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纸媒的冬天与新媒体的勃兴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3年7月13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何建华

何建华:5年前我的一个朋友曾经说纸媒的冬天已经来临了,在业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电视面临互联网尤其是无线互联的挑战,是不是也在进入一个严寒的冬季,近期关于这个话题非常敏感,我可以结合我的一些研究做一个交流,所谓“冬天”已经来临,也就是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视听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带来的变化。面临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播格局正在受到挑战。也就是说,新的传播方式动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奶酪”。随着无线互联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无线互联网时代。借助于无线互联技术,音频、视频内容现在大容量、超时空、高清晰、超稳定的传输成为可能。新媒体现在在分广播电视的“蛋糕”,5年前纸媒面临的状况现在电视人也在面对。我现在将自己的一些观察与大家做一个分享,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大家可以(提出),因为这里是大讲堂,一个学术交流、思想撞击、观念融合的讲坛。我参加第一届的时候就说谢教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在座的各位未来传播界的精英们聚集在这里,大家共同在讲坛上进行知识的传播。

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媒体。传播学是对于人、媒介和传播的研究,人是传播的主体,媒介是传播的介质,而传播是传播的渠道方式和路径。现在中间的一环,即媒介在不断变化。所以从业媒体的各位要关注传播介质发生的变化,如果不关注这个变化,此后对于人与传播的研究就可能会滞后。人类发展至今传播信息文化无非有四大元素: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所谓媒体就是中间的介质,事实上是由这四者组合而成的形式非常丰富。传统上,报纸、广播、电视百十年来一直占领着传播的统治地位,但是随着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有线互联网在进入商用、民用以后,纸媒这一块“奶酪”首先被分割,接下来就沦为传统媒体。事实上早在十几年前,默多克就说,纸媒将成为人类传播界的“恐龙”,也就是说将会成为标本,走向灭亡,这是他对于纸媒将会消亡的预言。我们国家是纸媒读者大国,所以是媒体充分的竞争市场,比如在“京上广”、成都、重庆、武汉,纸媒竞争力有限。当然在一些农业大省、读报大省,比如山东还有增长。所以大家都在争论,到底纸媒的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又会怎样。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近两三年来进入无线时代,音视频传播在互联网上已成为很便捷的事情。2005年,在PPTV与湖南卫视直播快男超女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想进军音视频内容,那时候出现了木子美、芙蓉姐姐,这些都是互联网进军音视频的独特内容。但那时候,都是转一圈、播一段,再转一圈播一段,如此来回,我当时就感觉互联网根本不会成为传播音视频的主要手段,根本无法与电视抗衡。但是到了2009年,就成为互联网音视频元年。从这年开始,点音视频的话,圈还是转,但是加载出来的绿线已经延长了,说明它正在载入,可以播放,虽然比较模糊。互联网的音视频内容已经可以吸附广告,对市场造成冲击,令富有影响但十分吝啬的广告主们发现它是有广告商业价值的。所以从2009年开始,互联网开始进军音视频,挑战电视。但这两三年里,尤其是乔布斯个人智能终端的革命,使互联网与音视频的结合更加紧密。乔布斯很了不起,他把单一的手机功能跟音视频内容功能进行整合,将有线互联时代的几个产业都整合在一起。那时候苹果总裁到上海来开会,我向他请教这个问题,原来全球的硬件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包括网络安全提供商,都是分割的。但在2009年以后,他们要打通这个产业链。乔布斯作了很大贡献,将这些产业链打通,使人类进入个人智能终端时代。我下面还会说,网络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难题。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媒体环境极其复杂。

那么媒体有哪些功能?传统意义上,有传播新闻、提供观点两大功能,现在随着资源的扩大,又一大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即娱乐功能。所以媒体现在要提供即时信息、权威观点以及娱乐享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观察电视,电视曾经是那样响亮而充满诱惑。1890年,电视得以产生,发展至今走过百年历程。电视是音频和视频同步传播。它从形态上改变了人类传播方式,也创造了新的生活模式,比如一家人回到家里后一同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有一个黑白电视就是富豪。要搞到一张电视购买的票子就很不得了,因为家里有一个电视,就有了一种新的生活模式,就可以接受新的信息和娱乐。所以在报纸称雄百年后,电视从80年代以来成为最强势的传播媒介,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电视人,包括辛辛苦苦做电视的人和守着看电视的人,如果只有做电视但没有人看的话它也不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模式,这两类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近代社会生活文化的独特现象。伴随着传播技术发展,现在电视面临着严重挑战:无线互联技术、大宽带技术的引进使我们收到音频和视频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电视,我们还可以选择电脑、手机,都可以看到超稳定、高清晰、大容量、移动性的传播音视频内容。所以网络视频成为切分电视蛋糕的一个杀手。本来这个盛宴是电视独享,但现在有其他媒体来与它竞争抢夺。

这两年来我们国家快速进入个人智能终端时代,网络音视频发展十分迅速,现在,网络视频成为继获得资讯、虚拟社交、知识搜索、网游后的第五大使用方式。《中国好声音》昨天开播,发布会上,前面很少能看到传统媒体的话筒,基本都是网络媒体的话筒,如PPTV、优酷等,都是新兴网络视频。所以2009年那时候网络的经济规模很小,但较2008年增长近一倍,2009年网络视频开始挑战电视。现在视频新媒体产业备受资本青睐,发展神速,大量海外资本进入国内产业,而且不少公司都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上市。他们的资本模式都是投资方同时投资技术和内容提供方、网络视频运营商、虚拟用户来给网民上传,进行海量吸收,使其视频网站产生价值。并且吸收广告,创设崭新的运行模式。我前面说国内智能终端发展很快,2012年年底国内网络视频用户为3.72亿户,2012年网络视频的广告规模已经达到88.3亿元。视听新媒体产业与传统电视比较起来,既有综合视频,又有宽频影视和网络电视。综合视频涵盖范围广,如优酷土豆、酷六、网易等,都用来播放大剧、网民自拍等,内容已经远远超过电视。宽频电影拥有较多正版影视剧,并且朝着高清方向发展。我现在担任上海影视技术协会会长,与许多技术团队进行了学习交流。主要的应用方式都是与大剧合作、剧场冠名、自制内容推广,包括网民视频内容上传,海量直播加点播功能,主要运用方式都是为视频播放端的贴片广告和客户端冠名广告,为什么?因为媒体,销售影响力为二度消费。所以现在在我国诞生的一大批新媒体产业集团军,都在资金投入和技术研发上大力发展音视频内容,像优酷已经成为中国第一视频网站,运行模式已经成熟,资产规模十分巨大,这些大家都很熟悉。

视频用什么样的内容吸引观众呢?网络视频的内容分类为:电视剧占18.7%,电影占12.7%,电视节目占7.6%,网民自拍恶搞加工等原创内容占3%,动画占11.1%,音乐体育类占21.2%,所以网络视频主要内容以专业制作占优势,网民自发性介入还未成为主体。网上视频娱乐化,人们进入了“娱乐至死”的时代,什么都要以娱乐的方法在线,包括政治和社会生活。网络视频的特征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规模巨大,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视频的集散地;第二,内容传播自由度高,无法在大众媒体上传播的网民原创视频、未获批准在境外播放的影视动漫都在互联网上出现。美国好莱坞的大片一般在三天内就传播到国内网络,大家可能都是美剧的痴迷者,网络已经成为庞大市场,各种好莱坞创制的美剧通过网络可以进入这个“超市”里。另外网民原创,每天都有各种各样自拍视频上传。网络视频兼具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特性。电视媒体先行编排、节目按时序安排、讲究实效。互联网排行榜、评论转载下载等,可以自由组合。所以现在电视与网络视频受众对比,电视是播出、收看、反馈,网络是搜索、收看、互动,由被动接受向主动传播演绎。1995年、1996年互联网刚进入商用的时候,有一个著名观点,互联网将使地球成为一个小村落,即地球村,这个可以理解。在物理上,我们生活的距离很远难以交流,甚至搞不清楚自己身处哪里。但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拉近距离,相互分享和沟通。地球成为一个村落后,我们还要向太空进发,比如“神十”发射后,宇航员王亚平在太空中为我们讲课,标志着我们有了强大的星空空间传播能力。所以地球现在确实是一个小村落。有一些小孩在国外读书,比如,我一个同学的小孩在加拿大魁北克一个很偏远的地区读书。他父母也不让他回来,说回来后到机场去接他,拥抱一下身体是有温度的,证明是一个活体,回到家里交流半小时后,发现交流太困难。当时相隔很远时,每天通过网络视频可以聊个15分钟,仿佛近在眼前,地球村是不是很小?但是另一个观点,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记者,我们学习传播的一听这话,“哎,那我们岂不是没饭吃了吗?”但是没人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医生或律师,或教授。那么新闻记者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如果人人都可以做,这个职业不就是不值钱了吗?事实上,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微博等,我们进入了自媒体、各媒体的时代,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纸媒首先面临这样一个挑战。记者的定义是,我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把事实最快地传播出来。但是除了记者等从业媒体的人,很难获得这些渠道。在我们当记者的时候,告诉通讯员,“当你们看见一件交通事故,就把细节记录下来,然后给我保留好,我马上赶到”。记者赶到以后,通讯员已写了一个文稿,记者改了个名字之后登上报纸,系本报记者和通讯员报道。所以有的记者就被说成没有道德,发表时没有把通讯员的姓名登上去,通讯员就和他们打官司,说他们剽窃自己的新闻线索。这种事在当时经常发生,以往通讯员没有发表报道的权利和传播的渠道,但是现在这个渠道人人都可以享有,不论是谁看到一个事件后都有权利把它发表出去,这样现在就没有通讯员爆料了。但现在音视频拍下来就可以传播出去,所以人人成记者已成为可能。

视听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带来怎样的冲击呢?根据最近调查,北京地区电视的开机率由3年前的70%降到现在的30%,电视观众老龄化明显,看电视的主流人群都是六七十岁退休人员。网络成为人们看电视剧的主要渠道。2007年到2012年,中国网络市场比2003年扩大120%,所以说视听媒体正在改变人们对音视频内容收视的习惯,成为一种传播和生活的新模式,就是由以家庭为单位收看电视转化为以个人为单位在网络上搜索。视听新媒体尤其受到年轻人厚爱,它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为获得资本的青睐,它拥有市场化、国际化、资金集合化等优势。所以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正在成为视听新媒体的主要受众,并且将不断地向周围扩散。比如,你们回到家里后就会劝说父母用电脑网络替代电视来搜索资源。在我们国家网络媒体成长得很快,明显改变舆论生产的格局。人民网曾经有一个数据:在80年代官方媒体掌握80%的话语权,也就是在我们上学的那个年代,话语权几乎都是由政府所掌控,但是在2012年非官方的话语权已达到75%,面对这样的挑战,传统传播方式正在向新媒体延伸和转型,就像10年前、8年前的纸媒一样。我也是做报纸出身,8年前,我负责整个文新集团的新媒体发展战略,那时候报纸面临着“狼来了”的情况,所以报纸动脑筋,考虑怎样抗衡、怎样融合、怎样寻求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那时候我们办了一个网站,把我们的信息上传到网站以扩大受众范围,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的做法,这种方式反而造成读者的流失。后来我们研发电子报纸,当时许多报业集团也在搞,这是一个会被迅速淘汰的技术,最终没做起来。事实上,通过现在的iPad翻阅起来和报纸的感觉完全不一样。躺在沙发上优雅的读一份上海滩的老报纸,等于和上海滩的人谈话。但是相比之下,用iPad来翻阅不会给人一种优雅的感受,所以这种电子报纸目前来看很少有做成功的案例。我认为上海只有新民网比较成功,它超越了纸媒和互联网嫁接的模式,实际上做的是集聚《新民晚报》品牌的新媒体,所以有些影响力。现在广播电视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也在寻求对策,就是建立新媒体运营机构,转型为新兴试听节目提供商,借助无线互联、个人智能终端,提供海量的、强大的内容,即转型为视听内容提供商,实现和新媒体的融合。2013年3月不少节目获批开放互联网视听节目后,那些省级以下的二三线城市都在建设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如苏州、无锡、南通、宁波、嘉兴等电视广播机构。传播机构和互联网整合以后,它们的目标就是要占据这些二线城市的传播资源,这就等于控制市场资源、销售资源和盈利资源,这是一个链条。二线城市进行联合,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联合体,基本服务都是电视传统的音视频传播业务,但现在增加了许多业务,进行创新与扩展,加入许多新兴技术。现在数字电视国家功能中心在研究未来电视,就是未来传播网络平台,都是由传播广播电视向新媒体的转型。其中还有一个明显差异,传统媒体是在单向传播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沿用的思维是传统思维,如果报纸要想向新媒体进军,报纸人还很难接受。传统的报业中,一个文字记者带一个摄影记者,现在这个局面要改变,数码相机很便宜,买一个之后自己带着就可以一个人去采访,如果不是太重要的事情就可以自己去拍摄照片,如果遇到重要的事情再带一个摄影记者去。但有些记者认为,以前记者拿着话筒和被采访者面对面采访,但是现在得像一个马仔一样拿着相机到处拍,这有失颜面,所以还是得带摄影记者,这样才能显示出文字记者的高贵。这就像哲人说的,一个人的敌人永远是他自己。这句话乍一听很深奥,其实不然。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有着很高的认知,他不可能一直暗示自己不行,而肯定是相信自己有能力、有水平,充满自信才能永无止境地向前。如此形成的思维方式很难突破。在产业发展中,人们也往往形成固有的发展模式,纸媒的人就是这样,但他们现在眼光已经黯淡,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面对视听新媒体时,他们一贯的单向传播思路难以转化为平行互动的传播方式。前者是在互联网时代,任何传播资源和渠道都掌握在媒体人手里,拥有话语权,他们在那时候是最牛的;但在互联网时代,是人和人之间实现交叉传播、平行传播,人们可以相互沟通。那么现在传统广电如何向新媒体转型?要突破自己惯有的单向传播思路,必须得相互交流才能产生效果。目前,广电就像纸媒一样,需要突破和建构,打通产业链,以适应新的流程、新的内容和新的管理,这些都是面临的挑战。这是第二个方面的交流。

现在视听新媒体和传统广电竞争的内容是什么呢?我有一个基本判断,电视人的命运不会像纸媒那么惨,因为后者只有文字和图像两个元素,不够丰富,电视的音频和视频就要丰富得多。所以我不认同现在一些人说电视人正在复制纸媒的命运。由此分析得出一个基本判断,就是音视频内容生产者如何才能适应视听新媒体给电视人带来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上的挑战?怎样使自己的内容更好地适应多屏合一的趋势?结论是内容生产上的创新与革命是必需的。如果你能创新与转型成功,就会诞生新一代音视频生产供应者。而纸媒人就不行,我看到一个介绍,说互联网也可以有新的纸媒诞生,腾讯与盛大就是直接供应内容的库,是很好的思想和美文的提供者。现在国际上也是这样,经过编排的纸媒不大可能再有什么竞争力,但是人类不会失去对思想和美文的追求与欣赏。所以对电视人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内容,因为渠道不再稀缺,尤其是进入大宽带和无线互联网时代,渠道会过剩,包括奥巴马是网民利用网络助推上台的,因为美国现在提出要将广电的信源划归给互联网,我们国家也在筹划,但是这会改变整个传播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渠道不再稀缺,内容资源的稀缺性加剧了。现在的竞争焦点也成为内容,广电系统也在和新媒体进行对接,后者为前者增加附加值。所以现在各类竞争非常之多,音视频内容的竞争更多的是娱乐。这两年来娱乐方面节目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比如自《中国好声音》以来,唱歌节目不知道有多少了,像《舞林争霸》等收视率上不去,舞蹈比歌曲更加精妙,但是人体动感之美太过精妙以至于超出了中国电视观众的欣赏能力,这样的美感在我们的观众来看没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唱歌就很容易懂,现在都追求个性化,唱歌节目很红,核心都是娱乐。2013年央视邀请冯小刚和赵本山担任“春晚”的导演,就是在追求节目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这会带来很大的效益。现在很多人尤其是音乐家很困惑,从小到大都在学习唱歌,坚持了几十年,但是现在没人请他唱歌,原因就在于无线网络提高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原来走红的主持人现在不走红了,因为在原来单向传播时代,主持人出场后要端着,显得比普通观众高一等,正襟危坐不能丝毫说错,但是现在,人们不再喜欢这一套。据我个人观察,中国电视音视频内容的制作经历过两次残酷挑战,一次是“木子美”,一次是“芙蓉姐姐”的挑战。我和日本的广播电视人讨论过,他们说痛苦得不得了,认为做传播是很神圣的事情,但现在演化得很堕落。我告诉他我们国家现在也是这样,广播电视正在被通俗狠狠地拉了一把。视听新媒体的诞生,又被海量狠狠地拉了一把。草根平民类参与成为新型媒体传播的新现象,在座的都是年轻人,应当可以体会,“你坐在上面高我一等,无形中给我压力”。现代社会人类发展趋势是人人平等,有些人就很难接受。另外,我看了《达人秀》这类草根平民类节目后,就很想自己也参与。因为人们会想“怎么他都能上去,我不能上去呢?”所以复旦大学一个博士要参加中国达人秀,他说有个本事,就是能把笔放在手指上转,一直都不会掉,他不信还有人能跟他挑战,他要凭借这项技艺参加达人秀。

第三有现场的快乐体验,在现场时可以激发观众内心的快乐,这些都顺应了现代观众的需求。平等参与积极体验现场互动和感受自我,这些都是现代媒体受众的情感诉求,作为一个媒体传播者就必须研究这些诉求,要适应受众的变化,才能够获得成功。也正因为受众需求的变化催生了大量娱乐节目的出现,比如说《非诚勿扰》《百里挑一》,《非诚勿扰》的一个编导跟我聊天说让我去作点评嘉宾,我说现在我作的行当不允许,不然我作点评嘉宾很适合,因为我人生的历练和经验比较丰富,可以看透求婚者(男嘉宾)内心的欲望。现在我国综艺类节目为了竞争,纷纷到国外购买版权。我到阿根廷的一个公司交流,他们专门研究电视模式,我发现那里的工作人员都是穿得很怪异的小青年,那里的老板也就30多岁,穿着紧身衣,我们穿着西服去访问,看上去这些人都很怪异,但是他们有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演绎了很多电视模式给我们看,从人的心理反应、生理反应等角度做出效果给我们看,储存了1200多个电视模式,都拥有版权。我们国家现在达不到这个水准,因此就必须花钱去买他们的版权。另外就是模仿国外,大投入、大制作、大产出。以《中国好声音》为例,买的荷兰版权,昨天第二季首播,观众都很高兴。我昨天收到一条短信,说《中国好声音》的推广实在太牛了,任何歌者都可以唱出好声音。他是购买版权,全程复制,但是是大投入、大制作,以风险投资的模式来做,先进行市场调研,然后进行学员搜寻和导师签订合约。后来我老家南通电视台的台长对我说,市委书记看了《中国好声音》后要求让他们也做出这样的节目,这位台长说他后来见到市委书记都感觉到无语,但是他又不能直接说,于是让我去和市委书记沟通一下。我去了之后和市委书记说,“伟大的父母官,你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你让电视台做出《中国好声音》类似的节目,这就像让他摘个月亮给你一样不可能。因为做之前要投入5000万元,如果做不出来你能不追究吗?这些投入非常巨大,不是轻易就做出来的,现在没有大投入就不会有大制作,没有大制作就很难会产生大的回报”。市委书记眨巴眨巴眼睛,想想自己说的话也确实有点不大现实。广播电视现在是很复杂的工程,既涉及原创内容又涉及灯光、舞美等,《中国好声音》在录制的时候都是十几台机器一同摄像,要把所有的细节场景都捕捉下来,比如,那英在唱歌时,观众当中有一个人作出一个很有趣的表情,这个表情就会被立刻捕捉下来,然后在播放那英唱歌的那个片段时这个场景就会被切换出来。他们需要丰富的镜头语言,需要很大的投入。就像我在这里讲课的同时其中一个同学觉得我说的不对,突然出现一个不同寻常的表情,节目就要把这个表情编进去,这样的互动感才好。《中国好声音》和浙江卫视合作,由广播商赞助,各种各样的思考都在围绕这个项目进行创作,设计好这个产品。然后进行传播,又要有专业的制作团队,再就是导师和选手的选拔。做出节目后,又要进行线上线下传播扩大影响力。把《中国好声音》打造成出色的营销事件,其中有许多营销策略。广告分成是一个模式,其中是判断式的盈利模式,如果收视率超过2,广告收入有多少以上,如果判断错误就要赔。另一个模式是打造全产业链:公司和明星签约,投资让明星办演唱会、音乐剧等。这在国外比较常见,现在国内也在这样做。怎样用契约精神把投入打造成全产业链进行营利?《中国好声音》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以其为代表的草根类歌唱节目,奠定了以后三五年内的统治地位。

第四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新媒体就是以技术为先导、以内容为主导、以运营为手段的新兴产业发展形态。如果说现在没有互联网,报纸还占据着统治地位、电视广播也没有生存危机,就不会有进步。但是人类的技术不断向前演进,就像蒸汽机的发明开辟了新大陆,无线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了人类传播的疆域,所以技术是不可抗衡的。传统的广播电视生活模式是一家人坐在沙发上一起观看,但是现在是个人化的书房,摆脱了客观条件对传播的种种依赖,这些你们的感悟可能比我更深。所以传统广电在向满足网民个性户需求转型。未来视听新媒体是由家庭媒体平台和共同媒体平台向移动媒体平台靠拢,向智能终端靠拢,会越来越便捷。现在地铁上,70%的人都作这个动作,在看视听媒体而不是文字,在移动中看文字坚持10分钟就感觉头痛了,但是音视频就不会这样。这里的趋势,音视频内容利用碎片化时间,而电视得需要整体时间才能去享受,必须得在下班后某个时间赶到家里打开电视才能收看一个节目,当然现在有录像,但是这样就享受不到那种体验。视听新媒体可以说无处不在,利用碎片化时间来看,运营方式有渗透性、互动性,以人为中心创造了新奇迹,在个人智能终端和云中心(即一个庞大数据库),进行精准营销,满足用户需求。最近三个热词引起广泛关注,“大数据”、“云中心”、“大宽带”,“大宽带”就是无线互联,“大数据”就是在海量信息中进行传播和推送。有一个笑话:在美国,一个母亲去控告一家公司向其18岁的女儿推送早孕用品。是该公司利用大数据进行搜索,发现十几天中这个女孩子一直在关注早孕用品,所以他们就精准地给她提供人性化服务。前不久上海一个大学的学生干部给一个女学生做思想工作,说,“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你最近很少来食堂吃饭,我们怀疑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精神问题,关心一下。”女孩说,“最近一个减肥顾问说减肥的最大奥妙就是不吃饭,所以我很少去吃饭,但是精神没问题”。这就是大数据,热度搜索然后进行精准传播。未来会朝这个方向发展,因为无线互联可以把信息收集整合起来,然后进行分析。世博会以后上海摄像头密度高于伦敦,一个教授是将摄像头数据收集的个人隐私作为学术论文的主题,公安机关也都利用摄像头破案。人类传播行为和方式都在不断发展,变得更加便捷、更加便宜,这些科技发明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方便地享受信息观点和娱乐,这就是人类的进步。汽车、传播等科技发明都是这样延续人类的能力。云中心和无线互联技术把地面和卫星连接起来,进行互动把地球笼罩在一个空间内,数字化技术使人类收集储存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上海要建的教育云、娱乐云、体育云等其实就像天空上的云朵一样,比如说你要建造一个刘翔云,这将会是一个很庞大的信息库,或者要建一个刘翔基因云,研究为什么他能够成为世界冠军而我不能,然后分析大腿肌肉,这些都可以不断细化。在伦敦奥运会上,一个记者拍下刘翔一个镜头,说刘翔在发力瞬间,脚底跟腱承受600公斤的力,所以受过伤后必定会断裂。获取信息和研究信息十分方便。

在现在的背景下,电视人面临怎样的挑战?新媒体颠覆了电视的许多限制,以强大优势争夺受众。其中,一大挑战是打破对传播渠道的垄断,多元化使得电视传播资源的垄断优势消失。另外是多元文化趋势,多元的传播方式、主体和价值,所以媒体人怎样突破固有思路,更好地用电视语言来解析社会生活,满足观众的需求和关切成为关键。吴敬琏教授引用狄更斯的名言:“我们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糟糕的时代,是最智慧的年头也是最愚蠢的年头,这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电视人怎样以良好的内容资源来竞争受众是一个重要问题。在座各位都热衷于传播的未来经营,我感觉新媒体发展对传播人的要求,首先是要有良心、良知和职业精神,信息时代的使命很重大,音视频内容作为核心元素要培养出使命感,你的职业将会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不是我在这里给大家讲空道理。其次是要追求主流健康的文化品位。现在文化资源非常多,如何用电视语言解读社会?核心是思想内涵,这是以后的竞争焦点,要体现优秀文化、主流价值,要培养全球文化眼光。现在人类面临的课题都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比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课题,包括现在斯诺登揭发的美国对人权的严重侵犯,这表明政治文化也是各国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未来电视人得适应这个趋势,得有全球眼光。另外要有训练有素的专业水平,以后你制作的作品不能只传到电视上,还得传到个人职能终端,又要碎片化阅读,所以现在的电影都是可剪接的,突破直线型模式。我的一个朋友说现在看电影看不懂,尤其是“60后”,现在的《小时代》《致青春》等,人物故事用碎片化整合,看完后才是整体,所以需要很投入才能看懂,人物关系很飘忽,对话是高度智商与情商的情理碰撞,充满潜台词和内涵,就像现在的年轻人谈恋爱,女孩抱怨男孩说话一点儿不幽默、不能穿透内心,简直就是白痴。所以这种专业水平也要适应新媒体发展的特征。另外精神制造的创意能力,不能用模仿代表创意,不能让抄袭成为时尚,不能总是跟在别人后面,我们要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产品。这就需要你们“80后”“90后”继续努力,要充分利用文化资源,重视知识产权保护,要有鲜明的个性魅力,让别人觉得从来没见过和有趣好玩,现在凡是走红的都是有个性的,赵本山之所以能成功,现在又推出“小沈阳”,都是在凸显自己的个性和特征,有个性才能有魅力。语言要风趣、个性要突出、知识要广博。在新的传播时代,要成为音视频生产者,既要靠天赋又要靠勤奋和努力。我今天的交流汇报就到这里。

嘉宾:您好,我是复旦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您刚才提及了中国当代观众的品位正在走向娱乐化,以及媒体人要有健康积极的文化品位,那么如何平衡这两者的关系?您是否认同目前这种娱乐化已经成为传统电视人最后的狂欢的观点?谢谢!

何建华: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学界关注的问题。早在80年代,就出现了“娱乐至死”的趋势,只是以前不会提出这样的概念,现在社会不太平,“80后”“90后”无目标无追求,只求狂欢。就电视人来说,我认为人类是要一直生存发展下去的,内容制作商应该选取积极健康向上的取向,但是可能这会没有受众看。所以这就是人类社会的评估与定位品位之间的差异,许多人说电视人现在堕落,在引导着这种不健康的文化发展,就我个人而言还是认为应该创作积极主流向上的文化内容。

嘉宾:我想问的是,传统媒体相对于新媒体而言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另外,三网联合是不是新旧结合的一种方式呢?是不是旧媒体应对新媒体传播挑战的一个方式呢?

何建华:第一个问题,传统媒体无疑是具有优势的,这在于内容和人才的优势,但是如果不将其变为产品进行盈利就会流失,因为其他各行各业也在做内容,如果传统媒体没有丰厚的盈利作为酬金吸引人才的话,那么人才就会流失。就像纸媒一样,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三网联合是电信网、新一代广播电视网、无线互联网的融合,事实上最后都是向无线互联网的方向发展,让所有广播电视人认识到“狼来了”,由于内容较为开放,以后的公共平台还是掌握在广电人手里,以后内容制造商会很多,主要还是依赖技术上的突破来实现重新整合。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