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中国幸福感研究综述
在线阅读

图1 近年来我国“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 class="a2">收藏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之一,追求幸福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Hsee & Chen,2008)。那么什么是幸福?如何获得幸福?人类很早就开始了对这些问题的哲学思考,但是,科学层面上的探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描述性比较、理论建构和测量发展三个阶段(Diener,1997),到20世纪90年代末,幸福感已经成了众多领域的研究热点(综述详见Diener,Shigehiro,& Lucas,2009;Diener & E.Katherine,2009)。2002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近年来也积极投身幸福感的研究(Kahneman,& Deaton,2010;Kahneman,& Krueger,2006)。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和变迁,物质财富的巨大丰富,幸福感在中国得到了从政界到学界,乃至社会和民间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2010年新年,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并把提高百姓的幸福感写进政府工作报告;随后,许多地方政府也把居民的幸福感作为施政目标和衡量社会发展的综合指标写入工作报告。国内学术界对幸福感的关注更是毫不逊色,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有少量的研究发表,近年来相关研究数量迅猛增长,每年发表文章数量都在100篇以上(具体发展趋势见图1)。2010年《心理科学进展》还发表了一个关于幸福感的专刊(2010年第18卷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研究室于2011年4月出版了《2011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这是我国第一本社会心态蓝皮书,见王俊秀、杨宜音,2011),也专门撰文分析了中国社会幸福感的现状。基于这样的态势,本文拟对中国近年来的幸福感研究进行整理,以期在对过去研究成果进行归纳的同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好的基础,并希望为社会和政府实现提高人们幸福感的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参考。

图1 近年来我国“幸福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