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文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
在线阅读 收藏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文学“经典”、“经典化”与“去经典”等问题的讨论十分热烈。这些看似旧调翻新的老生常谈,实则多是令当下文学研究者深感焦虑的前沿问题。早在1993年荷兰学者佛克马来华讲学时,重点谈及中国文学的“经典化”,在此之后,“经典化”的使用频率一路攀升,理论与批评界业已觉醒的经典意识也逐渐亢奋起来。1996年,谢冕、钱理群主编的《百年中国文学经典》和谢冕、孟繁华主编的《中国百年文学经典》隆重推出,527692当即引发了一场影响至今的“百年文学经典争论”。围绕文学经典的编选对象与标准、权威性与代表性、经典定义、市场影响等问题,论争各方进行了深入持久的辨析与研讨。与此同时,影视娱乐界盛行的“戏说历史”、“名著改编”等“消费经典”的文化现象,使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矛盾空前激烈。随着“帝王系列”、“红色经典”、“大话文艺”的流行,文学经典在市场化、快餐化、通俗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大话”经典与“水煮”名著之风愈演愈烈。近年出现的“沙家浜事件”和“Q版语文热”等去经典化现象,使经典的危机意识再次突显出来,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这一热点话题也得以持续升温。新近流行的网络“恶搞”戏法,使经典消费行为闯入数字化快车道,“经典化”与“去经典化”在赛博空间展开了新的较量。到目前为止,这场论争丝毫不见消减或停歇的迹象。如今,“经典问题”已从个别“事件之争”和“概念之争”发展到关乎文学全局的“思潮之争”。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问题,正在以理论所特有的方式悄然影响着当下文学的生存状况和发展方向。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