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世纪之交中国人的爱情与婚姻
在线阅读 收藏

徐安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9月,280千字。

本书系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项目《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婚姻质量》研究的中期成果。

全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理论假设、研究设计与方法以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社会特征:第二部分“全国篇”运用对上海、哈尔滨、广东、甘肃等4地区的调查资料,从择偶网络、婚配模式、爱情体验、夫妻互动和两性关系、婚姻冲突及婚姻稳定性等方面,详细描述了中国人爱情和婚姻的观念、行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并解释了这些观念和行为是怎样为社会所熏陶、所塑就的;第三部分“地方篇”在对东、西、南、北4地区跨文化考察的基础上,以其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背景作铺垫,分别阐述了风貌各异的各地男女爱情、婚姻经历和观念走向,并以性别、年龄、文化等为自变量来探索、分析不同被访者的婚恋现状及其原因。书后附有中英文调查问卷。

本书在理论、方法和资料方面的主要发现与结果为:①对“凑合婚姻”的概念作了重新界定,认为“凑合”是“勉强”、“无奈”、“痛苦”的代名词,凑合婚姻也就是感情破裂的夫妻出于无奈而勉强地在名存实亡的婚姻中苟且度日。②关于政治对中国人婚恋的影响,本书通过考察正负两方面的功能发现,尽管政治标准曾是男女择偶的重要条件,但单位、组织对当事人婚恋的粗暴干涉极为有限,而行政控制更多的是积极功能。③通过考察被访夫妇的婚前性行为、婚内性生活和婚外性交往,对中国夫妻的性活动、性意识的现状及其变迁进行探析,该研究不仅在样本的规范性、资料的可靠性方面都具有开创意义。同时,还通过与美国人性行为和性观念的比较,对中国人的所谓“‘性’味索然”的地域文化和社会心理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④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对家庭生活和婚姻质量的积极作用是主要的,离婚率上升并未危及婚姻的稳定性。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