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福建宗祠知多少
在线阅读 收藏

宗祠也称祠堂,是汉民族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并进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组织存在的象征。福建省宗祠数量很多,可能是全国宗祠数量最多的省份。福建省现存的宗祠大部分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改革开放后得到重新修复,也有不少宗祠是近30年来新建的。宗祠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孝道、促进宗亲互助、维护社会和谐具有积极的意义。伴随着宗祠修复与新建,传统宗族组织也在复兴,对乡村社区建设影响较大。在当前想要发挥宗祠文化的积极作用,需要摸清楚福建省城乡社区中的宗祠总数以及日常管理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加以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宗祠文化健康发展。

2015年暑期,福建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委托笔者负责制订宗祠普查方案,在各地市区社科联系统支持下,对全省宗祠进行普查登记,登记表是以乡镇街道为单位设置。通过2015年8月集中调查,基本摸清楚全省宗祠总数与日常管理基本情况。因为时间紧,不同县市区的工作质量与效率不一样,导致有些地方的统计工作存在缺漏,不算是完整的普查。但从已收集起来的数据汇总来看,可以基本推断与描述福建省宗祠的总体情况。经福州大学社会学系同学汇总统计,本次调查发现,福建省宗祠总数约在13272座,平均每万人拥有3.59座,每个县市区拥有156座。目前其他省市区还没有宗祠总量的统计数据,不过,即使有,应该也无法超越福建。因此,笔者断定,福建省宗祠总数名列全国第一,每万人拥有的宗祠数也是全国第一。数量如此众多的宗祠,是福建省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地市区分布角度来看,龙岩地区拥有的宗祠总数最多,为2686座,人均数量也最多,每万人宗祠拥有量为8.6座;其次是漳州地区,总数为2436座,每万人宗祠拥有量为4.9座;再次是泉州与宁德地区,每万人宗祠拥有量分别是3.6座与3.1座。从地市区分布密度来看,龙岩地区密度最高,平均每个县市区拥有374座,南平地区拥有宗祠数比例最低。从上报数来看,南靖县拥有宗祠数量最多,达552座,其次是安溪有511座,新罗区、武平、晋江都在400座以上。从民系来看,客家方言地区(龙岩、三明)拥有宗祠数量最多,其次是闽南方言地区(漳州、厦门与泉州),再次是闽东方言区(福州与宁德),最后是南平与莆田地区。

宗祠是乡村公共建筑,通常坐北朝南,由两进(两排)以上房屋所组成,建筑面积要比普通民宅大得多。本次调查发现,宗祠建筑结构以“二进”最多,占47.9%;其次是“一进”,占34.5%;“三进”占14.4%。“一进”建筑结构的宗祠是闽南地区为多。“三进”就是大型宗祠,福州与宁德地区宗祠普遍占地面积较大,有不少是“三进”结构。如果从建筑占地面积来看,“两进”宗祠加前后进之间的庭院,占地面积通常都在700平方米左右;如果是“三进”宗祠,则占地面积都在1000平方米以上。

戏台是祠堂的标准化设施。调查发现,有戏台的宗祠占20.4%。通常内部有戏台的宗祠建筑规模较大,内部设施也较完善。闽东方言区的福州与宁德、客家地区的龙岩与三明的宗祠多有戏台,而闽南地区宗祠内拥有戏台的并不多。有些地方实施殡葬改革,遗体火化后的骨灰要有骨灰堂安放,有的骨灰堂就设在宗祠后面。调查发现,有骨灰堂的占7.1%。祠堂附设骨灰堂的现象在福州山区县较多。宗祠拥有族谱的占81.6%,这说明大多数拥有宗祠的家族都修有族谱。

宗祠作为团结族人的公共建筑设施,需要日常管理与维护,围绕宗族事务与祠堂管理,家族组织都设有宗祠理事会。本次调查发现,拥有宗祠理事会的比例占65.7%,说明大多数宗祠都有管理组织。很多宗祠也是乡村老人会的活动场所,调查发现宗祠兼做乡村老人会活动场所的比例占23%,比例不是很高。宗祠作为乡村重要的公共空间,也是乡间交往休闲的重要场所。祠堂能做到天天开放的占45.6%,接近半数,说明宗祠作为乡村社区公共空间已得到合理的利用。如果平时不开放,只在重大活动才开门,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每天开放的祠堂通常也是老人会活动场所。祠堂逢重大祭祀活动演戏,感谢祖先的庇荫,调查发现10%的宗祠内有演戏。当然演戏并不是都奉献给祖先看的,也有的属于村庙假借祠堂戏台奉献给神明的酬神戏。

宗祠建设与维护要有经费来源,采取自愿捐款方式占多数,为68.7%;其次是按户(或按家庭人口数或男丁数等方式)平均摊派,为47.5%;3.1%的宗祠有经营性收入。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不动产出租,如宗祠理事会有店面出租收益,也有的宗祠是老人会活动场所,可以收一些茶水费与打牌场地租金等。在传统社会中,每个宗族组织都设有族田,其收益多用于宗族活动与宗祠维护的开支。新中国成立后,族田作为“管公堂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给农民,祠堂就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当代复兴的宗祠,其经济来源主要是族人捐献。祠堂建筑的豪华程度与族人经济实力通常呈正比。

宗祠理事会(宗族组织)会开展资助族人的社区公益慈善活动,有开展公益活动的比例为20%左右。宗祠组织开展最多的公益活动是助学服务,为21.5%;其次是助老服务,为21.2%;再次是济困服务,为14.7%。这个调查结果也符合我们的日常印象。很多家族组织设有教育基金,用于奖励考上大学的子弟,对家庭贫困子弟也给予资助。祠堂做公益的经费都来自族人的奉献。有些宗祠理事会还设有慈善公益基金,以方便开展奖励与救济族人的活动。

台湾居民中80%的祖籍为福建,福建很多宗祠在修复与建设过程中,得到台湾宗亲资助,逢春节、清明与冬至等传统节日,也时有台湾族人回乡来祭拜。本次调查发现,全省有25.2%的宗祠与台湾宗亲联系较密切。

在当前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冲击下,传统宗祠文化传承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起来有三大问题。一是宗祠日常管理与维护问题,有的祠堂虽然保持每天都开放,但成为村民打麻将的娱乐场所,有的村民甚至在此聚众赌博;也有些山村宗祠,因村民外迁,无人维护,随时有倒塌的可能。二是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有些祠堂被拆迁,但被视为普通民宅,没有得到异地重建。三是祠堂产权登记问题,这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是相关的。宗祠作为特殊的公共建筑,没有在法律上得到认可,在产权上也是模糊的,这也造成在征地拆迁过程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在当前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加强宗祠组织建设与日常管理工作;搞好祠堂建筑保护与产权登记工作;引导宗祠组织参与慈善公益等社区建设活动;积极支持宗祠组织参与闽台两岸宗亲文化交流活动,以进一步密切闽台两岸民间往来;发起福建宗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向全世界展现福建宗祠的文化魅力,这也是保护与传承宗祠文化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帮助中心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