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财经媒体的发展脉络及未来趋势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28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秦朔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第二位嘉宾是大名鼎鼎的秦朔先生。秦朔先生成名在复旦大学,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时候就有才子之称,后来广东《南方窗》风生水起,以后又作为人才引进,到上海创办《第一财经日报》,创办中国财经媒体的一份大报,影响力非常大。秦总现在是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副总裁,东方文化广播影视集团的副总裁,第一财经传媒集团的总经理,《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也是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研究员。他的主要著作有《大脑风暴——文化工业探寻》《传播成功学》《感动中国》《美国秀》《大变局》《告别GDP崇拜》等。而且秦总也是微博名人,在微博世界里也是风生水起,经常有很多新的思考和新的观点,下面我们有请秦总给大家做精彩的演讲。

秦朔:我看着从年龄来讲比我要年轻一半的同学们,非常的羡慕你们。我是1990年开始工作,总体上来讲,一直都在政经、财经、金融这个范畴里面,一直在做这个事情。俗话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但事实上呢,大部分人都是三十而不立,四十而惑,五十不知天命,六十而耳不顺,七十而循规蹈矩。我觉得我自己,三十而立我还是做到了。我的三十而立,这个很重要的立,不是说你小孩可以站起来了,而是说你自己在精神和思想的世界里面独立起来了。从这个方面,我非常感谢我的第一份工作,我在《南风窗》杂志,在那里找到了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时代自觉。那么后来呢,由于《南风窗》所隶属的这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要投资《第一财经日报》,因缘际会,我也从2004年开始,做这个财经。那么我们第一财经目前已经很快有20个业务单元了,主要分布在电视、广播、杂志、报纸、数字媒体研究,包括一些信息服务,还有一些培训教育等,已经越来越宽了。但是我为什么说非常羡慕大家呢?因为直到今天,我离自己所希望的这个财经新闻工作者的这个目标,还相去甚远。四十而不惑,这个我也做到了,我大概在这样的年龄的时候,我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事情,而且永远不会再去做别的事情了。那么对于我来讲,我要做的事情就只有两件,第一件事情,我想这个社会和这个时代以及许许多多没有做财经媒体的人,他们把这个机会给了我,让我去做他们的眼睛,做他们的耳朵,做他们的鼻子,做他们的脚,替他们去走,替他们去问,替他们去听,替他们去完成一件事情,他们想对于今天的中国的经济、中国的金融、中国的产业的变化及未来的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对于他们自身的意义,他们要有所了解。所以,我们最怕的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就是自己对这个东西都没有弄得很清楚,然后就开始做这个传播工作。在这个方面来讲,我觉得我可能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才能够对于这些问题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第二个使命,就是我认为中国很快就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这个不需要很长时间。但是这个大并不代表强,也不代表好。跟这样一个中国经济的总量和中国金融市场相匹配的财经和广义的金融信息服务,中国还没有与道琼斯公司、路透、彭博类似的全球翘楚,跟他们相对应的、中国的这样的财经媒体集团。我觉得,这个机会,始终是存在的,那我有第一财经这样一个基本的平台,我认为我也应该努力去领导这样一个平台,向这样一个世界级的财经媒体和信息服务的集团去迈进。也许在我这一代可能做不到,但是我也要努力地去做。

如果我们简单地看,狭义的财经,指的就是和资本市场相关联的这样一个部分。在国外,比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它最早刚刚发行的时候,份额还非常小,刚刚出来的时候几千份,后来经过好几年的努力,19世纪80年代,也不过是3万份。当它伴随着整个美国资本市场的成长和发展,最终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媒体。所以,财经类的媒体往往是跟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跟投资者的需要密切相关的。广义的财经媒体,又包括了那些公司、产业以及宏观经济,以及一个国家知识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和文化。那中国在整个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她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因为那时还没有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是1992年诞生的。所以在她80年代的范畴里面,如果我们今天要叫它财经媒体,它只是一个泛财经的阶段。在那个阶段,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我们的党报、党刊、党台,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这一类媒体,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他们这一类的主流媒体。当时做了大量的宣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村改革、城市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在这样一个范畴里做了大量的启蒙工作。所以除了这些主流的中央媒体,各地的媒体做了改革开放的普及以后,具体到我们今天可以讲的经济媒体,一个是1979年由《人民日报》创办的叫《市场报》,现在这张报已经不存在了,它就是用这种新、时、小、快、尖的方法来反映市场的信息、信号。新华社在1981年办了一份叫《经济参考报》的报纸,它是隔日出版的,《市场报》最早的时候是半月出版的。到1984年邓小平还给《经济参考报》题词,当时的题词叫做: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1983年《经济日报》在以前《中国财贸报》的基础上创刊。所以我们看到就是最主流的,中央媒体他们开始办一些经济信息类的媒体,就是《市场报》《经济参考报》和《经济日报》。在部门领域,比如说《中国财贸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冶金报》等这一类部委系统的行业指导类的报纸以及区域的,比如《上海经济报》这一类的区域里面的这种工作指导类的报纸也开始出现,所以这就是80年代很简单的一个情况。这里的唯一的一个,我们今天称为比较独特的一个现象,是在1980年6月份创刊的,在1989年5月份停刊的《世界经济导报》。虽然这张报纸叫《世界经济导报》,但它事实上,很大程度上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所以,我们来看整个80年代的基本框架,其实就是说:从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到主流媒体所办的一些信息类的经济媒体,再到地方性和行业指导类的一些经济媒体,同时有一个特别的现象就是《世界经济导报》。

90年代,中国开始了市场化的深化。在9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资本市场,1992年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成立,同时,90年代非常重要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确定了走市场经济道路。在1994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中国明确了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整体目标和方向,所以这个时候,那些通过资本市场来优化资源配置这样的大趋势就形成,因此中国财经类的媒体市场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变化。我想第一个变化应该说是出现了北有《中华工商时报》,南有《粤港信息日报》这样的一些早期的商业类报纸,这些报纸开始报道一些早期的公司的情况,等等。那么第二个就是,中国也开始出现了证券类报纸,这个是严格意义上的财经报纸,主要就是后来我们称之为获得这个国家的信息披露权的七报一刊,《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中国日报》。《上海证券报》在1991年它的前身就创办了,后来陆陆续续创办了证券类报纸。这是官方意义上有指定的信息披露权的证券类报纸。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在市场上销售的,像《金融投资报》、《大江南证券报》这一类,它没有信息披露权,但它也主要在报道证券市场的这一类报纸。同时,在90年代,我们还看到了类似《中国企业家》《商界》《销售与市场》这样的在90年代中期开始的偏商业类的杂志以及在90年代末期伴随美国的IT浪潮出现的IT类的媒体,IT类的媒体最早把国外的很多管理理念引入到中国。在整个90年代,也有一个比较特别的媒体,又是延续了我刚才讲的80年代《世界经济导报》的这样一个方向,政经类的跟体制改革关联在一起的,就是在1998年5月创刊的《财经》杂志,这是胡舒立创办的。所以我们来看,90年代的财经媒体和80年代的财经媒体相比,它是有变化的。80年代的这些不是消失了,它依然是有的,但是90年代出现了一些更加市场化、专业化的这样的一些方向。你要么专注在证券投资,要么你专注IT,要么你偏向于企业家和商业管理的这个细分的方向,这是90年代的一个基本情况。

2000年以后,到现在已经有十几年了,如果把这一段历史大致分一下的话,我觉得可以分成两段。为什么分成两段呢?因为这个中间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时间,就是2005~2007年,中国资本主义市场迎来了她有史以来最低迷同时又最高亢的这一段大的行情。从2005年6月6日,上证综合指数998点,一直到2007年10月16日,上证综合指数6124点,就在那一天,新华社发布了十七大的报告,这个报告提出了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所以,作为中国空前的一次市场经济或者资本主义市场再起这样一个浪潮,之前跟之后可以把它分为两段。在这之前,这一波浪潮是由什么卷起来的呢?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入世。中国在2001年正式入世,在2000年被批准加入世贸组织,所以在这一波的浪潮里面,央视就发挥了一些很重要的作用,包括CCTV的《对话》节目以及《经济半小时》所创办的中国年度经济人物评选。通过电视这样的大众视听媒体,使得在电视上的明星不仅仅是那些唱歌、跳舞、跑步的人,而出现了许多的企业家,出现了许多WTO的谈判代表,出现了很多的金融界人士。这样,就使得社会开始关注,这个经济的、财经的领域的人物,所以今天像马云这样的人,他也是大众明星了。这样的浪潮,其实最大的就是由CCTV《对话》这一类节目所引起来的,包括后来他们再做《赢在中国》等,我想这是电视开始发挥作用了。第二股力量,当然就是和90年代的《中华工商时报》和《粤港信息日报》之类,还有相当多的信息类报纸痕迹的所不同的报纸开始出现了。像《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日报》以及《日本经济新闻》这一类的商业报纸。那么这里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周报类的《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以及在2004年11月15日由我所创办的《第一财经日报》所引导的财经报纸的日报化。以前都是周报或者周二报,我们一步就把它做到了日报。当时日报指的是周五,跟国外的这一类的财经商业类报纸相对应的这个市场化报纸就出现了。第三个很重要的就是专业的广电类的媒体也出现了,像广播经济之声、第一财经、CCTV2、湖北卫视。湖北卫视现在已经转型,它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开始做证券这一类的节目。内蒙古卫视,还有这个交易日,是深圳证券经纪公司下面所做的电视节目,在一些电视台播出。这里面最有代表性的,代表了一个时代方向的就是2003年7月7日成立的第一财经。为什么第一财经在中国是非常有指标意义的呢?因为第一,它是中国非常少见的以品牌作为呼号的这样的一个标志。今天你讲到任何一个广播电视,前面都会有一个地域,比如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浙江卫视,第一财经是没有的,就叫第一财经,所以它是打破了地域限制的一个品牌呼号。第二,它非常专业。以前的这个电视,总体上来讲都是偏综合的,只是说有所侧重。但第一财经完全模仿CNBC的美国财经商业电视台的模式,非常专业。所以市场化、品牌化、国际化、专业化构成中国电视的发展和广播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是由第一财经来奠定的。同时在21世纪开始的这段时间,我们发现财经的出版业也非常的发达,比如《谁动了我的奶酪》等这样的书也走向了千家万户。这是我们体制内这样大的一些方向。同时,中国开始出现了新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大量的外刊、外报以及FTA、华尔街、路透、CBC用各种方法向中国的渗透,以及大量的商业杂志在中国有销售,并且开始有一些订户。以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门户财经,像新浪、搜狐这样的门户财经,它们有的有财经频道以及一些垂直类的财经网站开始兴起。同时,开始出现了一个在财经媒体之外的财经信息服务的行业,它主要是帮助个人投资者以及一些机构投资者炒股、购买这个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来提供一些资讯服务和数据库服务。比如说,你要看行情,你要了解某某公司的一些基本的情况,我们俗称为基本面、Fundamental这一类东西。中国出现了一些公司,比如说同花顺、大智慧、东方财富网,这些在今天就是上市公司了。所以我们看到,它的面越来越宽,进入的主体除了国有的、偏国有的以外还有外资的、民营的。除了新闻的,还有信息服务的开始出现。

接下来很快就到了这一波大的行情了,那么这一波大的行情起来以后,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在今天中国的城市家庭里面,完全没有购买金融产品的家庭已经非常非常少了。所谓完全没有购买金融产品的含义是,你只存款,此外,你没有基金,你没有股票,不做外汇,不买债券、国债,因为这是固定收益类的产品,你不进行投资性的房地产,一套为了投资升值的也没有,那么就是说这一类的家庭数量已经很少,绝大部分的中国家庭都有了在银行储蓄以外的金融性的投资。因此,他们就要开始关心跟他们的金融投资相关联的这样的很多的新闻类信息。所以这些年在中国,大家研究什么GDP、CPI、PPI、PMI等等,都是因为这个外汇储备,都是因为这样一个广泛的资本市场的大启蒙。在这个背景下开始出现了新的一些情况。我想第一个,当然是互联网作用空前的一个加强,我不具体展开说了。第二个,因为这一轮的牛市,使得整个信息类的服务非常非常的多,大量的家庭主妇就开始有的时候上网炒股或者说买一些炒股软件,等等。第三个,数字化跟移动终端的应用也开始越来越多,包括各个财经类媒体的网站、网络版、终端服务、APP应用等等。第四个,应该就是全媒体、多媒体架构。在中国,目前最完整的是第一财经,其次,又有深圳信息公司,因为它有交易日、财富天下,它还办了《新财富》杂志,等等。当然也有胡舒立后来创办的财经传媒,还有21世纪,通过与央广经济之声的合作,它也做了一个多媒体的架构,但后来这合作也终止了。第五个,我想就是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一类媒体的专业化程度都大大提高了。第六个,就是综合性媒体的财经类报道的大量加强。今天你去看很多综合类媒体,你看《东方早报》,一拎,拎出一条在牛市,不用说房地产,其他就业类专门报道,财经新闻的,你看很多的报纸,中间一拎,拎一叠,也蛮厚的,都是这一类的内容、报道。那么第七个,应该说资本市场重回这个报道的中心,大家非常关心这个资本市场。第八个,当然就是财经报道中各种各样的冲突,利益冲突也非常非常多。就像最近大家讲到的IPO广告中,很多公司要重新上市的时候花的财经公关也多,财经纠纷也越来越多。这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大致的基本的图景。

那么大家可能要问,如果说我们对财经有兴趣,我们将来可能在什么样的范畴里面做新闻,我们可能在哪个地方找到我们的脚步呢?那么我给大家简单讲一个就是最大的财经干线,我们这里现在有三部分组成,这边一部分,中间一部分,那边一部分同学。那么这边一部分,我认为就是以media为主体的财经世界,那么它包括什么呢?电视、广播、杂志、报纸、出版、互联网。就本质上它是提供新闻,news,或者提供一些coverage,提供一些更高的报道。刚才我讲的这一块里面其实已经很大了,我如果要讲开的话,可以讲一整天。那么中间这一部分是什么呢?中间这一部分是跟财经相关的信息服务,或者我们讲它,information、data、service。这一部分包括什么呢?包括大量的数据库、大量的软件、大量的终端、大量的行情,大量的这一类东西。这一部分在全球来看,就是像彭博,彭博在全世界有31万的终端,每年产生超过70亿的美金收入。这个终端里面除了有行情,有数据库以外,也有多媒体的信息供应,也有通讯社,它每天在不断地滚动着新闻。这些新闻可能是那边的人提供给他的,但是在彭博这里集成了。所以在这一块里面,像大智慧、同花顺、万德以及大量的类似公司可能有几百上千家。比如说现在做这个数量化交易,自动买卖、自动撮合,这个在中国可能就有几百万家公司,开始都在做这一块。那一块呢,我坐在这里,其实是可以报出来的,有多少个电视相关、多少个广播相关、多少个报纸相关、多少个杂志相关、多少个出版社相关,比如说中信、人大战营等等。它还是可以数出来的,这一部分几乎是没有办法数出来的。当然它有旗舰性的,最大的在全球就是彭博、路透。在中国这个领域里面,这个领土还没有完全奠定,从国有单位来讲就是新华社下面的新华08,从民营里面现在非常多的一些公司就是上市公司,也包括没有上市的,像万德这样是没有上市的。那么这一块的进入者还非常非常多,我们第一财经也投资了一间公司叫贝德数据,也是做这一块。所以,我们说fundatal news、fundatal information、fundatal data这一部分。那么那一边是干什么呢?在美国有个评比,就是金融科技类的。它做什么呢?你现在要炒股,或者你要在网上炒股等,你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它是要靠一个交易系统的、靠软件的,所以那边在严格意义上似乎不是财经媒体,但为什么说,它又有可能也是这个领域里的一个组成部分呢?比如说IBM,IBM在美国是排名第五的,那么在那一边,中国也有一些公司进去了。比如说我们在上海上市的这个恒生电子,比如说金证科技,深圳的,比如说在美国上市,最近因为一些问题被处理的东南融通,其实也有很多。而那边有些人做了一些软件系统、交易系统等以后,他们觉得他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比如说一个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他要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增加客户的黏性。他们觉得也需要去介入中间那部分,所以那边的人不会去投资这边,但是那边的人可能会投资中间这部分,可能会加强他的交易系统,或者说交易类的终端的黏性。所以整个的这个世界,其实是由这几个部分组成的。而在那一端,全世界很多大的资产管理类的公司,比如高盛,他们的这个交易系统自己做,但同时他也外购很多的信息服务,所以从那边来讲他也需要中间这部分,比如说研究报告、资讯来供应给他。这其实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张图,我刚才讲的那个主体的部分,其实只是这个里面的30年发生的基本情况,所以我们的这个世界还是非常非常辽阔的。这是我想跟大家讲的财经媒体的基本上的一个图景。不谦虚地说,可能在中国,对于每一块都有一个基本了解的,而且有一定深度了解的,像我这样的,并不是很多。因为我刚才讲到的这些,基本上我都去过,直接去过他们的总部,而且跟他们的主要领导人交流过。包括这一块,一些公司,我也直接探讨过,我想这是我今天能够画出来的总体的一个图。

第二方面,我来讲一下第一财经目前整体的一个情况。我们从2003年开始,把原来上海广播电视台的财经频道和原来东方广播电视台的财经频率合并以后,成立一个公司叫第一财经,到今年已经是第九年了。目前,在整个市场里面,已经做了比较完整的布局,当然有些方面做得很好,有些方面还在摸索,有些方面还刚刚起步。我们的愿景是要成为一个中国最大的、一个全媒体的商业与金融信息的服务集团,不仅仅是媒体。

我们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媒体业务,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在第一财经电视的这一个板块,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华语财经视频这样一个空间。今天中国生产出来的财经视频内容,我们的比重是最高的。可能大家都是互联网一代,你们可能喜欢优酷、土豆等,你可以在上面去看,它的财经视频的出处来自哪里,基本上都是第一财经,肯定是在60%~80%,非常非常多。我们在这一块,已经有三个平台,第一个就是第一财经的地面频道。这主要是在上海落地以及在上海附近的地方可以看到,同时在2008年在香港的电讯盈科下面的NOW TV这个有线电视网络全频道落地,只是不能带广告。这个在香港的订户,大概有七八万,因为在香港的有线电视订户,就是说香港的、能听得懂普通话的商业和投资界的阶层基本上还是覆盖得比较多。那么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的一个正式批准,在今年底以前,第一财经的电视频道,地面频道会落户到新加坡,同时有可能在明年、后年就落户马来西亚。也就是说我们的第一财经的地面频道是中国真正在境外全频道落地,不是节目输出,卖一些节目。全频道落地,完全跟上海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说有一些广告不能带等,在中国这是唯一的,那么它就是华语里面最大的视频供应商。

广播现在有两个平台,第一个就是第一财经频率97.7调频,这是上海。同时也跟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这个央广经济之声以及国内的财经经济广播有一些合作,跟香港新城广播电台有些合作,现在也有互联网广播,这是我们的广播。第二个就是我们有一个中国的频率叫浦江之声,这个是面对新上海人群的一个偏消费的、生活的频率,所以广播是两个。

第三个就是《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现在在全国12个地方印刷,在全国是一个比较权威的、市场化的财经商业报纸,这是第三个。

第四个就是我们的杂志,现在我们的杂志这一块拥有了2008年2月25日才创办的《第一财经周刊》,现在已经成为中国最好的、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商业杂志。而且这个在苹果APP store里,在中文的付费订阅的报刊里面是数一数二的,是非常成功的。第二个就是去年我们创办的Money+,这是一个面对年轻人的,类似于美国的Money这样的一个个人投资、理财类的一个刊物。第三个,我们在今年通过合作方也创办了两本,一本叫《陆家嘴》,是跟浦东新区合作的,面对金融投资者、上海金融建设的一本月刊。另一本就是《中国房地产金融》,是跟中国房地产协会一起合办的,也是专业细分杂志。接下来很快还会出现两到三本,就是今年之内就肯定会有,我估计会有三本,或者最少两本会正式出版。到明年底,大概这一块的布局,总的来讲会有十本杂志。从纵向上看,我要经营的领域核心就是商业、金融,辅助性的,一个是经济或者说政经,一个就是消费。那么我的细分,一个是TO B的,一个是TO C的,然后在每一个细分的领域里面再进行细分。比如说在BUSINESS TO C的领域里面,或者说在BUSINESS TO B和TO C的领域里面,我们可能有创业类的杂志,有创投类的杂志,有偏企业家的杂志,都会有,慢慢地展开。而且我们《第一财经周刊》找到了面对新的年轻读者,做这一块的方法和技巧,所以我们这一块会加快发展。

刚才这些,说起来都是我们做得比较好的,在每一个市场都是数一数二的。剩下的这些东西就是,慢慢要从一个媒体集团转向一个服务的集团,我们在这一块里面都是还在布局阶段。那么这里面,包括数字化、互联网这一块,我们的一财网,我们的同乐坊微博以及一些理财手机产品,包括我们有一个研究院,做指数研究,资讯研究,等等。我们有一个通讯社,就是模仿彭博通讯社这样的现在媒体发布几百条的信息。我们有理财学院,第一财经学院,专门做投资理财性的培训教育。我们有刚刚投资的贝德数据,是做这个券商的、信息中心建设以及未来的终端。所以我们在这一块领域来讲,是涵盖了这个服务领域,数字化的服务领域,也就是软件和终端以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领袖。所以我们整个发展,就是按照媒体跟服务,传统跟数字,把它分成四块、四个象限。最左上角的就是媒体,而且是传统形态,右上角是媒体,但是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下面是服务,像我们理财学院,然后以及数字化的服务,更多的是软件、终端、信息服务。按照这几个象限开始发展,然后慢慢地从国内做到全球化,这是我们一个大的情况,扩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

最后,如果大家对于做这个财经很有兴趣,我来简单讲一下,可能具备一些什么样的条件以及需要付出一些什么样的努力。我想第一个条件就是,胡舒立有一次到我们这培训的时候,后来我们在交流,包括她也给我们讲,她讲的一个词就是勤奋,我想就是一种严肃认真的态度、脚踏实地的态度,勤奋用功其实就ok了。因为我们首先的任务不是让你成为专家,虽然你可能是学新闻,学什么的都不重要,不是让你成为专家。正如我刚才讲的,我们的天职是成为一种桥梁,是帮助那些没有从事这份工作的人,帮他们去听,帮他们去看,帮他们去问,所以你只要是一个肯跑动的人,是一个很愿意去提问的人,同时自己能够经常性地有所积累、有所思考、有所作为,这样就行了。但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得用功,你得愿意提问,你也得比较严谨,因为你的这个报道会影响到人家赚钱,影响到人家公司的兴衰。所以我想,你衡量一下自己,如果说想做这个,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基本状态,就ok了。很多人说,我要不要学金融啊,我得学会计啊,等等。历史证明,不太需要。为什么我这么说呢,一般学这一类的人,跳槽概率特别高。就是说,他做个三年五载,他觉得还是要回到银行,还是要回到保险,还是要回到证券,还是要回到基金,还是要回到资管,等等。

那么第二个,就是说我们请过《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很多人来,甚至说编出了媒体经常使用的金融学的词汇的那个词典。我记不清是FTA还是路透的,他以前是学历史的,就是说跟你的专业,跟你的背景不是那么太相关。那么需要的就是你用功,同时要不断地学习。因为财经这个世界的变化,的的确确是非常非常大的。比如说,你选择做社会新闻,我不是说做社会新闻不好,社会新闻也非常非常重要。你看中国这一年的多少重大的变迁都是和社会新闻相关联的,但是它那个方向更多的是要求社会责任感,而不一定意味着更多地依靠专业学习能力。因为你说,他怎么开枪杀人的,他怎么自杀的,他怎么跳楼的,这个很多年不会有很大的改变,他拿一个刀把他捅死,无非是这样捅、那样捅,它都差不多。所以你今天报道说他用刀捅死一个人,你要去写,他也就是从前面捅进去了,你明天报道,说从旁边捅进去了,它没有什么改变。可是财经就不一样了,你今天报道这个银行还是这个状态,但明天因为支付出来了,银行可能有很大的改变,后天像马云这样的可能会组建一个很大的金融机构,所以它是时时刻刻在变化的,它对于你的学习能力和挑战是非常非常大的。你拿我来说,我在美国读过公共管理的硕士,我在中国读过企业管理的博士。理论上来讲,我的知识做一般性的应对也就够了,但是从今年开始我又去读金融的EMBA去了。就是说,金融这一块你只有经过市场学习才能把它给攻下,所以你就得不断地去学习,你要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办法,真的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无休无止。因为全世界这个领域的变化实在是太快了。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还没有弄完,还没有搞清楚,欧洲的债务危机又开始了,欧洲债务危机还在不断发酵,中国的经济下沉又开始了,而且同时就是说,涉及面非常非常宽。变化太多,需要不断地学习。当然了,乐趣在哪里呢?它的乐趣,我觉得就是说,好像做这个领域的东西,浪费的时间还是比较少。比如,你写十年的社会新闻,杀人放火,你感觉你内在的知识竞争力、知识含量,没什么提高,而且你写到第十年的时候,一定干不过刚进来一两年的,因为你的跑动能力赶不上他了。同时,我觉得这样的一些知识、一些学习对于你自己的经济生活,对于你自己的投资生活,对于你家庭的财务方面的一个提高,也会是比较好的。所以一般做财经类的记者,挣的工资也不一定比别人要高很多,会高一些,但是不会高很多。当然他自己有一些对于投资的理解,所以他们自己的投资都往往会比一个社会平均水平高。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严格的限制,我们也是借鉴了《华尔街日报》跟《日本经济新闻》的一些约束,也有很多的要求。但总体上来讲,你知道怎么通过投资去挣钱,那还是一件能够很好地改善你的生活的一件事情。所以我想,如果说你有勤奋用功的态度,你有很好的学习能力,我觉得有这两点就足够了。就像我刚才说的,中国这样的一个空间还非常非常大,而且这一类媒体成长性相对于其他类的媒体还是比较好的。所以我想大家有可能在这个领域里面找到你的位置,建功立业,既造福我们的社会,同时也能够帮到自己的生活。所以很希望大家能够有志向往这个方面努力,就是说从现在起,多看、多读、多听,包括第一财经在内的各种各样的财经类的媒体、报刊,不仅是中文的,也包括英文的。因为在这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财经类的东西,对于你们的外语水平其实要求是相对比较高的。因为你写一个,比如说杀人放火的东西,不会去考虑美国怎么杀人放火,你要讲中国的这个外汇储备,你当然要考虑美国的很多事儿,美国的很多政策,你要考虑国外的资产。所以它就是要你有一个全球化的眼光来看待很多的事情,那么你就必须得锻炼你们的外语能力,基本上能够应对。如果今天,大家从我的演讲中能够获得百分之一的收益的话,我希望,你们从现在起,每天坚持阅读30分钟到一个小时的英文,网站也好,报纸也好,广播也好,或者就是去看CCTV的国际频道也好,因为它大量的都是跟经济相关的。我想,这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多看这些东西对你们的成长是非常有帮助的。十年以后,你们在座的,如果能坚持的话,必定会感谢我。我们《第一财经周刊》之所以做得这么牛,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的总编辑要求大家,不能够,或者说不用去看这些中文的内容。所以你看它写的很多东西,就是很模仿国外的商业杂志、国外的一些写法,所以年轻人特别爱看,特别有亲和力,特别细腻、生动,而且阅读简单,阅读轻松。凡是按照中国的这一套,老套的东西弄的话,都比较枯燥,大家都不怎么喜欢看。所以用国际化的眼光来看待长期的一个走势,同时塑造你们自己生涯的规划,你们就不会像我这样,走到现在还走了这么多的弯路,到现在为止还要重新去读一些基本的课程,你们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可能会做更多的一些事情。好吧,我就讲到这里,谢谢!

嘉宾:有时候在财经媒体实习的时候,如果不能找到采访对象核实内容,这样能发稿吗?如果发稿的话,如果采访对象否认他说的话怎么办?如果说是一些私下里交流的话,就是聊天或者饭桌上说的话,这样的话能发稿吗?

秦朔:如果我们从严格的新闻学专业的角度来讲,是希望要获得核实。当然也可以不核实,什么叫不核实呢?就是我通过研究你的财报,通过研究你的公开披露信息,我发现你有内在矛盾,我去看你的供应商,看你的上下游,看税务,看银行,我看出你的问题,我没有必要再去核实。我这个核实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在我不能够完全确定的地方我要核实。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去核实很多,马上他就去找宣传部,马上就给你打电话了,不让你报,所以我不认为说必须要跟被采访对象见面才可以发被采访对象的稿件,这个在全球都不会这样的,所以不用去。但是第二点,你自己得对于你写的每一句话非常确定。第三点,至于说饭桌上偶尔听来的,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写一条说,秦朔说苏宁很有投资价值。那我是不是说了呢?我确实说了。你这个发出来对于我来讲,我觉得算了,认了,当然我也可能很不高兴,我说你不对的,不应该这样。这涉及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中国的这个环境,它不是经过严格意义上的训练的,在国外的话,如果你要提出采访,要事先约定。比如说,你现在这样写了,我也没办法,因为我没有跟你事先约定,我没有在我刚才举这个例子的时候说,我的下述言论off the record,而且不能进行任何的报道,我没有这样说。所以等于我自己没有跟你签这样的一个契约,那你自己说了,我就认。但是在国外它是非常明确的,它有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完全录音、发表,就是说我采访的时候跟你约定说on the record,你说的我全部可以录音,全部可以登。另外一个极端叫off the record,就是说完全不能录音,不能发表,完全不能录音,不能发表,为什么还可以聊呢?只是说交流一下,帮你理解一下而已。如果说一个人不遵守off the record的游戏规则,这个人在这个行业里面最多混三天,因为你三天下来你已经会得罪两三个人,这个圈子很小,马上就知道了,这个人,你跟他说不让他录音,他自己说不登的,但马上就登了,这样的人不可能有信用。像我们在行业里待了22年,你如果说连一个基本的信用都没有的话呢,这样怎么可能去得到一些意见领袖的信任,得到一些核心的东西,不可能的。中间还有,一个叫on backgroud,一个叫on deep background。什么叫on backgroud?一般性背景引述,比如说我刚才说的这个话,我说,你可以这样说,但说你不能说我背景,你说今天在那个传媒领袖大讲堂上有一个传媒领袖说苏宁电器很有投资价值,那可以,人家不知道,或者有一个人就这么说,你可以说。所谓on deep background是什么呢?是为了加强你对于你报道的这个事实和信息的一种确定性或者精确性。如果你说,一个在财经媒体领域工作了22年,现在担任财经媒体总编辑的传媒领袖今天说苏宁电器很有投资价值,那么这样的话,对于我来讲,也是一种保护。因为财经媒体领域也有很多,中国财经媒体那么多,工作20多年的也有很多人,人家并不会确定地猜到我,那我也希望把这个信息反映出来,当然你不要说是我说的,因为我要受到很多的纪律约束,不能随便去发言,所以这就是on deep background。所以在西方的媒体跟企业之间,我是指一个正常性采访,当然你要揭黑爆料那是另外一回事,正常的采访里面,它会有事先的约定,就是说你怎么报,用什么身份来报,但是在中国,它没有这个约定,所以这会导致现在社会对于媒体也越来越不信任。当然中国的企业家他们也没受过正规训练,所以很多人见到像你们这样漂亮的小姑娘,他就什么都说,那说完以后,你报出来,他又不承认,他说,我没说过,我不是那样说的,那么这里面最麻烦的就是你当时没有录音。所以我们觉得,你这个就要录音,然后还有向他求证,还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当然我觉得你要想走很长的路,宁可给自己带一点镣铐,宁可严格一点,因为你不是为了一时半天,比如说今天,你报了一个,第一财经秦朔说,他老婆通过炒股票买了一个房子,那你就是说以后我不可能再跟你有任何的这个东西了。作为我,我不怕,因为我这个都申报过了,但是作为我来讲,我就觉得这个非常无趣嘛,因为我举这样一个例子告诉大家善人有好报,老老实实专心地的更早地研究投资问题,你会有更多的回报,同时我告诉你现在还有好的机会,我完全是出于一种非常良善之心去帮助大家。当然你发这个东西,我估计肯定很多人骂我,肯定说他钱从哪里来的,肯定说他靠内部消息,最后搞到很有可能纪委也得来查一查,那最后我不做这份工作了,这都有可能。所以,我们也要尊重那个发言者的一些基本人权。当然我这个行为如果对社会有很大的危害,比如说我告诉大家,我都是靠内部消息,我都是跟董事长先搞清楚他要干什么,那我觉得你们应该先去揭发,应该去揭露我。所以这个东西就是没有一概的规律,但是人性中的一些基本的取向跟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我觉得要遵循。

嘉宾:请问第一财经对于自己的记者和编辑在投资上有什么系统的规定吗?

秦朔:我们这里有两间公司,另一间叫第一财经报业有限公司,另一间叫第一财经传媒有限公司,除了报纸以外的所有业务都在传媒公司里面,都有记者的这个职业操守,而且都是参考了全球所有财经媒体的规定。那大致来说,在全球来看,有这么几个:第一个就是说,不能有利益冲突。所谓不能有利益冲突,就是说你所跑的条线里面的任何股票你不能去购买,以及跟这些股票相关联的延伸品你不能购买。比如说你跑钢铁,你不仅钢铁类的公司不能买,钢铁类的期货也不能买,这个就是防止你因为事先得到信息。第二个就是说,它极其限制短期的炒作行为。因为我们知道,新闻记者,如果说你有点优势的话,就是你离信息比较近,当然了我们也知道,任何一个信息,在市场上它产生的影响,都是一个非常短的时间,拉长时间来看呢,这个信息已经完全被市场消化了。比如说在《日经新闻》的新闻职业手册里面都规定必须要持仓6个月。就是说,你要买一个东西,你必须要持有6个月,才能够再卖。所以,你这个时候就会有很大的压力了,6个月以后今非昔比,你如果要买6个月的话,意味着你比别人都要晚了,这个也是很明确的一个限制。第三个就是说,禁止任何形式的跟这些金融机构、公司,被他们利用,或者跟他们共谋或者同谋的,它有很多的要求。第四个就是申报制度,申报制度在我们这里相对来说有一定困难。因为,比如说你没买,你夫人买了,因为中国人的变通是很多的嘛,夫人没有买,找一个什么亲戚朋友,什么表弟身份证他弄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在中国这个普遍的信用体系下,申报制度在中国就很难严格地落实。所以,在今天中国这样一个不是非常成熟和现代化的一个市场里面,我们觉得还好。我觉得从广义上来讲,几乎所有的财经媒体,基本上这方面的要求还都是比较严格的,当然也不能防止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上来讲,还是比较严格的。说到底,财经媒体你能拿到多少内部信息,那都是有关系有权力的人才能拿到,到你那也不知道第几手了,而且真的有个信息给你,是指望你去为某些人抬轿子,有些人要出逃,给他创造条件,所以从这点来讲,财经媒体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是无冕之王,在这个意义上,你的这个信息到你这已经很晚了。所以我觉得还是老老实实地研究一些基本面,研究一些大周期,研究一些未来的趋势,然后在这个地方老老实实地去做好基本功课,反而你才能够有不错的一些财富投资,谢谢大家!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