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
在线阅读 收藏

周晓虹著,三联书店,1998年11月,260千字。

该书是1997年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不同地区农民社会心理变迁的比较研究”项目的两项最终成果之一。

作者从事该项研究以及撰写该书的基本考虑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949年以后,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一变化,传统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也产生了明显可见的嬗变。从中国社会近百年来的重大社会事件和社会文化变迁入手,探讨中国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的变化,无论对了解作为中国人口最庞大的群体——农民,了解中国的昨天和今天,还是对推进中国社会学和近现代社会史学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着上述看法,该书以苏南和浙南农村的两个乡镇——昆山周庄和乐清虹桥(包括由虹桥人为主体构成的北京“浙江村”),尤其是生活于其中的农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历史文献法、问卷法、参与观察法、个案访谈和口碑资料收集法等社会学和历史学(社会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大量的第一手文献资料、口碑资料和调查数据,着力考察了近代以来江浙农民精神世界的巨大变化。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破题,第二章交代了传统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的历史成因和基本特征。第三章围绕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进入、江浙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对农民生活和人格的影响。作者特别指出,1949年前血缘和地缘关系的弱化以及对重农抑商、安土重迁等传统观念和礼俗的放弃,往往是在彻底的贫困化前提下作出的被迫选择。在第四章中,作者一方面证实了诸如土改、合作化等运动对江浙农民精神世界的解放作用,另一方面也论述并分析了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农业学大寨等政治风暴对他们的创造力的压抑,以及当时各种心理狂热的产生原因。第五章为重点,以大量的史料和数据,论述了在邓小平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江浙农民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乡镇企业,以及进城经商务工这样三次“伟大创造”,使江浙农村和农民自身发生的史无前例的变化,并深入分析了促成江浙农民现代化的主要因素。第六章在对两地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变迁作了简单的比较和总结之后,预测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农民”将面临终结。

该书完成以后获得了包括社会学、社会史学和经济学界的诸多专家学者的好评。陆学艺教授认为:“同先前的有关研究相比,本书比较完整、系统、详实、规范,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领域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它是中青年社会学家对费孝通教授有关社会心态研究的呼吁,作出的一种积极回应。”蔡少卿教授则认为:“该书的出版,填补了社会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认识中国近现代社会,认识中国农村,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