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山区农村废校改建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园
在线阅读 收藏

山区农村因交通与生活不便等问题,人口外流现象突出,只有五保户还无奈地留守在自己的家园,他们生活中最大的问题是生病后难以及时就医,另外就是生活寂寞,平时连说话的人都没有。因此,山村五保户亟须由以前的分散供养过渡到集中供养,但集中供养不一定要新建敬老院,山区农村被闲置的小学校舍可改建为五保老人公寓,采取集中居住、独立生活、互相帮助等方式解决生活问题。这种模式介于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之间,可以减轻乡村经济负担。

笔者因近期主持一项民政部福彩公益金特殊困难老年群体社会工作服务项目,项目实施地点选择在闽侯县鸿尾乡,得以经常下乡调研与慰问农村五保户。鸿尾乡有六个位于山顶谷地的山村,从山下到山顶村委会所在地村庄,一般要翻越五公里至十公里的盘山公路,交通很是不便。这里的村民稍有经济实力的都搬到平原乡村定居了。因人口大量外流,原先的小学与卫生所都撤走了。因上学与看病都很不方便,很少有家庭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山村。只有五保户与一些经营山地农牧业的村民留守在山村。因左邻右舍都搬走了,山村五保户经常是一个人守着很大的老房子过着孤寂的生活,老房子年久失修,也容易在台风中发生坍塌事故,如果发生火灾,救火的人都找不到。老人们购买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也不方便,通常委托亲友帮助代购送上山。当然最大的问题是生病了却往往得不到及时医治,如果自己不能起来做饭,只能躺在床上忍饥挨饿。

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家中分散供养一直是农村五保户和低保困难户的主要养老模式。目前政府提倡要建设乡村敬老院来解决五保户与特殊困难老人养老问题,福建省的乡村养老院普及率较低,如鸿尾乡就没有敬老院。已在运行的敬老院还普遍存在工作人员少、经费紧张、管理水平低、五保老人居住环境差等问题。新建敬老院对于乡镇政府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经济负担。但从21世纪以来,省内外农村开始出现一种新型的农村五保户供养模式,它是一种“自助+互助”式的养老模式。其办法是,基层政府为五保户与困难户集中建房,每户面积不少于30平方米,内有厨房、卫生间等设施。五保户各自独立生活,自由支配五保供养金、低保金等,平时可以相互串门,解决生活寂寞问题,有困难时也可以相互帮助,抱团养老。从2007年起,漳州、宁德探索五保户与低保困难户养老问题时,借鉴省里先进经验,探索建立一种介于两种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式”农村养老新模式。除为老人提供住房外,有的村庄还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腾出地方让他们种菜、养鸡等。农村幸福园这种“离家不离村、集中供养、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供养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各自独居的问题,也弥补了乡镇敬老院的先天不足。这种相对低成本的养老模式,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笔者认为,在为农村特殊困难老人提供集中养老园时,不一定要重新建房舍,利用农村闲置校舍是一条非常经济的解决之道。现在很多乡村都有闲置的小学校舍。笔者在闽侯县鸿尾乡看到平原与山区分界处的安漳村有座非常漂亮的安樟小学教学楼,四层共有16间教室。安樟小学原计划是接纳安樟村等四个山村的生源,但山村村民更喜欢迁到乡政府附近的平原地区安家,导致这座新教学楼建好后没用几年,就因生源锐减而关张。安樟小学地处山谷地带,有县道穿过,小学操场边就有卫生所、村部、村老年协会活动中心等场所,生活休闲都较方便。安樟小学16间教室至少可以改造成16间公寓。安樟等四个山区村有20多个五保户,他们当中大部分是可以集中安置到安樟小学的。教室改造为住宅,主要工程是铺设自来水与下水管道,建设费用较低。农村闲置学校改造为养老公寓是有法可依的。根据2011年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福建省农村中小学闲置校舍处置的意见》,闲置校舍的处置办法有三种:一是改为教学辅助场所,如实习基地、教师宿舍;二是评估拍卖,用于偿还当初建校的债务;三是不能采取上述两种办法的,校舍交给当地村委会作为集体财产,用于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安樟小学位置偏僻,不适合做教学辅助场所;新校舍由政府财政资助建设,乡村在建校时无债务负担。因此,安樟小学适合第三种处理办法,可用来发展乡村社会公益事业。

“废校”改建为乡村五保老人集中养老园,可以一村建一园,也可以多村共建一园,要尽量做到“离家不离村”,使五保老人原有的社会网能继续发挥作用。乡村五保老人养老园的日常物业管理可由乡村老年协会代为负责,主要包括养老园的绿化、保洁与维修等工作,日常物业维护费用可由村集体筹集和乡镇政府补助来解决。老人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问题可采取亲属帮助、老人互助、社会帮助等形式解决,其中养老园中的老人互助是最主要的解决办法。同住在养老园中的老人可以相互串门聊天,也可以在一起看电视、打麻将等,各尽所长,互相照料。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