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节庆狂欢的人文价值
在线阅读 收藏

时间:2012年7月15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光彪楼1楼多功能厅

主讲人:张敏

张敏:非常荣幸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样一个时光。

我们国家会展活动大规模兴起是在2002年以后。为什么是2002年以后,因为2001年底我们国家有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影响了历史,影响了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到后来大家越会感觉到它的重要性。WTO定约以后我们国家修改了2000多项法律,这是一个制度框架和整个社会结构的变化。我们国家明确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法律法规在和世界接轨,我们加入WTO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我们的GDP是10万亿元,这是改革开放的成果,1978~2002年这20多年从1万亿元发展到10万亿元。2002~2012年的10年,2012年中国的GDP是51万亿元,就是靠51万亿元,我们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的外贸进出口,我们的制造业产出都成了世界第一。改革开放的20多年到2002年是重要的节点,2002年以后到今天是第二次征途,这一段我们走得更快走得更稳。到2012年我们人均GDP到了6100美元。世界最富裕国家人均GDP为5万到6万美元,我们到6100美元还是中等发展偏下的国家。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中国人已经摆脱了饥饿和贫穷,正在走向富裕,未来我们的路还长,和富裕国家相比,我们人均GDP还有10倍要增长。我们前面走的路工作效率会更高,走得也会更好,但是现在看也有不少问题。我再贡献给大家一组数据,我们1949年解放的时候做过一次清点,我们国有资产1949年是1万亿元,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我们又做过一次盘点,还是1万亿元。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和“文革”结束的时候我们是富裕了、强大了还是贫穷落后了?一旦从思维层面具体到数据,我们的问题就变得很清楚,我们的判断就很精确,从1949年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1978~2002年,2002~2013年,我们才能有把握地判断,我们走的路是对的。

目前有很多问题,今天提出来要一起解决的就是2002年到今天,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1978年到今天,我们明确讲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们想尽一切办法,使我们国家富强起来,在世界上也有了一定的地位。但是到了2008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以后,形势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的道路。到今天我们想清楚了,我们拼资源拼投入和拼环境是有问题的,那就是能源和资源不够,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开辟新道路。人除了物质生存的需要,我们的生活要增加哪些内容?以后的财富可能更多地用在发展精神文化层面。比如,自我实现,要受最好的教育,看最好的演出,去全球旅游,要有尊严,可以走得慢点,看得多点,待得长点,这是我们未来消费的空间,精神文化需要发展的就更多了,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前面几十年,特别是最近的二三十年,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形成了一个社会共识,就是效率至上。今天我们发现仅仅强调效率还有问题,在效率之外还要强调公平,首先是起点要公平。接下来还要强调的就是大家对生活的感受,我们要从生活中得到一点幸福感,幸福从某种意义上就和今天的题目有关系了。

节日不是平常的日子,平常的日子要工作,你是被支配的。节日的好处就在于工作可以不做了,没有压力了。节日和平常不一样,节日自己可以过得舒心一点。很多节日我们就宅在家里,上网、看电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一种过法。节日还有另外一种过法,大家到一起就变成了节庆活动,这种过法也是我们以前体验过,今后会更多体验而且体验会更深的一种节日过法。节庆活动一般还是以民族信念为基础,通过仪式分享、狂欢融汇,实现休养生息的目的,实现群体认同的目的,它是可以理解的、信任的,没有孤独感,而且变得很快乐,或者说增加一些幸福的感受。这个应当是我们社会的目的,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有了余力可以满足百姓这样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是社会稳定发展,进一步成长所必需的。节庆活动产生较早,是从民间起来的,如今的很多节庆被官方化、城市化。

节庆活动要真正理解两个核心概念,一是仪式,二是狂欢,这是理解节庆活动的关键。仪式是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的,是对信仰的表达,是一套行为程序,它强调参与分享聚合,以共同信仰为基础。这就涉及传播学研究的内容,传播学一般研究信息在时间空间上意义的扩张,而仪式与此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是时间意义上对文化、对社会、对情感和认同的维系。仪式超越一般的传播,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分享。比如沃尔沃,广告告诉你它最安全,那是一个信息。仪式不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信息分享,而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信念的分享。仪式会逐渐形成一批人共同的对于生活的信念,信念再往前就是信仰,信仰就是主流价值观。每个社会都需要信仰,在有共同信仰和信念的人群当中,人会感到安全,人和人之间交往成本会最低,劳动生产效率会最高。比如你出国到了阿联酋、迪拜,你的交往成本马上就会变得非常高,原本简单的事情会变得很难,交往的成本一下提高到不能继续生存的地步。有共同信念信仰的民族,比如中国人,生活在中国社会里,我们会有很多的便捷,移民到国外就需要付出代价。你在国内是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你移民到了加拿大再想做一流的外科医生基本没有可能。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会形成内部的特有的信仰、信念,人和人之间的信任都十分重要,它们没有简单的原则却无处不在。分享信仰、巩固和发展信仰,分享信念、巩固和发展信念,分享信任、巩固和发展人和人之间的信任是节庆活动的重要任务。仪式与传播是文化意义的重建和共享,这就涉及传播学的转向。

理解节庆活动的第二个核心概念是狂欢,它是非理性的状态,体现在群体性活动中,尤其是在文化活动中。狂欢是一种节庆特有的状态,以人的自然本性为支配,经常突破社会规范。日常生活中我们彼此之间是要保持距离的,最合适的距离被打破了会让人感到不适。而节庆狂欢活动中人和人要挤在一起,平时人和人不能互相冒犯,但如节庆活动中的泼水节则是泼得越多越好,这是特定的时间空间,这是节庆。当然了,它的基本底线不能突破。理性好还是非理性好?首先要弄明白非理性是什么,非理性就是不关功利计较的,更看重情感,不是功利逻辑、得失逻辑,而符合情感逻辑、信念逻辑甚至是爱的逻辑。非理性可以表现为爱,爸爸妈妈对你的很多投入是非理性的,是出于爱和出于责任,他们不算每笔投入能得到多少回报,这是没办法计算的。非理性里有爱有关怀,有为了自我实现做好事的虚荣,还有理想和信任,有些东西是不能拿日常的功利得失计算的。非理性不一定就是坏,当然也有一些未必好的东西,这个也要承认,过去一概把非理性打入地狱,把它当作潜意识来看待,认为它都是导致我们走向深渊的东西,这是不一定的。狂欢体现了积极的、有益的东西,狂欢一般要借助群体的力量在人群中才有胆子去做,群体给了他力量,但也比平常更傻,不会理性地计算,不会知道现在做的事会得到怎样的惩罚,这是坏的一面。也有好的一面,依靠群体力量能体验到生命,体验到自己的生命和别人的是相通的,能体验到平时不敢碰的东西。人和人之间的戒备要少得多,人与人之间开放、容忍和亲密要多得多。狂欢世界是从日常世界中剥离出来的非常的时空,发生在特殊的时刻——节日,一个特殊的地方——节庆活动开始的地方,它会形成特殊的洗礼和新生,经过节庆和没有经过节庆的人是不一样的。生活留下的经验痕迹会内化成自己的素质。仪式和狂欢,例如世博会、奥运会、世界杯、艺术节、电影节、音乐节、狂欢节、冰雪节、樱花节、篝火节、奔牛节、舞蹈节、动漫节、演唱会,等等都是以仪式为框架的非日常的狂欢体验。它的意义在于调剂日常生活的单调节奏,缓解工具理性对我们人所造成的异化。

很多生活规则都是我们自由的羁绊,本性要求自由,但为了正常的生活和秩序必须服从各种清规戒律,人就变成谨小慎微、处处按规则办事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工具化了,像机器一样精确,人的情感、人的自由和追求会被束缚压抑甚至被扼杀。节庆就是在生活中给你辟出的特定时间空间,让你找回自己。人的碎片化状态非常强,节庆可以让你找到完整的自己,这就是价值。这种价值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所以按逻辑推论未来的节日假日会越来越多。我们的法律法规把节假日的多少当作文明程度的标志,一个社会文明程度越高,节假日就越多。节庆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到现场去,大家聚集到一起,核心要素是形成一个主题化的时空,要有看点、有表达和展示、有群体互动的效果,还需要创新创意,等等。我们还发现节庆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愉悦感,给我们的生活赋予意义和价值。人都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这些看似应该做的事就一定是符合人性的吗?不一定。

上海有八大节庆活动,包括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电影节,还有电视节、音乐节、动漫节、市民文化节、艺博会、书展,等等。除了八大节庆还有20多个节庆活动,但总体而言,还是缺乏有更多价值的节庆活动。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层次都在意识到节庆的重要性,上海到2015年要建成国际会展中心城市,节庆是会展的重要内容,会展是指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演出甚至包括主题公园。会展研究就是对这几项的研究,对活动规律特点的把握,节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我们建立了上海会展研究院,作为国家会展研究基地。它不仅研究商业贸易类的展会,研究公共外交、政治会议,更多关心节庆、赛事演出和主题公园,关注其中的传播和沟通。上海要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这是一个指标的东西,需要有质量的国际知名的节庆。以上是关于节庆的理解。

下面是对节庆的现象观察,通过一个案例深入分析节庆的特点和规律。西班牙传统的奔牛节,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奔牛爱好者和全世界的游客来参观。它出现于16世纪,延续至今,它的基础是斗牛的传统和奔牛的民俗,奔牛的民俗就是服从于斗牛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后来发展成了奔牛节。每天要在牛圈里选6头公牛,牛都养在郊外,从郊外领到城里送到斗牛场,这一路很困难,后来人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在牛圈里就把它激怒,你在前面跑,它会在后面追你,不知不觉就跑到了斗牛场,这比较危险,但是做了这件事的人会得到尊敬。于是把牛从牛圈赶到斗牛场就逐渐变成了奔牛节。它的价值就是要考验你的身心素质和男子汉气概,即使每年都有死伤。这个事情在我们国家大概是不会做的。西班牙和我们不一样,每年都有死伤,大家仍乐此不疲,国家继续提倡。这就是价值观和信念的不同。奔牛节的构成要素在框架层面有信念、主题、仪式,表象层面有广场、集聚、服饰、巡游、奔牛、泼水、纵酒、哄闹等,还有结构线索就是奔牛和狂欢的全过程。它的效果就是在参加奔牛节期间你的角色会从日常生活中转换成一个参与角色,你会参与一场集体狂欢,会得到非日常的感受,激情欲望能得到健康的宣泄,同时还有情感融合。西班牙人眼里奔牛节提供了展示勇气、胆识和能力的机会,尽管斗牛节要伤牛,奔牛节要伤人,但西班牙顶住了世界的压力,因为这要看活动的目的、意图和意义。西班牙人是崇尚男子气概的,甚至包括女性也是如此,性子比较刚烈,她们希望证明自己彼此认同,而节庆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我们来具体考察一下奔牛节,发现它一定会有一个节日,有一个广场,会有旗帜、气球、看台,会有人群的集聚,会有庆典性的巡游,会有特色化的表演,还会给大家装备上标志性的服装、腰带、红领巾,戴上红领巾不是变得规矩了,而是变得更加狂放不羁,渴望竞争,渴望加冕,为每一个人戴上精神和心理满足的皇冠,女性也一样。游行,仪式,穿着特定的服装,爱国爱民族,是潜移默化的、真正赋予感染力的教育。作为奔牛节一定会有惊险刺激的看点,当然奔牛是主角。6头牛野性十足,身躯庞大,牛角被特意磨尖了,甚至要露出神经来,就是要刺激它,让它狂怒起来,追着你赶着你,置你于死地,这个时候才真正刺激。一批猛士要让牛跟着你走,而且你要善于闪避腾挪,躲避它的袭击继续领着它走。这时候人和牛的关系是性命相关,瞬息万变,惊险刺激的。许多男子在争着往前走,争着激怒牛,争先恐后想当男子汉。伴随着惊险刺激,还会有很多个性化的展示和表达,狂欢就是由这个构成的外部刺激和自己的即兴表演,有一些是为节庆活动特意设计的。由于群体活动,人的非理性激情被激发起来,人进入特殊的状态,身心会尽情地展示和宣泄。第一个要素是外部刺激,这是有意设计的。第二个要素是喝酒。红酒也是会场特意供应的,大家的衣服也开始改变颜色了,从白色变成粉红色了。即兴化的表演就是要给人看,要搞得特殊一点,怎么样和别人不一样就怎么做。戴上防毒面具,把衣服脱掉,这就引人注目,获得了关注。接下来它是一个集体互动,在集体互动当中我们发现人群的注目是一个特殊的要素,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它把人激发起来了,别人再看你感觉就会不一样,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耀。荣誉是直接和个体联系在一起的,有些民族会把它变成集体的东西。你再做伟大的业绩,它的荣誉也属于某一个组织或者属于某一个人,久而久之大家不再做业绩。荣誉本来就是个人的,那就要给个人,精神上的荣誉要回归个体。荣誉对于人来说要超过金钱、超过利益,我觉得这是健康的。群体的作用,特别是异性的存在会让事情变得微妙、热烈、奇特。这里面每个人的自居感、存在感、同情感、归属感都被激发起来。感受非常复杂多样,力度非常强烈。人和人、人和群体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狂欢节里必然的组成部分。

这类节庆活动我们平时从物质层面看得比较多,它是世界著名的节庆,它的物质现实意义就是旅游资源集聚、周边商品开发、相关服务业繁荣、城市品牌增值,等等。我们发现它的文化心理价值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倡导男子气概,鼓励冒险精神,倡导群体整合,宣泄激情欲望,增进理解认同,训练社会规范,参加几次狂欢节、奔牛节这样的节庆活动,人知道可以解放自己,从内心到身体解放自己,但是要有底线。所以奔牛节做了那么多年,没有发生过一起性侵犯。去年云南保宁泼水节开幕20分钟之内发生了10起性侵犯。大家没有做过这样的训练,不知道激情一旦被激发起来后,我们投入狂欢节还是需要考虑行为是否犯罪,这是个底线,不能超越的。经过长期的熏陶,大家知道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不能做犯罪的事情。

那么节庆究竟有什么价值?我们说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进入个体竞争的状态,此前我们是在群体搞阶级斗争,那是种群体意识,后来我们进入市场社会,发现竞争同样很激烈,而且社会有意识地用生存压力来推动。快节奏、高压力、碎片化的日常生活,社会中对效率的推崇、对速度的崇拜、对金钱的欲望把社会上的人逼到了边缘,人总是感觉自己撑不住了。在这种情况下,人的生理心理是失衡的,因为我们要追求效率,要让我们尽快富裕起来,别人有的我们都要有,所以我们特别累。我们民族一直在爬坡,大家感觉都不好。但是有一条不知大家是否认同,就是一旦感觉好的时候这个民族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这是辩证的,不能绝对地说追求效率就不对,它是很重要的价值尺度,但同时也有其他的价值尺度。有一些原则就是要保持人的尊严,要保证人的幸福感,人性不应该异化,不应该扭曲,人不应该变成单纯的工具和手段,人是有目的的,当然人为了达到目的不得不出让自己的时间而变成工具和手段。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其实是辩证的统一。人类的文明程度越高,人的目的性越强,人的手段、人的地位就会削弱。判断这个社会是不是进步了,未来的社会值不值得赞扬,这是一个标志。人在社会里能多大程度上成为目的,能多大程度上避免成为工具,当然绝对避免是不可能的。那么在公平、效率之外,人们渴望人性的关怀,渴望幸福,需要放松和宣泄,需要以节日为单位的对于刻板日常生活的颠覆,在非功利的交往和狂欢活动中恢复人的地位,节庆恰恰能够满足这样一种需求。节庆活动有利于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过一段时间有一个节日来感受生命的完整,增强群体的归属,促进人的发展。

这里还要强调节庆的核心机制是狂欢,通过欢乐群聚来体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它的主要特征是场域化的集体聚会,平等化的对话表达,仪式化的沟通渲染,及时化的互动反馈和非功利的活动目标。节庆在现实生活中的功能就是借助于这样一个特定的在文化层面区别于日常生活的实际,形成非常的事件、非常的时间和空间,能够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集体狂欢,摆脱压抑和烦恼,形成平等的、自然的、亲昵的人际交往。关键在于节庆过后怎么样,节庆过后每一个人都会以全新的心态来回归日常生活。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变了,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宽容,更加稳定,更加成熟。节庆是人类生活的调节机制,这是第一个判断。第二个判断,非理性狂欢具有建设性的价值。第三个结论,尊重节庆意味着尊重生活。

节庆应该说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发达国家的节庆活动非常活跃,它已经成为人类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如果留心的话会发现世界上出现了不少专营节庆的城市,比如潘普洛纳、戛纳、爱丁堡,还有个城市叫奥兰多,奥兰多是一个主题公园城市,有四五十万人,每年游客约2800万人。美国最大的迪士尼乐园在那里,还有环球影城、哈利波特、卡纳维拉尔角、宇航发射中心主题公园,六大主题公园构成了城市主要的产业结构。

关心自己家乡的同学想一想,我们国家很多中小城市就是个煤矿城市、石油城市、铁矿砂或是某种有色金属城市,一旦矿采完了、油打空了、煤挖光了,就面临一个转型,往哪里转型还是一个未知数。世界上有很多专门开会的城市叫会议城市,如日内瓦、洛桑、达沃斯,中国也有,不过受关注较小,例如博鳌。还有展览城市,如法兰克福、科隆、杜塞尔多夫、米兰、汉诺威,包括拉斯韦加斯,大家也把它叫作会展城市。所以玩也可以成为产业,开会也可以成为产业,我们现在进入服务社会,服务成了产业支柱,会议服务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主业,休闲娱乐也可以成为城市的主业。我们国家也有类似的城市,比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大连服装节。这些年我们国家的节庆活动也是如火如荼,各类节庆活动有3万多个,规模化的节庆活动也有7000个之多。但是问题是这7000个大部分价值不足,问题在于我们办节庆都是出于功利目的。为了赚钱去办节庆是一定办不好的,而中国人办的大部分节庆都是为了赚钱,这是根本目的上出了问题,忽视了人文价值,忽视了文化内涵。节庆的文化价值就是休养生息,鼓励群体沟通,促进情感联系,疏导理解和信任,增强文化凝聚,容忍激情和宣泄,让社会变得更加宽容,更加美好,更加和谐。节庆就是个特定的预先体验,能让人感受集体狂欢的自由和快乐,能宣泄释放平时积累的烦恼和压力,能够颠覆和超越日常行为规范对人的约束,让人真正地回归自我,让人和人之间变成平等的、自然的、亲密的关系。

狂欢在中国到底适不适用。我们的《诗经》确定了我们的传统,是要中庸、要适度、要温柔敦厚,中国的文化精神在《诗经》里最突出的就是温柔敦厚。是不是我们国情不适合狂欢?其实不是。我们国情其实有狂欢的基因,闹元宵其实就是在闹。历朝历代开明的政府、稳定的政权、健康的社会每年都会给民众几次机会闹一闹,实际上对社会、对政权、对国家是有益的。现在的狂欢节,比如啤酒节、美食节、泼水节,少数民族都有。很多宝贵的东西,城市里没有了,那就可以去边缘地区。我们国家的少数民族保留了不少狂欢性质的节庆活动,如佤族的民族节庆“摸你黑”。目前我们国家对节庆的实践探讨和形式研究都还不够,但我认为节庆活动说到底是一种沟通行为,对沟通行为的研究理所当然应该是由传播学承担。但传播学现在缺乏自觉,而其他的学科对于节庆活动已经研究了很多,但我认为它们不得门径,没有找到沟通的关键,而一旦找到沟通的关键就会发现这应该是由传播学研究的。比如说我们从管理学的角度、从旅游的角度研究研究节庆,就可以把全球的旅客都吸引过来旅游。

节庆中的狂欢,节庆中的仪式都可以带给我们不少有益的启示。当前的节庆活动需要改革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让它回归人文价值。

嘉宾:张老师你好,我来自山西大学文学院,2013年四年级。我以前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是关于电视职场真人秀的。我觉得在快娱乐的年代里,电视真人秀节目也可以满足大众狂欢和游戏娱乐的需求,不知道老师如何从传播角度来看电视真人秀以及它与狂欢节理论的关系。

张敏:谢谢。电视真人秀确实是现场活动,我判断是不是节庆,是不是会展活动的一个关键是以现场集聚为特征的交往沟通服务。电视真人秀有这样的因素,但是它也有不同,主要在于它是通过电视媒体来传播,这就发生了一个变化。这种混搭在时下似乎变成一种时尚,比较多见,也做得比较好。如果那些编导能够对狂欢对仪式的理论内核有更深理解的话,他们一定会做得更好。

嘉宾:张老师您好,我是2013年9月将要进上海大学影视学院读研一的同学。我的问题就是想问下会展研究的方向,它以后的发展前景和网络价值研究等。

张敏:会展实践在我们国家时间不长,会展研究在我们国家的时间也不长,应该说两者都不成熟,但是目前国内国外都有一大批人在研究,假以时日它们都会走向成熟。比如说我们的世博会,我们的奥运会,花了那么大代价,我们的收益是不是都得到了?换句话说,我们的投入产出比做到最大了吗?没有,差得很远。那么下一步会展研究会得到比较大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标志就是目前上海高等学校设会展专业的已经有42家,本科以上院校有9家。“211”和“985”大学都有,比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全国已经有将近300所设会展专业的学校,比较突出的如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交通大学等。上海在全国的会展研究和会展教育中是做得比较早的。我个人感觉会展研究前途远大,会展的就业也会非常好,原因在于大虹桥——全球最大的会展基地,2015年就要全部竣工,它需要3万~5万人服务,中高层需要千人左右。与此同时,上海还在建迪士尼,“十二五”期间两大项目都是投资200多亿元的项目,迪士尼未来用人也是3万~5万人,它的中高层可能是2000~3000人。上海目前已经是全国最发达的展览城市、全国第二的会议城市,节庆赛事演出都在争取走到最前面。在上海就业的话会展会比较好,做研究空间也比较大,而且可能是全国研究会展最方便的地方。但是上海又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地方,就要看我们的机遇,看我们怎么选择。

嘉宾:老师您好。我有个问题,庆典主要是针对地域性的特色活动,现在很多庆典活动商业性功利性都比较强,如何才能把地域的特色和商业目的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价值和地域文化特色结合?

张敏:很专业的问题。会展节庆有的是从地域出发的,也有的不是,就好像戛纳从来不是一个电影节之城,现在是了。爱丁堡过去从来不是艺术节之城,但现在确实是了。一方面我们要看地域的天然禀赋、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又要敢想敢干敢闯,闯一条新路,闯一条自己的路。告诉大家一个细节,义乌有四大国家级会展活动。其中有一个展览叫中国森林工业展,义乌根本没有森林,它做森博会,大家都非常怀疑,但是它却做得很好。所以会展活动一方面要尊重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它是创意创新的成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