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榕树与福州城市精神
在线阅读 收藏

福州素有“榕城”之别称,福州市政府还将榕树列为“市树”,尽管榕树在南方各省皆有,但没有哪个地方如福州一样将榕树看得如此重要。榕树可以说是福州城市的“图腾”与象征。福州城市精神也可以从榕树品格中得到一些启示与印证。

榕树是亚热带乔木,树冠大,枝干部位能长出气根扎入地面,独木能成林,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在气候较炎热的福州能给出行的人们带来更多阴凉,因此,深得福州市民喜爱。福州自宋代就有“榕城”之称,据《福州府志》记载,宋治平年间福州太守张伯玉在任时,号召城居百姓广泛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从而使福州很早就有“榕城”之别称。明代的《坚瓠集》曾载,南宋程师孟在福州做地方官时,也令百姓多植榕树,去任时还赋诗一首:“三山相望枕城隅,临去重栽树万株;试问国人行住处,不知还忆使君无。”由此可见,历代地方官都在福州倡导种榕树。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城市规模扩大,东扩南进西拓,特别是跨过闽江、乌龙江,使福州城市规模倍增,许多新规划的城市道路都以榕树为行道树,“榕城”福州更加名副其实。

明代福州人所写的《海物异名志》说:“榕,一作(木庸),言其庸木也。”庸意平常,也就是说榕是不才之木。确实,榕树体态臃肿弯曲,不可做栋梁之材;其木质脆薄易朽,不可用来雕文刻镂;即使用来做薪炭,火焰也不太旺;有花不悦目;有果不能食。不才之木,恐怕非榕树莫属了。但若从另一方面看,榕树可不是“庸木”。榕树的生命力很强盛,树干上都能生根,长入土中,粗似支柱,不畏狂风暴雨;随地能生根,更不怕贫瘠的土地,扎根于乱石瓦砾间,也照样根深叶茂。更为重要的是,榕树的枝干沿地面平行的方向伸展,所形成的树冠,面积大的能遮地一两亩,留下一片浓荫。每当盛暑之际,片云都无,微风不生,骄阳似火,在野外劳作或赶路的人们个个挥汗如雨,嘘气如烟,若能到大榕树底下避暑休息,实在是快乐至极的事。所以榕树虽平庸,却有遮阳解暑之功。

榕树的生命力强盛,不仅体现在随处可生长上,而且还体现在长寿上。在众多的乔本植物中,榕树是少有的长寿树木,一般正常的寿命在四五百年,有的可达千年。福州森林公园的一株古榕,相传是唐代的,故有“千年古榕”之称。这株古榕盘根错节,在众多的气根支撑下,形成遮地近两亩的树冠,可称福州一带的“榕树王”。榕树树龄特长,盘根错节,须髯垂地,一副苍老粗大的模样,很有神秘感。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千年古树能成精”的说法,因此,神秘的古榕很容易引起迷信的古人的崇拜。福州特别有名气的榕树神是照天君,原庙址在南门兜附近,因香火很旺,后移建乌山,再后移建至金鸡山。

清代广东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对榕树得名有另一番新解。屈氏在描写榕之根干缠结联属,形成若大厦、若岩洞的奇观之后,点出榕树的得名之由:“榕,容也,常为大厦以容人,能庇风雨,又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故曰榕。自容亦能容乎人也。”此处言榕之得名虽未必尽是,却富于哲思,可作对人生的启迪来读,“自容亦能容乎人也”。

《庄子》中有段寓言是关于大樗树的争论。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回答:“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屈大均说榕“以材无所可用,为斤斧所容”,其意正由《庄子》而来。

以上是对榕树品质的分析,我们发现榕树有很多矛盾的地方:平庸又不平庸,才无所用却容济天下。榕树是榕城福州的“市树”,也是福州城市精神的“图腾”。所谓城市精神,按人类学的说法,是指福州人的民族性;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指福州城市的风格,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福州城市精神在某些方面非常类似于榕树的品格:开放城市,也有保守的一面;很现代,又很传统;作为省会城市,八闽首府,某些方面还不如省内其他城市。

福州以“榕城”自称,很多人都忘记榕字本意,这是不是注定福州就是平庸呢?一字成谶也!

近代化以来,西方列强通过坚舰利炮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标志性事件是“五口通商”,福州名列五口之一,应当说福州得领近代开放之先河。但是自近代至现代,我们并没有看到福州社会经济走在沿海地区的前列。在沿海省会城市中,福州社会经济发展已落在后面。就本省来说,论省内外知名度,厦门超过福州,旅游休闲业也比福州发达;论GDP总量,泉州超过了福州;论平均工资水平,厦门更是在福州之上;论文化教育,福建省最好的大学不在省会福州,而在厦门。许多外省人并不了解福州是福建省首府,福州在福建省似乎是二等城市。在全国城市多项指标排名中,福州很难进入前十名,甚至前20名都进不了。

也有人说,福州,有福之州。为何有福呢?唐代《元和郡县志》,以州城西北有座“福山”为名。但现在历史变迁,福山在什么地方,地图上已找不到。从福字构字法来看,有二意:一是指家富则有福;二是称富贵寿考等齐备为福,后转化为好的运气为福。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靠人们创造。坐享其成是不可能的。所以有人在讨论福州城市精神时,大做福文章,很不好。福是很抽象的词语,作为城市图腾显然不好。一般来说,城市的象征都是具体的,特别是动植物。笔者认为,在福上做文章庸俗,要在榕树上面做文章,榕树才是福州城市精神的象征。

我们希望东南首府——福州的市民文化与城市精神都能有质的提升。三坊七坊、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都是传统,我们不能在传统上睡大觉,而应放眼未来,建造新文化,发挥榕树的另一种精神:容济天下,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不畏艰苦,努力创造与奉献。

城市精神,要有一种反思品质。有些学者在谈到福州船政文化时,辉煌一面讲得过多,而对为何失败与没落谈得很少。某些研究船政文化的文章,实在是看不下去,有点离谱,缺乏反省意识,这是最可怕的。一个城市的精神,贵在要有自知之明,看到自己的不足。

城市精神以市民文化为基础,城市精神需要政府、企业、民间机构与市民共同创造,尤其需要政府的引导与官员的表率作用。

福州市提出做大做强省会中心城市,首先要有宽容的城市精神,这既包括民间市民社会的宽容精神培养,也包括政府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政策方面的宽容。当然,宽容是有限度的,以不违反法律为底线。

福州市做大做强省会城市,要有人口与人才支撑。我们对外来人口,特别是新市民——农民工朋友要有宽容之心,应积极解决他们和子女的教育与住房问题。我们现在很高兴看到福州市公办中小学向外来工子弟开放。我们还需要搞好其他工作,扩大市区人口。福州市民,特别是原住居民要有开放心态、宽容之心,欢迎新市民的加入,在公共场合,尽量多使用普通话,而不是福州方言。

在发展经济方面,要有创新精神。作为沿海开放城市要敢于创新,要领改革开放之先,不因循守旧。福州市在发展省会经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繁荣时,不仅要吸引台资、侨资等外资,还要吸引本土民营资本回归。

在文化方面,作为沿海开放城市,既要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福州作为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应当有历史建筑来见证。我们在扩大城市规模时,对典型的传统建筑文化要予以保护。我们除了保护明清时期的三坊七巷建筑,还要保护近代五口通商时的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保护,如闽剧、福州民间信仰文化等。

福建省是中国传统文化保存最多最好的地方,如庙、祠堂、戏曲还有古村落等。福州作为福建省首府,应当做得更好。福州拥有许多较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游神就是其一,只要加以适当引导,可以将其打造为一张旅游名片。

榕树能长成参天大树,独木成林,在于它生命力顽强,树上也能生出根来扎入地面,支撑树冠之时,还能吸收养分。“榕城”福州的城市精神与市民文化应当是宽容的、合作的、勤奋学习的。福州应当是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的宜居之地。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