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货币政策新目标
在线阅读 收藏

在前三章,重点讨论了“新、旧常态”的差异,政府与市场关系重构,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路径。在下面三章中,将着重讨论“新常态”后的央行货币政策框架转型。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三个方面,在接下来的三章中,将对这三个方面分别进行介绍。

本章讨论的对象是货币政策目标。通常来说,货币政策目标包括最终目标、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实施各项货币政策操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货币政策的最终体现和具体归宿。中介目标是中央银行用来观察最终目标可实现程度并加以调控的指标。操作目标也称为近期指标,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能够有效实现的政策变量。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统称为中间目标,为简化讨论,在本书中不区分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而统一称为中间目标。

从央行决策程序看,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首先要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然后确定实现该目标的工具。然而,通常来讲,工具不能对最终目标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各国都在最终目标和政策工具之间加入一个或多个中间变量,通过对中间变量的调节实现其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这些中间变量被称为中间目标。货币政策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中间目标→最终目标。

在第一节,首先讨论央行是否应当具有独立性,笔者认为中国央行不应当独立于政府,而只需独立于财政。在第二节,讨论中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首先介绍“旧常态”“四目标制”,然后提出应当在最终目标中加入金融安全,删去国际收支平衡,最后讨论央行在蒙代尔不可能三角中的选择。在第三节,讨论中间目标由数量型为主转为价格型为主的原因,提示价格型调控的主要缺陷,阐述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型的主要思路。在第四节,就市场普遍用于分析资金面松紧的指标“超额准备金率”进行分析,指出其既不能够反映市场流动性的情况,也不适宜作为央行中间目标之一。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