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感受西政校园论辩文化
在线阅读 收藏

西南政法大学(简称“西政”)是我敬仰的一所西部高校,新中国多名法学家出自该校,如北大的贺卫方教授等。2007年12月中旬,借赴重庆参加由西政主办的有关社会稳定的国际学术会议之机,笔者得以近距离接触西南政法大学。在短短三天的会议时间里,笔者感受最深的当属校园论辩文化。按西政的说法,无论是名满学界的泰斗,还是稚气未脱的新生,从走进西南政法大学的那一刻起,就要准备好做一名出色的辩手。

12月14日晚,参会的云南大学某人类学教授应邀给西政研究生做学术演讲,主题是有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问题。因担任点评的某教授有事,本次会议发起人肖唐镖教授临时邀请我与人大的冯博士做点评嘉宾。肖教授在演讲之前说,西政师生对演讲人的报告从来都是好话背后说,批评话当面讲。90分钟报告结束后,轮到我们点评,作为学界晚辈,我们免不了从景仰的角度做了简单的点评。点评之后,轮到学生提问。有位同学直接对演讲人说:“我今晚来听报告,是看您的题目而来的,但您并没有讲这个主题,您都谈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天马行空,将人类学很实证的东西搞得很玄乎,我感到很失望。”接着一位同学指出,演讲人一些说法有点武断,比如学科没有界限,大学不可能学到知识等观点。不可否认,有些同学的评论是相当中肯的,我很佩服这些同学的勇气,他们不是简单地提问,而是直接提出自己的批评意见。他们显然是认真听了,而且还认真做了笔记。演讲人后来做了认真的回应,整场演讲直到九点半才结束。

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如果点评人不是一个专业的,而且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则会出现乱点评。15日上午,会议主办方将会议名家报告会安排到西政沙坪坝校区岭南厅召开,点评人是两位来自西政的教授。这两位教授都很年轻,口才也很好,直言相对四位报告人的演讲。第一位西政教授点评较中肯,快人快语;但第二位不太到位,也许是专业差别造成的,在点评时说:“文章写得很差,我建议不用修改了,因为修改了也没有用。”也许这就是西政的风格。

我们私下与西政老师交流,他们说西政鼓励学生质疑,如果某演讲人不注意西政风格,信口开河,很可能让学生抓住把柄,初生牛犊不怕虎,听讲的学生会在最后的互动环节中一一道出发现的问题,让演讲者尴尬万分。教师也被鼓励这样做,作为点评嘉宾不能说赞扬的话,但有时因专业差异,点评不到位的现象也时常出现。为训练师生论辩技术,课堂教学上也是这样,逼得教师不得不认真备课,仔细推敲自己的观点。校园也经常主办各个层次的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辩论协会也成为西政最具号召力的学生社团之一,校园论辩文化长盛不衰,这种校园文化氛围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辨能力。了解西政校史,得知西政从建校伊始,就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而且特别强调口头表达能力,因为西政的培养目标是政法方面的高级人才,“口头”和“笔头”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政法人才必须具备的两种能力。西政在宣传材料中说:“这是一所崇尚思辨,从建校之日起就凸显出鲜明论辩文化特色的学校。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快速的现场反应、高超的论辩艺术,这些似乎只有大师才能具备的特质,在西政校园里却随处可见。”

西政校园论辩文化值得我们每个兄弟院校学习,论辩能力也应当是所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的基本能力。我们现在有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很差,演讲能力基本没有,在找工作时,有些毕业生在企业招聘考官面前都不敢说话,不善于推销自己。现代社会是快节奏的,你不可指望别人慢慢地发现你的长处,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表现自己,这就需要你拥有较好的口才。口才也是大学生基本能力的一种,我们的大学教育往往忽视这点。口头表达能力需要在平时多训练,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口头表达机会,学生不仅要勤学,而且要好问,敢于质疑,这样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能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