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幸福指数报告导言(2006~2010)
在线阅读 收藏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2005年以来,“幸福指数”(well-being index)引起了国内学界、媒体、决策面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一些媒体不断抛出有关幸福指数的话题,不同层面的决策者对幸福指数普遍给予了相当积极的回应,公众则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互联网表达着对幸福指数的复杂心态。来自社会的各种不同反应极大地推动了学界对幸福指数的研究。从学界来看,尽管幸福指数在国内看似一个全新的话题,其实国内学者对与之相关问题的研究却已走过了30多年的路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国内幸福指数相关的研究,几乎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相伴而行,只不过在不同阶段对其表述形式以及相关研究对决策面的影响程度不同而已。到了今天,随着中国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定位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幸福指数的价值和意义越发凸显。

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对幸福指数有关问题的实证性研究始自2002年。从2009年起我们开始更为明确地从公共政策的层面探讨幸福指数,并力图推出一套能够评价当下中国生活质量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这样一套指标体系,不仅可以用于全面评价社会的进步程度以及诊断宏观决策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而且可以为突破“简单以GDP论英雄”的政绩评价模式提供想象空间。2011年我们首次公布了这套指标体系,并详细报告了其编制过程。本报告可以视为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对幸福指数研究努力的延续,只不过更加侧重幸福指数研究的咨政价值。为了展现本报告的推出背景以及本团队的一些基本理念,导言将系统梳理国内幸福指数的相关研究,尝试厘清幸福指数的含义、研究价值、构建方法和政策功能等基本问题,对今后幸福指数研究和实践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加以思考。同时,导言将对本报告的研究思路以及所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给予简要介绍。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