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年7月20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王伟
王伟:各位同学,各位老师,大家好,很抱歉,让大家久等了。交通大学在市区的老校园,我小时候就去过,但是闵行校区的校园,是第一次来,没想到那么大,我几乎围着这个校区逛了一圈,进来以后又问了好多人,才找到这个地方,说来也巧,这个光彪楼,跟我说的香港媒体还有点渊源,因为曹光彪先生是香港的著名企业家,我曾经见过他,当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非常健谈,头脑非常清楚,也是我们上海出去的一位著名的企业家。下面,我转入正题,跟大家介绍一下香港媒体的生态,我介绍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就是关于香港媒体的一些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我自己总结的香港媒体的几个特点,希望这些材料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最后,我们留点时间跟同学们互动交流一下。
关于香港媒体,以我比较熟悉的报纸为主,同时也会兼及一些电子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各位,大家都知道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是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但可能很多人并不太了解,香港也是一个著名的信息中心和情报中心,信息和情报是一个相近的概念。大家知道美国在香港有领事馆,但是美国驻香港领事馆的官员人数,据说超过驻北京大使馆的人数,其中很多就是在香港了解各方面情报的人员,这也从一个角度说明,香港在信息和情报方面的重要地位。香港的各种资讯非常密集,加上社会的多元化,以及市民受教育程度高等特点,也造成香港的媒体和传媒业高度发达,各种媒体,比如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兴的互联网,均衡地占据市场,请大家注意一下“均衡”这两个字,等会儿我会讲到一些情况。从历史上看,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地区,香港受到西方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是中国现代传媒业的滥觞之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香港仍然堪称中国传媒业水准最高的地区,这是我一个基本的感觉。香港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城市,传媒业受到这一特点的影响竞争十分激烈。据统计,以报纸为例,目前香港各种日报,总数超过20种,每天的发行总量,粗粗计算,大概在300万到400万份之间,而香港的人口只有700万,土地是1100平方公里,只有我们上海的1/6,人口差不多相当于上海的1/4多一点,但是它的报纸发行密度非常高,也就是说,每3个香港人就可以看到一份以上的报纸。香港的实质人口,还要刨除一些老人和还没有受过教育的儿童,实际上香港的成年人只有300多万人,差不多也就是人手一份报纸,这是一个基本的情况。所以我们从内地到香港去,大家可以看到在香港一些茶楼、酒店、街头的公园,或者在巴士、地铁上,随处可以看到打开报纸阅读的人,老少都有,这样的情况,在全国的其他省市可能还比较少见,可以说是香港的一大文化景观。
下面就介绍一下香港媒体发展的基本情况,香港的传媒到目前为止,应该说还是处于传统媒体范畴的报纸最具代表性,现在香港有十七八家主要的中文日报,主要是《大公报》《文汇报》《商报》《星岛时报》《香港经济日报》《晨报》《新报》《明报》《信报》《东方日报》《太阳报》《苹果日报》,这些都是收费的报纸,《都市日报》《头条日报》《AM730》《晴报》《爽报》都是免费报纸,2012年还推出了一份叫《新晚报》,这份《新晚报》,因为数量比较少,我离开香港半年了,也不知道它是不是还在,所以我用了一个虚数叫十七八种。这份《新晚报》,有的同学可能知道,历史上《新晚报》是属于大公报的一份晚报,但是这份《新晚报》跟《大公报》原来的《新晚报》不是同一个份报纸,只是报名相同而已,这也是香港的一个特点,因为《大公报》的《新晚报》1997年回归以后是作为香港最后一张晚报停办了,如果到香港去,在轩尼诗道上可以看到附近有一幢大楼,靠近铜锣湾,上面大写着《大公报》《新晚报》,但是《新晚报》已经十多年没有出版,按照香港的法律规定,这张报纸如果没出版或停止出版,别人就可以用这个报名,所以现在又出了一张《新晚报》。除了中文日报之外,还有四份主要的英文日报,包括《南华早报》《英文虎报》《亚洲华尔街日报》《中国日报》的香港版。顺便说一下,现在我们大家在讨论传统媒体,特别是关于报纸的出路,比较多的学者提出都市报的发展,实际上在香港好几年前就出现了都市报。如果说,把报纸进行归类,我觉得可以通过下面四个方面对香港的报纸进行分类,第一是从发行方式,第二是通过发行量,第三是通过报纸的内容和办报的风格、手段,第四是通过政治倾向分类。第一个从报纸的发行方式上来看,刚刚已经说到有收费报纸和免费报纸两种,主要的日报大部分是收费的,原来统一是每份6港元,不管你多厚,大概有五六十个page的,也有三四十个page的,像《信报》它的版数就比较小,可是统一的都是6元,可是目前,这个价格已经撑不住了,这个价格实际上是一个协调的结果,就是为了避免恶性竞争,但从2012年开始就一直在议论报纸要加价,最近我听说有的报纸已经加价到8港元。从发行量上来看,我觉得除了免费报纸之外,主要的日报可以分为两个等级或三个等级,第一个等级就是发行量超过10万份的报纸,比如《东方日报》《苹果日报》和《太阳报》,香港的报纸只有这3家发行量是超过10万份的,我所说的是每天全份的。这3家,按照它们的印刷数量,应该是超过10万份的,其中“东方”和“苹果”,可能在30万份左右,《太阳报》有的时候是十几万份,13万份左右,“东方”和《太阳报》实际上是一个集团,只不过在办报的风格上,《太阳报》更接近英国式的小报。这3家的总发行量,据估计,有70万份到80万份,因为准确的数字很难获得,这可能是一个商业机密,而且它每天的印刷数量,有时候会有些变动,这是第一等级的报纸,它们这几家报纸实际上有一种垄断的地位。第二个等级就是其他的各种收费报纸,一般来说它全份的发行量都在10万份以下,其中有几家历史悠久的报纸目前市场出现严重萎缩,发行量有的时候在1万份上下,甚至更低。它们一般也可以列为第三等级,就像《晨报》,刚刚说到的《晨报》《新报》《信报》,但是它们的舆论影响力仍然在,特别要跟大家讲的就是《信报》,《信报》在国内也非常有影响,在香港也被认为是高端的知识分子阅读的报纸,虽然它的发行数量有限,版式也非常老,但是它的报纸的质量,特别是一些深度的分析文章和言论非常受欢迎。如果从第三个分类,就是从报纸的内容和办报的风格上来分的话,可以分为所谓走市场的报纸和严肃类的报纸,像刚刚说过的苹果、东方、太阳一般被认为是走市场的报纸,它们在内容的取舍上比较迎合香港市民的口味,比如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可以上头版头条,使用的大字标题,争夺眼球的大幅照片,甚至还有色情版面,但是这几年这种情况也在变化,因为这些报纸也想进入学校,给学生阅读,所以它也开始净化自己的版面,像《苹果日报》就在考虑,把色情的内容压缩掉。这几家报纸它们实际上在内容上非常贴近普通的市民,也有做得非常成功的地方,特别是采访社会新闻,非常舍得花大力气。大家可能知道,前几年,香港有个民主党的总干事叫陈家伟,在尖沙咀的香槟大厦嫖妓,结果被《东方日报》的记者守候伏击,拍下了照片,陈家伟这个人胖胖的,被抓个正着,很无奈地站在大厦的门口,后来他被迫辞去了总干事的职务。有一些报纸,像《晨报》和《新报》在风格上与三大报也有类似的地方,其他的报纸,主要的日报在内容上都比较干净,一般以政经新闻为主,兼顾社会、娱乐新闻,有的还比较偏重于教育,提供学校开展通识教育所需要的一些素材,被列为向学生推荐的报纸。第四个就是从政治倾向上来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左、中、右三派,像《大公报》《文化报》和《香港商报》,因为它是坚持爱国爱港的立场,被公认为左派报纸,应该说在一部分读者当中,具有很高的公信力。《苹果日报》是坚持反共,我们说反共乱港的立场,一般被认为是极右的媒体,而实际上《苹果日报》可以说是特区政府的反对派,它的老板黎智英据说过去是佐丹奴的一个老板,赚了钱以后来办报,他非常有水平,是很好的报界商人,但他的政治倾向是极端反共。香港有个说法,反对派有四大佬,被称为“四人帮”,一个就是《苹果日报》和《壹传媒》的老板黎智英,还有前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前立法会议员李柱铭和前香港的枢机主教陈日君,他们也攻击内地的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内地的社会现实。《东方日报》和《太阳报》在政治立场上一般持批评特区政府的立场,但是对内地的社会,也有批评,但对中央政府还是比较谨慎的。除此之外《明报》和《信报》,它们自我标榜比较有公信力,它对特区政府也是执批评的立场,对诸如内地的民主发展的问题,屡屡攻击,这几家报纸一般我们可以把它列为偏右的报纸。那么介于两者之间的《星岛日报》《晨报》《新报》《香港经济日报》等,还包括几家免费的日报,一般都属于中间派。
除了日报之外,香港还有几家重要的电子媒体,电视台主要有无线电视、亚洲电视、有线电视、凤凰卫视等,还有开播只三四年,目前只在有线网络中能够看到的香港卫视,它是由内地一个浙江老板投资办的。这些香港的电视台,内地的受众更多地知道一些娱乐性的节目,实际上它的新闻类节目,特别是有线电视,每天滚动播放新闻,半个小时一档,如果碰到突发新闻反应非常快,全景式聚焦,马上直播,而且同时有几个频道播这个新闻。主要的广播电台有香港电台、商业电台、新城电台。香港的电子媒体在舆论体系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跟内地的情况有点不太一样,内地广播电台在舆论的影响力上相对比较弱一点,香港就非常特别,它的一些政论节目,特别受到特区政府高官、立法会议员、社团领袖的重视。前一两年,左派的舆论集中攻击一些香港的电台主持人,说他们霸占了大气电波,攻击其为反对派宣传政治主张,抹黑特区政府。这些电台的节目在影响观众上是具有非常作用的。从政治倾向上看,电子媒体当中有不少是执偏右的立场,除了批评特区政府,攻击爱国爱港人士,就是集中对内地的恶性事件和“维权”人士、意见人士进行报道,我觉得这方面,除了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不同新闻观念造成的原因,内地比较讲究和谐,对一些非常规类的事物,总是觉得不应该炒作;但香港的媒体信仰的,一般来说是非常规的,就是所谓“人咬狗”之类的新闻才是新闻,这是政治观念上的差别。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香港政府出资办的香港电台却持批评政府的立场,违背解释政府政策的宗旨,也遭到特区政府官员和一些舆论的批评,电台的人员就标榜他们是新闻自由,所以特区政府对它出钱办的香港电台也无可奈何。
我也想讲一讲大家比较关心的网络媒体。根据我们的观察,新兴的网络媒体在香港并不像内地那么发达,没有出现像新华网、人民网这样舆论影响力广泛的大型的网络媒体,有人说这种情况跟香港的舆论开放的环境有关,传统的平面和电子媒体具有极强的广泛的自由度,主导了社会舆论,他们不需要通过网络来承担畅通言论的职能;中国内地的情况就比较特殊,因为现在传统的媒体在报道尺度上受到严格的管控,而网络媒体因为它的特性,相对来说比较自由一点,无论是香港的门户网站还是传统媒体办的新闻网站,它的影响力相比内地来说都还是比较有限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报道方面,还是电视媒体独领风骚,电视媒体的报道从深度和宽度来说都要比网络媒体具有更多优势。2010年8月23日有一对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遭到一个警官的劫持,大概从当天中午开始,香港的有线电视就连续几小时现场直播,最后大概到7点多的时候,菲律宾的警方开始进攻,那天我正好晚上出去在一个茶餐厅吃饭,就在报社附近看到这个一直在播的新闻,然后马上吃了饭回到办公室,因为当时我还在做网站,就编了些网上的消息发出去。碰到这类突发事件,香港的电视媒体还是处于领先的位置,香港媒体所办的网站,目前除了在内地创办的凤凰网和星岛环球网之外,大多还处在以其所附属媒体的新闻为主要发布内容的这样一个阶段,就是说还主要是发布报纸的内容。在新型的互联网媒体方面,我的一个同事前两天告诉我,现在香港比较发达的还是facebook,因为香港的英语普及率比较高,所以facebook的影响非常大;另外还有一家叫《主场新闻》的网上报纸是2012年由前凤凰卫视的“名嘴”梁文道,他联系几个人创办的,据说现在非常火,它除了提供新闻、博客,还有一些原创的内容,涵盖了政治、财经、生活、文化、热门的社会议题等,而且除了文字内容之外,也提供图片下载;现在的情况是新浪和腾讯也在香港的中文微博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因为其他的中文类的网站可能还到不了这么大的量;另外香港还有数百种杂志,大家到香港去看街头的报摊有很多的报纸、很多的杂志,种类不比我们在上海看到的少,在报摊展示出来的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其中影响较大的或常见的,有时事政治类的、财经文化类的杂志,包括《亚洲周刊》《信报月刊》《明报月刊》《镜报》《广角镜》《争鸣》《前哨》和《紫荆》,《紫荆》实际上也是我们左派办的月刊,还有一个《经济导报》,也是中资背景的一个刊物;其他比较有影响大的还有《东周刊》《壹周刊》,等等。
这是用以上四个特点来概括香港媒体的一些基本情况,比较多的是偏重报纸,接下来第二部分内容就是香港传媒的发展的几个主要特征。前面我们实际上也讲到过香港的传媒业是在高度商业化的环境中,在崇尚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环境中发展,它秉承的是西方的新闻理念,同时香港的传媒业也是在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交融的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所有这些因素使香港的传媒生态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我总结了四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高度激励的商业化竞争。关于这一点,上面我介绍一些媒体的情况的时候也有所涉及,具体到报纸,就是所谓的商人办报。香港的媒体隶属于不同的机构,老板投资办报,虽然会有多重目的,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讲求回报,为了赚钱。有的报纸本身可能亏本,但是服务于它的整体商业经营的需要,有远利可图,或者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可以弥补,这些报纸也在勉力地支撑。我刚才向大家介绍的时候说有些报纸发行不到1万份,应该说它的影响力非常小,但是老板还是愿意去办,因为他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在残酷的商业竞争中,许多有悠久历史的或者火极一时的报纸消失了,现在报业的格局可以说是1995年《苹果日报》形成了一种冲击波后,经过不断地调整以后逐步稳定下来的一种格局,1995年《苹果日报》的创刊可以说是近一二十年来香港报业发展的一件大事。这张报纸一方面持极端反共的立场,把回归前香港社会的不良情绪强烈地渲染出来;但另外一方面,它又在报纸的版面设计、编排、色彩、图片、内容上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把所谓的市场导向发挥到了极致,它的老板黎智英办报很有商业头脑,也很有“群众路线”的观念,他会跑到市面上去找一些香港普通老百姓、贩夫走卒,请他们喝茶,直接听取他们的意见,看他们认为什么报纸好,然后他就派记者编辑去制作这些新闻内容。《苹果日报》在台湾也带来很大轰动,特别是它用漫画新闻的手段描述新闻,带来很多启示,实际上《苹果日报》带来的办报风格的变化也深深影响到香港的其他报纸。我记得我到《大公报》以后,翻过《大公报》原来的那些报纸,我的直接印象是它的版面风格变化非常大,原来的《大公报》它的版式、风格接近内地的一些传统的报纸,因为《大公报》、香港的《文汇报》实际上都是由内地40年代后期的报人到香港去创办,或者恢复起来的,它的风格实际上是跟内地的很多报纸非常接近,只不过直排改横排以后大家感觉有点不一样。但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看《大公报》就开始变得粗眉大眼起来,强大的色块,大的标题差不多一个平方分米大的字都有,特别是有时候做两个跨版的时候。《苹果日报》带来的冲击不仅表现在形式上,也令香港报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报小报化的现象。香港报业的商业化运作,还体现在它较早地进行集团化、企业化运作,比如在20世纪的70年代,香港的《南华早报》和星岛报业集资上市,报纸的股份化就开始迅速发展,在1995~1999年,香港的报业还曾连续掀起过三次减价大战,大部分报纸从2000年开始统一上调到每份6元,现在到每份7元、8元,所以这些报纸到内地根本就卖不动,只能减版,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版面。2002年开始《都市日报》创刊,是在地铁中赠阅,它在全球各地都创办免费的报纸,然后从2002年开始加入香港报业的商业竞争,它的发行规模一直保持在30万份左右,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所以一直保持这个量,它是唯一在香港地铁里面赠阅的报纸,大概三四年以后就实现盈利了。2005年出现的《头条日报》是由星岛日报集团创办的,《AM730》是一个大的地产商投资创办的一张免费报纸,这使香港免费发放的报纸迅速兴盛起来。据说免费报纸加入香港报界的商业竞争以后,开始时对报纸的发行没有造成太大的冲击,但是对传统收费报纸的广告带来一定的冲击。香港报业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就是报纸的发行不是通过邮局订阅,而是通过遍及香港的报纸来实现的,这有点像内地的自办发行,但是它的报纸的发行网络也不是由报社筹建的,而是独立的,它可以同时为几家报纸服务。那几年报业的竞争也反映在报纸上,报纸越来越多地通过各种便利店来销售,使传统报纸的生存空间变得狭窄,报贩被迫增加成本,通过送一些胶带、纸巾等小物件来抢客人,甚至兼营卖矿泉水、香烟和书籍。我们上海现在有两家晚报,包括我工作的那个《新闻晚报》,但香港已经没有晚报,香港的最后一张晚报是在1997年7月回归以后当月停办,这就是《新晚报》。香港晚报的最终消失不完全是因为晚报市场在萎缩,实际上当时的《新晚报》据说还有5万份左右的发行量,它停办的直接原因是其他的晚报停办了,如果只有一张晚报,报纸的发行体系还要围着你一家晚报来转,得不偿失,所以它也失去积极性了,最后晚报就消亡了。
我刚才讲了第一个特点,我顺便再讲讲报业商业化竞争的一些不良的后果。香港的报纸多数是商办的,私营为主,广播电视也是这样的,它的观点不依从官方,批评政府及其施政被报界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媒体享有相当大的新闻自由。商业竞争的结果促进了报业的繁荣,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后果,突出表现在香港的主流媒体有着很强的民粹主义色彩,迎合或部分迎合民众的喜好,这也造成一些人担心香港报业的竞争及全面的市场化,导致传媒公信力的下降。
第二个特点,香港的媒体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倾向超过了我们在内地所能感受到的。香港人长期在商业化的氛围中浸淫,原来他们对政治是比较冷淡的,但是中英在80年代对香港未来进行谈判之后,由于涉及个人的利益和前途,香港人对政治新闻由冷谈变为敏感,出于私利港英当局也有意识地挑起一些政治话题,给香港回归制造障碍。适应这种变化,香港的媒体也逐渐热衷于对政治议题的报道和议论。回归之前选举政治开始进入港人的生活,回归之后随着基本法确立了香港的民主进程,选举成为香港热门政治话题之一,也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在选举报道方面香港媒体逐渐借鉴了西方的一些手法,原来只是简单介绍候选人,后来逐步转到运用专题的形式来做集纳的介绍,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原来严肃的选举新闻也逐步转向揭丑式、观战式、赛马式的报道。回归之后由于多数港人对香港政府,对中央政府还是满意的,港人对政治新闻的关心比较多的关注于香港的内部,包括特首的选举,区议会和立法会的选举,另外随着港人主人翁意识的加强,在政治选举方面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监督政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媒体对于政府部门的施政错误或处置失当常常以大肆渲染的形式进行报道,影响了公众的舆论,宣泄了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扮演了监察政府的角色,发挥了媒体作为第四权力的社会功能。你可以认为是对第四权力发扬得有些过度,但是这就是香港的政治生态,是媒体的一种特殊的情况。由于国际反华势力和特区政府内部的反对派充分利用了媒体的监督功能,对特区政府的施政大加指责,现在可以说媒体的政治倾向愈发激烈,毒化了香港的娱乐环境和政治空气,特别是右派媒体的一些集火攻击,使特区政府在某种程度上处于守势。一些报纸还出现了发泄式的报道,对政府官员的言行和办事方式进行谩骂甚至人身攻击,在媒体的炒作下,有一些事件形成了传媒公审。2003年年终,香港的各种社会矛盾处于集中爆发的顶点,终于在媒体的极力鼓动下反对派以反对第23条立法为契机酿成了在回归庆祝日当日号称50万人上街游行的重大事件,震惊了世界,震惊了中央。2010年香港有5位反对派的议员集体辞职又重新参选。特区政府为了堵塞漏洞,防止经过这一轮辞职重选,推出了议席递补机制的修正法案,反对派又通过媒体大肆鼓动游行。《苹果日报》在6月30日做了一篇文章,叫《建港伟业》,就是鼓动游行。2013年的7月1日香港也有一个大的游行,我们看看媒体在这前一天发的报道上是怎么来鼓动游行的,比如《今日怒火街头》,这是《东方日报》的。《太阳报》是《齐上街,无惧风雨》,因为那一天香港是刮3号台风。媒体已经成为香港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这是香港传媒的一大特色。但是,爱国爱港阵营也鼓动游行,2010年的6月中旬,配合爱国爱港团体,我们的媒体也运用同样的手段鼓动爱国爱港媒体参加支持香港政改方案的4万人大游行,展示了爱国爱港阵营的力量,那天我们报社就去了100多人,我们都穿着统一的服装,打着旗帜,参加这4万人的游行,走到铜锣湾附近,有反对派的人士向我们做出不雅的手势,大家同样用手指指着那个人。这是香港媒体强烈的政治特性。
第三个媒体的特点,我觉得香港的媒体也承担了一些特殊的社会功能。因为香港是所谓的公民社会,政府拥有进行社会动员、社会教育的能力,但资源非常有限,虽然各种政团在回归后,在民主竞争中有所发展,但香港没有政党,只是政治团体,所谓的民主党、公民党按照西方政党的标准来看,还不够格,人数也偏少。香港最大的政治团体是爱国爱港阵营的民主建港联盟,就是香港民建联,它现在有1万多会员,不叫政党,叫政团,所以作用非常有限,许多社会职能实际上是由媒体这一特殊的机构在履行。刚才我们讲到的示威游行,不管是左派媒体还是右派媒体,都起了强大的动员作用。比如香港前几年在学校推行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实际上有点像内地的时事、政治、社会常识的综合课程,香港推出通识教育以后没有教材,大量的教学内容就是由报纸来提供的。我所在的《大公报》到现在可能还是那样,每周有两天要出通识教育版,每次出三个版面,这些版面的内容可以供中学的老师拿来给学生上课,作为教材使用。其他比如香港《文汇报》,香港《明报》也都在做这方面的内容。另外,在香港举办的一些大型慈善活动、纪念性的活动和文化活动通常是由媒体而非政府来组织举办的,它的影响力是遍及全社会的。比如《大公报》,它是一家以新闻采编为主的传统媒体,但是这几年它连年搞大活动。2004年的时候,就是在香港50万人上街游行的第二年,当时香港整个社会充满着戾气,需要加入一股和谐之风。2004年5月,《大公报》就和香港卫视、香港的佛教联合会共同举办了法门寺佛指舍利离港供奉活动。香港有很多人信仰佛教,据说有80万的信徒,当时香港的佛指舍利离港供奉活动,因为法门寺的佛指舍利很少出境,所以在10天里面就有110万信众到香港会展中心礼佛,我们在电视镜头里还看到很多名人排队,扶老携幼或者带全家一起去参拜,包括香港凤凰卫视的著名主持人吴小莉。实际上当时也是想通过佛指舍利的供奉活动来向社会传递一种和谐的理念,破解香港政治上对立,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那种氛围。2008年5月,四川汶川大地震,也是以我们报纸为主,联合其他一些媒体在香港举办大型的募捐的活动,几天里就筹款600多万港元,当时600多万港元里面有一笔是500万港元,这是由四个字带来的,就是当时这个展览请教授提了四个字——“大爱无疆”,就这四个字被香港的一个企业界人士买下。所以媒体在香港搞了好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媒体不仅作为一个舆论的支持单位,而且是直接组织者、筹备者和承办者,在其中发挥了核心的作用,这是我讲的第三点,就是媒体承担的特殊的社会功能。
第四个方面我觉得媒体也是香港一张特别的文化名片。香港长期被认为是文化沙漠,实际上这种评价是十分片面的,香港虽然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不能充分实现其市场价值的文化就难以存在。但是,电影、流行音乐等充满流行时尚元素的文化,作为香港的标志性的文化在全球华人圈拥有极为广泛的受众。即使在传统的狭义的文化领域,香港也并非所谓的沙漠。表面上看,香港很少有写作大部头小说成名的作家,也没有多少有广泛影响的文学刊物,但是有一批以报刊专栏文章而享誉整个华人世界的散文大家,比如我们内地熟悉的董桥、林行止、陶杰,都是借助报刊的专栏成名的,他们都是写报刊专栏文章,逐渐地形成很大的成就,像林行止在《信报月刊》还不断写文章,董桥和陶杰都在《苹果日报》有各自的专栏。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和一些刊物的专栏文章是最具香港特色的文学品种,报纸的副刊是香港最有影响的文学阵地。许多朋友都喜欢读武侠小说,其实香港的这些武侠小说,在它出书之前就是在报纸上连载的。大家知道梁羽生和金庸这两位大师,他们都是50年代在香港《大公报》所属的《新晚报》担任编辑期间,动笔为报纸写连载,《龙虎斗金华》和《书剑恩仇录》等到连载完毕再整理、修改、润色,他们成为大师也都是专栏作家。梁羽生一直在《大公报》工作到1986年才离开,退休以后到大洋洲去安度晚年,金庸先生他1948年就在上海的《大公报》,1949年到香港,然后一直在《大公报》工作到1959年,离开《大公报》去创办《明报》,后来他成为一个既是武侠小说的大家,又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报人,也是一个盈利颇丰的一个文化商人。金庸先生跟梁羽生也是共同在一个单位工作,也可以是说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彼此互相激励、互相竞争。梁羽生先生2009年年初去世以后《大公报》主持了一次追思会,邀请金庸先生参加,金庸先生谦虚地说他写得没有梁羽生先生的好。金庸先生在离开《大公报》50周年以后,重返《大公报》参观,为《大公报》题了八个字,这是老报人的一种办报理念,他题的八个字叫“评论自由,尊重事实”,就是说评论自由,观点可以是自由的,但是事实必须是真实的,就是说你政治观点可以不同,但新闻事实不能捏造。所以我觉得媒体特别是报纸是香港有代表性的文化产品,足以让香港洗去所谓的文化沙漠的不实之辞。
刚才我分几个方面给大家介绍了香港媒体的一些特点,一个是商业化,一个是政治化,一个是它的社会性,一个是它的文化属性都比较强,我是通过这几个点来概括一下香港媒体,特别是报纸的一些基本的特点。最后想再讲一下,在香港办媒体我觉得必须关注的几个要素:第一个就是香港的生活节奏很快,香港人面临的生存压力非常大,人们在工作之余对报纸的要求更多是资讯齐全、快捷高效,相比严肃性的政治时事议题,人们更愿意看一些简单诙谐,能带来轻松感的内容。香港的中老年人有喝早茶看报纸的习惯,他们在这种场合,更多的是看一些比较轻松的内容。香港的报纸还是比较贴近市民的,但是这几年由于香港的政治空气,政治对立的情绪比较浓厚,所以香港的报纸上的政治内容多了起来,我觉得今后几年还可能延续,但从根本上来说这跟香港原有的社会的属性是有所背离的,我觉得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在香港办媒体还要考虑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经济十分发达,但是贫富悬殊,社会分层现象比较严重,有调查显示,中产阶级只占到全部人口的两成,社会成员当中更多的是中下层市民,他们也更倾向于大众化的报刊。香港还有很多外籍居民,他们热衷于英美的报刊。像BBC、CNN、《泰晤士报》《纽约时报》在香港的公信力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从香港的整体的媒体受众来说,报纸要想扩大阅读人群,必须更多地顾及中下层市民的需求。第三点就是香港曾经长期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一直有自由的传统,但也缺乏民主的根基,自由和民主本来相伴相生,但是在港英政府统治下,却被分离了,造成了这样一种追逐真正民主不足,和对已经拥有的自由不珍惜、不满足,容易被滥用的情况。比如两年前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发生世界新闻报窃听的事件,就被认为是对新闻自由的滥用,而这种情况在香港也经常发生。大家在娱乐新闻、八卦新闻里面会看到,一些香港的影视明星屡屡被偷拍,香港的狗仔队非常厉害。那么如何既保证报道的自由又防止滥用自由,实现报纸的自律,也是报纸和所有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必须冷静考虑的问题。
上面我分几个部分跟大家简单地介绍了一下香港的媒体,特别是报纸的一些情况。我的演讲的内容就到这里,不好意思,第一次讲课,可能讲得比较乱,有些不一定适合大家的需要,我想下面留点时间,看看大家有些什么问题。
嘉宾:您好,根据您个人的经验,您觉得中央政府对香港媒体,包括香港社会的控制力是不是在加强,五十年不变的政策是不是在逐步改变,然后我还有一个问题,根据您在香港那么长时间的办报经验,您觉得香港的官员在应对媒体的方式方法方面跟内地这边有什么区别,就是说您能不能做一个比较,特别是内地在哪些要改进的地方,谢谢王老师。
王伟:首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不会改变,认为中央政府在香港媒体的掌控上面不用担心,我刚介绍的情况,有些也说明了这个情况,现在香港有几家左派的报纸,左派的媒体,主要是三报,就是大公、文汇、商报和紫荆月刊、经济导报,还有中央媒体驻香港的一些机构,跟中央政府保持同心的、可以共同运作的媒体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这实际上也是我们感到的一个非常紧迫的问题。在香港我们不能掌控舆论,只能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国两制的那种方式来运作。我认为在较短的时间里中央政府还不能够打造一个非常具有实力的,影响香港的绝大多数民众的这样一种媒体。我觉得目前来说重新打造也不一定能成功,利用现有的媒体来改造,也未必能成功,所以目前这种舆论不被掌控的状况还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可以说这也是一国两制的一个具体的体现。特区所谓的“西环治港”的问题,实际上是香港的一些反对派的媒体一直制造这种方面的舆论,但是,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公室不可能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嘉宾:王老师您好,我前几天去香港的时候第一次见到免费报纸,然后我就冲上去拿了一份,但是我注意到我周围的港人很少会去拿那个报纸,可能如果十个人会有两个人去动那份报纸,于是我就打开一看,发现多数为广告,然后极少地有一些明星的八卦内容,头版经常出现的就是社区里面的一些治安内容,我当时看的那个应该是《头条日报》,然后我就特别好奇,因为看到您说的公信度的那个报告,公信度还处于中等的,甚至高于《大公报》这样的严肃的报纸,所以我就特别好奇,难道香港市民的趋向就真的到这个地步了。
王伟:我先纠正一下你的印象,可能你看到的这一天的报纸正好是比较八卦,广告多是对的。我认为香港的几张免费报纸里面,如果从版面内容上来说,我恰恰最喜欢《头条日报》,你可能看到的那天的报纸没有其他的重大的政经新闻。我自己在香港时看到的,这张报纸还是比较注意消息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