是LED在大放异彩。我读的这段,是我们做的一个专题,就是《传媒》杂志最新一期,“LED新媒体新世界”,做的是南方报业LED联播网,他们请我们过去,在那里待了两三天,把这个大屏,包括它的运作模式我们都进行了深入采访,然后我这段文字就是编者按。

这个案例就是联播网。本来这个LED作为广告媒体已经有些年了,作为新闻媒体还刚刚开始。过去有一个“凤凰传媒”是香港的,所有现在北京、上海大的城市的中心地段,实际上差不多都是他们的,但是是作为广告媒体来做的,没有做成一个新闻媒体。南方报业是把这个LED广告和新闻和公益信息相结合打造的这么一个联播网。它现在有40块,它把这40块屏幕联网,然后每7分钟滚动播出新闻,都是有冲击力的图片新闻,这些新闻都来自南方报业的各个媒体,它把这个媒体化,也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宣传部就给他们大力支持。传统媒体做这个东西和社会上的广告公司做这些东西,他们不一样之处就在这儿,可以得到政府资源的大力支持。他们想要哪块地,一努力就能批下来,而别的广告公司是批不下来的,所以说传统媒体做这个是非常有先天优势的。传统媒体有五大优势,品牌,内容,联网,位置,覆盖率。它有这么五大优势,全部覆盖珠三角的城市和周边地区。

LED大屏幕可计时同步播出,这是它的一个特色,是公益加新闻加信息加广告,它的内容是四块。依托作为全国平面媒体,它就是翘首,全国平面媒体里面,南方报业确实做得非常好,我们不能说是最好,是非常好的,差不多是前几名,它依托这个品牌。第二个是全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把这个事当成全媒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经营项目来做,是全媒体战略来做。它7分钟播报一次,每天是120次,用大信息量来轰击你。

大家对这图还挺感兴趣啊,这就是第五种新媒体户外LED彩屏,发展前景也很好。这次南方报业请《传媒》杂志的人过去给他们专门做了份专题,实际上他们是有野心的。他们有什么野心呢?就是下一步要在广东做成100块,就把广东基本覆盖,把这100块联网,然后又播新闻又播广告,像一个电视网一样,然后它往外省出击。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就像兄弟省份的媒体都知道他们有这样一个优势,然后下一步它要去合作,要去吞并,要去开发,它有这样一份野心,所以让我们来帮它做。这个的前景应该说也是非常好的,因为过去LED屏幕非常贵,现在成本是直线下降,影响力是直线上升,这一降一升,就容易形成产业化的竞争规模。

第六种新媒体是卫星数字发行。它是利用卫星网络向用户投递音像电子读物,包括报刊、杂志、图书。2009年刚出现,这是一个新东西,尚未产生太大影响,但是未来可能成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新媒体。我来之前,总署组织“农家书屋”考察,我们到了大兴,北京大兴的一家,他家就有这个卫星电视。我就看了,这卫星电视是不得了的。上边的报纸、杂志、图书都是海量的,它那阅读感觉和我刚才介绍的阅报栏、阅报屏是差不多的。但是它不同之处是因为它是用卫星传输,它不用宽带。在偏远地区,没有宽带的地方,它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刚刚结束的,由我们研究院主办的一个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航天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向每一个省市自治区都赠送了10套这种设备,我们国家包括新疆,总共赠送了320套。

我看完之后对它的评价是,技术上比较过关,用户体验也不错。它目前的缺点是社会认知度太低,使用成本偏高。发展前景可能主要是宽带到达不了的地方,有宽带的地方可能它的竞争力还是要弱一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