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从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谈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3年7月15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陈瑞球楼100号

主讲人:洪浚浩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洪浚浩教授。他是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传播系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马萨诸塞大学传播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项目海外评审专家,香港社科研究基金会特邀评审专家、国际中华传播学会会长。自从1988年出国以来,他已出版中英文著作数部,发表中英文各类学术文章100余篇,并且担任美国出版的英文《中国大百科全书》传播与媒介方面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播学》一书联合主编。今天洪浚浩老师为我们带来的演讲是“从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谈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大家掌声欢迎。

洪浚浩:各位同学好。非常高兴到传媒领袖大讲堂与各位进行交流。2012年我也来过一次,感觉很好。所以这次上海交大邀请我,我也很高兴再次来参与。今天讲的题目,跟2012年讲的不一样,2012年主要是讲“从西方传媒对中国的报道来看东西方传播与文化理念的一些差异”,今天的题目是“从美国2012年总统选举谈媒体对美国社会与政治的影响”。总统选举已经过去了,但是每一次的总统选举里面都反映出来一些新的走向,特别是社会、政治与媒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所以,虽然大选的结果已经出来了,奥巴马已经连任6个多月了,但是很多在大选当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情况,还值得我们进行研究。在谈总统选举、媒体与社会和政治这些方面的影响之前,首先要说明一下,这是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的国家,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最主要的是,它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还有它的媒体哲学都不一样。在每一个社会当中,我们把“为什么要有媒体?”这种说法叫作Media Phylosophy,即媒体哲学、媒介哲学。指的是媒体为什么存在,媒体应该怎么运作,等等。在每个社会当中,它的答案是不一样的。所以首先要说明一下,不是所有东西在每个社会当中都是具备共同性的,它也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同时,它也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属于人类社会所共有的。所以也值得不是那个社会的人来进行探讨。

在具体讲这个问题前,有几点要指出一下。就是媒体在西方社会当中可以对政治和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在美国这样的一种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当中,媒体对社会与政治的影响,要比在其他西方国家更大一点,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也就是说,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媒体可以对社会与政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第一个需要了解的就是社会的体系、结构问题。大家可能在各种报章、书上也看到一些,就是很多人会说美国社会是一个精英社会,就是上面有一个精英阶层,下面有草根阶层。那么联系、维系这两个阶层主要靠什么呢?它的社会的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联系这两个阶层(领导这个国家的少数人组成的精英阶层和庞大的草根阶层)当中主要的就是媒体。这是为什么在美国这样的社会当中,媒体的作用可以非常大。它不像在其他很多社会当中,这两个阶层中间还有很多其他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美国没有这些,或者说这些东西很少。但是媒体就起到了这么一个作用,就是扮演了一个主角。这个主角,就是维系这两个阶层之间的联系,上面跟下面、下面跟上面之间的互动和彼此之间的了解。这是为什么媒介在美国社会当中可以产生这么大的作用的原因。但是,光有这一点是不行的,还要有什么呢?就是媒体本身的属性。

媒体自己的属性要求是什么呢?从理论上讲,本身是一个独立的体系。就是说,它既不代表这个政治力量,也不代表那个政治力量。它是independent from any policital force(独立于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它必须要具备这么一个条件。有些东西大家可以回过头再想一想,为什么只有一个条件它不能成立?它必须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个社会体系当中,媒体成了一个维系两个阶层的非常重要的角色;第二,媒体本身必须是独立的(independent),这个independent主要是讲它可以成为一个independent social institution,即它本身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体系。这个体系是看不见的,但是它实际存在。所谓看不见的,就是它没有这么一个机构,说我就是在这个社会当中存在的,你什么事情来找我,或者我可以出面干涉,不是这样。它扮演了一种看不见的社会体系(invisible social institution),但是必须是独立的、为社会服务的。它是为社会服务的,而不是为某一种政治力量服务。这是两个前提。

在总统选举当中,为什么媒体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还有第三个条件,就是美国总统选举的特殊性。美国的总统是怎么选出来的?是不是一人一票选出来的?不是。那是不是哪一个团体决定的呢?也不是。美国的总统,第一,不是某一批人决定选出来的,也不是每人一票选出来的,这个说法不完全准确。确实是每人一票投的,但是最后的结果,不是根据简单的投票结果决定的。比如说美国有3亿人,我们假设其中2亿人是具备选举资格的,即有2亿人可以投票。但是这个结果并不是根据2亿人投票以后一个直接的结果来得出谁当美国总统。在很大程度上,确实是根据这个2亿人投票的结果来决定谁当总统,但不是一个直接的结果。美国的总统选举,跟其他西方民主国家的选举也都不一样。所以美国总统选举本身的特殊性,又使得媒介在总统选举当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和产生更大的影响。

第一部分,我主要讲了一下为什么媒体会对美国的总统选举产生重大的影响。前面讲过了,第一个是美国的社会体系的情况,第二个是媒体本身的属性,第三个就是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和选举过程。

中国很多媒体在介绍的时候,用的一个词叫“选举人团制度”。“选举人团”,有些人以为是“派一批代表去选”,实际上,这个说法会产生一个误解。它不是派一批人去选,也不是指定由谁去选,还是每个人来投票,但不是根据投票的直接结果来得出谁当总统。这里只能简单地说一下,谁来当总统,是根据谁获得了多少集体选票决定的。集体选票的票数是固定的,一共是538张集体选票。由我们刚刚假设的2亿人来决定这538张集体选票属于哪一个候选人。也就是谁能够在538张集体选票当中获得270票,谁就当总统。所谓270票就是,538票的一半是269票,比269票多一票就是270票。那么大家可能要问,为什么规定是538票而不是其他数字呢?538这个集体票数的来源是宪法规定的,美国一共有50个州,还有一个特区。在它平时的政治体系当中,已经规定了每一个州有两名参议员,所以美国的参议员的总人数是100名。美国有参众两院,一个是参议院,一个是众议院。众议院望文生义,就是代表公众的意思。众议院里面的众议员,主要是代表民众的一些利益。参议院里面的参议员,主要是来讨论国家层面上的事情。每个州规定有两名参议员,那么,为什么每个州只设两名参议员而不是多一点或少一点呢?因为美国的州的大小、实力、面积、人口,都是非常不一样的。美国几个大州,人口多、地方大、实力强、经济基础也比较好;可是小的州,就很小,可能只有几百万人,大的州就有几千万人。人口可能差十几倍、20倍,经济实力差得更远。在参议员这一级上面,规定每个州的票数是一样的,因为到国家层面讨论问题的时候,票数一致,这样每个州的利益可以得到平等的体现。那么除了这100名参议员象征性的有100张集体票(但是一定要记住,不是这100名参议员去投票,是因为根据这个设置,美国法律上有100个集体票),另外就是众议员。根据美国的法律规定,基本上每70万人口产生一个众议员。所以3亿人口有大概430个。所以这个数字会有变化,比如说人口增加到一定程度了,它也会再多给个名额。众议员大概是435票,加上参议员的100票就是535票。还有3张票是根据什么来的?是因为华盛顿是个特区,是美国的首都,所以象征性的有3票。

但是这些集体选票,不是分到每个州去的,那这538张票是怎么出来的。每一张集体的选票都是要去选出来的,都是要总统候选人到美国每一个地方去“拜票”,就是请求选民投他们的票。每一张票都是要这样争取来的。所以在每一个地方,实际上都要通过媒介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美国总统选举本身的一个特殊性,使得媒介在选举当中可以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是美国自1976年以来,最焦灼的一次总统选举。“焦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天统计的支持率,今天你可能超我1%,明天他又上去1%,所以基本上没有办法预测。那么可想而知,就是因为这个选情不明朗,基本上都是靠媒体在报道,所以媒体在选举当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第一部分讲到了选举人团这个制度,选举人团这个制度有利有弊。它的利在哪里呢?主要是能够充分体现选区和各个州的民意。就是说,每一个选区的老百姓想选谁,想支持谁的政策及政策理念,都非常清楚。美国选举时,电视里都会显示,投票时每个选区的情况用颜色来表示,比如说红的一般是表示对共和党的支持,蓝的表示对民主党的支持。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同一个州里,每一个选区的具体情况;然后一个州的情况是什么样,民意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选举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充分体现选区和反映各州的民意。但它也有很大的弊端。这弊端是什么呢?用中国的成语来说,就是“得民心者未必得天下”。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我去美国已经观察了6次美国总统大选,至少其中有2次,当选总统的实际获得的票数比他的对手要少,可他当选了。怎么会出现这个情况?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加州,它是美国最大的一个州,因为这个州里面的人口最多,有3000多万人,所以这个州有55张集体选票。就是加州里面的3000多万人投票以后,就决定这55张的集体票给谁。那么这个实际选举的结果很可能出现,一个候选人拿了其中的28票,还有一个候选人拿了其中的27票。但是又根据美国的法律,50个州里面除了2个州以外,其他48个州都是采用谁要赢就全赢,要输就全输(的准则)。所以在加州,如果一个候选人拿了27票,另外一个人拿了28票,选举的结果是:拿了27票的这个候选人,在加州他所获得的是0票,他的27票全部给了得了28票的那个候选人。但实际上,有将近一半人在支持他。如果这样的情况,在好几个州都重复出现的话,就有可能产生一个候选人获得的集体选票的票数已经到了270票,但他的实际支持者很可能没有对手多。但这是宪法规定,所以还是按照这样的(竞选方式),就是谁先获得了270票,谁就当总统。

刚才把这个选举制度稍微介绍了一下,这里面有几个误区我想跟大家简单说明一下。其中一个误区我觉得应该指出来,很多人都说美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是两党制。确实美国的两大主要政党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的根本区别,按照一般说法,就是代表利益不同。共和党,一般是代表所谓富人的利益;民主党一般来说,是代表working class people,就是劳动阶层。但是很多媒体把美国的政治说成两党制,这不准确。实际情况是美国主要有这两大政党,但不是说总统选举就只能在这两党当中产生。我前面提到了,我在美国一共研究过6次总统选举,其中至少有2次就不是两党的候选人在竞选总统,是有3个党。因为它的法律规定,只要达到人口比率当中的一个百分比,大概是5%,就可以推选一个人,参加总统竞选。所以我所经历的6次当中有2次是有3个人出来竞选总统。其中有一次因为第三个候选人的出现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就是1992年老布什跟克林顿竞选总统的时候。老布什是1988年当选总统的,1992年竞选的时候媒体跟公众都一致看好老布什会连任。为什么呢?当时发生了两件事,一个是海湾战争;一个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意味着美国变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所以当时老布什的声望如日中天。而克林顿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候选人,原来就是在一个很小的州,阿肯色州当州长。所以当时克林顿跟老布什竞选,大家几乎一致看好老布什。但是就在这个竞选的过程当中,出现了第三个候选人,这位候选人本身是一个石油大亨,共和党主要是代表富人利益的,所以他的政治主张比较接近共和党。所以,第三位候选人实际上抢了老布什的票。在这种情况下,克林顿出人意料的当选了总统。所以美国并不是两党政治,这是一个误区。第二个要说明一下,美国的政党平时是不存在的,是选举的时候才出现,它是一种政策理念。选举的时候,今天听了媒体(的报道),受了民主党的影响,比较赞同他,你就变成民主党了;明天觉得共和党说得有道理,就变成共和党了,所以不存在你在哪个党里面,只是你相信哪个党,然后你去投哪个党的票。这是第二个误区,要说明党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机构。

下一个我要讲的是,政治人物与媒体在竞选期间的关系。第一,政治人物都会争相利用媒体,来报道有关竞选活动的新闻。这里要说明的是媒体不从属于任何政党,也不从属于政府,不是说政府要它去报道它就去报道,所以要争取媒体报道。第二,媒体本身有一些竞选的社论和专栏作家的文章,这种政治体制在西方国家中比较普遍。在美国有相当一批这样的人,他们都在社会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就是专栏作家,这些专栏作家是指写政治东西的人。第三,在竞选期间见得最多的就是竞选广告。美国的总统选举,世界上都说是“最昂贵的选举”,这些钱大部分是用在竞选广告上面。

在美国的总统竞选当中,有一个是非提不可的,我把它叫作“三大战役”。美国总统选举当中,每次选举都有一个“三大战役”,这个三大战役就是总统候选人最后的电视辩论。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一直到现在,每次大选这是必须要有的(环节),而且一般情况下,第三次辩论以后,这个结局就定了,然后就投票。基本上在第三次辩论输赢出来以后,不可能再翻局了。所以我把它叫作决定胜负的“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也就是说总统候选人一共要在电视上公开辩论3次。当然了,实际上看到的可能不止3次,比如说两党或者三党自选的时候,在最后一次选举的时候,这个党里面那些主要的竞争对手也要到电视上进行辩论。另外,副总统候选人也要进行一场公开的电视辩论。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副总统候选人的电视辩论不会影响全局。所以最根本的,还是两党候选人的三场电视辩论。除了传统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电视辩论以外,就是上电视脱口秀。上电视脱口秀主要是表示亲民,电视辩论主要是宣布政策主张。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跟尼克松进行电视辩论。辩论以后,结果还没出来,尼克松就说“我要输了”。为什么尼克松预感他会输呢?因为他已经感到,肯尼迪在电视前比他表现得要好很多。肯尼迪更加阳光、机敏、反应快。所以这些政治人物本身就知道,这种新形式的媒体的出现,会影响政治进程。20世纪60年代,电视还是一种新的媒介,开始在美国普及。所以总统电视辩论的出现是政治生活通过新的媒介形式直接走入家庭的一个转折点。

上电视脱口秀,是另外一个起点。总统候选人意识到,只在电视和媒体上面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表现出亲民的一面。亲民,英文里是easy-going。如果一个政治家很僵硬,不表现出亲民的一面,那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政治家已经意识到,光靠政治主张、宣传政治理念是不够的,还得表现出easy-going(亲民)和accessibility(可接近性)。

最后一条,就是利用新媒体。很多人都说,奥巴马第一次当选,跟他充分利用新媒体是有关系的。确实他第一次当选的时候,在Facebook(美国一个大学生社交网站)上面每天更新,不断鼓励年轻人参与投票。他的口号是什么呢?Yes,we can!就是我们可以做到。做到什么?change(改变),就是改变美国的政治结构。这是他的口号。他在2012年大选的时候也是这个口号,但是这一次的口号没有四年前那么有力了。因为后来情况不一样了,谁都可以用微博,这不是奥巴马可以一个人独享的。这种社交网站、微博、Blog(博客)、Facebook,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它可以确立自己的媒体议程,确立自己想要公众认可的议程,就是它成了一种社会议程的设置者。这个议程设置的权力控制在谁手里非常重要。所以,微博或其他新媒体,在政治生活当中,可以使得或者帮助这些政治人物来确立自己希望公众了解或认可的议程。

从电视辩论、脱口秀,到新媒体的应用,实际上代表了媒体在西方政治生活当中三个不同的阶段。在20世纪60年代,确立了总统候选人必须要到电视上进行辩论,使得政治生活直接进入每个家庭——公平地进入每个家庭。就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权利来获得你想要获得的信息。脱口秀,以说话为主的节目可以使得政治人物显得亲民。而新媒体扮演的角色就是,候选人可以利用新媒体来设置议程,设置想让公众认可的议程。说到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2012年的总统选举,奥巴马跟罗姆尼的辩论。他们在三场电视辩论的时候,可以充分看出议程设置的作用有多大。第一场辩论,奥巴马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赢的,因为奥巴马能说会道,讲话非常干练,但是2012年总统选举,奥巴马在第一次辩论的时候竟然输了。为什么?就是因为议程。议程由媒体设定,媒体研究决定:第一场的辩论主题是美国的经济。本身美国经济就有很多问题,奥巴马承担了不少责任,所以罗姆尼就抓住这个问题进行辩论。因此在第一场辩论的时候,奥巴马输给了罗姆尼。但是第二场的时候,奥巴马又赢了。第二场辩论的主题是,美国有一种叫town house meeting,是从全国各地选了一些老百姓来,围在一张桌子旁进行交谈,奥巴马对这种交流非常拿手,所以他扳回了一局。第三场是围绕着美国的外交进行辩论。奥巴马已经当了四年总统,有很多实际的外交经验,而且奥巴马在辩论上也是身经百战,因此赢了第三场电视辩论。现在又回到这个问题,就是谁掌握话语权,谁来决定议程是非常重要的。

作为社会议程的设置者,它来决定这个社会应该关注什么。但问题是,如果媒体自己判断有误怎么办?所以媒体在这个时候,它的影响到底是功还是过?媒体来决定社会的议程是不是好事?媒体这方面的影响,是大部分人可以感受到的,但是大部分人不会认为这是一个问题,很多人不会去想这个社会议程到底应该由谁来设定,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可以看到在这个社会当中,媒体的作用有多大。尽管在很多时候,媒体的这种作用是看不见的,但它又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媒体还有另外几种隐性影响,其中有几个理论。一个是框架理论,英文是frame theory;还有一个引发理论。在隐性影响当中这两种理论都是非常重要的。议程设置理论是大家接触得比较多(的一个理论),大家平常能够接受但是没有去质疑它,不是质疑这种理论本身,而是质疑媒体,该不该让它有这么大的权力?尤其是媒体在起着维系两个阶层——精英阶层和草根阶层这么一种空间的时候,怎样去评判它的这种设置议程的作用。另外还有两极传播理论,它在选举的过程当中得到体现。

那么,媒体的影响到底是功还是过?有几个问题值得探讨,特别是有一些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第一个就是,showmanship?首先我解释一下showmanship,这个词实际是几个词合在一起组成的。第一个词是show,show是表演的意思;showmen,表演者;再加上ship,就是表演者的这种现象,或者这种才能。这里主要是讲政治表演,在很多社会的政治生活当中,这种倾向越来越多。从美国来说,克林顿、里根、肯尼迪,具备了showmenship,确实是给他们加分,不仅在美国,在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是这样。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政治评论员,在一次竞选的时候,他实际上是想讲,这个候选人不大可能当选,因为他的形象不好,但是他不能公开说,于是他用了一个委婉的说法,他说那个候选人“He has a great face for reading”(意思就是他去做广播还是相当不错的,也就是说他做电视不行)。我举这个例子就是让大家意识到,showmenship已经成为政治生活当中的一种因素了。那么这个到底是谁的过错?是媒体造成的吗?还是政治人物?还是公众自己,比如说你我他,为什么我们愿意把票投给自己看得比较顺眼的人,而忽略了这个人的政治主张呢?那么究竟是谁的过错?都有过错,学者也在研究这个东西。但是客观的情况是,这个风气在蔓延,有些人甚至把它量化。

第二个需要讨论的问题,是媒体的双重身份是否应该被允许?首先说一下,美国不只有总统是选出来的,美国的州长、州里的官员、参议员、众议员,全部是要选出来的。无时无刻不在选举,而且为了使公众有精力来投票,选举都是错开的,你可以经常看到选举。那么选举的时候,有些人就会产生一些疑问,特别是临时到美国去观察、去研究的人员,他们就会问,媒体不是应该在政治报道当中保持中立的态度吗?怎么会经常看到媒体说“we support…”(我们支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媒体怎么可以表态呢?这就是美国的国情承认了媒体具有双重身份。一个是媒体人,作为媒体人在报道的时候,必须要公正,不能公开地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但是媒体本身又是一个自然人,所以也允许媒体在报道这些政治事务特别是竞选的时候,表明自己的立场,作为自然人他们希望谁当总统。那么这里就提出一个问题,就是误导公众。因此学者也在讨论是否应该允许媒体的双重身份。

第三个问题,就是媒体对政治新闻报道和评论的双重标准是否合适?美国的法律允许媒体在新闻报道和发表社论的时候,可以有不一样的标准。就是报道新闻的时候,必须要公正;但发表社论、发表评论的时候,可以有自己的立场。那么这就可能产生一个误解。但是法律觉得,新闻报道和评论是不一样的东西。当然在那个社会当中待的时间长了,是不会有这样的误解的,因为他们知道,新闻就是新闻,评论就是评论。可是对外界的人来说,特别是另一个社会体系的人、另一种文化的人来说,是会产生误解的。

第四个问题,就是对抹黑政治广告是否应该做限制?前面谈到广告,竞选期间大部分的钱都花在广告上,主要是政治广告。最近这些年来,政治广告当中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向,叫抹黑政治广告。抹黑政治广告是什么意思?以前研究认为,在政治广告当中,主要应该来宣传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政策走向,从而赢得大众的支持。后来发现,这样做的效果不如抹黑对方,说对方的坏话可能比说自己的好话更有效果。其实,抹黑政治广告也是从商业广告发展出来的,商业广告有时候是把其他的产品否定掉,但是你不能指明某一种产品,可以泛指,然后达到宣扬自己产品(的目的)。这几年政治抹黑广告在美国是非常盛行的,尤其是2012年在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竞争当中,双方都在打抹黑政治广告。

Showmenship(主要是政治表演)的问题、媒体的双重身份、媒体的双重标准,还有抹黑政治广告都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和讨论。

最后一部分就是说一下,到底怎样看美国总统选举制度的利弊?

美国总统选举制度有利的地方比较明显,第一是一切由选民说了算。它还是由2亿人来投票,尽管不是由2亿人投票的直接结果决定的,但它毕竟是由2亿人来投票间接决定的。第二是整个过程完全公开、透明。下至最普通的老百姓、上至副总统、总统本人,他们获得的信息,在竞选当中,从理论上讲,是一致的。第三作为一个民主国家,它的一个成熟的标志就是,选举之前和选举以后,选民们都和平相处、社会高度稳定,这在美国是最明显的,我已经经历了6次美国总统选举,在投票之前大家可以非常对立,立场上非常对立,但情绪上没有冲突。投票选举结束以后,结果一出来,这个事情就过去了,整个社会也非常平稳地过渡了。我觉得这是一个社会成熟的重要标志,这个对社会是有好处的。

那么它的弊端在哪里呢?弊端就是媒体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媒体的支持,也是万万不能的。也就是说谁要想当总统,没有媒体的支持是万万不行的。所以,尽管媒体从理论上讲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但实际上它有两个身份,既是自然人又是媒体人,所以它不可能是没有立场的,只是它不能在新闻报道当中公开表达它的立场。媒体的支持不能非常明显,但是,它总有自己的倾向性。

那么最关键的问题在哪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把它翻译成中文,是说“选举在一定程度上,不一定体现了真正的民风意向;而可能为政治人物通过各种途径,在媒体对民众的引导和影响下,左右民众投票的结果”。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换一种方式讲就是,“民众是投票了,但是他投票之前,已经不自觉地受到了影响。所以他投出的票,可能不是他真正的意向。”受到的影响中包括媒体的影响、政治人物的影响,所以他最后投出的这张票,未必一定真正体现了他自己应该有的意向。那么,跟它关联的一个问题是,这种一人一票的绝对式民主,真的是最佳方式吗?最近西方也在讨论,到底一个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民主?他们对民主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程序式民主,就是不管怎么样,首先要有这些程序;另一种就是实质性民主。大部分倾向认为程序还是重要的,没有程序,实质从何而来?当然,如果仅仅停留在程序上也是不够的。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那么这种一人一票的绝对式民主,是不是最佳方式?我这里有一些数据,是美国一个组织做的,它对奥巴马的主要支持者的6种人,罗姆尼的主要支持者的3种人,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就可以知道那些人为什么支持奥巴马,另外那些人为什么支持罗姆尼,就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选举是不是把一个很好的国家管理者选出来了。当然我们希望,这个被选出来的人既是一个精明的国家管理者,又是一个能跟公众很好进行交流的人。但如果这两方面不能兼备,到底应该选什么样的人呢?因为现在showmenship这个现象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广泛,在很多国家的政治生活当中都反映出来了,那么这种现象、这种倾向如果持续地发展下去,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当然,如果这个人同时具备showmenship,同时也具备非常强的治国才能,那当然是好事;但是如果showmenship掩盖了其他一些弱点,那就不是好事了。我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嘉宾:老师您好,我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博士生。今天讲的是美国的选举制度。我想我更关心的是现在美国的学界对中国媒体的研究,有一些什么样的作品、成果、领域?谢谢。

洪浚浩:谢谢你的问题。你刚刚提到的这个问题很好,总体上说,西方对中国媒介的研究有一些,但还不是很多,尤其如果他完全是个西方的学者的话,研究中国媒体就更少。我想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是中国媒体不太好研究,如果他要接触原始材料的话,大部分是中文;第二是中国媒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还不是对外开放的。但是这几年,有些间接研究中国媒体的,特别是对中国媒体对社会转型的影响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了。很具体地研究中国媒体的不是太多,但是比较宏观的研究,比如中国媒体、中国社会、中国政治改革这些方面的研究,开始多起来了。

嘉宾:老师您好。我的问题是,西方的学界对中国媒体的哪些方面比较好奇?毕竟中国的新闻体制跟西方的不一样,它不是一个市场性的结构。西方学界是否对中国媒体有一些兴趣点?

洪浚浩:我刚才讲,西方学界对中国媒体的很具体的研究不太多,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有两三个美国学者专门写过,但是在我们看来,写得有点隔靴搔痒,因为他们毕竟对这个社会不了解。那么现在,西方关注的重点还是比较宏观的,比如中国的媒体体制的改革,中国媒体在社会转型当中的角色问题,中国的政治制度跟中国媒体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方面关注得比较多一点。

嘉宾:老师您好,我来自台湾世新大学,我是读新闻研究所的。我现在知道从媒体影响世界来讲,美国和中国台湾都已经有了公共新闻学的实践,通过公益的方式,形成能直接影响政治的一些公众舆论。我想问这种公共新闻学的模式,在大陆是否有发展的空间和科学性?那么它在这种社会主义背景下,会有怎样比较特别的地方?谢谢老师。

洪浚浩: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就是关于公共媒体的品质问题。我在其他地方专门讲过这个关于媒体体制的问题。公共广播、电视或者公共媒体,它有一套专门的理论、定义。实际上目前只有二三十个国家有真正的公共媒体体制,大部分国家还是没有的。公共媒体的本质,是要区别于以政治利益或者以商业利益为主导的这种媒体之外的一种体系。所以,不做广告,但如果你是完全为政治利益服务,那也不是一种公共广播电视。公共媒体的提出,它的基本思想是跟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提出相关联的,就是要在这个社会空间当中,有一部分是真正属于公众利益的,然后围绕这个形成一整套理论。现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媒体。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