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寻求生存——当代中国农村外出人口的社会学研究
在线阅读 收藏

黄平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326千字。

该书是“中国社会发展丛书”中的一种。全书由前言、导论、上编、下编和结论等部分组成。

1994年10月~1995年1月,由黄平负责的该课题组成员分别对位于江南、中部、西南和西北的八个村庄的280户农家进行了入户访谈调查。该书是在此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在上编“总论”中,对280户的访谈调查提供了一幅总的图画和初步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分别对非农活动的社会一经济根源和文化意义进行了分析,对就地转移与外出务工的联系和区别给予了说明,就农民寻求非农活动对农业的影响作了概述。总论主要是想对这次调查研究的全貌给予系统的描述和理论的分析,从而表明,虽然由于地区的社会一经济一文化条件不同而不应将各地的非农活动简单地等量齐观,但是在这些地方又的确存着一些共性,如人口多资源少的困境,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以及人们特别是青年农民开始淡化传统的生存观念并接受新的受传媒引导的生活方式,再如普遍对非农活动的肯定态度,以及农民们表现出来的对务农收益太低的反应;同时也尝试用“结构—行动—后果”模式对日益增多的农民非农活动作出新的透视。

下编是八个村的个案分析,每一个村构成一篇独立的章。从这些个案中,不仅能看到许多可以支持总论的分析的颇有意义的细节,而且还能发现各地的种种差异。

该书作者认为,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基本要素的所谓经济理性,并非中国农民的惟一行为准则。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的人多地少的严重矛盾的压力下,寻求并维持生存甚至糊口而非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中国的农民在现实面前做出种种选择的首要策略和动力。也就是说,中国农民在自己所处的特定的资源和规则条件下,为寻求整个家庭的生存而首先选择比较而言并非最次的行为方式。该书作者称此为农民的“生存理性”;农民总是一分一厘地算计着自己的得失利弊,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安全第一的生存原则,而不是冒险去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生存理性的驱使下,他们为了家庭以及他们自己的生存条件的维持和改善而不断地试错、不断地选择、不断地行动着。他们的行为也一样具有反思性。但是,农民个人只是根据自己的利益和经验去判断和选择就业形式与生活方式,他们不可能事先就知道他们的行动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社会后果,这些后果对他们而言是未能预期到的或不曾期望的。在这些未能预期到或不曾期望的后果中,一个最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后果,是这些行动所导致的规则的变化和由此必然产生的资源和重组,也即所引起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如果把支撑社会系统运行的社会结构理解为资源与规则的有机组合的话)。

该书是集体调查研究的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四川省妇联妇女研究所、四川大学哲学与社会学系、甘肃省社科院国情研究室等单位的众多研究人员参与了该课题的调研工作。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