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同音文海宝韵合编》整理与研究——《黑水城西夏文辞书〈同音文海合编〉整理与研究》成果简介
在线阅读 收藏

西夏文辞书《同音文海宝韵合编》(以下简称《合编》),失题名,因其是将《同音》与《文海宝韵》(以下简称《文海》)的内容合抄在一起,故拟此名。将《同音》与《文海》结合于一书,可以使西夏字的声、韵、调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避免了《同音》有声类而无韵、调,《文海》有韵、调而无声类的缺憾。手捧一册,尤其便于使用。目前所见《合编》均为手抄本,计5种,它们分别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遗址和宁夏银川市贺兰山山嘴沟一山洞,分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简称俄藏)、英国国家图书馆东方部(简称英藏)、中国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简称宁藏)。其中以俄藏《合编》甲种本较为完整,其余为零散残页或残片。俄藏《合编》甲种本,卷子装,首尾俱残,中间亦有多处残断。现存10纸断片,卷面高22.5厘米,最长者516厘米,最短者36厘米。《合编》内容抄写于一部写本佛经的背面,由于正面透墨浓重,加之抄写的蝇头小楷笔画纤细,粗细不等,故整个抄卷多处字迹不清,内容模糊,辨认难度极大。《合编》中《同音》部分的体例接近于《同音》乙种本,《文海》部分的体例接近于《文海》甲种本。由此可知,《合编》的形成应该晚于《同音》乙种本和《文海》甲种本所出现的时代,大约在12世纪中晚期。

现存《合编》残件包括了从《同音》乙种本07A16~48B12(间有残缺)总共1281个大字的详细内容。《同音》共有九品音,除第四品舌上音、第六品齿头音的字全佚外,其余各品的字在《合编》残件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保留。1283个大字中平声字667个(杂类字40个),上声字616个(杂类字51个)。其中发现新字18个(平声字12个,上声字6个,无杂类字)。除新字外,平声字与过去重复的材料604个(杂类字29个),新增材料51个(杂类字11个);上声字与过去重复的材料27个(均属杂类),新增材料583个(杂类字24个)。总共新增材料652个,其中平声字63个,上声字589个。发现的18个新字,为其他辞书所不见,增加了西夏文字的数量。这些字的存在,并不是一个个单字的孤立存在,而是形、音、义各项材料俱全,因而其存在的事实无可置疑。

《文海》甲种本详细地保存了大部分平声字的材料,但仍有一少部分字并未记录其中。《合编》中51个平声字(不含新字)的新材料,可弥补此方面的不足。《文海》甲种本仅存平声字及部分杂类字,上声字全佚。《合编》中583个上声字(不含新字)全新的材料,对西夏字音的构拟和字义的确定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

虽然《合编》是结合《同音》与《文海》而形成,但并不仅仅是二者的简单相加。其中细部的许多变化,不但对研究《同音》、《文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而且为研究西夏语言文字提供了许多新材料。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