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结语 面向未来的文化规划
在线阅读 收藏

“文化规划”是在全球化和城镇化快速演进的双重背景下提出的一项极富创新挑战又具有应用价值的课题。作为引导城市文化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文化规划在引领城市发展方式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提升、发展动力从单纯依靠工业化转向更加多元化和特色化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文化规划正从过去偏重追求经济上的数量增长转向实现“五位一体”发展和质量提升,文化发展的“规划师”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应该树立人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是一个“灵魂永续的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因此,城市规划开始因为“人本”尺度而更具有时代的温度。而“人本”尺度下的城市规划,也为文化规划的制定和实施铺就了理性的底色:文化规划开始从关注物质空间形象转向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从围绕“生产”提供“场地”转向围绕“生活”塑造“场所”;从城市“吞噬”农村转向城乡共荣发展;从自上而下的政府管制转向上下双向的政府与社会治理的结合。

文化规划以城镇化作为研究背景,旨在探索一种由产业结构非农化引发生产要素流动和集中,使原来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逐渐与城市接轨并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演进进程。这是因为城镇化不仅是未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和民生福祉提升的必由之路,也是最终形成中国发展模式的重要锻造车间。近年来,尽管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日益深化,市场经济日趋成熟,城市群空间结构不断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方向和市场资源配置方向,逐步演绎出愈加丰富的形态和模式。但是,与城镇化进程加速相伴的,还有不断被湮没的城市记忆、被破坏的城市遗产和被消解的乡愁。在这一背景下,城镇化对建设历史文化的贮存器和城市文化的基因库提出了新的使命。

文化规划将城镇化和规划均看作动态的过程,旨在探讨一种立足于将文化融入城市并改变城乡生活方式的平衡式结构,探讨一种基于传承与创新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这是因为城镇化创造了大量需求,也使城市陷入“千城一面”的危机,文化成为赋予城市个性和韵味的突破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国家的一些著名大城市,如巴黎、伦敦、慕尼黑、纽约等,都曾走过一段大规模整容式的“城市更新”之路。粗放而缺少规划的城市拆检和改造,使城市空间变得缺乏历史感和人性,城市变得索然无味。1472126在我国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西方国家历史上曾经走过的弯路不仅没有得到避免,反而以更加放大的形式重现。其历史文化血脉被割断,其个性和韵味也极大丧失。在城镇化进程中,根据自身区位、环境、资源、传统产业、人口、技术、文化等条件的不同,寻找城镇化的不同突破口,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在这一困境中,城镇化对融入文化脉络、植入文化基因、延续乡愁的文化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

文化规划将创造城市“节点”结构作为承载城市发展的“空间”,旨在探寻将传统城市改造中“成片整体搬迁、重新规划建设”的刚性方式转变为“区域系统考虑、微循环有机更新”的方式,以进行更加灵活、更具弹性的节点和网络式软性规划,创造一种社会、历史、文化与城市空间有机存在的脉络。这是因为文化可以推动大量专业性产业集群的诞生,而城镇化则可以提供将文化融入城市和生活的产城融合发展模式的契机。

作为一种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产业集聚与城市人群集聚,产业、城市、居民之间人居和谐、富有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模式,产城融合破解了传统工业推动城镇化的旧有模式无法使城市持续更新并富有竞争力的瓶颈;破解了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中城市复兴、环境再造和文化重生难以协同发展的瓶颈;破解了产业集群单打独斗、破坏城市整体规划和宜居宜业难以并行的中国特色式集群障碍。在产城融合的开发模式下,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形成基于地方、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或创新系统的空间载体,有效节约了城市运行成本、提高了产业发展效率、推进了文化产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为城市群和城镇化的重要节点。

可见,文化规划是城市创新图变的精湛“技术”,更是城市传承嬗变的万能“工具”,它既秉承着文化的精神,遵循城市自然山水格局,建立城市与自然相融的空间结构,将城市“轻轻地放在山水之间”;又夹持着文化的灵性,凸显着文化的特色,延续着文化的风貌,创造着优美的城市轮廓、景观视廊、建筑风格与色彩,为每一个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空间。它既践行着技术的公约,以协作式、参与式、渐进式规划的技术路径,推进着城市的有机更新;又遵守着标准的规制,既保障着既有土地权属和居民权益,又约定着历史文化保护、公共设施完善、公共绿地及开放空间建设、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等内容的设计。

在我国城市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的时代里,文化规划仍然方兴未艾。在许多区域将产业增加值奉为圭臬的城市治理时代,文化规划在某种程度上常流于形式,难以全面测度出城市的文化脉搏和城市的历史温度。因此,面向未来的文化规划如何秉持一种基于城市本质品格的真诚,维护一种面对城市发展历史的坦诚,坚守一种规划城市蓝图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面向未来的文化规划,或是基于“物质尺度”统计数据基础上的大胆构想,或是源于“城市肌理”理性规划基础上的创意构思,或是始于“社区改造”拆建修补基础上的空间再造。但是,在文化规划的镜像里,古老的风景可以散发出城市更新的永恒韵味,亘古的遗产可以盘活为创意人群的思想聚落,滨江水畔的田园景致可以开辟并引导新的生活潮汐,交通廊道的纵横格局可以承接产业转移并引导新城开发,居住社区和产业园区可以因文化纽带的植入而成为产城融合的富庶城市功能区。文化的协同创新犹如活跃的细胞,使城市愈发蓬勃和富有张力。

面向未来的文化规划,旨在恪守每一个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真实性、力图激活每一个城市公民的创造力,致力盘活每一个城市的存量资产并释放改革红利,同时试图建立一种基于规划的文化秩序。从这一维度上说,文化规划是审慎和公允的。而面对如何避免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因为规划的刻板与趋同使城市呈现“千城一面”的境况时,文化规划必须认真地回答以下问题:如何以富有创新和远见,又不失科学与理性规划城市发展,探索最优化的产业组织方式和要素配置方式,实现城市文化空间组织更加优化、产业空气更加活跃、市场体系更加健全。

但必须意识到,不管是从文化发展的哪个维度而言,今天我们仍缺少文化规划本身演化历程、理论逻辑、实践语境的系统总结和归纳,缺少以文化为提要的区域设计的专业思想及技术方法,缺少针对文化特征和区域特征而提出的基于城市历史背景的敏锐洞察,因而我们难以科学、合理、富有前瞻性又颇具务实操作性地制定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而每一项文化规划的设计者,又希望麾下的城市是“半个乌托邦”,是一个可以在并不完美的世界中实现的完美城市,但正如勒·柯布西耶所言,“事实上,人类聚居地的形成都遵循着某些规则,并通过不断地调整达到一种有益的均衡状态。如果规则的运行停止,约束力放松,或呈现混乱时,伴随而来的将是无精打采、失明盲目的一天。”包括文化规划在内,寻找“规则”并进行趋于均衡的博弈,是一种基于工具的方法探索。

面向未来的文化规划既需要逻辑严密、布局审慎的规划体系,又需要激情洋溢、赋予灵感、充盈远见的创意规划。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