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新媒体环境下的传统媒体营销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18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陈保平

主持人:我们第二场演讲的嘉宾是上海最大的一个报纸《新民晚报》的总编辑陈保平先生。陈总是上海市记协副主席,中国晚报协会执行会长,世界中文报业协会副主席。陈总不仅是一个新闻人,同时也是一个作家。陈总为人非常谦和、低调,有很多想法,大家可以多跟陈总做一些交流。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陈总。

陈保平:谢老师对我的介绍还是有点夸张之词,来我们传媒领袖大讲堂已经是第三次了,一年比一年人多,今天已经换个会场了,上次是在图书馆的会场,还比较小。今天一看来了这么多同学,前两天看到一个段子说人多的会不重要,重要的会人不多,所以我想我们的会肯定不是很重要;段子还说,解决大问题开小会,解决小问题开大会,我想我们今天就解决一些小问题,就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我们实践操作中的一些想法、困惑、对策,跟我们研究的同学做一些互动。我希望能跟同学多做一些互动,因为你们在学校里面,我们主要在一线打仗,可能还是会有一些不同的感受。

我们说报界未来的死敌主要还是移动的互联网。现在大家觉得仅仅是在电脑上看网络对我们来说还不是最大的竞争。对传统媒体来说最大的竞争还是手机。因为手机的功能,它的移动性、方便性,实在是大大地超越传统报纸的优越性。现在很多,中移动、中联通,他们都在打造自己的手机报。从传统媒体去挖人,挖人以后办自己的手机报纸,这个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挑战。

数据显示,现在我们中国成年人图书的阅读力仅52%,日本的阅读力都要达到80%以上。使用传统媒体的人,平均每日看书看报不足17分钟。在整个中国的国民中,有23%的手机用户,95%以上的手机用户都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而且手机的阅读过去是免费的,现在大多数都开始一点点收费,收费的标准在一点点地提高。当形成一种习惯以后,他觉得每天读手机报,读手机的资讯变得不可缺少的时候,收几块钱的费对他来说不成问题。这种模式对我们传统报业是最大的冲击。

当然回过头来我们也要想另外一个问题,当我们阅读都是比较碎片化的时候,对我们人的思维,对年青一代思维的能力会带来一些什么变化。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值得研究。我刚刚听谢老师说,24日要搞一个新媒体的论坛,专门探讨新媒体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实际上,这种浅阅读、碎阅读的阅读方式对我们思维的能力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觉得是非常值得研究的。

有一个大学的搞社会学的老师跟我交流,他觉得他在给大学生上课的时候,发现我们的大学生,当然我们研究生就不一样,我们专业更扎实,理论的这种思维能力更高一点,但是他说很多大学生这种分析的能力,和过去的大学生相比大大减弱。他们的敏感性,资讯的知识面的广度,是超过传统一代大学生。但是他这种分析的能力是减弱的,他看他们写文章,对问题的思考是减弱的。这个和我们碎片化的阅读,大量的浏览这种资讯有关系。

我简单举一个例子,前两天我看到国家审计处发来一个对国家一些部门的审计报告里,对铁道部的审计里有一条,铁道部的审计里是有很多问题的,很多开支都不是很合理。但其中有一个,他们拍了一个5分钟的宣传中国高铁的一个宣传片。5分钟花了多少钱你们知道,花了1850万元。那么我看网上有人去寻找这个5分钟的宣传片是讲什么。他说我们好奇地上网搜寻宣传片,结果不到2分钟眼皮就开始感到沉重,一列列火车划过辽阔的草原,车站窗前人影攒动,空中白云飞梭般掠过,唯美镜头不能说全无,但除了不同型号的火车反复进出站外,实在没有内容可言,如果不是有强劲的背景音乐,可能真的会睡着。这个就是花了1850万元拍的一个中国高铁的宣传片。那么这个事情从网上传出来以后,大多数网民点击来开,就说哎呀这个片子拍得怎么那么难看,或者听说好像张艺谋也参与了拍片子的拍摄,然后就追踪张导到底拿了多少钱,这个里面他们是什么关系。各种各样的声音都有,但是确实没有把这个问题的实质讲得很清楚。

我觉得像这样一种资讯在网上传播的时候,如果我们是有一种比较严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话,它的实质我想应该是两点。第一,就是你这个1850万元的钱拍这个宣传片,程序有没有,是不是有一个正义的程序。如果说这个程序都按正常的渠道走过的,首先你不能说他违规。如果你程序没有,就是某个熟人跟张艺谋熟悉,请他的团队过来指点一下,或者说给了他。现在网上很多网民还在搜寻张艺谋拍这个片子到底收了多少钱,张艺谋自己后来,他下面的经纪人出来回应是说他只是指点一下,没有亲自参与这个拍摄,他们把他的名字挂上去没有经过他的同意。但是很多网民说张导没有说实话,进一步追寻到底是不是这样的情况。但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张艺谋是不是参与了拍摄,张艺谋参与了很多国家形象的拍摄,很成功的还是不少,奥运会应该说还是很成功的。但是如果你1850万元的程序没有通过正常的招标、审批、评估,那么这个是有问题的,我们就怀疑你国家的重大项目,哪怕是一个5分钟的宣传片你都可以这么随意地花纳税人的钱。第二,就是效果。1850万元的钱,如果拍了个片子确实是非常成功,对中国高铁到世界上招商起到了很大作用,获得的回报大大超过1850万元,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事实上看过这个片子的人觉得效果很差,而且你5分钟的宣传中国的高铁,并没有给中国高铁带来一个正面的好的形象。这两点一个是程序的正常性,另一个是拍这个片子的效果性,我觉得是这个问题的实质。如果我们避开这两个实质谈问题,就是没有把这个问题真正的关键点找到。这个就是随便举一个例子,所以说我们网上有时候缺少这种分析的能力。

那么讲了这些以后我们回过头来就要想,今天我们传统报业面临这样的困境怎么办。我想我们还是要先了解一下需求,今天到底谁还会看报纸?我相信在座的同学除了你们可能是学传媒的,有时候要作为一种专业看看报纸,日常的获得资讯我相信你们的年龄基本上是不会阅读报纸的。我们《新民晚报》今年招聘大学毕业生,基本上也是研究生以上毕业生来的时候,我们都问过他。特别是有北大、清华的新闻系学生到上海来面试的时候。我们特别问他,在北京你们看上海的《新民晚报》吗?有个同学很坦率,他说,我在北京不太看《新民晚报》,主要是看北京的报纸,《北京晚报》《新华时报》《新京报》《环球时报》等。但是他说因为要面试这两天我在上海看了看你们的《新民晚报》,他说看了以后忽然发现有一点我是没想到的,在你们《新民晚报》登的很多本地新闻在网络上是看不到的,你们地方的这种报道,对本地老百姓的一些服务的资讯、社会新闻,他说在网站上基本是看不到的。我说这个是对的,因为我们中国的网站,特别是那些门户的网站,首先国家还有些政策的壁垒,没有给他们采访的这个授权,网站本身现在还没有采访的授权。新浪、搜狐、网易,他们新闻的来源主要还是传统媒体的买卖。每年新浪也和我们谈,新浪和所有传统媒体签合同,一年给你多少钱,他用你报纸上的新闻,但是他有强大的、海量的收集量,比你一份报纸的资讯要多得多,这是他的优势。他也有一些报业特殊的人脉关系,可以第一时间获得一些重要的新闻。国家对传统传媒业还是有一些保护政策的,所以我们自己的有些新闻在网上是不一定能看到的。

我们也利用这个优势打造自己的网站,使我们自己的新民网在本地新闻当中也成为一个迅速崛起的新网站。像前年胶州路大火,着火的时候我们的报纸,大家知道晚报是中午印刷的,十二点半基本上就开机了,两点半就上市。那场大火是两点多钟起火的,等于我们报纸已经都出掉了,早晨的早报也出掉了,晚报也出掉了。那么就是我们的新民网第一时间赶到这个现场,冲进现场,当消防队还没全部来的时候,拍摄视频拍摄照片。后来消防队员来了以后把周围都包围起来,要救人嘛,一般媒体也是考虑他们的安全就不能进去。后来等电视台特别是央视赶来里面的现场都没有镜头。所以当天晚上央视播的这个视频的镜头用的是我们新民网记者拍的视频,他们需要现场的一些镜头,知道只有新民网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进去了,就问我们拿了一些视频。我举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就是说报纸在时间上已经不太有优势可以及时地获得新闻,就是电视台拍的新闻,要剪辑,要后台的审稿,也要有个过程。他拿到视频以后,这种没有任何政治风险的镜头他可以及时地在网上播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今天到底谁在看报纸呢?如果没有人看报纸,我们这些办报纸的人的价值还在哪里呢?所以我们就会思考,我们觉得研究一个产品的需求者是最重要的,你研究今天谁在读报。那么我们觉得,当然首先是有读报习惯的人。有读报习惯的人基本是在40岁以上,我们统计过上海的报纸的阅读者的年龄基本是在35岁左右。40岁到50岁的是占了大多数。50岁以上,和30岁以下也有的。特别是像我们《新民晚报》是面向家庭的报纸,一份报纸在家庭可能有好几个人,父母看了孩子也会随着稍微浏览一下,但是相对量比较少。总的来说它是长期养成的读报习惯。现在中国有250多份各省市的晚报,都叫什么晚报,哪怕一个地区,绍兴有《绍兴晚报》,泉州有《泉州晚报》。所有晚报可能只有不到五份是下午出报,基本上都是早晨出的,我想你们在各个省市地方都知道,《钱江晚报》《扬子晚报》都是上午出的,叫是叫晚报,都是改成上午出的。

为什么改成上午出呢?在世界报业的发展史上,过去也是有很多晚报的,美国也有很多晚报,现在晚报几乎绝迹。当然美国晚报的消失主要是和交通的拥挤有关系。因为大家知道报纸要是下午出来的话,要及时送到各个报摊,送到各个订户的手上,要通过这个车辆的网络散发到这么庞大的城市,如果交通一堵塞,根本不能够及时地给读者送到报纸。我们一般要两三点钟报纸出来,四五点钟报纸要给读者,一两个小时内你要遍布全市的网络都要送到,交通是个大问题。那么正是因为我们的交通尚能容忍这种派送的渠道,所以读报纸的习惯对上海人来说并没有很多改变。这样一种习惯已经成为上海许多老百姓的一种生活习惯。就是吃好晚饭看看晚报或者睡觉之前躺在床上看看晚报,这时已经变成他的生活习惯,否则他觉得好像一天有件事情没做一样。有这样一批习惯的人在,有这样一批生活方式的人在,所以他的报纸有生存的价值。当然不会使用电脑的人,肯定是要通过报纸获得资讯。

还有我们想培养年轻读者读报的习惯,在三年前办了一份叫《新民晚报大学生版》。这个大学生版是通过教委对上海5万多个大学生的宿舍,因为宿舍里面学校是不安排放电脑的,除非你自己有电脑。那么我们就把报纸免费送到大学的宿舍。这个送报纸是靠教委帮我们组织的大学生志愿者,他们自己有一个大学生送报纸的团队,我们稍微给他们一点勤工俭学的补贴。这样每个大学宿舍就有一份《新民晚报》,这个《新民晚报》的内容基本上是我们当天的内容。其中有两三个版是给大学生自己办的,让他们办自己的校园生活或者大学生的一些热点的问题。用这种方式我们企图培养年轻的读者有一些阅读的习惯,后来呢,他除了看看网络也能看看报纸。但这种企图是不是能成为好的期望,结果那就很难说了。现在我们是这样做,每天要送5万多份报纸到大学生的宿舍。

还有就是在家里自己不买报不订报,但是大人有报纸他会看一看。看报看得最认真的我觉得有两种人,一种就是我们办报的人,我们办报的人每天桌子上要放十几份报纸,本地的、中央的主要媒体,都会看看人家发了什么新闻,人家的评论怎么写,人家关注什么热点,这个是看得很认真的。另一种看得最认真的就是被报纸报道过的人。你们可以想象,不管是表扬的还是批评的,看报看得认真啊。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很多电话、网上来信。“哎呦,今天我们一个什么东西,你们报道的是有问题”,后来提出申诉,或者是感谢你,“你们今天新民网这篇东西写得好”,写得好都是表扬他的,那肯定都是好的。常常会一个单位打电话来,“我们要订300份报纸”。为什么?就是因为今天版面上报道了他们企业的事情,他要作为宣传。所以我们研究了这些需求者以后,就知道从发展的趋势来看,传统报业是面临着这种阅读者式微的趋势。40岁以上的人,从长远来看总归不会越来越多,年轻读者不看报,这是一个全世界普遍的现象。

我回答了谁在看报纸以后,我们就说为什么要看报纸。看报纸是为了获得资讯,获得新媒体上看不到的资讯和文章。也有很多人,譬如说是有些比较成功者,企业老总、机关干部,他们上网也读报。这两种资讯都获得的人也有不少。可以说在今天这个社会当中,从两个渠道获得资讯的人还是有不少。那么这种从两种渠道获得资讯的人,我觉得有个重要的问题,第一,在新媒体上肯定能够看到许多传统媒体看不到的东西,信息量很大。第二,肯定也能在传统媒体上看到一些新媒体上看不到的东西。譬如说我们很多非常精彩的评论。我想,可能前两天我们《环球时报》的胡锡进老总给你们也来讲过课。他经常也会写一些评论,《环球时报》的评论还是会引起很大的争议。

在新媒体上看不到的资讯和文章,还有就是喜欢读报这种方式。现在有些人看一本书、看一张报纸,他觉得是一种比较优雅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种可能是一种很小众的追求。他觉得纸拿在手上很舒服,对纸媒有一种偏爱。

还有就是可以保存纪念,这个也是我们的网络和报纸很重要的区别。我们在经营这个报纸上,很多广告商,他愿意在纸质媒体上投广告,而不太愿意在网络上投广告。因为报纸是一种可以保存的媒介。哪怕你一时扔掉了,但是很多地方除了图书馆、档案馆,很多高校的资料室,他都要保存下来。特别是我听到广告商说,我们做房产广告和奢侈品广告,一定会在报纸上有所投放,因为这是一种形象,这种形象是一种相对稳定固定的永恒的形象。电视和网络,从促销来说是有价值。为了让你买,他告诉你这种功能,它的价值,或者它的色彩都比报纸更艳丽。但是它作为一种保存的价值,哪怕你这个报纸有一天要成废品卖出去,在这个废品站留的过程,我看到在收废报纸时候,很多人坐在旁边拿一张过去的报纸看看,这种形象留存的时间肯定比网络要长。所以说很多广告商哪些广告是要做在纸媒上,哪些广告是要做在网络上,哪些广告做在电视上,他们有非常详细的研究。我们也根据这种报纸保存纪念的价值,也设计过一点。譬如说我们搞发行的同志设计过,全年订《新民晚报》的读者我们给你一个免费的优惠,你可以在我们晚报上做一个一百到两百字的免费广告。什么广告呢?祝贺你们父母的生日,孩子考取大学,或者是结婚纪念日,可以让你登一个免费广告,作为他永恒的纪念。很多的,有几万个读者都愿意来办寿礼做一个免费广告。我们有一个专栏,专门给这个全年订我们报纸的读者做这样一个免费广告,这就是一个保存的价值。我们甚至还想过,现在做婚姻的公司生意非常火爆。因为我们过去结婚都是很简单的,男女双方两家大家吃个饭,或者是出去外面旅游一下。现在婚庆公司搞的这个简直像晚会一样,各种各样、五花八门都有。这种公司做这种生意很赚钱。我说我们以后跟这些婚嫁公司联系,《新民晚报》可以给你一个版面,让你们夫妇新婚的照片就登在我们报纸上,作为你们一个结婚的纪念永久的保留,《新民晚报》几月几日正式出版的报纸。后来我们自己有两位年轻的编辑记者新婚,就给他们设计了两个版面,做得很大,让他们永久地保留了。

那么探讨了报纸的这些现状以后,最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要考虑报纸怎样盈利。不能盈利,报纸就很难生存。当然我们现在盈利的传统的模式主要就是广告发行,还有就是一些活动。当然在活动策划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过去在《青年报》,和我们后来创刊的《上海一周》,外滩发布,也搞过很多活动。但现在的活动这种策划能力应该说是大大加强。

我们两年前和德国科隆歌剧院搞过一场歌剧的演出策划活动。科隆歌剧院要演出一个叫《尼布龙的指环》的非常著名的华格纳歌剧,要连演6个晚上。这个歌剧是世界上最长的歌剧,要连演6个晚上才能演完。那么这个歌剧院的演出团从来没有出过国,因为这个歌剧演员、乐队、舞台的装置非常的麻烦。要一架专机才能把这个团队运过来。为什么他们这次愿意到上海来演出?因为他们科隆歌剧院装修,他们平时就是在科隆歌剧院演出,你到科隆去旅游的时候可以看。因为装修,他这个团队在这个剧院不能演出,他就想走出来。世界经济普遍不好,他觉得中国现在还比较有钱,到中国来演出。后来就是通过一个中介公司谈那个版权,因为在装修时间,版权相对便宜一点。但是上百人的住宿、吃饭,而且都是要五星级宾馆,这个投入是非常大的。然后找上海剧场的演出,剧场又不知道是不是能够演6天的歌剧,能不能有可观的票房收入都没有底,媒体的宣传对这样的歌剧宣传有没有效果都没有底。但是后来我们最后三家,就是这个引进方、剧场、上海大剧院。大家以后到人民广场如果去看演出,大剧院是很好的。这几天北京的人民艺术剧院成立60周年带了五台戏在上海演出,就是从今天开始,在大剧院。《新民晚报》、大剧院和这家引进的公司三家最后谈了一个方案。就是说剧院先拿出剧场,引进方先投入版权,《新民晚报》免费地投入广告的宣传,三家共同投入以后,最后按照票房的收入来分成。这样就变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一种机制。这种模式成为了我们在今天这样一种市场环境下广告活动策划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最后应该说是很成功,六场歌剧演出,吸引了不仅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很多歌剧爱好者、音乐爱好者都飞过来。因为这个比你到德国科隆去看总归是要便宜很多嘛。我们很多企业的老总都是艺术的爱好者。当时周小川夫妇专门从北京飞过来,他也是个歌剧爱好者,也知道华格纳这个歌剧在上海演出。票价最高的卖到两三千元一张,一般的都是要五六百元一张。最后六场演出把所有的成本打掉,我们《新民晚报》分到大概是五六十万,不是很多,按照比例分成。但是我们觉得这个模式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我们为上海做了一件非常有影响的事,引进了一个世界级的歌剧,提升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品牌形象。德国的科隆歌剧演员非常感动,他们激动得都掉眼泪,说想不到中国的观众对歌剧有这么高的欣赏能力,现场的秩序能那么好。他们有演员因为连续唱,唱到第四天喉咙都哑了,都唱不出了。急得他们那个总经理不知道怎么办。全世界会唱这个歌剧的演员没几个,全世界找,最后从俄罗斯找到这么一个人,临时飞机调过来,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继续唱,就这样一个方式把这台世界级的歌剧成功地演完。

利用这个模式,去年毕加索的画展到上海来展出,他们的运营方也找到《新民晚报》,因为觉得你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相对来说读者要买票,看你们这个报纸介绍才会知道。就跟我们也商量方案,每张票你《新民晚报》提两元钱。他们预计将近一两个月的参观可能会有60万到70万观众。如果我们真的达到60万到70万的观众,我们每张票提两块钱就100多万元。我们帮他做毕加索这次来中国的60多个画的宣传,然后他们登毕加索一本传记的连载。这次毕加索画展从商业上说有一个卖点,毕加索有大概六七个情人吧,六七个情人的画这一次全部都带来,60多个他画过的他的情人的画都带来,当然这是商业的卖点。最后实际上没有来,因为我们这个参观的场地在世博园区,还比较远,交通不像我们大剧院这么方便。所以最后的参观者没有达到六七十万,大概是40万人左右,30多万不到40万人。那么我们每张票提两块钱,有70万元这样的收入。我们投放的版面大概有七八个版面,平均每个版面大概10万块钱左右。对我们来说我们觉得还是两个效应取得成功的这样一种文化的活动。它不是一种非常低俗的,完全是商业化的,它还是有一些文化品位的活动,我们也愿意介入。即使有风险,我们也愿意承担一些。

那么报纸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内容。所以内容为王这句话,对传统报业,对新媒体都是没错的。我觉得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如果以后想去做媒体的记者编辑的话你不要担心没有饭吃。你如果是做营销、做管理的话,你要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有一些不同的这种对策。做内容时你把新闻写好,你把文字提炼得最简洁。什么是最好的新闻,我说用最好的文字能够写出最大的信息量,这个就是最好的新闻。我们不是文学作品,我们需要简洁的文字,但是你含的信息量很大。过去我们说海明威,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为什么他的文字,全世界的文学评论家都认为海明威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简洁最有力量的,这种简洁里面又包含着感情。为什么?海明威是记者出身,而且他是战地记者出身。在战地上写战事的报道,不可能让你太动脑筋,要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把电报传过去。长期的战地记者经历使他的文字提炼得非常干净简练。所以他写文学作品的时候也有这种新闻体的简洁的特点,当然他也是一个有天赋的文学家。

所以内容具有不可取代性,我觉得不管做传统媒体还是做新媒体,能够写出好报道,写出有深度的报道,写出调查性的报道,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因为网络那种资讯,快是它的一个特点,但是真正的深度还是要靠我们每个记者写出来。现在《新民晚报》因为下午出报,我们报纸的竞争力主要在哪里,最主要是抢上午的新闻。因为当天的早报早晨都出了,我们的报纸是下午出,两三点钟出,我们就要把今天早晨的新闻发出去,最好是凌晨发生到12点之前的事情。只要有新闻,我们一定要抢到,这个是我们新闻的内容的竞争力,上午新闻是我们的竞争力。为什么世界杯、欧锦赛,包括马上要开幕的奥运会,我们会派比较多的记者去。因为这正好是一个时差,当天的新闻是落在我们晚报的点上,我们当天可以写当天的比赛金牌,《解放日报》或者其他的早报,它早上都是昨天的新闻。所以新闻上午的竞争对我们晚报来说,记者都是非常紧张的。不管是海外的记者,还是在国内的记者、在上海的记者,都要抢上这个新闻。北京有一个发改委新闻发布会,我们记者一定要到场,参加以后就把北京的稿子发好了,这样你那张报纸比其他媒体就有竞争力。晚报之所以发行量大,一个是它私营的特点,一个就是它在新闻的差异性上拉开的距离。所以你一个报纸今天新闻的内容具有网上的不可取代性,那就是我们的生存的价值。你要做到你的新闻在网上资讯的不可取代性,你就必须是要去找自己独家的深度的调查新闻报道。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做传统媒体的同人还是达成了一定的共识。

嘉宾:您作为总编之后《新民晚报》社区报有什么动向,会采取什么措施,让它走在社区报的前列?

陈保平:社区报现在上海竞争很激烈,《解放报》也在做社区报,我们是做得比较早,他们通过一些政府资源发展面比我们更宽,因为上海有200多个各种社区。我们现在按照人力和财力做的目标今年可能是20期,但我想社区报成功的关键还是要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服务形成自己的盈利模式。因为我们的报纸都是免费的,但是要持续地发展下去,它一定要这种社区小的分众的广告商有兴趣。我刚刚说了社区报的盈利主要是社区的广告,因为那些小店小贩或者是餐馆,在我们《新民晚报》上投不起广告,一个版面要很多的钱,但是在社区版上可能只要几千块钱,甚至做一个小的是几百块钱,他投得起,而这些广告对社区居民的服务能产生真正的意义,实用的价值。那么这种盈利模式形成了,复制就会非常快,但是我们现在觉得单单做社区报还不行,我们必须把社区报和社区的网站融合起来。一个地方建报的时候一个地方的网站同时配起来,这种互动和融合对社区的服务才能真正产生效果。

嘉宾:您能不能用一句话就跟我们解释一下移动互联的趋势?

陈保平:我说移动阅读会成为我们年轻一代主要的生活方式,但是这种阅读回过头来对我们传统的阅读到底会形成一些什么差异,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可以留给我们今天同学去调研和分析得出结论的问题。现在我想肯定会有差距,比如现在大家知道上海盛大有个叫中文阅读的网站,上面的网络小说非常多,每天的点击率是非常高的,他们那个何总告诉我最高的网络作者一年版税的收入可以达到100万元,这个在传统的文学家当中都是很少的。快速阅读他们有的是今天写一万字,明天还不知道下面写什么,第二天接着写或者有几个人连着写,这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是不是与传统的阅读方式有根本上的差异,我觉得没有调查我很难说,但是我觉得这个是一种趋势,我们要研究。一有好的作品,比如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前两个月在放的那个《甄嬛传》,《甄嬛传》开始就是网上的小说,后来把它拿出来改编成一个电视剧,所以我觉得这些东西还是需要一段时间来调研,需要去做一些深入的调查。我想起一个事情倒觉得可以说:我听说清华大学他们的传媒系要有一个改革,说以后传媒系新闻的学生毕业不一定要写一个论文,而要写一个调查报告,用调查报告来代替论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我们做传媒人,你能够写出一份很好的调查报告,一点不亚于好的论文,特别是在今天这种论文的环境下,写论文可能我不说造假,至少是可以剪接拼贴的地方比较多,实践的调查倒是一个很好的体现我们传媒人未来的一个能力。

嘉宾:面对现在都市报业的激烈竞争以及陈总刚刚说到的这些有老上海情结的读者逐渐被年轻读者代替的时候,我们新民晚报该如何改革如何创新?谢谢?

陈保平:每个报纸的读者相对有自己的一些阅读习惯,由报纸的定位决定。我觉得后起的都市报对年轻读者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更能够有一些迎合。但我们这个报纸相对来说成熟读者占了大多数,这个问题我们也仔细地探讨过,如果我们为了吸引年轻的读者,把它变成和今天的都市报差不多的风格的话可能会丧失我们更多的老读者。所以我们今天在打造吸引新读者的战略上主要是通过品牌的延伸,办地铁报。你看地铁报就非常年轻,它的发行量上升就比较快,大学生报包括我们的《新民周刊》,而我们《新民晚报》的主体读者是相对比较成熟的读者。我们觉得如果轻易地改变一些办报的定位,可能会失去老读者也不一定会吸引新读者。主流媒体,主流的东西比较多一点,这个我觉得也是存在的。特别是这一段时间,媒体的管理相对来说是比较严的。解放、文汇、《新民晚报》这种上海的主流媒体,我们在如何把主流和多元相融合探索上还做得不够。

嘉宾:陈老师你好,我想问一下咱们那个新民网和新民晚报之间互动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陈保平:我们觉得如果单纯地把报纸放到网络上,这个已经是非常传统的报网互动、融合的概念。我们现在完全就是要打通新闻资源的共享,新闻资源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民网上的一个共享,同时利用一个时差,能够把新闻通过报纸和网上作为一种更多的延续。比如说一个报道的内容量很大,报纸上登不下,我们可以在报纸上先做一些短小的由头预告,再在网上详细地报道。再比如说网上有一些东西它不可能引起我们传统读者的关注,那么我们要把网上的东西通过我们传统记者新的改写或者补充的采访变成报纸上的内容,这种应该是经常有。但是我现在觉得更重要的是把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记者变成一体化,而不是网络做网络的,传统媒体做传统媒体的,记者一体化以后,能够把视频摄影这种功能更多地在网上应用,来获得网上读者的兴趣,这也是很重要的。我们《新民晚报》相对来说新闻的资源、人脉的资源、政府的资源比较多,但是过去我们只是做文字这一块,从来没有想到做视频,视频这一块的开拓实际上我们最近还是尝到了一些甜头的,特别是有一些案件的采访,如果单是文字就会比较单调,视频介入了以后看的人的兴趣点相对就会更浓一点。

嘉宾:在推广一个公益项目的过程中,如果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花这么多钱为什么不把这些钱投入到公益项目中去,但是做媒体的话肯定还是希望有一个强大的影响,所以我有一个困惑,我们应该怎样来推广一个公益项目?

陈保平:我觉得公益一定是未来中国一个很有前途也是非常有需求的一个事业。我也很希望我们在座各位同学未来能去从事这种公益事业。当然这种公益我们现在专业性不是很够,也是一门学问,现在我们凭着一种热情、爱心,这是很好的,但是要把它做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你刚刚说到的对媒体来说公益为什么要一种宣传推广,就像有一些企业有时候做一些善事也需要一些宣传,可能有一些要扩大影响,或者说是不是有一些作秀的成分。我觉得不排除。但是我觉得在今天的中国,对这些公益事业的推广最重要的还是传播一些理念,我觉得这种传播理念是媒体的责任。像我们对失依儿童这个群体的关注,如果没有两个记者到下面去深入采访,包括我自己都不知道中国还有这么大一个失依儿童的群体,而且他们的父母都是在城市化的进程当中丧失了劳动能力或者是丧失了生命,孩子成为了孤儿。这样一些照片、视频、文章写出来以后才能引起全社会对他们的关注,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把自己的财富献出来去支持他们。我觉得媒体有传播慈善、公益理念的责任,当然我觉得到慈善公益做得比较成熟的时候,那种宣传意味就应该淡化。我觉得国外有一些做得很好的公益事业,他们非常低调,默默无闻就在做一些公益的事情,那完全就出于一种爱心、出于一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一点都不要宣传推广,这种做法是让我们非常崇敬的。但是我觉得这和我们今天要传播公益、慈善的理念并不是矛盾的,所以我觉得你还是可以一方面去从事这个事业,另一方面该宣传的还要宣传。只要我们自己不是为了作秀,我觉得我们心地坦荡,肯定能够让这个事情有一个良好的结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