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江苏农业产业体系分析
在线阅读 收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稳定是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综观中国百年近现代史,无论是通过革命还是改革最终形成的基本制度,必然取决于中国人多地少、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情,故有中国革命实际上是农民革命之说。孙中山早在发动旧民主主义革命之初,就提出了以“平均地权”为主要内容之一的革命纲领;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20年代作农村调查时曾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在充分肯定“痞子运动”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理论依据,以及到后来的“土地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等理论,这些都源于农民的组织创新,更是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生产力水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从此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改革就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农民首创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中央对“分田到户、联产承包”给予尊重和肯定,进而加以总结规范并迅速在全国推广。1983年1月中共中央发布《当前农村经济改革若干问题》,确立了该经营方式,即今天所说的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土地归集体所有和农户享有土地的使用权。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的首创,深受江苏农民的拥护,农民生产的热情高涨,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江苏农村改革体现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方针。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使农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应该注意到,由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调整,制度的效力开始递减,且农民担心政策的变化,对农业的投入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出现过明显的波动性,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于是,当农村土地15年承包期在全国各地陆续到期之际,中央又及时制定了“延长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从而推动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各地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健全统分结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和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两方面的作用。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双层经营体制,这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江苏的实践证明,家庭经营再加上社会化服务,能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