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细页面

福建宗祠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线阅读 收藏

我是一个工作与生活在福建的安徽人,除皖南地区,安徽农村的祠堂是很少的,笔者到福建学习与工作后,非常喜欢到福建乡村里面转,最喜欢看的两个地方,一个是村庙,另一个就是祠堂。

我的博士论文就写的村庙,还出了本书《村庙与社区公共生活》。我在研究福建民间庙宇时,对乡村祠堂也非常关注。福建民间的庙宇大概有多少座?福建约有1万个行政村,如果每个村有1个村庙的话就约有1万个村庙。现在1个村有好几个自然村,福建的村庙至少应该有2万座,如果是祠堂的话,一个村有好几个姓,祠堂至少也有好几个,如果一个村有一个祠堂的话,意味着福建就有1万个祠堂,如果一个村有两个的话,实际上就有2万多个。这2万多个,实际上也是很重要的一笔传统文化遗产。

我的外地朋友如果到福建来的话,我都带他们到福州郊区的祠堂转一转,因为福州祠堂非常值得看。我每年组织我们社会学系新来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一次集体春游,这活动坚持了10多年,线路基本固定,我们第一站就是去阳岐村,这是严复的家乡,村里有严复墓、严氏宗祠,还有严复晚年倡修的尚书庙。第二站去义序黄氏宗祠,义序的黄氏宗祠在我们社会学界很有名。因为著名的社会学家林耀华是福建古田县人,他的硕士论文就写的义序的宗祠。他开创了用现代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家族社会的先例。

林耀华对福建的祠堂、宗族及其作用刻画得非常细致,在海外也很有影响。所以后来一些海外朋友来访,我都会带他们去义序黄氏宗祠看一看,现在义序黄氏宗祠的管理人员对我非常熟悉,这个“五一”节,我有朋友一家从北京来福州玩,我就带他们到义序黄氏宗祠看了看,他们感受很深,惊叹福州还有这么高大、漂亮、庄重的祠堂。

福州这边祠堂非常值得一看,比较有名的祠堂,像义序的黄氏宗祠,前后两座都很金碧辉煌。除此之外像台屿陈氏宗祠,占地面积很大,恐怕是福州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还有像我们现在所看的胪雷陈氏宗祠也比较大,我们大学城也有一些宗祠值得参观,如厚美村张氏宗祠、沙堤村赵氏宗祠,我们平时上课也带学生们去参观。

我们每年所谓春游,带学生去义序之后,第三站就是尚干镇,尚干有个林氏宗祠,林氏宗祠建筑规模也非常大。但是林氏宗祠的传统风味,我认为是把闽南风味和福州风味搞在一起了,不是那么有福州传统的味道。这个宗祠因为出了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所以也建得金碧辉煌。我们参观的时候一般中午就在尚干林氏宗祠休息,然后在那个地方吃中午饭,下午就奔青口镇青圊村,青圃村有一个比较大的庙就是灵济宫,它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青圃村有多个宗祠,如林氏宗祠、郑氏宗祠、方氏宗祠,每个宗祠都维护得非常好,在宗祠管理当中,方氏宗祠管理非常严格,不允许在里面打牌。我们要进去的话,都要请他们那边的老人去开门,当地的老人会就在宗祠的旁边。福州现在有一些宗祠管理很混乱,管委会主任带头在宗祠里打麻将赌博,赌得很大。像我经常去义序林氏宗祠,有一次抓赌就抓了十几个人,在宗祠里面赌博,说明管理上有问题。

其实宗祠价值非常大,下面我就简单谈谈福建宗祠文化在当代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信仰文化。我们知道文化有三个层次:器物层次、制度层次、信仰层次。祠堂实际上包含这三个层次,把家族文化中的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和信仰层次进行了浓缩。

祠堂是家族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家族有自己的家谱、家规,这些资料大部分也是放到祠堂里面。祠堂也是宗族议政、处理家族事务的地方,对族人进行一些惩罚也在这里。关于这方面的详细资料,大家可以看《义序宗族研究》那本书,写得非常详细。义序黄氏人口,林耀华当时调查的数据是,1932年的时候约1万人,99%姓黄,现在义序有2万多人了,分成6个行政村。

围绕宗祠与宗族事务管理,会有一个祠堂会的组织,祠堂每年开展祭祖与游神活动。有的宗族还成立基金会,对那些本家族当中经济比较困难的学生给予一些资助,还有的对考上大学与做出卓越成就的族人进行立匾表彰。

祠堂是崇拜祖先的地方。可以说祖先崇拜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中央民族大学牟宗鉴认为中国虽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但实际上中国也有自己的一种宗教,这个宗教就是宗法式宗教,分成上下两部分。上层信仰就是皇帝政权所宣扬的君权神授那套理论,皇帝是天子下凡,代表天统治民间老百姓。这套理论体系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消失。下层信仰就是民间信仰,以祭神、祭祖为代表,这是我们传统宗教信仰文化。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大传统的话,民间信仰就是小传统。古代城市都有两个信仰场所,一个是祭祀神明的场所,一个是祭祀祖先的场所。《周礼·考工记》说:“匠人营国,方三里”,做一个三里的城,旁边有三门。其中他提到一个,“左祖右社,前朝一夫”,左祖右社是每个城的必备设施,左边供奉自己的祖先,右边设祭坛,相当于祭祀庙宇这类地方。北京也有祭天的天坛,也有祭祀祖先的一些家庙。传统乡村也有两个类似的信仰场所,既有祭祀祖先的神庙,也有祭祀神明的村庙。厦门大学历史系陈支平教授对福建的家族文化研究非常深入细致,他说为什么我们一个村落既要有祠堂,也要有村庙呢?祠堂供奉自己的祖先,祖先实际上是一个鬼,往往自身难保,难以庇荫后人;村庙里供奉的是神,神是万能的。所以一个村落社区既要有祠堂,也要有村庙,这是文化人类学的一种解释。

福建祠堂和村庙是构成福建传统文化的核心。我们现在经常讲八闽文化、福州文化、闽南文化,或是客家文化,实际上这些文化都有两个信仰内核,第一个是祠堂文化,即祖先崇拜文化,第二个是神明文化,就是村庙文化。它们反映了两种团结,祠堂体现了血缘团结,是血缘团结的纽带;村庙是地缘团结的纽带,一个村落共建一个庙,表明大家同属于这个村落。现在到福建农村去看,如果一个村落没有一个祠堂的话,通常肯定要有庙。也有村落没有祠堂,没有祠堂的村落一般历史不悠久。我看了很多地方得到这个验证,有一些地方村子就没有祠堂,但肯定有庙,庙就是一个不同姓氏的人们团结的纽带。所以福建地方文化内核应该分成两块,一是神明信仰,二是祖先崇拜。

第二个要表达的观点,是关于祠堂文化的性质定位问题。祠堂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外国人看来,祖先崇拜是一种宗教信仰,祠堂具有宗教场所性质。崇拜祖先属于超自然崇拜,具有宗教性质。我跟有些朋友讨论过,中国的祠堂文化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部分。

早在春秋时期,诸侯才可以建庙,祭祀自己的祖先,平民老百姓没有这样的资格,只能在自己家的堂屋里面进行祭祀。到了南宋时,朱熹倡导平民百姓也可以建立祠堂祭祀自己的祖先。通过朱熹的倡导,平民百姓之家也开始建祠堂。朱熹长时间在福建活动,所以福建的祠堂建得相当多,这应该跟朱熹的倡导是有关系的。

朱熹非常强调儒家的忠孝仁义。祠堂文化特别强调孝。祠堂有三个门,左右两边的门上面分别写着“出悌”“入孝”,即出门对人要友好,回家要孝顺父母,祠堂是宣传孝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儒家文化作为一种信仰,最好有个信仰的载体,或者有个仪式空间,我看祠堂就是实践儒家文化的仪式空间,祠堂承载着儒家的孝道文化。祠堂文化实际上就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部分,或者说祠堂就是一个践行儒家孝文化的场所。

传统中国农村是一个以血缘与地缘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家族社会是基本形态。家族具有自组织功能,有利于社会稳定。按照费孝通所讲,我们中国人关心别人的时候首先关心跟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然后才是其他人,这就是所谓差序格局。人民公社时期,广大农民更多依靠集体组织,依靠人民公社,依靠生产大队,但是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并不能承担起所有的社会功能,它的功能是有限的,实践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

中国农村基于血缘基础上的特殊信任文化,并不是封建落后的东西。知识分子批评中国农民自私,这个自私就是血缘家族文化导致的,所以要革除,但是国外也有学者认为自私才能自立。中国人讲爱,强调推己及人,爱自己的亲人,才可以爱周边的别人。现在福建企业家慈善捐款在全国最多,我也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福建人这么慷慨。慷慨的原因是社会基础,从小就学会了捐赠,给宗祠、村庙公益事业捐款。现在宗祠没有经济基础,开展活动都需要大家捐款;村庙开展活动,也请村民捐款。经常捐款就会养成这种乐善好施的习惯。

基督教倡导博爱,是基于信仰基础上的爱,无关血缘与地缘。祠堂宗族文化倡导的是什么爱呢?我想是一种“亲爱”,爱自己的亲人才可以爱别人,你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爱的话,怎么可能爱别人呢?博爱跟亲爱,实际上并没有明显差别。

中国现在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年轻人都不愿意供养老人,出现弃老现象。我们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孝道文化已经被废弃了很多。现在我们社会学界有人发现湖北京山县老年人自杀非常普遍。老年人为什么自杀?研究者发现当地有关祖先崇拜等信仰文化都没有了,老年人觉得自己就是个累赘。老人自杀的情况在其他地方很少发生,是因为有信仰力量的支撑。

第三,祠堂建筑的合法身份是什么,它有什么法律地位?祠堂在中国的法律地位是非常尴尬的,村庙现在登记为宗教活动场所,因而有了一个法律地位,这也是村庙的护身符。2002年福建省政府下发了一个文件,说民间信仰具有宗教性质,它应该归宗教局管,其他部门不要随便插手管理。现在福建湄洲岛就是一个民间信仰的场所。湄洲岛妈祖信俗在2009年已经入选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村庙也以信俗方式,申请“非遗”,如保生大帝信俗、开漳圣王信俗等。福建祠堂及其信俗完全可以打包申报为“非遗”,甚至“世界文化遗产”。福建祠堂,特别是福州祠堂非常壮观、气派,内部有戏台;闽南的祠堂建筑一般比较小,显得玲珑剔透,但修饰华丽,建筑成本高,一般没有戏台。

福建的祠堂非常多,我们如果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祠堂,把他们集中打包起来,完全可以申报为“文化遗产”,不是简单的国家级文化遗产,而是“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祠堂建筑的法律地位到底是什么?我们现在的村庙已经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我们的祠堂到底是什么呢?如果要产权登记的话,谁能持有这个祠堂,祠堂的所有权在谁的手中?祠堂有个管委会,但政府没有明确承认祠堂管委会是一个合法组织,祠堂管委会一般也很少到政府部门登记。地方政府承认另一个组织具有合法性,它就是老人会。20世纪80年代,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为了保障老年人权益,承认在老年人活动场所活动的老人会是一个合法组织,归村委会领导。现在政府支持老人会活动,老人会虽然没有登记,但是我们地方政府都规定,老人会受地方村委会领导,是一个合法的组织,用来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现在的乡村老人会通常是个三合一的组织,它也负责管理宗祠,为宗祠管委会,同时也负责管理村庙,为村庙管委会,所以是三合一组织。

我们现在有些乡村盖庙、盖祠堂,一般不说自己是在盖庙、盖祠堂,而说盖的是老人会馆,即老年人活动场所,以争取合法性。我们现在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老人活动场所进行登记,但这种登记,实际上降低了祠堂的特性,不可取。

第四,祠堂是传统村落文化的灵魂,保护传统村落,就要优先保护祠堂。现在政府与文化界提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中国传统村落,因为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国传统。传统村落的核心是什么?如何保护我们的村落?现在农村人都出去打工了,村落在衰败。村落文化的核心一个是祠堂,一个是村庙,它们是村落的公共空间,也是村落文化的灵魂。如果一个村落没有祠堂,也没有村庙的话,这样一个村落会被村民主动废弃。现在农村一般在春节的时候比较热闹,村庙开展祭祀活动也比较热闹,这时外面打工的人都会回来,因为他们的祖先还在,保佑他们的神明还在。祠堂与村庙成为外出游子的精神家园。

现在福州周边有很多传统村落,但都缺乏保护。我们保护三坊七巷子,因为它是城市历史街区,它反映的是一种市民文化,但现在三坊七巷子商业味很浓重,我们根本很难看到所谓传统坊巷文化。很多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村落差不多都被拆光了。

村庙与祠堂是特殊的公共建筑,具有宗教神圣性,要求“有天有地”,如果把它们等同于一般住房来对待,拆迁只给钱,而不批地重建,这很不人性化。村民拿到赔偿款,能不能用这一笔钱买到一块地重建村庙与祠堂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现在很多祠堂拆了以后感觉就消失了。现在很多村庙被拆了以后就处于颠沛流离状态,村民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地方重建。有的村庙、祠堂搬到高楼里面去了,有的村民则购买店铺当庙。

现在泉州、漳州对祠堂拆迁都采取既赔钱又赔地的政策。晋江在拆迁过程当中,因为祠堂与祖厝较多,为了节约土地,政府鼓励多个家族的祖厝在拆迁后,合建一个大的祠堂,政府赔地也赔钱,在规划地集中建设,形成富有特色的民俗街区。我3月到晋江做调查时,跟当地道教协会会长有联系,他说这个方案是他们设计出来的。后来就出现三姓宗祠,最多也有10个家族共建一个祠堂的,即十姓宗祠,这在晋江较普遍。现在晋江市人大办公楼后面有一块民俗文化街区,就是祠堂和村庙的集合区。

现在祠堂的作用还是挺大的,在闽南地区,老年人在临终时,一定要在祠堂里死,如果不在祠堂里死的话,死后是不可以进祠堂的。我到闽南祠堂参观,有时看到祠堂里住着老人,经人介绍,才知道老人家快要过世了,要在祠堂里度过最后的时光,闽南祠堂都有这方面的功能,所以他们必须要有祠堂,没有祠堂也有祖厝(上代留下公房)。我觉得福州在对待传统文化方面,远没有厦门、泉州、漳州等地做得好。

第五,也是最后一点,福州的祠堂壮观、精美,传承地方文化,可以尝试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世遗”,也是地方政府所喜欢的,可以为发展地方旅游服务。福州茉莉花茶申报“世遗”成功,妈祖信俗也已成功申报为“世遗”,福州祠堂作为信仰文化应先申报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将来申报“世遗”做准备。如果某些祠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场所,那么我们的祠堂保护就多了一张“护身符”。

帮助中心电脑版